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启蒙_五四_与国学
国学微讲(主要是初学者了解什么是国学,如何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
• 国学的本义是国家级学校,历代有所变化。 •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 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 经过考试,量才授官。 •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 监,唐宋时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 国子学,明、清两代设立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主张大兴国学,发展教育。 • 所以,我国古代典籍中所指称的国学,是一个与学校教育 有关的概念。
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 四部
•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 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 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 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概论
• • • • 为什么要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 学习国学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方法。
为什么要学国学?
在当今世界,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 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 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 的根本目的,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回顾五四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在对待国学的态度上,激进 派一直占据上风,保守派则是弱势群体,居于被动挨打的 地位。直到21世纪,国学的命运才算真正有了起色,出现 了所谓的“国学热”。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的推动, 不是学者的提倡,也不是媒体的炒作,而是由民间的各种 自发的力量所促成。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寻找文化认同。 21世纪的中国,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经济起飞,文化失落 ,经济上创造了世界的奇迹,文化上却由于长期对国学的 否定,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和整合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则 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定位和确认,涉及到精神家园的依托和 归宿。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 走出国门,从事世界性的交往,普遍地感到对国学的无知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不能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茫 然无根,于是激起了一种内在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重 新认识国学,复兴国学,这就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自发地促 成了一股“国学热”。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C2.B3.C4.D5.D6.C7.B8.A9.B 10.B11.B 12.C 13.A 14.C 15.C16.D 17.A 18.A 19.D 20.B21.B 22.C 23. A 24.D 25.D26.D 27.B 28.A 29.D 30.B31.C 32.C 33.D 34.D 35.A36.B 37.A 38.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D4.CD5.ACD6.ABD7.ABCD8.ABCD9.ABC 10.ABCD11.A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ACD16.BCD 17.ABC三、简答题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国学启蒙教育必读书目

国学启蒙教育必读书目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国学启蒙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和修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因此,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国学启蒙书目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国学启蒙教育必读书目,希望能够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孩子阅读《三字经》,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家谱书,收录了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相应的典故和故事。
通过孩子阅读《百家姓》,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姓氏的由来和文化内涵,培养对家族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主要讲述了孝道、忠诚、诚实、友善等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孩子阅读《弟子规》,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和修养。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孩子阅读《论语》,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正确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孩子阅读《孟子》,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结。
国学启蒙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国学启蒙书目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家长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国学启蒙书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和修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学问题

5.中国国学经典都有什么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读不懂古籍并不是深层的障碍,障碍的最大是国人对国学没有兴趣。提不起兴趣,必然导致国学的人气不高,普及也不理想。试想,十多亿人的中国,有谁喜欢古籍呢?看看网络的有关国学的网站,看看网络上有关国学的论坛,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国学的衰落。在民族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振作不起来,真的让有见识的人痛心。在封建时代,传统文化的普及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来激励知识分子学习儒家经典、学习传统文化,能考中的,他们得益于儒家经典,当然也会不断维护和发展国学。即使没有考中的知识分子,也以学习国学为雅兴,这样就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看看现在的形势,相比之下,真的让我们有一种失落感。
周礼
仪礼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尔雅
孟子
礼记 论语 孝经 源自春秋谷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 中庸句章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2.国学大师有哪些?
答:大师名单
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
王少农、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 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查良镛、钱钟书、梁漱溟 等等。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感悟国学经典感悟篇1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
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
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俭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此刻是再适合可是了。
节俭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俭的好办法。
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齐,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样样这些节俭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吧!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
“天地之性,人为贵。
”这句话选自于,《孝经。
圣治章》。
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
但仅有人最为尊贵。
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优点,都有自我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我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我就把自我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教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必须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
“知者创物”。
这是《周礼。
冬官。
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
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头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
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

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经典一生必读的50部国学XXX《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XXX《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
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明景泰年间的进士XXX、清朝的嘉庆年间由XXX、民国时人费有容、XXX和XXX等进行了增补。
《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XXX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XXX、XXX竭力尊崇,南宋XXX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XXX《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XXX:“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XXX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XXX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学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肆叁壹贰国学概念儒家思想 国学经典国学教育目录国学概念壹大国学概念贰国学概念叁国学历史观肆国学分类“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
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
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关于五四精神传承有我为主题的优秀作文5篇

关于五四精神传承有我为主题的优秀作文5篇1. 我与五四精神的联系五四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充满了反抗、进取和自主的意愿。
它是新文化、新思想、新思潮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道义意义。
这种精神精神意义深远,而我也深受其影响。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五四精神一直是我的信仰和榜样。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历程。
我也很清楚五四精神所代表的理念和行动,包括讲求真理、尊重人权、追求自由和民主等等。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的实际生活中,五四精神也经常激励着我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社交活动,我都尽力在自己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
同时,我也在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注和改变周围的社会和环境,争取让更多的人享有自由和公正。
总的来说,五四精神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进。
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挫折,它都是我的坚强信仰和精神支柱,让我更加勇敢地追求我所信仰的东西。
2. 五四精神的实践体现--成长中的我五四精神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是对封建主义文化的反抗和对现代化自由思想的追求,深受广大中华儿女的追捧和信仰。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五四精神对我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首先,五四精神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是一个启蒙者。
小时候我就热爱文学和历史,我的父母在我学习的时候总是给我国学启蒙,让我接触到了五四运动和创造了五四精神的先哲们的思想和作品。
这些启蒙让我懂得了民主自由的重要性,让我从小就有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其次,五四精神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是一个榜样。
自从我了解了五四运动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希望将来有能力用自己的力量改善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命运。
我也在自己身边找到了一些优秀的榜样,有那些追求真理、自由和民主的先驱人物,他们的人格和行为都让我非常感佩和尊重。
最后,五四精神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是一个崇高的追求。
既然我们已经恪守五四精神,就应该努力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为祖国的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2 0 1 2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3 3,No.2Jun.2 0 1 2“启蒙”、“五四”与国学成复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文章针对第三代新儒家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的某些观点,通过梳理明中叶以来的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线索,可以发现启蒙思想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地方经验”。
“五四”新文化运动同这条思想线索有着内在联系,倡导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产物”。
当今弘扬国学或本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与整体,不应局限于正统儒学,更不应排斥“异端”,因为启蒙思想往往存在于“异端”之中。
关键词:启蒙;五四;反传统;国学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2012)02-0001-6“Enlightenment”,the“May Forth Movemen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CHENG Fu-wang(School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Abstract:Some Confucian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are reflecting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May Forth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Confucianism in recent years,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 Enlightenment or theMay Forth Movement comes from the colonizing of western culture.However,when we review the Chinesetraditional thoughts of getting rid of superstition and respecting reason from Ming dynasty,we can see that thisviewpoint is not correct.The May Fo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those traditionalthoughts.This movement has no purpose of denying Confucius entirely.Actually,there are unorthodox partsin Chinese local culture,s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is not jus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Much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unorthodox thoughts.Key words:enlightenment;the May Forth Movement;unorthodox;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收稿日期:2011-09-11; 修回日期:2012-02-19作者简介:成复旺(1939-),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哲学研究。
一近来读到两本书:《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和《启蒙的反思》。
这是第三代新儒家编的两本论文集。
书中申明,他们的宗旨,就是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
他们认为,“启蒙”以及“启蒙”所提倡的“科学”、“民主”,都是“西方的”、“外来的”东西,没有中国“本土文化”的支持,因此,“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
例如,《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这本书的《编者手记》,开宗明义就断然宣布: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执著而又绚烂的梦:启蒙!……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只要他们以为能够用自己的身份说话的时候,他们嘴里流出的总是同样的喃喃梦呓,启蒙、科学、民主,虽然枯燥疲惫,但是无穷无尽永不休止。
现在应当是梦碎人醒的时光了。
[1]之所以“现在应当是梦碎人醒的时光了”,是因为他们认为“启蒙”是“外来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即《启蒙的反思》所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启蒙是唯一的救亡”,而这个启蒙又是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2](P27)。
他们反复强调,“启蒙”只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地方经验”,“启蒙”所代表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启蒙的世界观本身就包含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排他性”。
所以,提倡“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的“文化殖民的产物”。
问题是,启蒙是否仅仅是西方的“地方经验”,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启蒙是否完全是“外来的”,而这些问题显然主要是事实问题,可以归结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上述判断是否符合事实。
二那位宣布启蒙“应当梦碎人醒”的学者,曾经在一次强调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报告中提到:他的一个美国朋友,看了黄宗羲、戴震的一些著作,觉得“中国文化里也有一些很好的思想”,他回答说:“你看到的那是你们的文化中也有的东西,中国文化中还有你们没有的东西”。
他所说的“你们没有的东西”,就是指传统的孔孟儒学。
而所谓“你们的文化中也有的东西”是指什么,他没有明言,但可想而知,那其实就是某些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启蒙思潮相通的东西。
人所共知,黄宗羲的一个著名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
他认为历代国君都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所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3](P3)。
因此,他反对“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儒家教条,认为臣的职责应该是“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若“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3](P5)。
黄宗羲这种思想,被后人视为呼吁“民权共和”的先声。
如梁启超说:“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指《明夷待访录》)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4](P18)辛亥革命时期的激进思想家高旭更有诗云:“民权发达最高潮,难得黎洲识相超。
试读中华《民约论》,东方原亦有卢骚。
”[5]戴震的一个突出思想,是批判“礼教”,主张解放人的情欲。
其《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提出,社会之道应该“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因此,“理”必须合乎“情”,“舍情求理”就是“以理杀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当;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于是……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6]梁启超在谈到这部书时说:“综其内容,不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
“其论尊卑顺逆一段,实以平等精神,作伦理学上一大革命”[4](P41-42)。
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和清代后期的戴震并不是这类思想的首发者,甚至也未必是这类思想的代表者。
早在明代中叶,王阳明就发出了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个人迷信的呼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无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7](P78)王阳明主张以情定礼,反对以礼絜情:“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传记之讹缺,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行不著而习不察者矣”[7](P202)。
至明代后期的李贽,则可以说是发出了这类思想的最强音。
他明确提出,不能千百年不变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8](P1)并明确宣布,自己决不专学孔子、做孔子的门徒: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也?[9](P40)还尖锐地揭示了世人崇奉孔子的愚昧与盲目:“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然“人人非真知大圣也”,此乃“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胧而听之。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以“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10]。
李贽不仅打破了孔子的偶像,而且还动摇了儒学的根基,把人世之道的立足点从道德转向了生存。
如黄克剑先生所指出的“儒教自始即是成德之教或道德之学”,而这种“成德之教对‘福’的独立价值的轻忽,却有可能使高卓而孤峭了的‘德’由不近人情而转化为禁情锢欲”[11](P266)。
儒学在汉代以后、尤其是宋代以来的发展正是如此。
针对这个儒学的痼疾,李贽旗帜鲜·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明地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8](P8)只有立足于生存,才能真正克服“对‘福’的独立价值的轻忽”。
所以,李贽要求社会给每个人以自由地“治生产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权力:使“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12]。
这个人世之道的转向,也必然带来一系列道德观念的更新。
例如,关于君臣道德,李贽认为,臣不必忠于君,却必须忠于民。
处于群凶混战的五代时期的冯道,历事四朝、一十二君,可谓不忠之至,但却因此减少了所在地区的战乱,使百姓免遭锋镝之苦。
对于冯道,李贽评论道: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
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
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
[13]至如在婚姻道德上肯定卓文君为“善择佳偶”,在商人道德上称赞商贾“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9](P119),等等,则不烦枚举。
此外,李贽还从“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的命题出发,反对在万物之上另立一“天”、在万人之上独标一“圣”,主张人人平等,每个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都是独立自正的主体,都有“首出庶物”、大有作为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