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在宏观尺度: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 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概述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概况1.3 上位规划概要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2 现状分析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doc

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集兰考县规划管理局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方针,推动兰考县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稳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特编制《兰考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6]6 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精神,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指导,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3条规划范围中心城区:《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兰考县老城区、规划新城区、产业聚集区,总用地面积约 65.24 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区:兰考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6.41 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目标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兰考县城市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生态、安全、活力的海绵建设塑造兰考县新形象,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景观优美”的发展战略,建设河畅岸绿、生态宜居的海绵兰考。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为 2020 年,远期为 2030 年。

第6条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合中心城区地形图、水系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及路网结构等资料,将中心城区划分为 7 个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包括兰阳河流域片区、饮泉河流域片区、清涧河流域片区、四干渠流域片区、浚仪河流域片区、迎宾河流域片区和青阳河流域片区。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信息一览表水资源方面,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自来水比例不低于 5%,污水再生回用率大于 60%。

水生态方面,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5.5%;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改造长度为 4.9 公里。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二)具体指标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一、城市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

2.社会经济(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

2.径流特征3.洪涝特征(三)水资源状况1.水资源总量2.水资源开发现状(四)水环境质量状况1.现状水体环境2.水源地分布(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1.供水设施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3.排水防涝设施4.水利设施5.雨水调蓄设施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一)总体规划概述(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1.供水专项规划2.节水专项规划3.污水专项规划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5.防洪专项规划6.水系专项规划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三、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

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四、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相关政策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3.其他标准参考(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一)总体思路(二)规划技术路线六、市域层面(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

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容,包括:规划背景,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容,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容。

1.3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2城市下垫面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3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2.1.4合流制及其污染识别城市现状合流制区域及排水口、溢流口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现状合流制特征及溢流频次等现状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

2.1.5土壤分析城市土壤类型、渗透速率等。

2.1.6地下水分析城市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超采情况和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沿海地区应考虑海水上溯等情况。

2.1.7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对城市开发前的产汇流及蒸发、下渗等水文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城市降雨、蒸发、下渗、和径流的比例关系。

2.1.8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现状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2.2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2.2.1问题识别1)水资源分析城市水资源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识别是否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

2)水环境分析城市水环境质量情况,城市雨水面源污染、污水收集与处理、地下水超采等问题。

3)水生态分析城市河湖水系的蓝线划定、水系保护、河道硬化、驳岸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4)水安全分析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等方面的问题。

5)其他分析城市水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影响。

2.2.2需求分析1)海绵城市建设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3规划总论3.1规划原则描述海绵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强化管控;因地制宜、回归本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功能与景观相结合,绿色与灰色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等,各地规划编制中可根据自身的问题与定位,自行表述。

3.2规划目标与定位3.2.1规划标准结合本地其他降雨特征、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情况、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科学确定本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即降雨总量控制率。

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区确定各片区的降雨总量控制率。

除丰水地区外,各地降雨总量控制率不能小于70%。

(有几个问题:一是否允许部分地区按照降雨场次进行控制,不小于90%?二是是否运行等丰水地区,还有一些开发前水文状况评估后,开发前平均径流总量比例大于30%的地区,可以适当取低一些?)3.2.2规划目标明确2020年、2030年城市中心城区中需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的面积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比例。

3.2.3规划定位描述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位。

3.2.4规划指标体系考虑本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自然本地特征,提出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选取可以结合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建议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区分为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并针对近、中、远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

3.3规划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围,并可考虑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适当扩大。

3.4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并考虑长远发展需求。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3.5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相关国家标准、规、导则、指南;其他相关依据。

3.6技术路线绘制本市的海绵城市规划的技术路线。

4规划总体思路根据降雨、土壤等因素,综合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提出本地海绵城市建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技术选择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水质、水量等综合作用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并综合考虑性价比和景观效果。

在城市地下水水位低、下渗条件良好的地区,应加大雨水促渗,补充地下水。

城市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

在现状城市涝严重地区,应侧重于水量的控制,并和排水管网、泵站、调蓄、城市河整治等措施结合,确保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达标。

城市水环境较差,或者存在水体黑臭的地区,或者城市排水的受纳水体为饮用水源地或者对水功能区较高的水库的,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的技术选择应该侧重于水质的控制,将其作为“控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控制TSS、总氮、总磷等污染指标,并且和截污、截污、清淤等措施结合起来,统筹解决水体黑臭和水环境治理问题。

对于雨污合流,且分流改造确有困难的地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的重要解决措施,并和管网修复、调蓄等措施相结合,对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控制合流制污水年度溢染次数和年度溢流总量,统筹解决合流制污水的溢流污染问题。

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土壤渗透性不好的地区,但是对于水质改善又确有需求的地区,技术选择中应侧重于过滤型的技术,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后,通过底部渗透盲管进行收集或者缓慢排放;对于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加强河道系统整治,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逐步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推荐GIS和数学模型,对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

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5总体布局5.1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5.1.1生态要素分析基于中心城区自然地理特征及最新现状用地空间分布,梳理和识别中心城区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基底,并分析现状海绵基底空间分布与特征。

5.1.2海绵骨架格局构建基于海绵基底现状空间布局与特征,构建中心城区海绵骨架格局,保障中心城区海绵骨架结构;合理识别需要重点保护和修复的海绵基底,确定其空间位置及相应保护及修复要求。

5.2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5.2.1评估因子选择科学合理选择海绵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因子,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渗透能力、地下水位、城市下垫面、城市开发强度、场地坡度等因子,并综合考虑城市重点潜在污染源、水源保护区、城市洼地等要素。

5.2.2海绵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基于评估因子及重点要素选择,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方法,科学评价海绵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根据“渗”、“滞”、“蓄”、“净”、“用”、“排”确定海绵建设用地的不同功能。

5.2.3分区建设要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合理确定不同分区的技术措施选择及建设要求。

5.3海绵城市功能区划结合现状基础特征分析及问题识别,科学划定海绵城市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功能区提出建设策略和指引。

6海绵系统规划6.1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结合城市水资源分布、供水工程,围绕城市水资源目标,严格水源保护,制定再生水、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提高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供水安全保障度。

明确水源保护区、再生水厂、小水库山塘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可能独立占地的市政重大设施布局、用地、功能、规模。

复核水资源利用目标的可达性。

6.2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对城市水环境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确认属于黑臭水体的,要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要求,结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治理的时序。

黑臭水体治理要以控源截污为本,统筹考虑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生态与安全,景观与功能等多重关系,要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提出黑臭水体主要的治理措施。

结合城市水环境现状、容量与功能分区,围绕城市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明确达标路径,制定包括点源监管与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源头、中间、末端)、水自净能力提升的水环境治理系统技术方案,并明确各类技术设施实施路径。

对城市现状排水体制进行梳理,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识别出近期需要改造的合流制系统。

对于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加大改造力度。

对于近期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做好截污,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调蓄设施建设,辅以管网修复等措施,综合控制合流制年均溢流污染次数和溢流污水总量。

对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较低(尤其是平均进水COD浓度小于200mg/L的,要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控制污水渗漏,防止水体倒灌进入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

明确污水处理厂、污水(截污)调节、湿地等独立占地的重大设施布局、用地、功能、规模。

复核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有条件的城市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综合采用数学模型、监测、信息化等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实施管理。

6.3水生态修复规划结合城市产汇流特征和水系现状,围绕城市水生态目标,明确达标路径,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管控分解方案、生态岸线恢复和保护的布局方案,并兼顾水文化的需求。

明确重要水系岸线的功能、形态和总体控制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对全市裁弯取直、河道硬化等过去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环境进行识别和分析,具备改造条件的,要提出生态修复的方式、时间,因势利导制订技术措施,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