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1页)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含解析)一、(xx·大连市xx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二、(xx·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顾非熊①(唐)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三、(xx·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黄庭坚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苏秀道中_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_秋苗以苏_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
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昼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衿。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姑苏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 颈联表现了诗人怎么的心境?如何表现?(5分)
9. “喜”字统领全诗,最能体现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作扼要分析。
(6分)
8. 颈联抒发出诗人亢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惊喜之情(2分)。
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意盎然的景象(1分),然后收归面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湘声响当成最美好的音乐来赏识。
(1分)
9. 亢旱突降甘霖是一喜(1分),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衣服、床铺湿了都顾不得可见诗人内心之喜(1分),假想庄稼复苏是一喜(1分),百姓收获有保证又是一喜(1分)。
表现出了不以小我为念,关切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诗人形象(2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5 诗词五首(有答案)

25诗词五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东篱.()殷.勤()提携.()折戟.()梦魂.()不胜簪.()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B.浑.欲不胜簪(简直)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4.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

• 4.【端正好】一曲在情景铺设上有什么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端正好】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 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 大雁、霜林
• 3.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 “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晖
恼
娇
辉
脑
骄
侵
蹙
泠
浸
蹩
冷
愠
霄
揾
宵
• 【答案】 春晖/辉映 恼羞成怒/脑壳 娇媚/ 骄矜 侵入/浸染 蹙额/蹩脚 泠然/冷不防 愠色/揾泪 霄汉/宵衣旰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
③摧兀:险峻貌。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省城急报①袁宏道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
【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
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
②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
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
2.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边贡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
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
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④青汉:云霄。
3.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
请赏析其颔联的这一语言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4.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本基础知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农民眼中的文化,简单而朴素。
让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晓民意,体察民情。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投入经费建设了农家书屋,有的却。
究其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没有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喜好,把钱花在了刀把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参差百态方能体现文化之美。
文化部门应当对乡村文化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用“百姓点菜”代替“政府包办”。
A. 渺无人烟一意孤行尊重B. 无人问津一厢情愿尊重C. 渺无人烟一厢情愿尊崇D. 无人问津一意孤行尊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
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
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
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
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
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
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
“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家。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这里指没有人来看书,用“无人问津”。
排除A 项、C项。
“一意孤行”意为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
这里强调有关部门不考虑客观实际按照单方面意愿形式,用“一厢情愿”,排除D项。
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导练:诗眼(技法点击+真题示例+专题专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导练:诗眼(技法点击+真题示例+专题专练+答案解析)【考点总论】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
“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
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赏析例举】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
【例题】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哪个字是诗眼?【答案】诗眼是“空”字。
“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抒写悲愤之情,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的字。
【例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答案】“绿”字是诗眼。
“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3.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
【例题】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哪一个是诗眼?【答案】“闹”字是诗眼。
“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动形象,极具情趣性。
4.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
【例题】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答案】“愁”字是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苏秀道中》意思-赏析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苏秀道中》意思|赏析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①此题为编者所加。
②苏:今江苏苏州。
秀:秀州,今浙江嘉兴。
作者曾几曾任浙西提刑,这首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③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④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⑤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⑥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⑦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
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
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时为浙西提刑任上。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颈联承且喜句。
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
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
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
喜而有作阅读附答案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 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如何表现?(5分)
9. “喜”字统领全诗,最能体现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8. 颈联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2分)。
运用虚
实结合的手法(1分),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湘声响当做最美妙的音
乐来欣赏。
(1分)
9. 久旱突降甘霖是一喜(1分),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衣服、床铺湿了都
顾不得可见诗人内心之喜(1分),设想庄稼复苏是一喜(1分),百姓收成有
保证又是一喜(1分)。
表现出了不以小我为念,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
的诗人形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