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集团融资约束研究_基于中粮集团的案例分析
中粮集团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中粮集团(COFCO)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食品和饮料加工及贸易企业之一,拥有庞大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业务布局。
在发展过程中,中粮集团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和挑战,其中一些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中粮集团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以及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中粮集团与美国嘉吉公司的贸易纠纷1. 案件背景2014年,中粮集团与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就玉米贸易合同发生纠纷。
双方于2011年签订了玉米进口合同,约定中粮集团从嘉吉公司进口玉米。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嘉吉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间提供玉米,导致中粮集团遭受损失。
2. 案件过程(1)协商解决:在纠纷发生后,中粮集团与嘉吉公司进行了多次协商,试图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纠纷。
(2)仲裁:协商无果后,中粮集团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提起仲裁。
(3)仲裁结果:CIETAC最终判决嘉吉公司赔偿中粮集团损失。
3. 经验教训(1)加强合同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合法,避免因合同纠纷造成损失。
(2)了解国际贸易规则:企业应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能力。
(3)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在发生纠纷时,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
三、案例二:中粮集团与某饲料企业的商标侵权纠纷1. 案件背景2015年,中粮集团发现某饲料企业在其产品上使用与中粮集团注册商标相似的标识,涉嫌商标侵权。
中粮集团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案件过程(1)起诉:中粮集团向法院提起商标侵权诉讼。
(2)证据收集:中粮集团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被告商标侵权。
(3)审理:法院审理了此案,并最终判决被告赔偿中粮集团经济损失。
3. 经验教训(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他人侵权。
(2)提高员工法律意识: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中粮集团的困境-案例分析30页PPT

事还不是得在老子手下干
专权独断 轻视学历
✓ 销售科科长、人事科科长、设备科科 长、教育课科长均是程的亲戚或朋友
✓ 这些人原本都是普通工人,并无特长 ✓ 不顺从的原科长一律贬到他处
任人唯亲
✓ 宣传科科长张益明,原来因听话备受赏识 ✓ 后建设和谐团队,被打小报告搞小集团 ✓ 不予涨工资、不参评先进干部
牺牲私利
×
以身作则
作为表率Βιβλιοθήκη ×程嘉明——家长式领导的典型代表
1. 家长式领导不适合用于在国有企业,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领导有着家长式领导 行为模式。樊景立(2000)认为,家长式领导在1)家族企业;2)所有权经营 权不分;3)创业性结构;4)企业环境简单、技术稳定的组织中体现更为明显, 显然国企并不符合这些条件;
猜忌下属
✓ 对程毕恭毕敬、看其脸色行事 ✓ 几位副总都被驯得服服帖帖、谨
言慎行
下 属 沉 默
✓ 中高层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一直维
人
持在很低水平
才
✓ 有才学的大学生在一两年内纷纷
流
拂袖而去
失
组
✓ 巴结程的人越来越多、送礼成风
织
✓ 有才能的对公司越发不满、矛盾 激化
分 围
差
✓ 团队内部有矛盾也不敢私下调解
绩
专权独裁式
权力控制在最高一级,下属无任何发言权,领导对下属 不信任。决策与组织目标的设置,由领导者做出,然后 下达一系列命令,强制执行。上下级之间交往极少,下 属被恐惧和不信任所笼罩。
领导的效果与领导所处的具体情境有关,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领导方式。这种 观点被称作权变理论,也叫情境理伦。领导的风格或行为应该根据情境而变化要与情境结 合才能获得好的领导效果。
中粮资运作案例浅析

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一片繁荣
早在1994年,中粮首次进入“世 界500强”时,总资产近200亿元。 2004年底,也就是宁高宁入主中 粮当年,总资产为598亿元。 2006年底,中粮集团资产总额已 达1067.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 794.9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上 缴税金24.3亿元,分别比2004年 底宁高宁被空降之前增长78.6%、 78.3%、134.2%、63.1%。 2008年9月底,总资产已达1403 亿元,2010年资产总额突破了 2200亿元! 经过短短7年,中粮已经超越了前 50年发展的总和,由原来的“贸易 皮包商”成功转型为令人刮目相看 的“杂食恐龙”。
抓住核心问题
文化转型之痛 产业协同之痛 管控之难 财务之痛
对于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 重点是在于协调各个分公司、子 公司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任何一 个企业要实现模式的成功转变, 都存在一定的阵痛,中粮集团也 不会例外。全产业链战略对集团 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集团 在企业文化、产业协同、管控能 力等方面实现转变。如何将不同 企业的不同文化融合起来,是每 个的长处得到发展,这是一个日 后工作需要处理的方面,对于纵 向一体化中上下游公司之间的协 作方式,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 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强 大的整体竞争力也是需要一段时 间才能达到的。
─── 中粮集团资本运作案例浅析
2011金融1班 王嫣 苏雨辰 朱喆
四大发展阶段
中粮集团公司成立于1952年9月, 双重职责。35年间不仅打开了中国粮油食品产品通 1952年前身是中国食品出口公司、中国 往国际市场的通道,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 1987年 油脂出口公司、中国粮谷出口公 了大量外汇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 司。 展。 1961年正式合并为中国粮油食品 进出口公司 •公司经历了历史上重要的转型、调整期。1988年, 我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公司 1965年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 1988年- 适应新形势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逐步由管理主体向 口总公司 1991年 经营主体转型,为1992年以后公司的变革和发展, 1999年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 口(集团)有限公司 从观念到物质上进行了准备。 2004年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集 •公司基本完成了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产业化经营 团)有限公司 1992年- 的转型。1999年,公司将绝大部分资产划转至香港, 2007年4月10日更为现名。公司 在香港分批成功上市。通过重组、改制,集团进一步 2004年 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 强化了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 司,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为适应新的形势,解决集团发展中的问题,寻找引领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的实证检验--来自2008-2010年A

编者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获取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二是通过企 业内部获取,即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我国外部资本市场经历了 20多年的发展逐渐完善,但仍不发达。
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外部资本市场很好的补充。
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集团和系族 企业的迅速增加,内部资本市场开始日益受到重视。
但内部资本市场虽然有着诸如缓解融资约束等优越性,但亦会给企业和 市场带来新的问题,这便是一个从理论上有待于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
本期专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这一较为新兴 的热门论题。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的实证检验来自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刘剑民林琳【摘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放 松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更容易获得 资金,但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股东与 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使得企业出现 盲目多元化、过度投资等问题。
本文通过 研究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 松融资约束功能的因素,如成员公司的 治理情况、集团性质、集团控制结构、是 否整体上市等等,厘清国有企业集团内 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与国有企业集 团投资之间的关系。
经过实证分析本文 发现,国有集团控制公司面临的融资约 束小于国有非集团控制公司的融资约束,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 松融资约束的功能。
成员公司良好的治 理情况、企业集团整体上市能使国有企 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的功 能得到良好的发挥;相反,链条过长、控 制公司数量过多的金字塔控股结构的国 有企业集团会异化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融资约束—尧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需求日益强烈,对资金的渴求也越来越大。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就是存在于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筹集机制和资金配置机制。
全产业链模式下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全产业链模式下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作者:康永红王丹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15期一、中粮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和全产业链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成立于1949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其业务逐渐由成立之初粮油食品的进出口,发展到目前的以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粮油产品的贸易为主,开发地产酒店、金融服务、生物能源为辅多元发展的企业集团。
随着中粮的不断壮大和经营业务的不断增多,集团基于全产业链的内部资本市场也在发展中逐步庞大起来。
如同很多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一样,中粮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跨行业发展、并购重组、分拆上市和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方式实现的。
从1978年到2011年,中粮集团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了30多次跨行业发展和并购重组活动,逐渐构建出其内部资本市场。
同时,中粮集团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将农业产品的全产业链和服务领域的全服务链中的各个环节逐步链接了起来,构建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二、中粮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算(一)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算方法随着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采用分布数据测度内部资本市场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运用,并且研究得出很多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1.现金流敏感性法Masksimovic和Philzips(2002)的模型与Q敏感性相类似,不同的是他们避免了使用托宾Q,而是用销售现金流回报率反映投资机会。
他们认为如果更多的资本被配置到高于平均销售现金流回报率的分部,那么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就是有效率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公式中,cf/sale表示销售现金流回报率,它反映了销售收入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其它变量含义均与公式(1)式相同。
如果某一部门的现金流比率高于(或低于)公司的平均水平,其投资水平也高于(或低于)公司平均比例,则该部门的现金流敏感性是正数,说明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反之,计算结果是负数,则内部资本市场无效。
2.改进的现金流敏感性法王峰娟(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总资产报酬率,会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而资金的周转速度又得益于销售收入的增加。
电大会计本科《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1)6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题汇总《中国粮油集团及其发展战略》案例要点提示:1.通过各种渠道或方式, 了解中国粮油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并画出截止目前的中国粮油集团组织框架图。
中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 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企业, 几十年一直是国家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
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 中粮围绕于客户和社会需求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 建立起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延伸至生物质能源发展、地产开发、酒店经营和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 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扩大与全球客户在农产品原料、粮油食品、番茄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乃至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持久地为客户提供价值, 并以此回报股东和所有权益相关者。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 中粮有效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 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 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中粮的前身——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在天津成立, 内外贸兼营。
1949年9月, 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分设华北粮食公司、华北油脂公司、华北蛋品公司、华北猪鬃公司、华北皮毛公司、华北土产公司等专业公司。
现在的中粮集团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 拥有中国食品(HK 0506)、中粮控股(HK 0606)、蒙牛乳业(HK2319)、中粮包装(HK 0906)4家香港上市公司, 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3家内地上市公司。
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以及大悦城Shopping Mall、亚龙湾度假区、凯莱酒店、雪莲羊绒、中茶茶叶、中英人寿保险农村金融服务等等, 诸多品牌的产品与服务组合, 塑造了中粮集团高品质、高品位的市场声誉。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对策分析

基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劣势分析,分析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对策.【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市场;运作;对策引言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在不同层次上形成了一大批企业集团。
这些通过划转、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企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作为企业集团资本运作的平台,内部资本市场在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强化内部资本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验证,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优劣势分析(一)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视为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但同时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出资者(企业本部)是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后者则没有。
这导致他们在企业信息传递、监督和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监督、优化资本配置、放松外部融资约束等优势。
1、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缓解融资约束主要是指内部资本市场可以规避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高成本,可以通过资本整合缓解内部成员企业的投资对本部门现金流的依赖性,增强成员企业的融资承受能力,提高集团整体的财务协同效应,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公司总部可以利用权威等对企业中不完全相关的现金流进行整合,提高企业整体财务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多元化经营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可减少公司内部现金流波动,从而提高多元化公司的债务通知承受能力。
企业内部信息的透明性,也减少了内部市场主体在外部证券市场上逆向选择的机会。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视角下的“全产业链”效应分析——以中粮集团为例

难对这个公 司的经理人员进行监控。而对于 IM来讲 , C 高层经理出于 自利 目的, 能利用其信息优势 以及 内部审计 、 绩效考核等多种 内控工具更好地对那个资金使用部门的经理人员进行监控 , 保证资源 的合理利用 。
(三 ) 内部资本 市场 中的有效运用 在新 兴市场经济国家 , 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内部 资本市场显得 十分有吸引力 , 使企业
一
、
更大的作用 。 在实际资本配置过程中, 除了外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以外 , 内部资本市场(n raC pt aktIM) It nl a il re, e aM C 同样起着配置内 部资源的重要作用。 何为内部资本市场(C ? I M) 这是一个近年来才引入我国的概念 , 理论界对其研究 尚属起步 阶段 , 实务界则更觉新
有动机通过多行业兼并 收购形成内部资本市场 , 以取代外部资本市场 。 可以说 , 兼并 收购是内部资本市场形成 的主要方式之一 。 因此
可以看到 , 近年来我 国有很多企业走集团化 、 多元化 的道路 , 或者朝着 “ 系族企业” 的方 向发展 , 中科 系、 如 华晨 系、 德隆系、 鸿仪系 、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