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1.2.10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1.2.10教学讲义ppt课件

(三)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2.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 3.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三、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一)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1.认识特点. (1)错误的人生观. (2)法治观念的欠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3.共同犯罪较多.
❖ 4.初犯的年龄特征:
❖ 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 ❖ 侥幸心理 ❖ 恐惧心理 ❖ 悔恨心理 ❖ 未定型的不良个性 ❖ 受处罚后出现自暴自弃思想
二、累犯心理
❖ 1.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 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 意犯罪.我国刑法还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任何时候再犯都 以累犯论处.累犯具初犯所没有的,比再犯更为全面的犯罪经验.
❖ 3.累犯的行为特征
❖ 流窜作案 ❖ 谨慎性 ❖ 残忍性 ❖ 团伙性,犯罪向多方向性发展
三.惯犯心理
❖ 1.惯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巳惯犯、诈 骗惯犯、赌博惯犯等.不同于累犯,区别:
❖ 累犯受过法律惩罚,有监禁经验;惯犯不一定有监禁经验. ❖ 累犯不限于实施一定类型的犯罪;惯犯系指实施一定类型
3.偶犯的心理特征
❖ 不良的需要 ❖ 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 偏执的性格特征 ❖ 意志的两极性
4.偶犯的行为特征4.偶❖犯的冲行动为性特征
❖ 盲目性 ❖ 偶发性 ❖ 单独性 ❖ 简单性
第二节 不同年龄犯罪人的心理
一、成年人犯罪心理
1. 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 ❖ 心理欲求无法满足 ❖ 心理负荷沉重 ❖ 人际关系紧张 2. 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特点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是社会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预防和司法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一、动机与心理冲突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罪犯内心的动机与冲突。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类。

外在动机包括贪婪、报复、嫉妒等,这些动机通常与物质利益或情感因素有关。

内在动机则涉及到心理上的追求和满足,例如权力欲望、控制欲望以及激发寻求刺激的欲望。

心理冲突是罪犯内心的一种紊乱状态,可能因多种原因产生。

一方面,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可能来自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如虐待、失去亲人等。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可能引发心理冲突,比如失业、家庭破裂等。

这些心理冲突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可能会促进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评估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心理评估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

心理评估通过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功能和心理病理状况等来获取一系列信息,以便对其潜在的犯罪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实践中,心理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心理测试、个案分析和采访等。

通过这些手段,心理专家可以对罪犯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判断罪犯潜在的再犯倾向和犯罪类型。

三、心理治疗与矫治犯罪心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动机和心理状态,还为制定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矫治方案提供了依据。

心理治疗是矫治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犯罪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降低罪犯再犯率,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施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罪犯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治疗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倾听罪犯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四、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与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还在犯罪侦查和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犯罪心理,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线索和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追踪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刑事案件中的嫌疑人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嫌疑人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嫌疑人心理分析在刑事案件中,嫌疑人的心理分析是破案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可以为案件破获和司法公正提供有力依据。

嫌疑人作为案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内心情感、动机和行为表现都会对案件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案件调查和司法审判的影响。

一、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在刑事案件中,嫌疑人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境。

面对警方或调查人员的盘问和审讯,嫌疑人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首先,嫌疑人可能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涉及罪行,面临着被指控并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

其次,嫌疑人可能会出现愤怒和敌对情绪,试图抵触或反抗法律机构的调查和追捕。

此外,嫌疑人还可能产生恐惧和绝望情绪,他们对于可能面临的刑罚和社会声誉受损感到害怕和挣扎。

对于特定类型的犯罪案件,例如连环杀人案,嫌疑人还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其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和扭曲。

二、嫌疑人的动机分析了解嫌疑人的动机对于案件调查和破获至关重要。

嫌疑人从事犯罪行为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一些嫌疑人可能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例如贪污腐败、抢劫盗窃等。

这些嫌疑人可能因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而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些嫌疑人则可能出于情感上的动因,例如由于报复心理、嫉妒或者仇恨而犯罪。

还有一些嫌疑人由于自身心理问题,可能出于满足自我需求或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而进行犯罪。

通过深入分析嫌疑人的动机,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件的发生原因和嫌疑人的心理需求。

三、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分析嫌疑人在案件中的行为表现也是刑事案件调查的重要线索。

根据嫌疑人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推断其心理状态和动机。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嫌疑人可能会出现逃亡行为,试图规避法律的追捕和惩罚。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和身份,使用假名,或请求帮助以逃避警方的追捕。

此外,在一些案件中,嫌疑人可能会尝试销毁证据或伪造事实,企图转移调查的焦点或者误导警方。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人是指从事犯罪行为的人,根据他们的行为类型,可以分为偷窃者、谋杀者、贩毒者、诈骗者等。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性犯罪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犯罪者主动冒险,追求罪行行为带来的快感,犯罪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一种方式。

二是社会心理,即犯罪人模仿在社会环境中,有某些人行为可以带来社会认可,大多数犯罪人也是为了获取这样的认可而行犯罪,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反制心理,即为了反制某些理由而犯罪,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为了报复老师、家长或社会而犯罪。

四是安全心理,即满足自身需求而犯罪,这种心理常常出现在涉及金钱和财产的犯罪中。

五是怀疑心理,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犯罪者确信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把握,急于彰显自己的自立性,以罪犯的方式制造紧张的处境,最终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上文可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复杂的,应根据具体犯罪情况而定,要把握好各种心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分析犯罪人的思维特征,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 (2)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偶犯的心理特征
• 需要特征 • 意志特征 • 性格特征 • 动机特征 • 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1)紧张 (2)恐惧 (3)兴奋
惯犯的心理特征
• • • • • • • •
畸变的需要结构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作案动机特征 情绪情感特点 典型的犯罪人格 意志特征 能力特征 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强
累犯的心理特征
• 需要特征
(1)贪婪的物欲 (2)畸变的性欲 (3)低级的交往需要 •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 动机特征 (1)与初犯相比,累犯由于具有直接犯罪经 验以及狱内学到的各种间接犯罪经验。 (2)与惯犯相比,累犯占有欲曾受监禁之苦, 更为畏惧刑罚。
• 情绪情感特征。
(1)与初犯相比,累犯由于具有直接犯罪经 验以及狱内学到的各种间接犯罪经验。 (2)与惯犯相比,累犯占有欲曾受监禁之苦, 更为畏惧刑罚。 • 意志特征 • 能力特征
偶犯的心理内涵
偶犯是相对于惯犯而言的犯罪人特征, 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 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偶犯的违法 犯罪与其一贯的行为表现不符,带有很大 程度的偶然性、情境性。这种犯罪似乎与 某种法犯罪也被设想为是最后一次,故 成为“偶犯” 成为“偶犯”。
犯罪心理学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 心理
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 分类及内涵 • 不同犯罪经历的心理特征 • 不同经历犯罪的行为特征
根据犯罪经历的的不同,可以将犯 罪人分为三大类:
• 初犯和偶犯 • 惯犯和累犯 • 职业犯罪
初犯心理的内涵:
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包 括轻微的违法行为以及受刑罚处罚的犯罪 行为。第一次犯罪,往往要经历许多矛盾, 既有对犯罪所要达到的摸底的追求、向往, 又惧怕法律的处罚,同时,道德、良心仍 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刑法理论中 的初犯,指行为人第一次实施犯罪,也就 是说初犯是指第一次受有罪判决的罪犯)。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一)惯犯的心理特点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作案动机特点。 4.情绪情感特点。 5.典型的犯罪性格。 6.意志特点。 7.能力特点。 8.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并形成
了顽固的犯罪定型。
(二)惯犯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习惯性。 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 3.犯罪行为的类似性。 4.犯罪行为的狡诈性。 5.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6.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7.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 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故意犯罪。我国刑法还规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 赦免以后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任何时候再犯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二)惯犯的概念
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 罪恶习的犯罪人。在我国,惯犯多见于财产 犯罪,如走私惯犯、盗窃惯犯、抢劫惯犯、 诈骗惯犯、赌博惯犯等。
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 罪人。来自(三)职业犯与惯犯的异同
职业犯与惯犯有共同之处,也有所不同。其相同 之处是:①以犯罪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②都 是反复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③与累犯的住监经历不同,职业犯与惯犯都不一 定具有受刑事处罚的经历;④都已形成动力定型, 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可能性小。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特点。 4.情绪情感特点。 5.意志特点。 6.能力特点。 7.法制观念。 8.性格特点。
(二)累犯的行为特征 1.流窜作案。 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4.善结团伙,犯罪向多方向性发展。
四、惯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第八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第二节累犯和惯犯的心理第三节职业犯心理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一初犯偶犯的概念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罪犯心理原因分析一、罪犯心理概述罪犯心理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罪犯心理主要包括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也影响监狱的管理和安全。

因此,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对于提高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原因分析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罪犯往往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认知偏差、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

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与罪犯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背景不良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情感不稳定、自卑等问题;教育程度较低的罪犯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法律意识等问题。

3.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狱环境包括监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监管方式等。

监狱环境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的监狱往往存在着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等问题,这容易导致罪犯的心理失衡和焦虑。

4.个人成长经历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经历、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童年经历创伤的罪犯往往存在着信任感缺失、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三、总结罪犯心理是影响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为监狱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帮助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改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点:惯犯和累犯都是由初犯演变发展而来的, 都是由于初次犯罪后,重复、连续发生了违法犯罪行 为,犯罪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和发展,同属屡犯。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一)、犯罪动机斗争缓和及转化 对于屡犯而言,“干”与“不干”已不是他
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怎么于’、“如何干”才 是他们动机斗争的焦点,犯罪动机斗争的形式已 从“趋避冲突”转化为“双趋冲突”或“双避冲 突”。 (二)、畸形的认识特征与自暴自弃心理
第二节 屡犯心理
一、屡犯概述
(一)、屡犯的概念 屡犯就是多次违法犯罪,经司法机关惩处、屡
教不改的犯罪人。 (二)、屡犯的类型
1、屡犯一般指累犯和惯犯。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
罪行为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后,在5年内又 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惯犯,又称“惯行犯”、“常习犯”,即犯罪 成为习性的罪犯,其特点是反复实施同一犯罪并习 以为常。
第二节 屡犯心理
一、屡犯概述
(二)、屡犯的类型
2、累犯和惯犯的关系: 区别:惯犯往往实施同一种犯罪,累犯则可能涉
及多种犯罪类型;惯犯作案已成习惯和定式,往往表 现出同一作案方式、手法,累犯则因作案类型不同而 方式各异;惯犯由于长期从事同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动作娴熟,皆有“—技之长”,而累犯则没有明显的 特殊技能;惯犯以犯罪为职业,累犯则多表现为机会 型犯罪且不以犯罪为生。
畸形的认识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使屡犯把犯罪 作为他们的必然和惟一选择,犯罪决意很容易产 生。这与初犯形成鲜明对照。
二、犯罪前的心理特征
(三)、反社会的倾向和不断增长的非法需要 其一,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物质的需
要由一般的生活需要转化为对吃喝玩乐的追求,非 法欲望在深度上不断发展。其二,不正当需要的范 围越来越广泛,他们已不满足于一种欲望的满足, 往往是追求各种非法欲望的满足。其三,他们又把 犯罪本身转化为一种需要,并通过犯罪活动本身达 到一种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Hale Waihona Puke 为了偷而偷)。 (四)、顽固的意志品质
首先,犯罪的目的性增强了。 其次,意志的果断性增强了。 再次,屡犯的自制力和坚持性较之初犯也有很 大的发展。
本讲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