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物种被分类入9个级别,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
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
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
物种濒危程度分级

物种濒危程度分级
中国脊椎动物濒危状态示意图
物种濒危等级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物种濒危等级评估体系。
它根据物种总数、地理分布、数目下降速度、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将物种受威胁的程度分成9个级别:
1.灭绝:若一个物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则该种“灭绝”,是物种濒危的最高等
级。
2.野外灭绝: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仅生活在人工养殖状态下,则该种“野外灭绝”。
3.区域灭绝:如果一个物种在某个区域内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则该物种已经“区
域灭绝”。
4.极危:某一物种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5.濒危:指某一物种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几率很高。
6.易危:指某一物种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几率较高。
7.近危:当一物种未达到极危、濒危或易危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接近符合
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则为“近危”。
8.无危:当某一物种评估为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近危”标准,则该种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都属于该等级。
9.数据缺乏: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某一物种的灭绝风险进行评估时,则该种的等级为“数据缺乏”。
拯救濒危物种

拯救濒危物种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许多不同的生物组成,并且每个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或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这里,我们将探讨如何拯救濒危物种,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
了解濒危物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是指其数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濒危物种分为五个级别,从高到低分别为极危、高危、脆弱、接近危险和最小关注等级。
其中极危和高危是最严重的,它们的生存状况需要立即得到改善。
原因那么,造成濒危物种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很多情况下,濒危物种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过度捕猎、破坏动物栖息地,引入外来物种等等,都会威胁动物的生存。
另外,许多植物物种也面临着被采伐、污染、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这些是导致濒危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拯救濒危物种的方法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拯救濒危物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保护栖息地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我们需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这意味着需要保持大自然的完整性,包括林地、水域和其它重要环境。
一些虽然不是濒危物种,但是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在栖息地中生活。
如果我们保护这些栖息地,就可以为濒危物种创建重要的保护区。
此外,还可以通过重新植树造林或人工 seeding 等方式来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2. 防止非法捕猎和贸易非法捕猎和贸易是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的两大威胁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打击这些活动,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
同时,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的行列中来。
3. 重新引种为一些濒危物种重新引种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这通常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并确保这些环境对种植物有足够的支持。
这一做法同样需要采取保护栖息地的措施,从而确保濒危物种的数量能够稳步上升。
4. 种植互助物种种植互助物种是一个保护濒危物种的非常实际方法。
濒危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濒危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联盟,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评估和分类,制定了一套被广泛采用的濒危等级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濒危物种被分为七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灭绝”,其次是“极危”,再次是“危”,接下来是“易危”,然后是“近危”,然后是“无危”,最后是“数据缺乏”。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野生动物物种面临着濒危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国制定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按照物种的濒危程度将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数目非常少、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其保护程度最高。
二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濒危物种,其数目相对较多,但依然需要严格保护。
三级保护动物是指那些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但仍然需要适当关注和管理,以避免其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
一、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誉为“国宝”。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山区,但由于生境的丧失和栖息地的破坏,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有数千只。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禁止毛皮贸易等,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二、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华南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金丝猴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有几百只。
为了保护金丝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以恢复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
三、东北虎东北虎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东北虎在上世纪遭受了严重的人类猎杀,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猎等,以恢复东北虎的数量和栖息地。
濒危动物等级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著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易危(V):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沦为"濒危"者或因接近某"濒危"级别而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濒危"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稀有(R):从分类订名以来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纪录者如沟牙鼯鼠不足(I):情况不甚明显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属于或疑为濒危或趋危者如普氏原羚、假吸血蝠1.苏门答腊犀牛:在苏门答腊岛生活这亚洲惟一的双角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它是全球体型最小的犀牛。
在3种亚洲犀牛中,苏门答腊犀牛的濒危程度最严重,现存总数不足300头。
濒危排名第五位。
2. 河兔:河兔是南非特有的兔种,这种动物十分罕见,迄今为止人类只在1998年拍到过几张河兔的照片。
而人工培育的河兔,目前也仅剩不到250只,濒危排名第四位。
3.毛鼻袋熊:在遥远的澳大利亚特有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动物—毛鼻袋熊。
欧洲人到了澳大利亚后,这种动物被大量捕杀,1980年曾锐减至35只,目前数量为115只。
濒危排名第三位。
4.古巴鼩:在7600 万年前的古巴就能够看到这种动物的身影,它被称作古巴鼩,它们的牙齿有毒液,主要猎食昆虫。
这种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目前估计数量不足50只。
物种濒危程度分级

物种濒危程度分级
物种濒危程度分级
中国脊椎动物濒危状态示意图
物种濒危等级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物种濒危
等级评估体系。
它根据物种总数、地理分布、数目下降速度、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将物
种受威胁的程度分成9个级别:
1.灭绝:若一个物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则该种“灭绝”,是物种濒危的最高
等级。
2.野外灭绝: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仅生活在人工养殖状态下,则该种“野外灭绝”。
3.区域灭绝:如果一个物种在某个区域内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则该物种已
经“区域灭绝”。
4.极危:某一物种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5.濒危:指某
一物种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几率很高。
6.易危:指某一物种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几率较高。
7.近危:当一物种未达到极危、濒危或易危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则为“近危”。
8.无危:当某一物种评估为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近危”标准,则该
种为“无危”。
广泛分布和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都属于该等级。
9.数据缺乏: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某一物种的灭绝风险进行评估时,则该种的等级为“数据缺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濒危野生动物的救助与保护

濒危野生动物的救助与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地球上的许多物种面临着生存危机。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全球当前已有超过一万种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
这些动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价值,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濒危野生动物的救助与保护措施、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各界应如何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1. 濒危物种的分类根据灭绝威胁程度,濒危物种可以分为几个等级:易危(Vulnerable)、近危(Near Threatened)、濒危(Endangered)和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每一种分类反映了物种生存的迫切性及所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例如,像大熊猫和老虎等物种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猎而面临困境,而一些如爪哇犀牛等极度濒危物种更是岌岌可危。
2. 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过去几十年间,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污染及非法捕猎等因素,许多物种数量急剧下降。
例如,根据最新的数据,大约有40%的两栖动物、25%的哺乳动物和14%的鸟类都已受到威胁。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多样性的维持,更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
濙危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1. 栖息地破坏城市化、工业化和农田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了大量栖息地被破坏或分割。
许多动物失去了适合生活与繁衍的环境,导致其数量急剧下滑。
森林砍伐、湿地排干和海洋污染都是导致栖息地减少的重要原因。
2. 非法捕猎与贸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非法狩猎与野生动物贸易愈演愈烈。
许多濒危动物被捕猎并贩卖其身体部位,如象牙、角和皮毛,这不仅导致个体数量锐减,也助长了黑市交易。
这项活动不仅对这些物种造成直接威胁,也影响了整个生态链的稳定性。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生态环境,使得某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
温度变化、降水模式改变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都使得现存的栖息地不再适合某些物种生存,从而加速它们减少乃至灭绝的风险。
濒危级别划分

濒危级别划分濒危物种是指受到各种因素威胁,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物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一套濒危级别划分标准,将濒危物种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这些级别反映了物种的濒危程度,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一、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危物种是指受到极高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非常稀少,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丧失、捕杀、非法贸易等多重威胁。
针对极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极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非法贸易行为。
此外,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对极危物种的认识和保护水平。
二、濒危物种(Endangered)濒危物种是指受到高度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也相对较少,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威胁。
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免受破坏。
其次,加强物种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濒危物种的保护水平。
此外,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濒危物种的压力。
三、易危物种(Vulnerable)易危物种是指受到较高濒危风险的物种,其数量相对较多,但仍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这些物种往往面临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威胁。
针对易危物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易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打击非法捕猎行为。
此外,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易危物种的保护意识。
四、近危物种(Near Threatened)近危物种是指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但面临潜在的灭绝风险的物种。
这些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其栖息地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也可能在未来减少。
为了保护近危物种,国际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确保近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充分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
1. 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2. 一些物种是否比其他物种更值得保护? 一些物种是否比其他物种更值得保护? 3. 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达到 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 尽量利用有限的保护区、 尽量利用有限的保护区、尽可能多地保护物 种多样性? 种多样性? 4. 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以利用最少数量的 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 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的全部物种? 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的全部物种?
• 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对一分类单元无 数据不足( deficient): ):对一分类单元无 足够的资料, 足够的资料,仅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 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 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 足。 • 未评估(Not evaluated):未应用有关标准评 evaluated): ):未应用有关标准评 未评估( 估的分类单元即可列为未评估。 估的分类单元即可列为未评估。
• 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 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 ): 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 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 可列为濒危。 可列为濒危。 • 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 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 ): 危或濒危, 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 较高,即可列为易危。 较高,即可列为易危。 • 低危(Lower risk):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 低危( risk): ):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 合列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 合列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 列为低危。 列为低危。
分类学方法诠释
• 分类多样性测度共包括对刻划物种多样性具 有不同意义的4项标准 项标准: 有不同意义的 项标准: 1. 根权值:刻划古老类群的重要性,对最接 根权值:刻划古老类群的重要性, 近支序图根部的类群给予最大的加权; 近支序图根部的类群给予最大的加权; 2. 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用于对高级分类单 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 元给予更高的权, 元给予更高的权,而不考虑高级分类单元 所包含物种数多少; 所包含物种数多少; 3. 伸展树长度: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有助 伸展树长度: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 于鉴别包含歧异程度最大的分类单元的区 系; 4. 支序发散度:用于突出不同等级类群的均 支序发散度: 匀代表性。 匀代表性。
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 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
• 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 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 ): 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 野生灭绝(Extinct in field-EW):一分类单元如果已 野生灭绝( field-EW): ):一分类单元如果已 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 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 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 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 极危( endangered): ):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 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
• 根据已获得的某一类群全部物种的分布资料, 根据已获得的某一类群全部物种的分布资料, 将所有分布地区区系按特有性的高低排序, 将所有分布地区区系按特有性的高低排序,选 定特有性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定特有性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第 二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第一个保护区保 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 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第三个保护区的 确定原则是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共同保护物种补 充种类最多的区系,依次类推, 充种类最多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 先序。 先序。
2.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划分标准 (1)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 )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 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 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 );种群大小 趋、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否);分 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否);分 );种群特性 ); 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积等。 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积等。 (2)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 )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 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 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 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群灭绝 的几率( 计算)。 的几率(PVA计算)。 计算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
主要内容
• 物种编目 • 物种濒危等级属于掌握部分 • 物种保护优先序
濒危等级
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1. 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1)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 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 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 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 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2)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 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 满足不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 要。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 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物 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 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 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据了物种 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 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未考虑物种 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是以分类多样性测度和互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补性原理为基础的保护区优先序分析方法 (Williams et al., 1993; Williams and Humphries , 1994)。 )。
生物等级性衡量方法
1. 表征方法(Phenetic approach):直接利用物种特 表征方法( ):直接利用物种特 ): 征的非相似性来测度物种的差异, 征的非相似性来测度物种的差异,其缺点在于特征分 析中未能区分非同源相似; 析中未能区分非同源相似; 2. 系统发育法(Phylogenetic approach):通过定量 系统发育法( ):通过定量 ): 测度特征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来测度物种的变异, 测度特征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来测度物种的变异,但 其对特征的抽样要求和关于特征变化相对速率恒定的 条件假设苛刻; 条件proach):提出了分类 分类学方法( ):提出了分类 ): 多样性的概念来刻划物种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差异, 多样性的概念来刻划物种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差异, 对分类多样性的测度依据反映分类单元亲缘关系的分 支图,但仅利用图中代表组群关系的分支点的信息, 支图,但仅利用图中代表组群关系的分支点的信息, 分支图可通过支序分类研究获得, 分支图可通过支序分类研究获得,也可利用反映分类 系统的系统关系图替代。 系统的系统关系图替代。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
• 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 的多样性积分; 的多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 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 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 性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 性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 性积分的区系; 性积分的区系; • 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 增补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 增补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 序。
特有性及关键区系分析
• 特有性:指哪些分类单元仅在该地区范围内存 特有性: 在别的地方不存在, 在,在别的地方不存在,其在该地区的丧失意 味着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丧失。 味着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丧失。 • 关键区系分析是由 关键区系分析是由Ackery和Vane-Wright于 和 于 1984年首先提出,该方法依据区系成分互补的 年首先提出, 年首先提出 互补性原理( 互补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limentarily)。 )。 • 其分析步骤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