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L7正)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精选推荐

二语习得——精选推荐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态的过渡性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谈中介语理论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定应用与研究状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与研究启示中介语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到动态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由塞林格创立,注重学习者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是要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习得者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来源于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它是近2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重要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中介语,主要包含两个含义。

其一,在某一特定阶段(某一时点),学习者拥有的一套通过学习建立的中介语语言系统,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其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中介语是个动态的、渐变的、成系列的连锁系统,不断引入新的语言知识、规则,处于一种有规律的逐渐复杂化的过程中。

因此中介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性。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有一整套自己的规则。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基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基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出于工作需要、学术追求还是个人兴趣,学习第二语言都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

那么,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它又有哪些关键的基础知识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

简单来说,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人们在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之后,通过学习和使用来掌握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还包括语音、语调、语言运用的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等多个方面。

语言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机会。

比如,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国家,那么他每天都会接触到英语,听到各种不同的口音和表达方式,这对于他的英语习得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反,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年龄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他们的大脑更具可塑性,能够更轻松地模仿语音和掌握语法规则。

而且,儿童在学习语言时通常不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强烈干扰,更容易形成地道的语言习惯。

然而,成年人也并非没有机会学好第二语言。

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动机是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出于强烈的内在动机,比如对目标语言的文化感兴趣、渴望与更多的人交流,那么他往往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相反,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迫于外界压力而学习,那么一旦失去了这些外部因素的驱动,学习很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也不可忽视。

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

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电影、歌曲、书籍等)、与母语者交流等等。

同时,学习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 ,“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情感过滤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 ,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不同。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输入的量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情感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
1903年,布龙菲尔德进入哈佛学院。
1906年,布龙菲尔德毕业于哈佛学院。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
1906年,布龙菲尔德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tion
Strategy vs technique Stern (1983)
Strategy is general tendencies or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roach employed by the language learner, leaving techniques to refer to particular forms of observable learning behavior.



History of of strategies study
Began in 1970s 1. Carton, A. 1966. The Method of Infer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anguage Study. 2.Carton, A. 1971. ‘Inferencing: a process in us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in Primsleur and Quinn (eds.)
Background of strategies study
studie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s an “explosion of activity” in recent years
Changes in paradigm:
Teacher/teaching-centered to Learner/learning-centered
Learning strategies Process and strategies in creativ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Hypothesis formation strategy simplification (1) overgeneralization (2) transfer inferencing (1) intralingual (via intake analysis) (2) extralingual Receptive (via intake analysis) Productive Metalingual interactional Formal practice Functional practice
Intralingual inference, interlingual inference, extralingual inference
3.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 TESOL Quarterly 9(1): 41-45. 4.Naimen, N., M. Frohlich, A. Todesco, 1975. The good Lanugage learner. TESL TALK 6(1): 58-75. Hot issue in 1980s Widely applicated to language teching in 1990s
Direct effect on ITL or indirect effect on ITL Rubin (1987)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strategie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system which the learner constructs and affect learning directly.



Types of learner strategy

Learning strategy 学习策略 Production strategy 表达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y 交际策略
Learning strategy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mulaic speech learning

Learner processes
Learner strategies
declarative (rules and chunks of speech Kn social (i.e. devices for managing interaction in L2)


procedural
for learning (devices for internalizing or automatizing L2 kn)
14.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o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15.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o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16. What is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onscious or subconscious
Chamot (1987)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techniques, approaches or deliberate actions that students tak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recall of both linguistic and content area information. Cohen (2006) Learners’ conscious and semi-consc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L2, as well as strategi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that has been learned or for getting around gaps in language proficiency.
Oxford (1990) Behavioral or menta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behaviors or actions which learners use to make language learning more successful, self-directed and enjoyable. Winstein (1986)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the behaviors and thoughts that a learner engages in during learning that are intended to influence the learner’s encoding process.

12.What are the effects of proficiency levelo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13.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oblem-sourceo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ognitive production/reception (devices for using existing resources automatically) for us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devices for compensating for inadequate resources)

scripts(greeting sequence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mulaic speech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mulaic speech learning:


Pattern memorization Pattern imitation Patter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rategy
1. Strategies refer to both general approaches and specific actions or techniques used to learn an L2 2. Strategies are problem-oriented – the learner deploys a strategy to overcome some particular learning problem. 3. Learners are generally aware of the strategies they use and can identefy what they consist of if they are asked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they are doing/thinking. 4. Strategies involve linguistic behavior (such as requesting the name or an object) and non- linguistic (such as pointing at an object so as to be told its name). 5. Linguistic strategies can be performed in the L1 and in the L2. 6. Some strategies are behabioural while others are mental. Thus some stragegies are directly observable, while others are no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