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思想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共56条。
《公约》精神体现了4个基本原则,即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正是根据这些精神,1990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承诺。
"五指活动"陈鹤琴提出。
指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根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五指活动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五个方面,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根据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而成的,1936年再次作了少许修正。
它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
行为课程: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一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他认为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
预成论:一种沿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儿童发展:指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指儿童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儿童行为是儿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然反应。
四、儿童情感:指儿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喜爱、厌恶、依赖等情感反应。
五、儿童认知:指儿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知觉、思维和理解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六、儿童德育:指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儿童德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七、游戏教育: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自由和活跃性,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八、艺术教育: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感知和表达能力。
九、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爱和家庭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课程设计:指设计和安排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各种学科、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教育学科,其名词术语众多,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思想史

学前教育思想史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是孩子成长以及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派别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思想史进行探讨,以了解不同时期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实践。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学前教育古代中国教育思想强调德育,重视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儿童在家庭中得到基础的教养和教育,从父母那里学习品行和礼仪。
古代的幼儿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与家族成员一起的生活来实施。
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教育的理念,他主张幼儿应接受德育和体育的教育。
他认为,幼儿时期是培养德性的关键时期,应该注重对儿童品格的塑造。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源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在这个时期,一些教育家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为幼儿提供专门的教育机构。
弗雷贝尔是德国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幼儿园”的概念。
他认为,幼儿园应该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注重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开展。
在美国,弗罗贝尔的思想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借鉴。
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她认为幼儿应该在自由和启发式的环境中学习,注重幼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三、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化,学前教育思想也逐渐多元化。
相对于强调自由和启发式教育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现代学前教育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教育思想。
在美国,爱尔兰·戴维斯和内尔·戴维斯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概念,强调幼儿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学习。
而丹尼·菲利普斯则主张“感性教育”,认为儿童应该通过感觉和体验来学习。
此外,凯杜儿童中心的创始人雷奇欧·艾米利亚尼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另外,英国的斯坦丁教育法和日本的教育电视法等也都卓有成效。
四、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代发展各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一)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一)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儿童在入学前,即3至6岁阶段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例如,幼儿园就是一种普遍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社交互动、情感教育等,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 瑞金式学前教育•瑞金式学前教育是指以瑞金幼儿园为代表的中国学前教育模式,以红色教育、劳动教育为特点。
•例如,瑞金幼儿园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模拟农田劳动、学习红色故事等形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摩托里亚式学前教育•摩托里亚式学前教育是指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方式。
•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注重提供有序的环境和教具,通过自主性活动、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
4. 美国Head Start计划•美国Head Start计划是美国政府为改善贫困家庭儿童的学前教育而启动的一项计划。
•例如,Head Start计划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免费的早教、健康和营养服务,以确保他们在入学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5. 保教一体化•保教一体化是指将保育和教育融为一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将关注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学习相结合。
•例如,保教一体化的机构常提供托幼、教育、卫生保健、体育活动等综合服务,满足儿童全面成长的需求。
6. 国际幼儿园•国际幼儿园是指提供以外籍儿童为主的学前教育服务,注重跨文化交流与教育的机构。
•例如,在国际幼儿园中,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多种语言、文化和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
7. 户外教育•户外教育是指将教育活动融入到户外自然环境中,通过亲近自然、实践体验等方式来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例如,一些学前教育机构会组织户外探索、露营、园艺等活动,让儿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
以上是关于中外学前教育史的一些名词解释及举例说明,这些名词涉及到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于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帮助。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学前教育,即早期教育或幼儿教育,是指为适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和护理服务。
这段时期是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简答题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早期教育指的是对0-3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刺激、亲近和互动,促进婴儿和幼儿的早期发展。
2. 幼儿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幼儿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
3. 感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感受教育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的教育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4. 游戏教育(Play-based Education):游戏教育是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 结构化教育(Structured Education):结构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提供系统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二、简答题1.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学前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 综合性:学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 个性化:学前教育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 实践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让幼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3、学前教育史之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本章提要: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前教育制度,但积累了数千年的家庭教育的丰富经验。
历史上曾出现很多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和发展前人经验,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见解和主张,对当时学前教育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
他们的经验和思想,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多,本书只选贾谊、颜之推、王守仁作为代表予以简述。
其他如朱熹、司马光、朱柏庐、张履祥等也很值得研究,此不多赘述。
第一节贾谊的幼年太子教育思想贾谊(公元前200一前l68),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
年少才高,22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旋任太中大夫。
他善议政,对汉代的大政方针发表不少看法,提出许多治国良策,颇得文帝重视,后遭诽谤贬任长沙王太傅,继又为汉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
贾谊自责自己身为太傅未能尽职尽责,没保护好太子,竞忧郁而死,年仅32岁。
贾谊两度八年的太傅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太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太子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
他的著述很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关于太子教育的理论,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贾谊认为,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他指出:殷周之所以国祚长久,而秦代却“二世而亡”,原因在于对太子的教育不同。
殷周时对太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有许多贤士辅佐,故能长治久安;而秦代则反之。
由此可见,“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对太子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安危。
因此,必须使太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品行端正,则“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贾谊认为:“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对太子的教育在其未出世前就要进行。
王后怀胎七个月,就要迁往安静清幽的侧室居住,使其不听邪音,不食邪味,以养成良好的心性,保证充足的营养,“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一切言行举止符合正礼,这样生出的婴儿才会中正不邪。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大全【最新版】目录1.概述2.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2.1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2.2 外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正文【概述】学前教育史是研究人类历史上学前教育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大全涵盖了中国和外国学前教育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简要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2.1 中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起源于中国古代,主张以道德、仁爱、礼仪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提倡孝道、忠诚、礼仪等美德。
2.道家教育:道家教育源于道家学说,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和谐。
3.蒙学: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幼儿教育的称呼,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4.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民间设立的启蒙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授。
5.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是晚清时期引进西方教育制度而创立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级教育机构。
【2.2 外国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1.福禄贝尔教育法: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一种以游戏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她创立了一种注重儿童自主选择、观察、学习环境的教育方法。
3.瑞吉欧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法源于意大利,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的社交、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
4.华虚朋教育法:华虚朋教育法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5.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智能、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以上对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发展。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中外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未接受义务教育的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是从儿童3-6岁开始,培养儿童的基本动作和社会生活能力,为其进入小学提供必要的准备。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对0-3岁婴幼儿进行教育和照顾的一种教育形式。
早期教育注重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和关注婴幼儿的需求,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3. 保育教育保育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饮食、起居、照顾等生活管理,并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方式,提供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保育教育旨在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和温馨的成长环境,并满足幼儿的基本需求。
4. 幼儿园幼儿园是专门针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机构,为3-6岁的儿童提供集体生活、游戏活动和学习经验。
幼儿园以提供安全、健康和愉悦的环境为目标,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知识。
5. 园长园长是幼儿园的负责人,具有教育经验和管理能力。
园长负责制定幼儿园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组织教师团队,协调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6. 教师教师是幼儿园的从业人员,负责教育和照顾儿童。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7. 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指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幼儿教育。
游戏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8. 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是幼儿园中给予幼儿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游戏。
自由活动鼓励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9. 幼教法幼教法是对幼儿园教育进行法律规范的法律文件。
幼教法主要包括对幼儿园的管理、教师的资质标准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等内容,旨在保障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儿童权益。
10. 儿童玩具儿童玩具是供幼儿玩耍和学习的工具和材料。
儿童玩具具有适合幼儿认知和操作能力的特点,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喻教:汉代教育家贾谊重视太子教育,认为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因为婴幼儿时期孩子单纯,既容易形成良好品德,也会感染不良风气,在儿童尚未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时,需及早施教,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博专统一:颜之推主张博专统一,所谓博闻即各行各业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博闻有助于开阔眼界,避免犯片面性错误.只有专心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因此博专统一,就是要广纳知识,掌握其精要。
知耻改过:张履祥指出,人应当知耻,人不能没有耻辱观念,缺乏正确的羞耻观,才是真正的可耻.同时张履祥提出人不能无过,但期于改。
孩子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因此引导儿童逐步确立正确的羞耻观帮助孩子了解自身毛病所在,使其知过而后能改。
宽严相济:崔学古主张宽严相济,从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出发提出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儿童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教师过于严厉只会束缚孩子们的灵性,因此蒙师对儿童的态度应当宽厚仁慈一些,表情要和蔼,语言温和,耐心细致,使儿童便会产生亲近之感,但在学习上对儿童要从严要求,丝毫放松不得,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五指活动:陈鹤琴说五指活动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儿童活动生活,具体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恭俭勤谨:张履祥认为,儿童初学,恭敬节俭,勤奋谨慎。
恭之实事,真正存有恭敬之心,一言一行均体现出恭敬之实。
生活上不要有过高的要求,注意节约,不铺张浪费。
勤谨,儿童学习要勤奋,做事要勤劳,不可懒惰,要有谨慎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不仅提高道德水平又有利于身体健康。
情绪教育:陈鹤琴重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注重创造温暖、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他认为父母应避免恐吓孩子,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家庭中良好的情感氛围能给孩子以积极的情绪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对招收十年动乱破坏的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
把学前教育内容划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几部分,并强调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上课、游戏、体育活动、观察、劳动、娱乐及日常生活与未完成的,学前教育教学继续采用分科教学的形成。
知行并重:朱熹指出,人的行为是受知识支配。
要做某件事先明白如何去做,教育儿童要想让他们认识规矩,这就是知.然后要求他们按规矩去做,这就是行,只有知行结合,知行并重,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分层致功:唐彪指出,儿童学习要做到先易后难,就必须分层致功。
如果不分层次,不偱次序,企图一步登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他认为儿童读书必读明代咸化、弘治、正德等文章六七十篇。
二、“宜读近时平易之文百篇”三、“须读精细深厚之文六七十篇,由易到难地分层阅读,才能取得成效.(P50)行为课程:张雪门说:“生活就是教育,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要素。
”(P91)闻见结合:颜之推认为,闻见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又有眼见方能知其真伪,他提倡“眼学",重视直接观察以获取知识。
所谓“眼学”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听闻也可开阔眼界,但不能轻信,主张闻见结合,既要耳闻,更须目睹,只有这样,方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P17)儿童中心论: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是对儿童施以强迫教育,忽视儿童内在的本能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主张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
要重视儿童的本能活动。
(P335)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对教学问题时,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来说明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他把教学作为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系统地进行;反过来说,凡是教学活动都是要发生教育作用的.(P315)白板说:洛克在论述教育作用时提出了白板说,人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白纸,洛克认为全部的观念都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和教育。
(P269)贫儿之家:1774年,裴斯泰洛奇开办了一所孤儿院,称为贫儿之家,力图把它办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构,培养儿童的能力和精神面貌的场所。
《母育学校》:夸美纽斯1633年出版的《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为母亲为所有教师和一切担负着幼儿培养任务的人民教育儿童提供指南。
(P253)自然后果法:卢梭提供“自然后果法”,反对道德说教,实施体罚,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是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修正自己的行为。
(P292)图式:图式即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观上的结构,是指一种主题活动的功能和心理结构,也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P370)要素教育论: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核心。
他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向复杂的因素。
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要素,各种教育都能找到一定的最简单的要素作为实施教育的起点。
(P304)耕读相兼:张履祥提倡耕读相兼,读书者须知农事,务农者亦须读书的和谐局面,无论农人还是士子均须自幼耕读相兼.首先是读书,他认为《小学》和《近思录》是最适合儿童初学的内容。
其次是劳动,不仅坚持参加劳动,而且坚持对儿童实施的教育.(P39)朱熹的“眼前事”:是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包括:在礼仪规范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方面,要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的是最能反映学科编著的统一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教育漫话: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
儿童之家: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提供幼儿游戏时使用,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阐述了社会和教育的关系,表达了他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观.感官练习材料:蒙台梭利设计的这套“感官练习材料"包括训练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材料,其中从触觉练习材料为主.昆体良:是古罗马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代表著作《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代表了欧洲古代教育发展的最高成就。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著作,这是一本泛论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和教育的综合性著作,其中以较大篇幅阐述了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西方第一部全面深入探讨教育理论的著作。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想潮。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人,学校必须提供最好的条件,并创造促进人们学习和成长的良好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的教育》:是福禄贝尔1826年完成的教育著作,集中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
(P321)《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在“儿童之家"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发现学习法:在早期教育的方法上,布鲁纳还提倡发现学习法,他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引导儿童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幼儿教育之父: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创立了一整套学前教育理论,推动了德国以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故人称他为“幼儿教育之父”。
统觉作用:即人的意志之中已有的观念对新形成的观念具有统合、吸收的作用,也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
“统觉作用"运用到教学上就是用旧知识体系理解新知识再重新排列合成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P310)谦虚笃实:张履祥提出谦虚笃实,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
要引导儿童常和“贤于我者”相比,才能“学日进,志益谦”。
张履祥力倡笃实,深戒轻浮.蒙养教育要倡笃实而戒轻浮。
艺友制:陶行知提出艺友制。
他说:“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
友,就是朋友。
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老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老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老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慎则保傅:康有为主张孕妇的一切衣食住行均由医生安排,由女傅、女保具体管理照料,因此,保傅的责任重大,必须慎重选择。
“由总医生择其德性慈祥、身体强健、资禀聪明、有恒心而无倦性者为之".育婴院的管理与保教人员也都有女子担任。
之所以选择女子而不用男子,因为在康有为看来,“男子心粗性动而少有耐心,不若女子之静细祥慈和而有耐性也”,肩负双重责任.(P72)中体西用: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
“中学"就是“旧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主要指“西政”和“西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者不可偏废,但“中学”是主要的,,“西学”是次要的。
卢梭:18世纪法国教育家,著有教育代表作《爱弥尔》。
他提出自然教育思想,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
他提出按儿童的年龄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方式。
从做中学:杜威在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教师的经验和学习中出发。
(P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