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
生态减贫的中国探索历史与前瞻

|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06-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南,贫困地区走生态减贫道路从而实现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2020年后脱贫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推动地区绿色发展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生态减贫并非是若干政策的机械组合,而是包含着多种政策举措、多元工作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和多个措施对象的复杂系统,理应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其作为一个复杂的关联系统来理解。一、中国生态减贫历程的三个阶段回顾中国生态减贫历史,总的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期间,生态减贫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是生态减贫的准备期,二是生态减贫的潜行期,三是大生态减贫期。1994年国务院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这一计划出台后,中国开始自上而下地成立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指出了贫困县共同的特征之一是“生态失调”,对林业部门提出了“加快植被建设、防风治沙,降低森林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要求,但具体的生态减贫手段并未提及。这一时期,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贫困地区逢天灾必受重灾,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因生产生活条件恶化再次返贫。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200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题为《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的白皮书,提出开发式扶贫的五大方针,其中第五个方针明确提出: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至此,我国正式迈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减贫期,将扶贫事业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减贫之路。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1年12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薛鹏;徐康宁;王倩【摘要】The consumption dem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urrent hotspots in macro-economics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d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compares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just from aspects of consumption tendency,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since 1978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per expresses and draws some significant views and conclusions.%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当下宏观经济调控的着重所在。
文章以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全面研究和比较了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与结论。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1页(P55-65)【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ELES模型【作者】薛鹏;徐康宁;王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552007年至今,受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等爆发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需层面频频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近些年在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实践下,我国政府屡出重拳直击民生和发展问题,既狠抓“三农”、关注弱势群体,又严格要求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等。
解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姓名:***学号:S********《乡土中国》解读内容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目的,特点,内容,意义的解读,让我们更能加深的对它的理解关键词:乡土社会格局报告主线:通过《乡土中国》的内容,了解自己社会本身的特殊性,本民族文化传统,本国国情。
正文结构:引言:大家都读过费孝通的这部著作了,通过阅读让我们了解了乡土社会,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本人。
一、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年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习”的关系;这种“熟习”再联结血缘与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习”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有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2、主要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一)什么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在自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以家族为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社会大结构。
(结合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文化或特定的民族)从基层上看,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而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手段。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人,无疑是土地。
作者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的基层入手,一语道破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所谓乡土就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着中国绝大多数农民,他们黏着土地,与土地相依为命,在辛勤劳作的耕耘下,靠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来获得生存的基本手段,古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型的描述了乡土社会对大自然和客观环境的依赖。
农村发展参考书目

农村发展参考书目近年来,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农村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为您推荐一些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参考书目,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一、农村经济发展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作者:王明亮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史的纵览,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对于把握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农村经济学》作者:李光教本书从农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规律,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和财政政策、农村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二、农村社会发展3.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该报告从经济、教育、卫生、环境等多个领域综合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了解农村社会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农村社会学》作者:张劲松本书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农村环境发展5. 《中国农村环境发展报告》作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该报告分析了中国农村环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农村水资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 《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者:张三本书探讨了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对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农村政策与规划7. 《中国农村发展规划》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本书总结了中国农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对于指导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 《农村创业与发展政策研究》作者:李四本书研究了农村创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农村创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0年半月评论第1——17期(目前最全)

《半月谈》2010年第1—6期【半月评论】《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
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特征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各地区人口密度因地貌差异而变化
人口分布格局成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物产等 经济、社会、政治因素: 帝国主义国家入侵在我国沿海建立通商口岸、商埠,使 工商业在沿海畸形集中; 国家生产力布局引起的人口分布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区域差异影响人口分布格局
137.76
135.04 130.76 130.30
江苏
甘肃 河北 四川
120.19
119.35 118.46 116.37
天津
山西 辽宁 云南
112.97
112.75 112.17 110.57
贵州
青海 西藏
105.37
103.52 97.43
人口迁移或流动会导致区域人口性别比发生变化。
光棍越来越多!
中国社科院2010《社会蓝皮书》:目前我国19 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 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 2400万。另有许多学者估算,到2020年,中国 的光棍数量可能达3000万-4000万。 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如广东一胎政策执行较 好,反而出生性别比很高,而青海、新疆、贵州、 西藏反而低,且只有西藏低于107的合理水平。 这3000万光棍逐步向最底层人群沉淀,向弱势 人群集聚。
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200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带差异城市个城市相对密度个百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平均经济规模亿元个城市人均gdp东部地区295077527441957310749中部地区24705622465106345977西部地区12104221849109124906全国合计66305242459146627679城市发展布局变化趋势城市密集地区集聚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和人口进一步向经济核心区和核轴带集聚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和外来人口向近郊区集聚大城市特大城市周围及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走廊沿线中小城市迅速崛起部分地区农村小城镇在乡镇企业大分散小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图41北京都市区分区县的人口增长fig41populationgrowthbeijingmetropolitanareadistrict21大兴县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宣武区崇文区西城区东城区人口年均增长率19821990年19902000年19821990年b19902000年北京都市区分街区人口增长的空间类型1010km人口年均增长率73322110011441010148741010km人口年均增长率84221100114410102285北京人口密度等值线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乡土中国》第12-14章

• 6)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
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
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明确:“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术语,在文中指从事物的相互关 系路径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社会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 “结构功能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就是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 结构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 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形象,如手杖、 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 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 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 1)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 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 明确: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生育之责在氏族;进入 文明社会后,生育之责在家庭;后文明社会,生育 功能也许会由公司或工厂去承担;社会变迁越慢, 则血缘与地缘的结合越紧密,因之血缘对于的身份、 地位、职业、收入的影响越深远,反之亦然。
• 横暴权力 —— —— 时势权力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
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
的(
);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种权力发生在激烈
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展示思维导图,讲解结构模式
• 请被抽中的小组带着本组共同绘制的思维 • 导图上台,根据导图为大家讲解《乡土中 • 国》一书的结构安排。
• 4)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 “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明确:“注释”原指对字词进行解释,这里 被作者移用为社会学术语。在文中,“注释” 与“名实分离”同义,都是长老统治下的软 对抗。
农村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6篇)

农村社会理论报告范文〔精选6篇〕农村社会理论报告范文〔精选6篇〕农村社会理论报告1改革开放20xx年来,我国广阔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绝大局部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获得了空前的开展。
这些成就的获得,是党领导广阔农民进展社会理论和改革探究的结果。
短短____走过的历程让中国感到振奋,让世界感到震惊。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相比拟而言,虽然农民手中有了余粮,有了可支配的零花钱,可广阔农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仍然处于弱势,他们在知识构成、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时机、子女承受教育、医疗保健、市场竞争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长期以来,他们的状况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挫伤了他们的消费积极性,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进程。
如何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困境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为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研究才能,学校开展了六看六想六教育寒假社会理论活动,针对自己本身的特点,我利于业余理论对农村弱势群体进展了一番调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p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一群体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状况如何。
假如我们纵向比,确实感到农村的变化可喜,过去的农民完全依附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却得不到根本的生活保障,而如今的农村,温饱问题根本解决了,而且还有不少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大多数农民仍然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生存的保障非常脆弱,开展的希望非常渺茫,大局部农民在社会活动中无优势可言,详细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
1、大局部农民一直在温饱线上彷徨。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农民可以吃饱穿暖了,这是党的政策在农村的成功。
可我们应当到农户去看看,农民在最低的生活保障解决之后,却一直很难再向前开展一步,土地利用到了极限,无论再勤劳,有限的土地不可能产生再高的效益来,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在风调雨顺的年境,解决温饱稍有节余,到了灾害年境,根本生存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l垮霉 嚣鬟 攀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
(2000—2010)》
陈庆港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凤凰出版
传媒集团出版
2011-08
国际新闻荷赛奖获得者、
《真相》一书作者陈庆港潜心10年,深入中国西部
农村,用摄影人的敏锐和洞察力,潜心记录最真实
的农民生活,还原中国西部农村的时代变迁和农
民的生存状态,通过对我国西部十余个贫困家庭
长达十余年的跟踪采访,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形成 《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 本书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十四个贫困家庭不 屈服于贫困命运而作出的种种长期不懈努力以及 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所表现的坚韧和顽 强。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原生态的生活,通过这 些家庭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在这十年里中国农村 贫困地区所有贫困家庭的变化,看到了中国数以 千万计的贫困人口正在摆脱贫困,看到了中国农 村十年间的巨大进步。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 徐滇庆李昕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08 作者徐滇庆,加拿大西安 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 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 校客座教授,中加金融学会顾问,中国留美金融家 协会顾问,曾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顾问。长 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有深 入研究。著有《政府与经济发展》、《世界格局与中 国经济发展策略》、《经济命脉系三农》、《中国不 怕》等几十部专著。2003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一书以通俗晓畅的风 格,客观分析与解读近年来的经济热点,对中国当 前经济系统进行再思考、再讨论、再判断:为什么 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与现实感受相去甚远?中国 的贫富差距究竟在哪里?“GDP一大步,居民收入 迈半步”的说法是真的吗?单纯增加工资,会增加 谁的工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什么下降了? 给全国人民发红包为什么行不通?中国经济真的 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了吗?税制如何改才能缩小
贫富差距?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超发究竟何去何
从?如何防范中国自己的金融危机?作者就时下流
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纠正,耳目一新。
《大国航母》(第一部)
房兵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10
本书全方位解读航母诞
生100年来,美国、俄罗斯(含
苏联)、英国、法国、印度、日
本等6个大国完全不同的航母发展历程,解答了
为什么大国都拥有航母、拥有航母的大国不出意
外都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历史命题,披露了航母
决定大国兴衰的重大历史规律,介绍了各国在发
展航母过程中的巨大争议、取得的重大成功以
及经受的重大挫折。如何从这些大国的航母发
展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寻求航母强国可持
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重大课题。
意 3~26晶)o~II蟊…20 1…2 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