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频率计

合集下载

简易频率计设计(数电课设)

简易频率计设计(数电课设)

简易频率计设计1、设计目的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相关知识设计具有指定用途的数字电路,学会由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组成电子电路的方法。

2、设计任务设计一简易频率计,要求如下:(1)频率测量范围:0—99Hz(2)输入电压幅度:300mv~5v(3)输入信号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周期信号(4)显示位数:2位3、设计要求(1)合理的设计硬件电路,说明工作原理及设计过程,画出相关的电路原理图;(2)选择常用的电器元件(说明电器元件选择的过程和依据);(3)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各性能指标;(4)按照规范要求,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完成答辩。

4、参考资料(l)李立主编. 电工学实验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高吉祥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谢云等编著. 现代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指导.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目录一、设计方案的选择(原理) (3)二、电路设计计算与分析 (4)1.单元模块的设计 (4)(1)整形电路 (4)(2)时基电路 (6)(3)计数电路 (8)(4)锁存电路 (9)(5)译码显示电路 (9)2.电路中集成器件 (10)(1)555定时器 (11)(2)74HC160 (12)(3)74HC373 (13)(4)74LS48 (13)3.电路参数分析 (15)三、总结及心得 (16)四、附录: (17)五、参考文献 (19)一、设计方案的选择(原理)运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使其产生时钟脉冲,即为有一定频率或周期的方波信号,再使用一个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电路对待测波形进行调整,无论待测信号为方波、三角波还是正弦波都可以调成同一周期的方波信号,然后用一个与门将两个555产生的不同方波连接起来再与两个计数器连接,目的是为了当计数器在多谐震荡器输出一秒的高电平的情况下使计数器正确计数一秒内待测信号的高电平出现数目。

vhdl课程设计频率计

vhdl课程设计频率计

vhdl课程设计频率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VHD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结构;2. 了解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3. 学会使用VHDL语言设计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VHDL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代码;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功能完整的频率计;3. 能够运用仿真工具对所设计的频率计进行测试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硬件描述语言编程能力和电子系统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数字电路和VHDL 语言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VHDL语言基础:-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顺序语句和并行语句;- 进程语句和敏感列表;- 子程序和包的使用。

2. 频率计原理:- 频率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字频率计的计数方法;- 频率计的误差分析和改进措施。

3. VHDL设计频率计:- 设计流程和需求分析;- 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 代码编写和调试;- 仿真测试和验证。

4.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第一周:VHDL语言基础学习;- 第二周:频率计原理学习;- 第三周:VHDL设计频率计实践;- 第四周:代码调试、仿真测试和课程总结。

教材章节关联:1. VHDL语言基础:参考教材第3章;2. 频率计原理:参考教材第5章;3. VHDL设计频率计:参考教材第6章。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教学大纲逐步推进,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VHDL语言和频率计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频率计课程设计

电子频率计课程设计

电子频率计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子频率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用途;2. 掌握电子频率计的电路组成和各部分作用;3. 学会使用电子频率计进行频率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装简单的电子频率计电路;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电子频率计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学科实验课程,结合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 电子频率计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电路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包括:信号发生器、计数器、显示部分等;- 频率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环节:- 电子频率计的组装与调试;- 使用电子频率计进行频率测量实验;-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教学大纲与教材关联:- 教学大纲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X章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进度安排:第1课时,学习理论知识;第2课时,实践操作;第3课时,总结与讨论;- 教材章节内容列举:a. 电子频率计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教材第X章第X节);b. 电路组成及各部分作用(教材第X章第X节);c. 频率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教材第X章第X节)。

教学内容旨在确保学生掌握电子频率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联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eda频率计课程设计

eda频率计课程设计

eda频率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频率计的设计原理;2. 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子元件和电路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频率计;3. 掌握频率计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了解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正确使用电子仪器和工具进行电路搭建;2.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团队协作,设计和调试频率计电路;3. 培养学生运用EDA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和优化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分享和合作;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了解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独立完成频率计电路的设计和搭建;2. 学生能运用EDA软件进行电路仿真,优化设计方案;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共同解决问题;4.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对电子设计领域的认识和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EDA基本概念与频率计原理- 介绍EDA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讲解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其在电子测量中的重要性。

2. 电子元件与电路知识- 复习已学的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及其特性;- 梳理相关电路知识(如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在频率计设计中的应用。

3. 频率计设计与搭建- 分析频率计电路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正确搭建频率计电路,并进行调试。

4. EDA软件应用与电路仿真- 介绍EDA软件的基本功能,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电路仿真和优化设计;- 指导学生运用EDA软件完成频率计电路的仿真,提高设计效率。

5. 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分工合作完成频率计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简易频率计的设计课程设计

简易频率计的设计课程设计

简易频率计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2. 学习简易频率计的设计原理,掌握相关电子元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

3. 掌握简易频率计的电路图绘制方法,理解电路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易频率计电路。

2. 学会使用相关测量工具和仪器,对简易频率计进行调试和优化。

3.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

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电子设备的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设计简易频率计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频率相关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频率概念及其应用:介绍频率的定义、单位,频率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频率与周期”2. 简易频率计设计原理:讲解简易频率计的工作原理,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简易频率计的设计与应用”3. 电子元件及电路连接:学习常用电子元件的功能、符号及使用方法,掌握电路连接技巧。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常用电子元件”和第二节“电路的连接方法”4. 简易频率计电路图绘制:学习电路图的绘制方法,根据设计原理绘制简易频率计电路图。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电路图的绘制”5. 电路搭建与调试:动手搭建简易频率计电路,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调试,优化电路性能。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电路搭建与调试方法”6. 实践操作与总结: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总结课程所学内容。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实践操作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频率概念及其应用,简易频率计设计原理第二课时:电子元件及电路连接,简易频率计电路图绘制第三课时:电路搭建与调试,实践操作与总结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简易频率计的设计与应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电课程设计数字频率计

数电课程设计数字频率计

1.概述数字频率计是通过一个频率稳定度高的频率源作为基准时钟,对比测量其他信号的频率。

通常是计算每秒内的脉冲个数,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闸门时间为1秒。

闸门时间不定,但闸门时间影响频率计的准确度,闸门时间越长,得到的频率值就越准确,但闸门时间越长则没测一次频率的间隔就越长。

闸门时间越短,测的频率值刷新就越快,但测得的频率精度就受影响。

数字频率计是用数字显示被测信号频率的仪器,被测信号可以是正弦波,方波或其它周期性变化的信号。

如配以适当的传感器,可以对多种物理量进行测试,比如机械振动的频率,转速,声音的频率以及产品的计件等等。

因此,数字频率计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仪器。

本次课程设计中画图与仿真主要用到了Proteus软件,Proteus是一款电路分析实物仿真系统,可仿真各种电路和IC,元件库齐全,有各种虚拟仪器,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

具有模拟电路仿真、数字电路仿真、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系统的仿真,使用和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2.数字频率计原理与框图所谓频率,就是周期性信号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次数.若在一定时间间隔t 内测得这个周期性信号的重复变化次数为n,则其频率可表示为nft若在闸门时间1S内计数器计得的脉冲个数为n,则被测信号频率等于nHz。

数字频率计是用数字显示被测信号频率的仪器,被测信号可以是正弦波,方波或其它周期性变化的信号。

它一般由放大整形电路、时基电路、逻辑控制电路、闸门电路、计数器、锁存器、译码器、显示器等几部分组成。

其基本原理是用一个频率稳定度高的频率源作为基准时钟,对比测量其他信号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计算每秒内待测信号的脉冲个数,此时我们称闸门时间为1秒。

计数信号并与锁存信号和清零复位信号共同控制计数、锁存和清零三个状态,然后通过数码显示器件进行显示。

图2-1 数字频率计整体框图2武汉理工大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33.数字频率计的设计3.1 放大整形电路放大整形电路由晶体管 放大器与74LS00等组成,放大器将输入频率为的周期信号如正弦波、三角波等进行放大。

简易频率计课程设计

简易频率计课程设计

简易频率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频率的基本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了解简易频率计的原理,明白其工作过程。

3. 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简易频率计进行实验,并能正确读取实验数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搭建简易频率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或编程软件进行频率的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频率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频率的基本概念:频率的定义、单位、与周期的关系。

- 频率计算公式:频率=1/周期。

- 简易频率计的原理:利用电子元件(如555定时器)产生稳定的方波信号,通过计数器进行计数,计算频率。

2. 实践操作:- 搭建简易频率计电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电路图搭建简易频率计。

- 实验操作步骤: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使用简易频率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讲解频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学会计算频率。

- 第二课时:介绍简易频率计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了解各元件的作用。

- 第三课时: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搭建简易频率计,进行频率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电子频率计课程设计

电子频率计课程设计

电子频率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频率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其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子频率计的电路图,并阐述其工作过程。

3. 学生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电子频率计的组装和调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学生能运用电子频率计进行频率测量,并准确读取测量结果。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欲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分享、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3. 学生意识到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电子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频率计的相关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知识:- 频率概念及其单位- 电子频率计的原理与分类- 电子频率计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频率计算方法2. 实践操作:- 电子频率计电路图的识别与分析- 电子频率计的组装与调试- 频率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测量结果的读取与处理3. 应用拓展:- 电子频率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介绍- 电子频率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创新设计与改进方向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安排。

教学进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 第三阶段:应用拓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电子频率计的相关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为学生讲解电子频率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说 明 1、课程设计进行期间,学生应按教学计划,将每天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内容、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心得体会等)如实进行记录。 2、结束时,根据课程设计内容和学习记录书写报告。 3、指导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报告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等,给出评语和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 1、课程设计说明书用纸一律采用A4幅面,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版面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cm,右2cm;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左边装订。 2、课程设计报告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任务书; B.目录; C.正文; D.参考文献;E.附录。 3、报告正文撰写的题序层次格式: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一章(居中、小二号黑体字) 1.(居中、小二号黑体字、)

第一节(顶格、小三号黑体字) 1.1(顶格、小三号黑体字) 一(顶格、四号黑体字) 1.1.1 (顶格、四号黑体字) (一)(顶格、小四号黑体字) 2

郑州轻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简易数字频率计

专业 电子科技12 -1 学号 姓名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1.阅读相关科技文献。 2.学习protel软件的使用。 3.学会整理和总结设计文档报告。 4.学习如何查找器件手册及相关参数。

技术要求 1. 要求测量频率范围1Hz-100KHz,量程分为4档,即×1、×10、×100、×1000。 2. 要求被测量信号可以是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 3. 要求测试结果用数码管表示出来,显示方式为4位十进制。

主要参考资料 1.何小艇,电子系统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姚福安,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0月 3.王澄非,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4.李银华,电子线路设计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2003

完 成 期 限: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章: 专业负责人签章: 2014 年 12 月 22 日 1

目 录 1. 方案论证 ……………………………………………………… 1 1.1 设计方案选择 ……………………………………………… 1 1.1.1计数法 ………………………………………………… 1 1.1.2计时法 ………………………………………………… 2 1.2 整体方案图及原理 ………………………………………… 2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 2.1 单元电路设计 ……………………………………………… 3 2.1.1 整形电路 …………………………………………… 3 2.1.2 时基电路 …………………………………………… 3 2.1.3 分频电路 …………………………………………… 4 2.1.4 计数器 ……………………………………………… 5 2.1.5 锁存器 ……………………………………………… 5 2.1.6 译码显示电路 ……………………………………… 6 2.2 芯片功能介绍 ……………………………………………… 7 2.2.1 74161的引脚及功能表 ………………………………… 7 2.2.2 74160的引脚及功能表…………………………………… 8 2.2.3 74151的引脚及功能表…………………………………… 9 2.2.4 74LS279的引脚及功能表………………………………… 9 2.2.5 7448的引脚及功能………………………………………… 10 3. 总结 ……………………………………………………………… 12 参考文献 …………………………………………………………… 13 附录 ………………………………………………………………… 14 1

摘 要 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包括时基电路、整形电路、控制电路和计数显示电路四个部分组成。由时基电路产生一标准时间信号控制阀门,调节时基电路的电阻可产生需要的标准时间。信号输入整形电路中,经过整形,输出一方波,通过阀门后,计时器对其技术。当技术完毕后,时基电路输出一个上升沿,是锁存器打开,计数器结束结果输入译码器,从而让显示器显示,达到测量频率的目的。

关键词:频率计、分频、计数 1.方案论证 信号的频率就是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其表达式为f=N/T,其中f为被测信号的频率,N为计数器所累积的脉冲个数,T为产生N个脉冲所需的时间。计数器所记录的结果,就是被测信号的频率。如在1s内记录1000个脉冲,则被信号的频率为1000HZ。 测量频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计数法和计时法,或称测频法和测周期法。 1.1 设计方案选择 1.1.1计数法 根据上述分析,频率计定时时间1s可以通过555定时器和电容、电阻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1000Hz的脉冲,再进行分频成1Hz即周期为1s的脉冲,再通过T触发器把脉冲正常高电平为1s;放大整形电路通过与非门、非门和二极管组成;闸门电路用一个与门,只有在定时脉冲为高电平时输入信号才能通过与门进入计数电路计数;计数电路可以通过5个十进制的计数器组成,计数器再将计的脉冲个数通过锁存器进行稳定最后通过4个LED数码显像管显示出来。 1.1.2 计时法 频率计定时时间1s可以直接通过555定时器和电容、电阻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1Hz的脉冲,再通过T触发器把脉冲正常高电平为1s;放大整形电路可以直接用一个具有放大功能的施密特触发器对输入的信号进行整形放大,其他模块的电路和方案一的相同。 NE555电路较为简单,但是不能做到较高的频率。晶振振荡电路,频率稳定度高,一般频率稳定度可以达到300PPM,但是电路较为复杂。计数法对时基信号的要求不是很高,用NE555电路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计时法要求时基信号较为稳定,并且要求是高频,可能高于1MHz,对于NE555,这可能是无法做到的,需要使用晶振振荡电路。本设计力求电路简单,所以选用方案1计数法。 2

1.2 整体方案图及原理 输入电路:由于输入的信号可以是正弦波,三角波。而后面的闸门或计数电路要求被测信号为矩形波,所以需要设计一个整形电路则在测量的时候,首先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或者三角波转化成矩形波。在整形之前由于不清楚被测信号的强弱的情况。所以在通过整形之前通过放大衰减处理。当输入信号电压幅度较大时,通过输入衰减电路将电压幅度降低。当输入信号电压幅度较小时,前级输入衰减为零时若不能驱动后面的整形电路,则调节输入放大的增益,时被测信号得以放大。 频率测量:测量频率共有3个档位。被测信号经整形后变为脉冲信号(矩形波或者方波),送入闸门电路,等待时基信号的到来。时基信号有555定时器构成一个较稳定的多谐振荡器,经整形分频后,产生一个标准的时基信号,作为闸门开通的基准时间。被测信号通过闸门,作为计数器的时钟信号,计数器即开始记录时钟的个数,这样就达到了测量频率的目的。 计数显示电路:在闸门电路导通的情况下,开始计数被测信号中有多少个上升沿。在计数的时候数码管不显示数字。当计数完成后,此时要使数码管显示计数完成后的数字。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里面要产生计数清零信号和锁存控制信号。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单元电路的设计 2.1.1整形电路 因为后面计数器、译码器均需要的方波信号,所以需要将被测的正弦波、三角波转换成向对应的方波。本设计使用集成六施密特触发器 CC40106将被测信号的波形转换成对应的方波。应用电路如2.1.1-1图所示。 3

图 2.1.1-1 2.1.2 时基电路 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时间基准信号,以便准确的控制主控门的开启时间,其电

路如图2.1.2-1所示: 定义2端电压值为Vc,3端的输出为Vo。 接通电源后,电容C5被充电,Vc上升,当Vc上升到 23 Vcc时,触发器被复位,

同时放电BJT T导通,此时Vo为低电平,电容C5通过Rb和T放电,是Vc下降。

图2.1.2-1 4

当Vc下降到 13 Vcc时,触发器又被置位,Vo翻转为高电平。电容C放电所需的时间为 tPL =R8C5ln2≈0.7 R8 C5= 0.000651s。 当C5放电结束时,T截止,Vcc将通过R3 、R8 向电容C5充电,Vcc由13Vcc上升到23 Vcc所需的时间为 tPH =(R3 +R8 )C5ln2≈0.7 (R8 +R3 )C5=0.000350s。 当Vc上升到23 Vcc时,触发器又发生翻转,如此周而复始,在输出端就得到一个周期性的方波,其频率为 f = 1tPL +tPH ≈1.43(R3 +2R8 )C5 = 999Hz R6 的作用是进行微调,将频率尽量接近1000Hz。这样在输出端3端子输出的

方波信号就是1000Hz的周期信号。 2.1.3 分频电路 上述时基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是1KHz的脉冲信号,当输入信号频率在1KHz左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测量比较准确。假如输入信号频率比较大的情况下,当时基脉冲宽度不变时,计数器工作时间较短,计数较小,测量误差较大。并且本设计是将频率显示在

图2.1.3-1 四位数码管上,当频率较大时,数码管的位数也不够显示频率。所以,1S的时基信号需要进行分频,将1S的脉冲分别分为0.1S、0.01S、0.001S。电路图如2.1.3-1图。 U11是第一次分频,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它将由VO输入的1000Hz的脉冲信号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