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什么

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什么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加雨水渗透和滞留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洪涝风险的城市发展理念。
传统城市发展方式中,由于大量硬化地表和忽视自然水循环的规划,雨水往往迅速排入下水道,导致城市洪涝问题加重,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雨水资源。
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利用雨水的渗透和滞留能力,保持城市地表的自然特性,并提高城市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包括以下关键方面:1.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到植被、河槽、湖泊等自然地貌或地下储水设施中,供植物生长、景观绿化、补给地下水等多种用途。
2. 表层渗透和滞留:通过疏导雨水的路径,使雨水能够在地表渗透和滞留,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地表径流。
通过绿化带、雨水花园、凹坑花池等措施,增加蓄水量和渗透面积。
3. 雨水排放系统:将雨水通过分流、调蓄、缓释等措施,降低雨水排放峰值,减少排放压力,避免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污染。
4. 硬化面积的减少:通过优化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城市硬化面积的设计,减少水泥及硬质材料的使用,增加视野和空间的开放性,提高绿地比例和垂直绿化面积。
5. 生态保育: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通过保护和恢复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创建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6. 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绿地和水体的比例,避免城市过分集中化的发展,减少雨水排放的集中压力。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洪涝问题,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还可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改善城市气候热岛效应,增加居民休闲的绿色空间,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不仅解决了城市面临的许多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也具备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模拟海绵的生态系统为理念的城市规划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利用水资源,减少城市洪涝和水污染的风险,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下面就是一个关于海绵城市规划的700字文章。
海绵城市规划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该规划思路最初源自于荷兰,旨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突出,海绵城市规划逐渐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应用。
海绵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是模拟海绵的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将城市变成一个能够“吸水”、储水、排水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
海绵城市规划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一是增强城市的蓄水能力,通过建设湿地、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来收集和储存雨水;二是提高城市的渗透能力,通过改善城市的地面材料、增加绿化面积和建设透水铺装等方式,促进雨水的渗透和水土保持;三是优化城市的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排水和雨水回用等措施,将雨水利用最大化,降低排水压力和污染风险。
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对城市发展和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海绵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减少城市洪涝和水污染的风险。
通过增加城市的蓄水和渗透能力,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水资源的浪费,保护了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规划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建设湿地和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增加绿色空间和生态景观,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最后,海绵城市规划能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高了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了对外来水资源的依赖,降低了社会经济的风险和成本。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规划是一种以模拟海绵的生态系统为理念的城市规划思路,旨在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减少城市洪涝和水污染的风险,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一、定义海绵城市,是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灾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海绵”,能够自主调节水环境,适应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生态与环境质量的城市。
二、规划方案包1.径流控制: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完成径流控制。
该计划考虑环境极端情况下的最大径流率,为城市提供适当的存储空间,保留雨水,并重视优质水的保存。
规划中的方案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湿地休闲区、排水系统和地下水蓄水池等。
2.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规划方案应包括森林、湿地、城市公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规划还应探讨有益物种的栖息地,例如,城市屋顶上的绿色空间可以为鸟类生存提供新的机会。
3.水灾防治: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是城市防洪的一个关键方法。
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利用生物滞留池吸收多余的雨水、建设防洪堤等方式来降低洪灾的风险。
另外,规划方案包中的安全通道与停车场等也会受到特别的考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区域洪水。
4.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方案包应涵盖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
例如,雨水花园可净化雨水,生物滞留池可以去除有害物质。
这些技术维护优质水的供应,但还可以减少雨水冲刷下井的数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相关国家法律1.加拿大: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2.法国:Paris 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3.美国:德克萨斯州的Arlington海绵城市规划;4.澳大利亚:Campaspe Shire 海绵城市策略;5.英国:曼彻斯特城市水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加拿大的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规定所有的新建和重建建筑必须采用可持续水资源措施,包括绿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以及排水形状的设计。
四、优缺点1.优点:(1)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规划减少了城市内的灰色空间,增加了绿色空间,增强了城市自然环境保护,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指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理,构建起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海绵”网络,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再循环,以达到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传统雨水管理方式,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构建主要包括多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通过这些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具备自净能力、自我生态调节功能的海绵体系。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景观的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美好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更高生态、更高舒适性和更高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可能性。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意义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承担着吸纳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城市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公园是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设施等,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公园中的绿色植被和自然景观也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公园中的湖泊、湿地等水体也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的作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在设计城市公园时,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多重意义,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水设计:海绵城市的核心之一就是雨水管理,而建筑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防止雨水渗透到建筑内部。
建筑师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排水系统等,来有效地解决雨水渗透的问题,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 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的结合,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可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采用可再生、环保材料,设计绿色植被覆盖,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绿色建筑”的概念。
3. 雨水利用:建筑师可以将雨水利用系统融入建筑设计中,如利用雨水冲洗厕所、灌溉绿化植被等,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对城市自来水资源的需求,同时降低城市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海绵城市的运用不仅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减少城市的自然灾害,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通过构建“海绵建筑”,使得建筑与城市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正在推动建筑设计的变革,同时也呼唤建筑行业的发展。
而在实际的建筑实践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也因地制宜、因建筑而异,需要建筑师们做新的尝试。
与此建筑师们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还可以通过建筑设计为城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1. 解决城市雨水倒灌问题:在部分城市,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水倒灌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
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设计建筑的屋顶和墙体,使之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倒灌,减少城市的内涝问题。
2. 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建筑师们可以通过绿化建筑屋顶、墙体、增加绿地覆盖,减少城市的高温现象,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3. 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的理念强调对城市雨水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设计建筑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加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减少自来水资源的消耗。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将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等相衔接,统筹考虑城市的水系、绿地、道路、建筑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空间,减少人工干预,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的生态本底。
3、安全为重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有效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避免生搬硬套。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下。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入渗量,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二)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将雨水净化并储存。
下沉式绿地可以与道路、广场等相结合,形成连续的雨水收集和渗透系统。
(三)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可以滞留雨水,减少屋顶径流,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同时还能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面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自然界中海绵的吸水、储水、释放水的功能,通过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利用能力。
这种设计理念对于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通过构建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和渗透。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还能够提高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在公共空间,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吸纳和净化雨水;在住宅区,可以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可以通过建设屋顶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海绵城市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美学和功能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与海绵城市的融合:1. 利用地形和植被设计,构建自然排水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地形,形成微地形,引导雨水流向低洼地区,通过植被的自然渗透和净化,减少雨水径流。
2. 采用透水性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能力。
在人行道、广场等硬质铺装中,使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的表面径流。
3. 设计多功能的景观元素,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
例如,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既可以作为景观元素,又可以收集和净化雨水,为城市提供额外的水资源。
4. 利用屋顶空间,构建绿色屋顶系统。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屋顶,既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一)、海绵城市概况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图1-1 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海绵城市建设将“渗”、“滞”、“蓄”、“净”、“用”、“排”融为一体,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自然渗透:恢复生态、自然循环;变城市不透硬化铺装为生态透水铺装,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路面径流压力,最大限度实现自然模式的水循环。
自然存积:削峰调蓄、控制径流;生态透水铺装结合雨洪调蓄设施,削峰减排,控制径流。
自然净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雨水通过土壤自然渗透、净化,截留路面污染物,减少泥沙混入雨水进入自然水体。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道路雨水系统是指由花坛、绿地、草沟等开放式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排水管网相互关联的雨水利用排放系统,能够以贴近自然的方式对地面雨水径流的量和质进行控制和处理从而降低内涝风险、控制径流面源污染和保护地表水环境。
2、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指引表1-1 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指引表机动车路面非机动车道路面(人行道、自行车道)道路附属绿地路牙排水系统适宜路段可试验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
量值选择:
➢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
实现方法:
➢ 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流 总量控制来实现。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保护性开发 规 划 原 则
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 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 (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行低影 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 体污染等。
设计 工程建设 维护管理
规划控制目标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
总量 控制
首要控制目标
峰值 控制
综合 控制 目标
污染 控制
雨水资 源化利 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规划控制目标量与径流控制率的关系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的编制。
我院设计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常德市德江南现代商贸城
常德市紫兰小区
“花叶”
“花根”
“花茎”
以低影响开发设施为“叶”,收集,调蓄雨水; 以雨水收集系统为“茎”,收集雨水; 以雨水回用水设施为“根”,将雨水处理回用,又可作为绿化养护之用。
常德市水系治理工程—城堰堤泵站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吸收 降雨时 存蓄 渗透 净化
干旱缺水时
释放 利用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 生态影响最小 ⋯⋯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 样,在适应环境变 化 和应对自然灾 害等方面具有 良 好的“弹性”,下 雨时吸 水、蓄水、 渗水、净水,需 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 加以 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规划控制目标的落实
控制性详细规划
I.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 调蓄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II. 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1.明确各地块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2.各地块之间和与
各排水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
III. 单项指标分解方法:1.根据控制目标和综合指标进行试算分解;2.模型模拟。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透水铺 装系统的雨水通过有组织的 汇流与传输后引入城市低影
响开发设施。
透水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 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 水净化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两侧行 道树的树池亦可作为雨水渗 透和调蓄的设施。
既可削减雨水峰值流量还可 净化初期雨水。
生态树池
路边生态集水池
集水树箱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可广泛应用于城市 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 广场内。
其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可 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 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 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其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可用于调 蓄和净化径流雨水。
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杜 林
目 录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2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是“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管理利用 系统技术方法”的通俗简称
定义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 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 文循环和水文特征
80-85%;特殊情况具体分析确定。
➢湖南地区根据《指南》为75%-85%。
确定方法:
➢ 通过控制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 多年降雨统计资料分析计算确定(累计百分位计算法)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确定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既要控制分流制径流污染物 总量,也要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 污染物指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 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一般可采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法具 有多种,且每种往往具有补 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 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 功能,可实现径流总量、径 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等多个控 制目标。
因此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根 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 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汇 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 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 等因素灵活选用各种技术及 其组合系统。
并可结合渗滤设施,提高径流总量和
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生态调节沟
带砂滤结构的植草沟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植物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 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
污染物。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雨水湿地、湿塘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 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 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 道路在200 mm 以内的绿地。
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植草沟 植草沟是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
调节、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并具
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 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多目标功 能要求
海绵城 市建设
多层次、 多类型技 术措施
定义
源头消减 中途转输 末端调蓄 技术措施: 渗、滞、蓄、净、 用、排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 •安全为重 •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
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 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 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 定的调蓄容积。
雨水湿地
湿塘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调节塘(干塘) 调节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 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
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
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 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 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 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等 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 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量值选择:
➢ 开发后径流排放量不大于或接近开发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 排放量; ➢ 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外排率为15-20%,因此,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
从2012年开始,我院就进行了
初期雨水净化、雨水利用等方
面的工程设计,包括陬溪治理 工程、常德江北城区内环水系 治理项目、梅溪湖水系保护及 治理工程、圭塘河、巴溪洲、 西湖文化园等项目。 为了更好的为海绵城市的规划 及建设服务,我院于今年年初 又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技术研 发中心。
我院现正积极参与《湖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蓄水池 蓄水池具有雨水储存功能,
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
作用,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 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停车场下的地下蓄水池
地下水箱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雨水罐(雨水桶)
雨水罐(雨水桶),为地上
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 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 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规划控制目标的落实
修建性详细规划
I.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II. 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协调相关专项规划。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 滞留设施 、渗透塘、渗井
水文干扰最小化
统筹协调
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 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 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 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
规划控制目标的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
I. 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新指标协同建筑密度、绿地率、水域面积率 等既有指 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II. 城市总体规划与各相关专项规划两者相辅相成。
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 、
储存技术:湿塘 、雨水湿地 、蓄水池 、雨水罐
调节技术:调节塘 、调节池
传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 、干式植草沟 、湿式植草沟、渗 管/渠
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 壤渗滤 16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透水铺装及生态树池
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
收集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 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 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 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 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法
雨水回用设施 在有雨水回用需求的的建筑与小区、
城市绿地等可设置雨水回用设施,包
括蓄水池,以及根据雨水回用用途 (绿化、道路喷洒及冲厕等)不同需 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