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利益看待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日关系

形势政策论文论中外大国关系——日本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式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两年来,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但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原因主要在于钓鱼岛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日本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历史遗留问题等。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尽管冲突不断,但中日两国清楚的认识到,不管世界的格局怎样变,双方的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改善双方关系,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共同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经连续十一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即使在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问题,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危”与“机”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危机带来的挑战正在被逐步克服,中日贸易逐步恢复,不过这只是中日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中日政治关系现状中日政治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今,在钓鱼岛归属这一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但日本仍然对其虎视眈眈,妄想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土行使主权,原因是不管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钓鱼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日本对于台湾的态度也是引起双方政治纠纷的重要原因。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日本对此的态度却十分“暧昧”。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专题一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近期,又加上了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这必将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
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
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
从政治上看,两国的高层往来与频繁接触,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1978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泪的篇章。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日关系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武力征服中国,掠夺资源,奴役人民。
然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最终让他们的野心破灭。
这场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
这一结果,为中国在战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在民族精神层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团结一心,浴血奋战。
这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同时,这种民族精神的崛起,也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战后,中国人民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日本,但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从经济角度来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得以摆脱战争的破坏,逐步走上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而日本在战后也经历了经济的重建和崛起。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日本则是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
双方在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然而,历史问题始终是影响中日经济关系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日本企业和个人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不足,以及部分日本政客对历史的错误态度,都曾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过一定的困扰。
政治方面,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日本在战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约束和监督,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安倍的执政下,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的思考

在安倍的执政下,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的思考杨宗明国家关系的走向不仅与国家间的利益息息相关,还应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方国家所拥有的外交、经济等资源。
本质上说,国家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是能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共存的关系,还应考虑到其他国家对此关系的反应及所起的表率或示范作用。
其中,国际社会的共同约束要求(所谓普世价值观)对国与国的关系具有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能起决定作用(不怎么起作用时候也不少,尤其我国历史上)。
此外,国与国的关系主要为国家利益服务,不能简单的打打杀杀,不能简单区分朋友与敌人,该低调时要低调,要明白国际大势,要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不能目光短浅。
要善于利用国际大势处理国家关系,不能简单粗暴,要具有艺术家的魅力,要团结大多数国际力量,要揣摩国际社会需求,既不能让自己吃亏,还要占据道义,让其他国家说自己好(即使他认为不好,但嘴上说不出来)。
国家关系与人与人关系有类似之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特定的人才,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当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政,其上台以来,以钓鱼岛事件为支点,进行了一系列对我国不友好的行动。
比如,口出狂言、大力支持与我有潜在矛盾国家、尝试联系其它国家对我进行打压,修宪、参拜神社等等,不一而足。
貌似明目张胆的对我国采取敌对行动,导致我国与日本关系陷入低谷,对中日关系走向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此情况下,中日关系将如何发展呢?我国采取何种对策为佳呢?我们按照国家关系要求对中日关系进行一些分析,只有认识清楚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合理地应对,既要对自己有利,又要符合我们的发展需求。
首先,我们要分析安倍晋三的所作所为,对我国产生了那些伤害:①口出狂言对我们基本没有害处,只能说明他素质低;②大力支持与我有潜在矛盾国家,那是他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我们也不在乎他的支持,对我们的伤害为零;③拉帮结派,很正常的国际交往,只不过安倍晋三表现低俗,让人一眼看穿他的企图,也没见到什么效果,对我们的伤害为零;④参拜神社,多少年了,有的是人反对,我们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在此问题上我们可适度加大反对力度,但没有必要涉及到其它方面,对我们的伤害基本为零;⑤修宪,那是人家家事,不归我们管,就不要瞎操心了,对我们的伤害基本为零;⑥钓鱼岛领土争端,日本采取了一些措施,也不能全算在安倍晋三头上,国有化是前任弄的(在外力下没办法),作为一国首相,为本国利益,不可能后退。
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两国关系的研究也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无法离开其他的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的近邻。
对于正处于经济腾飞机遇期中国来说,处理好与近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中日关系的处理。
笔者也正是出于此考虑,以及自己对日本的特有兴趣,在这学期《当代政治经济》这门课程中所讲的中日关系也让我了解许多。
这篇论文的写作不想当它是一份作业,笔者不想将其当作应付差事之作,而更多的想谈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据笔者所了解,随着日本移民政策的调整,近些年来希望通过留学日本,进而在日本发展的中国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热情。
与此同时,出于对中日未来发展的考虑,很多中国大学生也在不断的思考研究中日之间长久存在问题的根源、解决措施以及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日两国是友好邻邦,一衣带水,曾经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身受其害。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形容中日友好交往史中不愉快的经历,并为发展未来双边关系提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
但是中日之间的不和谐噪音不仅没有消失,而是越来越大。
如一些日本政府官员连续出演在历史问题上“失言”,在邻国抗议下“道歉”,然后在日本国内外压力下“辞职”的三部曲;在编撰新教科书问题上不断有淡化或美化侵略的事件。
特别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年上任不久就执意要以首相身份去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顾日本国内和东亚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2001年8月13日,即“日本投降日”的前两天,参拜了靖国神社,导致中日两国政治关系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高层互访也一度中断,在两国国内造成了恶劣和极其的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10月以来,日本新领导人考虑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在日本侵略问题上的敏感,从安倍晋三首相开始停止了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消除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今年是中日复交25周年。
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扭转两国关系近年出现的某些消极倾向,设法构筑较为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
为此,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对日关系的看法和做法上作一些调整。
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中日关系正经历转折中日关系本来就同时存在矛盾竞争和友好合作的两面,现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影响深远的转折:或者保持友好合作的势头,建立新形势下的平等互利关系;或者矛盾上升、摩擦增加、关系下滑,甚至导致对抗。
这是双方需要作出的重大抉择。
中日复交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
在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关系更得到迅速和全面发展,一时成为我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典范。
人民间的传统友谊也不断加深。
“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成为双方上下提得最响的口号。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近两年两国关系又一时出现倒退。
原因之一是两国关系的内涵发生变化,虽然经济仍以互补性为主(竞争也在增加),但政治和安全上已失去共同防苏的战略基础,反而互相视为日后的潜在对手。
二是日本羽毛渐丰,地位提高,加紧了争当政治大国的步伐,要夺取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因而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和统一。
加之日本进行了政治换代,新领导人对我了解无多,对日中关系观念淡漠,还具有较强的新国家主义倾向。
国会中对华友好人士已所剩无几,亲台势力却明显上升。
社会思潮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增长,对侵略的负罪感日益淡薄。
在这种情况下,就接连出现侵犯我主权及其他不友好事件。
三是中国的崛起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以致近来西方舆论特别是学术界许多人炒出“忘掉俄罗斯,该注意的是中国”的议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提高了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心,认为中国大规模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激发仇日的民族情感;中国的政策是对美宽,对日严,总想敲打日本,不让日本得到平等地位;特别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军力的强大,必然会构成对日威胁,因此就要加以防范,包括加强日美军事合作。
中日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的现状和趋势中日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复杂的,由于历史问题的阴影,两国间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
但是,随着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中日关系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日关系面临了一些共同的挑战。
首先,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日本的兴起,两国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两国在安全领域内存在一定的分歧。
此外,历史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持续增强。
两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互补性较强,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具有很强的合作潜力。
其次,中日两国在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水资源合作机制”等多边机制的推动,两国间互信得到了增强。
此外,在日本国内,一些主张中日友好关系的声音也日渐高涨,这为改善两国的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长远来看,中日关系的趋势应该是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的增大以及互联互通的不断推进,日本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并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反过来,中国也可以得到日本在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中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通过软件、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来推动两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想要实现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仍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历史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
日本需要认真反思历史,向中方表达真诚的歉意,并通过行动来弥补历史留下的伤痛。
同时,中方也应该适当释放历史问题的紧张气氛,解开心结,跳出历史的泥潭。
其次,两国领导人应该高度重视两国间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促进两国间的官方交流,加强政府间的协作和联动。
最后,在民间交流与文化交流方面,中日两国应该更多地加强互动,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总之,现在中国和日本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期,合作和共赢是两国未来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长远利益看待中日关系
作者:李章平
本文从经济学和国际法角度分析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态度,当然,前提是以一颗深切的爱国心为基础的,本文的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
中日钓鱼岛之争已有一年多时间,此间有各种关于战与和的预断,甚至有些人大力吹捧战争带来的益处。
但是,局势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不是一发不收拾,我们还有许多可做的地方,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贸易是解决一切争端最有效和最明智的举措。
稍许有点经济常识
的人都知道贸易的益处,近两百年来世界发展证明贸易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发展,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受到贸易带来的恩泽。
试想一个没有贸易的世界将会是怎样世界?聪明的读者不难得出田园式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结论。
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恰好是工业文明后大力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是工业文明而不是农耕文明呢?工业文明是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因此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全球贸易正此应运而生,它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佳的产出,也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没有全球贸易的世界是这样的,中国的密集型劳动产业如纺织业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效益,美国的微软软件只能在国内以相当便宜的价格出售,澳大利亚的矿石还是一堆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的普通石头,蒙古人也只能尝到牛羊的味道,它们都没有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因而是低效率的,消费者也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最多的消费者剩余,科技也没有革新的动力。
因此,为了获得对方的资源而不断的发动战争,历史就是如此告诉你我的。
有了贸易后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我们的服装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并在国际市场上击败大多数竞争对手而获得丰厚的利益,中国人也可以用上美国的iphone和各种高科技产品,澳大利亚的矿石自由国际买家出相当高的价格购买,蒙古人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味道。
当今世界前几个经济大国同样是贸易上大国,贸易已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强
弱息息相关,试想一下贸易很少的北朝鲜是怎样的国家你就知道贸易带来的巨大益处。
就经济的角度来说,笔者觉得继续维护中日友好的贸易往来和继续加大贸易力度是明智的选择,继续东亚关于自由贸易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构想可谓上策,经济的一体化最终可带来政治上的一体化,从欧洲联盟即可窥一斑。
然而又有反对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只和其他国家贸易而绕开日本。
这种狭隘的论调简直不值一驳,难道有一点不和谐就不贸易吗?那试问最终我们能与谁贸易呢?况且再放远了看,石油与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现在已经越来越显现,石油的国际价格一路飙升就是最佳的证明,因此,在未来远程贸易的成本会逐渐上升,上升到我们不愿再远程贸易为止,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东盟各国带来巨大利益。
中日到时不再是你我如此分明,而成为唇亡齿寒的紧密甚至更进一步的关系,因而到达从贸易上瓦解对方的态势,这一点我们视乎没有日本认识得深刻。
争夺岛屿权利无非就是争夺资源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镀金时代的国际关系的延续,而一个钓鱼岛的价值是否值得我们牺牲掉巨大的贸易利益来换取是一个值得衡量的问题,况且战争带来的成本如此之高也是不得不考虑是否值得发动战争,而战争的结局可能一概都是好的吗?因此,笔者反对那些毫无大局意识、夜郎自大、目光短浅的战争论调,这些人用所谓的“爱国主义”来绑架整个国家,应当高度警惕。
爱国主义有许多种方式,并非只有积极响应战争才是爱国,在笔者看来,爱国与爱家、爱家人没有本质的区别,除非人格极其扭曲的人才不爱国,所以爱国不是什么重大和崇高的情怀,应当是一种正常而平和的爱,不一定要像董存瑞一样视死如归才叫爱国,平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爱身边的弱者和亲朋也是爱国,爱国应当从理性出发,而不一定要上街游行示威才爱国。
二、从国际法上看,和平原则和非武力解决争端等都是重要的国际
法,国际法是规范国际间国际主体的行为规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上最主要的主体,因此有规范意识的国家、讲信用的国家都不会轻易使用武力解决国际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来大国之间无战争的重要原因。
况且从美日安保条约看,当日本遭到他国的攻击时,美国有义务无条件支持日本,而中美两个大国都深知战争对于两个大国的意义和后果,成本之高和后
果之不堪设想使两个大国不可能发生战争。
三、是和平而非大棒。
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坚决反对那种不顾一切的狭隘观点和行为,现代社会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贸易和合作共存的道理,那种生活在历史的伤痛或是自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的思想是不足取的,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和潮流才对未来的道路有所裨益。
历史上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贸易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各民族的和亲,最终各民族演变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如果我们当代人没有这种意识,应当是一种民族退步和个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