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

摘要: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了很多种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也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沿革和演变。本文综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对这些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作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沿革演变

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科学地开发学前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超常儿童的产生与接受到科学的学前教育有关。所以,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沿革及演变。

一、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1.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在先秦时代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易经》中就提倡对幼儿要及早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礼记》中也有相关观点,比如重视胎教,为儿童选择良师,重视儿童道德的培养等。汉代,贾谊在其所著的《胎教》、《劝学》等书中提出了及早施教,为儿童选择良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贾谊的思想还注意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包括要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上要德艺双修,严格要求。颜之推还指出熏陶教育的重要性。宋代,朱熹专门编写了学前教育教材《小学》、《童蒙须知》等,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对儿童及早教育,注重礼仪、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并且他提倡教育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点,教学要循序渐进。明代,王守仁在其《传习录》、《教约》等书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要重视德行的培养,并且还制定了儿童教育内容的顺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学前教育思想开始重视实践。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前教育思想,比如陆世仪的熏陶教育思想、唐彪的“善诱”的教育思想。

2.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这个时期中西文化开始激烈冲突,很多仁人志士开始积极探寻教育救国的方法。张之洞等人编写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注意儿童的身体发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品德,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因势利导等。该章程还提出了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讲话、手技等。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发展儿童个性的学前教育思想。蔡元培还提出了公育的思想,建议建立公育机构专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

3.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席卷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上,受到崇尚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影响,开始注意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这个时期的学期教育思想还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各种思想不断交汇,涌现出大量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陈鹤琴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学前教育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

为中心。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1)儿童健康;(2)儿童社会;(3)儿童科学;(4)儿童艺术;(5)儿童语文。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化的学前教育教育理论,生活化的学前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

4.当代学前教育思想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受前苏联的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思想、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影戏较大。当代学前教育主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儿童教育观。要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让儿童自由地发展,让儿童享有快乐的童年;(2)学前课程观。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编制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3)学前教师观。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沟通者,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等。

二、中国学前教育思想沿革及演变的分析

1.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受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刻

每个时期都有其主流思想,主流思想对当时的学前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刻。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并辅以道家、释家思想,所以这三种思想对学前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大儒贾谊提出针对君主的学前教育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最好解读,儒家认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还没有收到外界的污染,所以教育应该及早进行。儒家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所以贾谊提出要慎选师、保。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调和,学前教育思想中存在着这三种思想的影子。颜之推提出要对儿童风化熏陶的思想就受到释家的影响。颜之推还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思想,这个思想受到儒家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学前教育思想除了继续受儒、释、道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这个事情的学前教育思想比较重视实践,比如张履祥“耕读相随”的教育思想就很重视儿童的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学前教育上也照搬了很多西方的做法。张之洞等人编制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蒙养院就是仿照西方的做法。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思潮呈多元化发展,各种外国文化进入中国。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较深,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就受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多。

2.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继承、吸收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继承、吸收中发展而来的。每一个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都继承了上一个时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融入了当时的思潮。比如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继承了前人的风气熏陶、循序渐进等思想。张之洞主张学前教育应该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张之洞还主张儿童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应该超过四个小时,其他时间儿童可以自由活动。张之洞还吸收了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引入了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课程。比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因为受苏联教育的影响,陶行知提出幼儿教育应该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同时,他也继承了传统的学前教育思想,他比较重视学前教育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特点。这些思想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3.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在继续发展

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继承古人的思想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加之教育家们不断实践创新而形成的。但是学前教育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总是发展着的,过去在发展,现在还在发展。比如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就在不断影响着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后一个时代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一个时代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也是一个引进、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各种外国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被融入到其中。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形成还是一个不断

奋斗前进的过程,大量的教育思想家在这方面积极努力探索。可以预言,学前教育思想还将不断进步,学前教育理论还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季康,孔祥德.民国社会对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动接纳[J].江西社会科学,2015(5);

[2]崔青华,张丽霞.杜威学前教育思想探析[J].河北学刊,2011(9);

[3]朱季康.民国学前教育“公育”思想本土化的建构[J].教育评论,2012(6);

[4]杜秀荣,蔡淑兰.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学前儿童教育观[J].集宁师专学报,2009(9);

[5]王炳照,秦学智.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2006(3);

[6]叶存洪.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形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7]陈祥龙.贾谊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8);

[8]刘海红.“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9(9).

学前教育史资料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1-1. [识记]如何理解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1-2. [识记]简述慈幼观念的演变[201504单选201510单选] 1-3. [识记]简述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1-4. [简单应用]简述古代的慈幼礼俗 1-5. [领会]简述胎教作用 1-6. [综合应用]简述胎教的内容 1-7. [识记]简述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8. [领会]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学龄前儿童分年教育的规划内容 1-9. [综合应用]简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1-10. [领会]简述家庭教育的原则 1-11. [领会]简述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1-12. [综合应用]简述王筠的生平及其关于儿童识字教学的观点 1-13. [综合应用]简述崔学古的生平及其有关儿童教育的主张[201504单选] 1-14. [领会]简述蒙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具有蒙学性质的读物[201510单选201510名词解释] 1-15. [识记]我国古代的游戏遵循哪些原则 1-16. [识记]我国古代的游戏种类有哪些[201510单选] 1-17. [识记]古代的学前教育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2-1. [识记]认识几位主要的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家[201504名词解释] 2-2. [领会]简述王充“论身心统一”的儿童教育思想 2-3. [识记]简述王充“论小儿禀性”的儿童教育思想 2-4. [识记]简述王充“论优生”、“论在活动中学习”的儿童教育思想[201510简答]

2-5. [简单应用]简述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2-6. [简单应用]简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2-7. [领会]简述王守仁“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论的意义以及“循序渐进”的儿童教育主张[201504单选] 2-8. [领会]简述王守仁“因材施教”的儿童教育主张的基本内容 2-9. [领会]简述王守仁“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儿童教育主张 2-10. [领会]简述王守仁“主张陶冶教育”、“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的儿童教育主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3-1. [领会]简述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2. [简单应用]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3. [领会]简述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 3-4. [领会]简述《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201504单选201510单选] 3-5. [简单应用]简述《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不足之处 3-6. [领会]简述清末各类蒙养院 3-7. [领会]简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主要特点 3-8. [领会]简述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影响 3-9. [领会]简述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3-10. [领会]简述清末教会幼稚园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史(旧)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12*1’)名词解释(2*4’)简答(5*7’)论述(3*15’) 1、远古时期的社会与儿童教 育形式:《礼记·礼运》 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 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 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 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 际密切相关。 3、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 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 针对太子实施于天子宫廷 内的学前教育。 4、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 治与教育两方面的意义。 5、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 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 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 教育制度。 6、“三公”:太保、太傅、太 师(保,保其身体;傅: 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三少”:少师、少傅、少 保 “三母”:子师、慈母、保 母(师:教以善道者;慈 母:审其欲恶者;保母: 安其寝处者)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 实施胎教的国家。 8、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 践发展的初始阶段。 9、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 点: ①由于家庭的出现; ②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 地位; ③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 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④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 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 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 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 前教育计划; ⑤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 学前教育尤为重视。 10、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 目的 ①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②齐家治国的基础(家庭对幼 童的学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 的基本内容与起点) ③光耀门楣(“一人得道,鸡犬 升天”) 11、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①思想品德的教育②生活 常规教育③文化知识教育 ④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游戏 是学前儿童喜爱的活动,也是 古代家庭中加强幼儿身体锻炼 的一种重要方法) 12、孙思邈提出了古代胎教说 的基本观点——“外象内感”, 意思是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 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13、贾谊对于早期教育的论述, 主要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 观点出发,针对皇太子的教育 而言的。他是汉代最早提倡胎 教的教育家。 14、“三公”实施德、智、体三 方面的早期教育。师、保、傅 是太子最早、最重要的教育者。 15、颜之推 ①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 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 家庭教科书。 ②主张:a.提倡及早施教(是 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中最为重 要的思想) b.主张慈严结合 c;要求均爱勿偏 d.主张博习致用 e.重视风化陶染 16、朱熹教育思想 ①重视蒙养教育②要求慎择 师友③强调学“眼前事”④ 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17、王守仁教育思想 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②循 序渐进,量力而施③因材施 教,各成其材④全面诱导, 不执一偏 18、张履祥教育思想 ①重视家教②注重幼教 ③主张严教④提倡耕读相 兼⑤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 素质 19、为什么古代没有学前教 育? ①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 观需要 ②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 念和意识 ③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 本师资条件 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 学基础知识 20、“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 程》)是当时清政府正是颁布和 实施的一个学制。 21、《奏定学堂章程》自蒙养院 至通儒院共有三段七级学堂。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 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 堂;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 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名词解 释) 地位:这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 的第一个法规。它的颁布和实 施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 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22、蒙养院的课程:①游戏 ②歌谣③谈话④手技 23、张之洞 他厘定了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 法规,初次确定了3—7岁幼儿 的专门教育机构——蒙养院在 学制上的地位。 24、湖北幼稚园——我国第一 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 25、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 机构:幼稚园、幼教师资培训 机构,这样就使中国的近代学 前教育在以段时间内基本上被 外国教会所垄断。 26、外国侵略者在我国积极推 行学前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其奴 役中国人民、政府中国的罪恶 企图服务的。 27、教会幼稚园都具有两个鲜 明的特点:①强烈的宗教性 ②全盘西化 28、在中国最早开办幼教师资 训练班及幼稚师范的,也是外 国教会。 29、蔡元培:将学堂更名为学 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 30、康有为:①他主张“去家界 为天民”,即消灭家庭,解除封 建伦常对人们的束缚,他认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平 等,人人成为大同世界的公民, 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太平大同、 世界极乐。 ②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 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 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的发 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 起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 31、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从开始 产生,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 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32、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 《幼稚园课程标准》。 33、陶行知于1922年1月在讨 论学制问题的专门会议上即提 出幼稚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 立。 34、为了加强对幼稚师范的管 理和推动幼稚师范教育的发 展,国民政府在1932年颁布的 《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由教 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 35、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 校——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 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10月, 校长是陈鹤琴)。 36、《托儿所组织条例》:1934 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 布。 37、党提出的学前教育方针: “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 代” 38、战时儿童保育院——在陕 甘宁边区创建的第一个幼儿教 育机构。 39、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 府报告中,把实行儿童保育列 为中心工作,同年颁发了《陕 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一远古时期 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 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美育等 二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 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 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奴隶社 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 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 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 育

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保 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 谕的制度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 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 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 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三母:子师、慈母、保母三胎教的实施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 建立了胎教制度。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 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 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 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 教 第三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其目的:1) 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 1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北齐文学家《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二、提倡及早施教颜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三、主张慈严结合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四、要求均爱勿偏均爱诗之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当的慈爱颜认为父母对子女施爱不均,不仅直接造成受宠者的骄横习气,客观上还会导致兄弟不睦. 五、主张博习致用★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经

世致用,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六、重视风化陶染 ★风化即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 的道理。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童蒙须知》 二、重视蒙养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三、要求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 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四、强调学“眼前事” 为使儿童“眼前之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材。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学前教育 讲稿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同学们大家好,从这节课开始,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 从这门课程的名称中外学前教育史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门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也就是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两部分。 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需要分别讲到中国和外国的古代学前教育史,近代学前教育史和现代学前教育史进行学习。 按照研究对象划分,我们需要学习中外学前教育的制度史和思想史。也就是需要了解各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好,从整体上了解完这门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之后,我们接下来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古代,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所以这一章需要学习这三个时期的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 那么在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前教育呢?学前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广义上讲,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它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那狭义上讲,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即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的古代上溯到原始人群出现的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漫长的两百多万年的时间。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

前教育又分别具有其各自的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像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等都是出现在原始人群时期,距今200万年-5万年前。而相对较晚的氏族公社时期,是距今5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那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儿童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茹毛饮血兽处群居的时代,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体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是没有学校存在的,所以也就称不上真正的学前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在这个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我们可以从《礼记·礼运》篇中,看到描述此时幼儿教育情形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从这一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不但要赡养自己的老人,而且要赡养族群中的其他老人;不但要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有一起供养其他的孩子。这样一种社会状况。原始社会这种集体教养孩子的教育被称为儿童公育,也就是“公养公教”。 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儿童公育又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需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所有人都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劳动就成为了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动。按生产劳动的需要,传授给儿童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等,为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 摘要: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了很多种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也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沿革和演变。本文综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对这些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作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沿革演变 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科学地开发学前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超常儿童的产生与接受到科学的学前教育有关。所以,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沿革及演变。 一、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1.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在先秦时代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易经》中就提倡对幼儿要及早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礼记》中也有相关观点,比如重视胎教,为儿童选择良师,重视儿童道德的培养等。汉代,贾谊在其所著的《胎教》、《劝学》等书中提出了及早施教,为儿童选择良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贾谊的思想还注意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包括要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上要德艺双修,严格要求。颜之推还指出熏陶教育的重要性。宋代,朱熹专门编写了学前教育教材《小学》、《童蒙须知》等,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对儿童及早教育,注重礼仪、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并且他提倡教育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点,教学要循序渐进。明代,王守仁在其《传习录》、《教约》等书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要重视德行的培养,并且还制定了儿童教育内容的顺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学前教育思想开始重视实践。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前教育思想,比如陆世仪的熏陶教育思想、唐彪的“善诱”的教育思想。 2.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这个时期中西文化开始激烈冲突,很多仁人志士开始积极探寻教育救国的方法。张之洞等人编写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注意儿童的身体发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品德,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因势利导等。该章程还提出了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讲话、手技等。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发展儿童个性的学前教育思想。蔡元培还提出了公育的思想,建议建立公育机构专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 3.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席卷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上,受到崇尚科学和民主思潮的影响,开始注意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这个时期的学期教育思想还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因为各种思想不断交汇,涌现出大量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陈鹤琴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学前教育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 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 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 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 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 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②:改革的不顺利 康有为的思想体系: 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 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 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 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 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 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 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 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以保育为主,逐步掌握各种谋生技能 4、《大同书》有关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①教育的社会化、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所有的教养活动,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 ②、公养公教,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由社会承担,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社会服务来偿还。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新民学说核心要旨: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在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2、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更全面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建立系统的近代化国家教育制度,提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3、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划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4、列出来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五方面发展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

2022年《学前教育史》(2)

1.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 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为我国幼儿教育正规他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暂行规程》共8章43条,包括总则、学制、设置、领导、教养原则、教养活动项目、入园、结业组织、编制、会议制度、经费、设备及附则等,规定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暂行规程》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教育的需要,在实践中起了指导作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学前教育方针。 2.1952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 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哲教学纲要(草案)》,为我国幼儿教育正规化发展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包括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要点,是幼儿园实施全面体育教学、语言教学、认识环境教学、图画手工教学、音乐教掌、计算教学六个领域教学的教学纲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注重学科教学,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教育的需要,在实践中起了指导作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学前教育方针。 3.简述我国198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进步性。 (1)将1952年的"教学纲要"改成"教育纲要",体现了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突出其主要工作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 (2)吸取国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将关于幼儿大脑的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的一部分,统帅其后的教育任务、内容等章节,使纲要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 (3)教育内容扩展为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八项,加强了对幼儿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4)强调教育任务、内容、要求应通过漪戏、蹲育活动、上谭、媲豢、菊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来完成,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 (5)指明幼儿匿要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国教育的积极效应 4.《幼儿园管理条例》 《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举办幼儿园的条件、审批程序、幼儿园体育、教育工作、行政管理的要求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法规。 5.简述如果多层次、多规格地发展我国的学前师范教育 (1)恢复和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人オ,为各级各类幼教研究部门、行政部门等输送专业人才。(2)恢复和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提高幼师办学水平,培养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地方幼儿教干部。(3)中等师范学位及职业高中兼负培养幼儿师资。(4)非师范学校参与培养学前师资。 6.分析外国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1)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是在原始家庭中进行的,它随着家庭模式的变化.发展相应得到改进与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同步的。(2)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划分的社会,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儿童实行公养公育.教育的目的是カ了整个氏族的生存与繁衍,教育是整个氏族生存斗争的工具,幼儿教育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性质。(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方式同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虽然简单粗略,但具多方面性。由于受历史条件所制约而具有原始性,尤其在文化学习上更为局限。(4)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老年和成年女性是教育者,家庭及其周围驻地是自然的教育场所。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略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1920年12月开始,对其长子陈一鸣进行了为期808天的跟踪观察实验,对儿童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动作、身体、思想情绪、言语、学习、游戏、智力等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同时,他于192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并主持试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此外,他于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化的幼儿教师。陈鹤琴先生捧着一颗热爱儿童的“赤子之心”,长期致力于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科研实践,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一、了解幼儿,研究幼儿,实行科学教育 早在1952年,陈鹤琴就在儿童心理学课程讲稿的引言中写道:“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生长与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从儿童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与现象,我们都应有相当的研究与认识。只有在了解儿童之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才能确实有效。”1981年他又在《家庭教育》的重版序中写道:“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实践出真知。要从实践中摸索教育儿童的规律。”他认为,要想科学地教育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研究幼儿,即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 1921年,陈鹤琴发表了《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在文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他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谬误,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分别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较成人的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由此可知,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不是“小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树立正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与启示 2015-01-30 摘要:中国学前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变革始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主线。文章介绍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阶段,总结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点启示。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课程,启示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与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与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与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

28045学前教育思想史第3章

【考核知识点】 (一)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影响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乌索娃关于知识系统化的思想及作业教学的作用 (三)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特征、类型及游戏的教学手段价值 (四)学前综合教育课程对我国优秀幼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及泰勒课程目标设计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六)20世纪末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 【考核要求】 (一)概念掌握 1.《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 2.凯洛夫(《教育学》)、分科课程。 3.游戏、分类。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社会建构论,泰勒、课程目标设计理论,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5.《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理解分析 1.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影响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 2.乌索娃关于知识系统化及作业教学思想的要义。 3.游戏有哪些基本特征、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4.从幼儿园综合课程看学前教育对我国传统优秀幼教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泰勒课程目标设计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6.20世纪末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内容。 当代中国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成为人民大众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我国学前教育以苏为师,形成了受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影响的学前全面发展思想、学前教学论和游戏论,并影响了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80年代初的学前教育思想。 1978年拨乱反正后,中国学前教育在继承发扬传统优秀学前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儿童发展理论、课程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使我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着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着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着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着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着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着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着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着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 的需求。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 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 也有变迁,而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内容者,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年代,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 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下卷1088)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

学前教育 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 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三公、三母制度 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 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高度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我们分析评价古代胎教时还应请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胎教实际上也是母教。 不足: 1、夸大了胎教的作用; 2、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 3、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 (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成因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成因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本文将陈老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 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以利于在新时期继承、弘扬和发展陈老的幼儿教育思想,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一、开创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时期(1919 -1928 年)陈鹤琴先生1919 年离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次年喜得长子陈一鸣,逐日对其身心发展进行周密的观察、实验和文字与摄影记录.连续808 天,对孩子的身体、动作、摸仿、暗示感受性、游戏、好奇心、惧怕、知识、言语、美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及教育的论文,并于1925 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书论述了家庭教育的101 条原则和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堪称为一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家教经典,陶行知先生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1923 年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支持,办起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

“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国普通幼稚园当时大概有四种弊病:一是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二是功课太简单;三是团体动作太多;四是没有具体的目标。[1]1925 年扩建鼓楼幼稚园园舍,邀请东南大学陆志韦等10 人成立董事会,筹募资金,该园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派助教张宗磷协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诞生了。陈先生主持实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并与张宗麟合写《一年来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评论》发表。是年夏,主办东南大学幼稚师范讲习所,编写的讲稿《幼稚教育》围绕“为什么办幼稚园”“幼稚教育的目标、原则、课程”等同题,对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作了全面论述。1927 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同时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根据自己办幼稚园的理论和实验总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特点的15 条办园主张,其中涉及到适应国情、家园共宵、教育内容、幼稚园课程、教师素养、师幼关系、教法、设备、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15 条信条为当时中国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陈先生所言:“我们所主张的15 条信条当然不是金科玉律尽善尽美,但从现在中国幼稚教育的情形来看,这15 条信条也许是治病良方呢! ”[2] 是年,在《幼稚教育》上发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根据世界幼稚教育发展的情况,提出幼稚教育发展的7 种新趋势:注重自由活动、注重户外活动、厘定课程、规定标准、研究幼稚生心理、幼稚园与一年级应联络、蒙养园运动,[3] 种新趋势对当时我国幼稚教育的发展都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

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历史研究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的幼儿园课程(1903-1918) (二)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1919-1948) (三)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1949-1965) (四)中国学前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976年至今) 二、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历史 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的幼儿园课程(1903-1918)(一)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为学前课程的真正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清政府因维持其统治所需,实施新政,促使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的产生以及相应学前课程的设置。 (二)思想基础 (1)受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冲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只重四书五经的课程设置格局,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2)康有为儿童公育思想及我国学前课程思想的萌芽 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均作出较具体的规定,其学前课程思想涉及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然社会环境,有重要借鉴价值。 (3)康有为、梁启超重视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并提出了学前教育体制的理论雏形(4)外国传教士所输入的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及教会幼稚园课程潜在地影响着学前课程

的产生和设置。 (三)课程设置 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汉阅马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1904年癸卯学制把学前教育机构确定为蒙养院,学前教育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在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机构里,开始设置了正式的学前课程,其科目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项。这一设置一直实行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9月公布学校系统令,将学前教育机构由蒙养院改为蒙养园。1916年在政府颁布的国民学校令中,学前课程仍规定为游戏、谈话、手技和唱歌。日本化的倾向仍然非常明显。 总之,从1903-1918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学前课程刚刚开始产生于发展,因无已有经验可借鉴,所以在学前课程的宗旨、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方面学习与模仿了日本的幼稚园课程模式,学前课程缺乏自己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幼稚园照抄照搬国外的学前课程的现象严重。然而,一分为二地看,当时的学前课程引进外国的一些先进学前教育思想,试图照顾到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试图照顾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与促进了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 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1919-1948) (一)20世纪20、30年代学前课程变革的原因 (1)观念的先导与舆论的准备:五四时期教育革新浪潮下对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批判 20世纪20、30年代学前课程的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创造的多元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在对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批判的舆论宣传下所进行的一种选择。随着五四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鲁迅、蔡元培等批判揭露了传统封建专制的儿童观、儿童教育,提倡自由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等。 (2)学前课程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选择 五四期间,随着新教育运动走向高潮,西方形形色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教育学说被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