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完整版)《咬文嚼字》优秀课件

汉字的演变过程
详细阐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 变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字形特点和 代表作品。
汉字的文化内涵
探讨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天 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 及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结构特点及规律
汉字的结构类型
介绍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左右结 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 构、独体字和特殊结构,并给出相应 的例字。
近义词定义
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辨析方法
从词性、词义、用法等方 面进行比较。
运用示例
通过具体句子展示近义词 的细微差别和正确用法。
成语故事及文化内涵解读
STEP 01
成语定义
STEP 02
文化内涵
具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 的词组,通常来源于古代 文献或历史故事。
STEP 03
解读方法
通过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 或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其 文化内涵和正确用法。
授课方式与时间安排
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互动。
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2次,每次 2学时,共18周。具体授课时间和 地点由学校安排。
Part
02
汉字基础知识
汉字起源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
介绍汉字的起源,包括结绳记事、 八卦、图画等早期记事方式,以 及仓颉造字的传说。
成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哲学等方面的意义。
修辞手法介绍与实例分析
01
02
03
修辞手法定义
在语言表达中,为了增强 表达效果而采用的修饰和 调整语言的特殊方法。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咬文嚼字》课件25张

04
咬文嚼字的运用
文本分析
文学作品鉴赏
通过咬文嚼字,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意象、象征等元素,体 会作者的艺术匠心。
文本解读
从字词、句子和段落三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思想 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本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或不同文本之间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思想 倾向等,认识文本的独特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同学过于依赖他人、不 愿意主动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 督,促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相帮助。
在实际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通过更多 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应用能力,提 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咬文嚼字》课件25张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 咬文嚼字的技巧 • 咬文嚼字的运用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背景
介绍《咬文嚼字》杂志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影响。
主题目标
说明《咬文嚼字》课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课件目的
1 2
知识传授
通过课件学习,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和正确使用方法。
语境是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通过语境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表 达
语境包括文本内部的语言环境、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把握情感
把握情感是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通过情感的理解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把握情感需要我们深入文本,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和态度
分析手法
分析手法是咬文嚼字的难点,通过分析手法可以更好地理 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咬文嚼字》课件

咬文嚼字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关系
咬文嚼字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字的深入剖析和推敲,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炼度,使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作用
咬文嚼字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感。同时,咬文嚼字也是培养语言素养、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词汇层面
咬文嚼字有助于理解词汇的含义、 用法、来源等方面,以及词汇之间 的搭配和语义关系。
语法层面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探究语言的语 法结构、语序、时态等方面,以及 语法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中咬文嚼字的技巧与策略
对比分析
将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的同一种语 言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 的异同点,以揭示语言之间的联
杂志名称与创办时间
介绍《咬文嚼字》杂志的创办背景、 发展历程以及在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影 响力。
办刊宗旨与特点
阐述《咬文嚼字》的办刊宗旨、主要 特点以及在文字、语用、文化等方面 的研究价值。
课程目标与意义
课程目标
明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 够达到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目 标。
意义
阐述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运 用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以及促进 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词语或表达 方式,突出作品中的矛盾 、冲突和变化。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性词语或意象, 暗示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 义。
隐喻手法
通过隐喻表达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使作品更具深度 和内涵。
文学作品中咬文嚼字的局限性
过度咬文嚼字
读者感受与接受
过度强调文字的表现力,可能导致作 品显得矫情或做作。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收获
《咬文嚼字》.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二、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改后失去了: 射,终不能入。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三、贾岛吟诗
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贬义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 《诗论》 《谈美书简》。《西方美 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联想的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文学是艰苦的事……
2.文章共举几个实例?说明哪些道理?
5个 前三个是关于文字修改的, 后两个是关于词语联想意义的。
一、郭老改字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3.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陈述句 不够味 感叹句
6.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的意境各是什么? 答:
“推”字表示的是孤僧步月归寺。一个倍 感静寂的夜晚,孤僧便有兴致于月下独往独 来。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归来,便自行 将门推开。着一“推”字,很见他的自在无 碍。“敲”则表明寺里或有人应门。来者仿 佛是乘月色相访的友人,很是冷清了,便不 甘寂寞,乘着月色造访,着一“敲”字,更 显出友人造访带来的声响,也衬出山林的静 谧。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 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 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 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咬文嚼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 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意:联系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 ②前两句写少妇不知发愁,经过梳妆 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 春景。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杨柳,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 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 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 寻味之处。
答:①同意②看,在诗中指回望。 ③离人孤独地走 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④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
作用:再现词语的声音和情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数量词,可写出奇特的景象与感情。
1僧齐己曾写《 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 开。 郑谷把 “数”改为“一”,你同意吗?为什么?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2 或增强了感染力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哪个字用得好,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
双关,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咬文嚼字》ppt

拿来也还罢了,用了就是用了,不应该的是那个 樵夫竟然将“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中的“丁丁” (音zhēng zhēng)唱成了(dīng dīng)。“丁 丁”一词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 伐木》:“伐木 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近代 诗人何其芳的代表诗作《秋天》中也有这么一句: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 幽谷。”“丁丁”是个拟声词,本为伐木发出的 声音。“丁丁”(铮音)是金属器械斫砍在树木 之上发出的声音,而“丁丁”(叮音)则是金属 器械与金属器械交合发出的声音。将“丁丁” (zhēng zhēng)唱成(dīng dīng),伐木变成 了战争,境界全无。 一部鸿篇巨制,出现一点这样那样的瑕疵 在所难免,但这样知识性的问题还是少出为妙。
悟空在寻访须菩提祖师的途中,曾听得一个樵夫唱歌, 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 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 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乃是一阕《满庭芳》。悟空随玄 奘西天取经是在唐朝,而学艺则至少应在此前500年,让汉 朝人(唐朝前推500年应为东汉年间)唱宋词,着实让人喷 饭不已。其实,这次“穿越”本属吴承恩,错就错在新版 《西游》的编辑未加斟酌,直接引用。
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 雪正下得( C ) 。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回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 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 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 应该怎样看?
•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 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肯放松 的谨严”。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文 嚼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 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就 是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 ”,不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 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推敲”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 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 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 句的剖析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联想训练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 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 义难用。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 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不 妥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举郭沫若的例子,为了说明 什么?
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 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 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
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 金色的光芒,树上有几 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 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 欢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 流水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 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 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 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 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 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 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 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 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 阔的想像空间。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 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 的流水流向远方。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眼睛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 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结构全解
字 数 不 同
意 味 不 同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思想感情
意
字
境
眼
不
不
同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诗歌鉴赏之
咬文嚼字
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透过字面 来理解深层的含义,能够理解作者的 良苦用心。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 用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含义非常丰富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拓展训练: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
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 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 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
“套板反应”。
误用:“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 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美貌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 的“早”字?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 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 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 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 “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 “一字师”。
作业: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 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 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 “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qìn
清沁
zĭ
付梓
咬文嚼字的含义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 中 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 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 会文 件的精神实质。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王若虚改句
李广射虎的例子表明什么道理? 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 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把诗人的心境 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 “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
作业:课后练习二
你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 见解有什么看法,写一篇 200字的体会。
小学语文作业题
• 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孩子们的生猛答案:
• 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 可她还是瘫痪了。
• 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会了针灸,她那 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第三部分(第8段) 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
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 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 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 张海迪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 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
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 但是顽强地学习, 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 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 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 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 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 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 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 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
(2004年高考辽宁卷)
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 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 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 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 在文字本身出现。
——福楼拜
朱光潜: (1897--1986)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 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
《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
识记生词
xián
倒涎
zú
没镞
yùn jiè
蕴藉
qiáng
王嫱
zī zhū
锱铢必较
bō
cén
剥啄 岑寂
俗 l滥àn
dú
尺牍
b灞à 桥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
快读 理解“咬文嚼字”的新含
义?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 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 想和感情。
第一部分(1—5段)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 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 “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 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 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 “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 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