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1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江花月夜》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春江花月夜》。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意境。

2. 分析作者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江花月夜》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春江花月夜》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赏析诗句(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2)品味诗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美景之中。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春江花月夜》。

(2)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与其他描写月亮的诗词进行对比,如《静夜思》、《水调歌头》等,探讨各自的特色和意境。

2. 延伸阅读:推荐阅读张若虚的其他诗作,如《春夜喜雨》、《登高》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七、课堂练习(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春江花月夜》中的美景。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2. 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2. 情感表达的深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理解;2. 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3. 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准备:1. 预习《春江花月夜》;2. 了解诗的基本知识;3.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单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展现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每组选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欣赏:欣赏诗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的意境和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活动拓展1.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中的意象,如江、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分析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安排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春天、江水、花、月、夜晚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探讨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七、课堂互动环节1. 提问:在诗中有哪些描绘春天的词语?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春江花月夜》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2.教师补充:《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春江花月夜》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句式分析、意境鉴赏、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节《唐诗概说》第五节《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春江花月夜》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与评价。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春江花月夜》中意象、意境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同时注意生词和句式。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句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框架。

4. 意境鉴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课文内容。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起兴、写景、抒情、议论。

2. 意象、意境:春江、花、月夜、青枫浦、扁舟子、愁眠等。

3.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写一篇描绘家乡美景的短文。

2. 答案: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家乡的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程度,以及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春天美景的诗篇,如《钱塘湖春行》、《江畔独步寻花》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教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教案_1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春江花月夜》了解乐曲内涵,感受乐曲幽美恬静的意境。

领会以“平和恬淡”为美的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特征。

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感受、体验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并能记住主题旋律。

3、了解“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道彭修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2、熟悉乐曲并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观看张若虚的诗词《春江花月夜》朗诵视频(琵琶伴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视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掌握主题,为后续学习和理解全曲奠定基础。

3、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文字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籁、欸乃归舟、尾声。

4、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学生思考并谈论初听感受,《春江花月夜》所用的演奏乐器,乐曲的乐段及辨别乐段的方法。

(管弦乐队演奏,大多数段落都用相同或类似的旋律收尾)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学生一同唱出结尾乐句。

5、选段欣赏:江楼钟鼓(包括引子和主题两个小段落)①听辨主奏乐器,记住琵琶音色。

思考:引子用了哪些主奏乐器?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子部分主要使用了琵琶、萧、古筝和大鼓。

描绘了斜阳夕照、暮色降临、江边传来阵阵的萧、鼓之声,使人联想到江边傍晚的秀丽景色)②感受创作手法,思考:主题音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主题音乐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教案1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1课时学习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隋炀帝。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我想提到这个名字,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1课 《春江花月夜》(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x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1课 《春江花月夜》(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pptx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
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 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 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 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它 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板书课题 、 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 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 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 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八、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九、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分段释析: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接下来八句: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谓:「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