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考点归纳训练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不同派别的主张及区别
中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之联系比较

中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之联系比较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洋务派、顽固派、鸦片战争中抵抗派1、相同点:①阶级属性一致,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②本质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③对待人民革命都主张严厉镇压。
2、不同点:①对外国侵略,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主张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洋务派、顽固派对外国妥协投降。
②对外洋事物,洋务派、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顽固派反对一切外洋事物,盲目排外。
二、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2、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②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等人为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镇压革命;早期维新派以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强调学习两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故前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后两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1.相同点:①阶级属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②主张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③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④都有进步性。
⑤都脱离群众,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不同点:①方式上,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
②认识上,维新派对清王朝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张,局限性更明显;而革命派则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作用和影响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际影响更大,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产生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二者是资产阶级中的不同派别,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与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革命派则是中下层分子,其革命性较强。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专题综合复习(优秀版)

(2)影响 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 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 思想。 ②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其局限性。
专题网络构建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 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学习西方仅 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新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一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 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 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2)影响 ①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 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 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 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变式题 B 【解析】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项。B、C、D三项都与民 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 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答 案为B项。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9.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③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④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②代表④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③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详解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具体过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文化)向俄国学习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二、专题知识详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P50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53(1)兴起背景: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过程: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胡适: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③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考试也成为了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
历史的知识点繁多,考生需要认真学习并进行总结,不仅要掌控基础知识,更需要解决历史题目时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会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广大考生进行复习。
一、三大思潮1. 以“民主”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潮。
2. 以“平等”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的社会主义思潮。
3. 以“自由和民族独立”为目标的思潮:主要代表为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
二、中国近代史政治流派1. 同盟会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反对清朝政府。
2. 洪、张、黄、陈等四大派系:洪门代表孙文,章炳麟、黄兴、陈天华代表,主张“平均地权”。
3. 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主要是代表人物孙中山与左派、右派的矛盾。
4. 国共两党的组织架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毛泽东,主张社会主义革命,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国民党领导人为蒋介石,主张全面国家建设,在政治上较为保守。
5. 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抗日游击队和部队合并成为人民解放军。
三、中国现代史经济思潮1. 清末民初的经济思潮:代表人物陈宝箴,主张“资本论”。
2. 五四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胡适,主张“自由主义”。
3. 五卅运动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罗隆基,主张“国家经济管理”。
4. 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潮:代表人物宋子文,主张“国家资本主义”。
5. 毛泽东时代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是代表人物毛泽东在农业、工业、人民公社形式下的经济建设思想。
4、中国现代史文化思潮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潮:代表人物鲁迅,主张“民主力量”。
2.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思潮:代表人物何香凝、朱光潜,主张“抗战道德”。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潮: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主张“文化大革命”。
4. “文革”后期的思潮:代表人物胡耀邦,主张“四个现代化建设”。
5、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 戊戌变法:代表了中国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一次尝试。
近代以来思想路线考点总结

近代以来思想路线考点总结近代以来的思想路线是指从近代开始到现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理论思路。
这一时期的思想路线主要包括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和西化等几个考点。
首先是现代化思想路线。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成为了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现代化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为核心内容。
其中,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思想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变革。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它以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为对象,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使命。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再次是民族主义思想路线。
在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
民族主义思想路线强调民族独立、国家利益和文化传承,并通过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来实现这些目标。
民族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国家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是西化思想路线。
由于近代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许多国家倾向于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制度。
西化思想路线强调了西方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以此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的思想路线主要包括现代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和西化思想。
这些思想路线在推动社会发展、引领思想潮流和塑造国家命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这些思想路线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和各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历史考点归纳训练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不同派别的主张及区别调研1(2011·安徽卷)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
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本题易错选D。
错因是认为维新派是提倡西学的,而D也提倡西学。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实行君主立宪。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的主张。
B主张用中学救济西洋文明,认为东西方文化应取长补短,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杜亚泉在1918年发表的《述乱之现代人心》中的观点。
C认为中学与西学均有其合理性,但不可以融会,符合维新派对待中西学的态度。
D认为欧洲优越的原因在于科学和人权,即民主和
科学,属于激进民主派的主张。
答案为C。
调研2“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本题易错选A、B两项。
因为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学堂”“议院”“君民一体”等,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故本题选C。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故A、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与材料中的“君民一体”不符,排除D。
通关锦囊
中国近代史上坚持“中体西用”的派别
很多学生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专用”思想,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倡“中体西用”的不仅仅是洋务派,早期维新派也提倡这一主张。
早期维新派大多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与洋务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不仅承认中国的军事武器不如人,而且承认“人无弃才不如人,地无遗利不如人,君民不隔不如人,名实不符不如人”,因而提出“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并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以
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至19世纪70年代,王韬、薛福成等沿着冯桂芬的思路继续推进,一方面大声疾呼发展工业科技,扶助民族资本,振兴商务外贸,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甚至提出仿效西方实行议院制度;另一方面,仍坚持“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进入19世纪90年代,“中体西用”说已广为流行。
1893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刊行,其中《西学篇》中有“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之说。
地主阶级抵抗派VS洋务派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西学传入;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特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派别: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奕;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国内危机加深;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特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倡导洋务运动,将其思想付诸实践,但以失败告终。
正确认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变化的。
有的不断进步,有的则日趋保守。
(1)康有为:否定君主专制,前期进行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后来思想日趋保守,沦为保皇派。
(2)梁启超:否定君主专制,进行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后主
张民主共和,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3)孙中山: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为实现其奋斗目标,提出了三民主义;20世纪20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从而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