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练习题 精选 复习-石壕吏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叙事诗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叙事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为八年级学生准备的一系列关于《石壕吏》的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1、杜甫,字_____,自号_____,是我国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

2、《石壕吏》是“_____”(诗歌体裁)之一,“三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1、暮投石壕村投:_____2、吏呼一何怒一何:_____3、听妇前致词前:_____ 致词:_____4、三男邺城戍戍:_____5、一男附书至书:_____6、二男新战死新:_____7、存者且偷生且:_____8、死者长已矣已:_____9、室中更无人更:_____10、惟有乳下孙惟:_____11、有孙母未去去:_____12、老妪力虽衰妪:_____13、请从吏夜归请:_____14、急应河阳役应:_____15、犹得备晨炊犹得:_____三、句子翻译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四、理解性默写1、表现官吏凶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_____,_____。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卷(二)
姓名班级 .
一、预习《石壕吏》
1、《石壕吏》作者是朝的,字,又称、
、等,是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他的诗集名字叫。

2、《石壕吏》一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石壕吏》、、。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 2)说明战争之惨烈: .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 6)《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 . . 7)《石壕吏》以作者的“目见”和“耳闻”为线索进行叙事,其中属于“目见”的诗句是 .
8)从“,”两句,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妪还是被差吏捉走了。

二、课外阅读
耳闻不如目见【汉】刘向
夫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①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注释】①晦:昏暗
译文: .
.
.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夫:文言发语词)
B.人始入官(入:进入)
C.如入晦室(入:进入)
D.久而愈明(愈:更加)
2、翻译:
1)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
2)明乃治,治乃行。

.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三、抄写课后注释两遍。

.
.
.
.
.。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人。

(这家的)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察看。

内容:写差役乘夜捉人——故事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有吏夜捉人”暗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环境。

“捉人”是全篇的提纲,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逾墙走”写出了百姓恐慌逃走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

炼字:①“夜”字烘托了一种阴暗、凄惨的悲剧气氛,表明差役“捉人”的手段狠毒,在夜间突然袭击。

②“捉”表现差役的霸道、凶残,于如实描绘中寄寓揭露、批判之意。

“捉”字既隐含了百姓的抵触,又隐含了差役的凶暴。

③“走”和“看”,表现人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难安的生活现状。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写法:①对比。

“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百姓的痛苦不㙋,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苦”是全诗的诗眼。

②反复。

两个“一何”,运用反复手法,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役的凶狠蛮横和老妇的哀苦可怜,并为下面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就永远结束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内容: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石壕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XXX杜甫的诗《石壕吏》描述了一个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其中一个已经战死,一个附书而来,一个还在邺城戍守。

老妇人的孙子还在家中,她力虽衰,请求跟随官差回去,但还要赶去河阳役。

诗中的“捉人”一词,暗示了当时百姓对征兵的反感和抵触,但官府不顾百姓意愿,强迫他们当兵。

诗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整首诗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改写: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使用“捉人”、“夜”等字眼,揭示
了官府捉人的残酷手段和人民的无助。

这些事件经常在白天无法进行,只能在黑夜里进行突袭。

这种手段让人感到官府的残忍和无情,而老妇人的诉说更加强调了这种悲愤的气氛。

作者的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一、背景引入唐代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此时诗人杜甫正由洛阳经潼关而返华州,他途经石壕村,傍晚投宿于一老翁家。

老翁一家正为避难而准备离开,因吏差抓丁而急得一夜未眠。

这时,差吏的呼叫声又前时,老翁赶忙出门应付。

诗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篇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三、词语积累1、通假字(1)暮投石壕村:暮,通“暮”,傍晚。

(2)急应河阳役:应,通“充”,充当。

2、词类活用吏呼一何怒:呼,使动用法,“使……呼叫”;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发怒”。

四、古今异义1、有孙母未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守备邺郡:守备,古义:应征;今义:守卫。

3、二男新战死:新,古义:最近;今义:全新。

4、存者且偷生:且,古义:姑且;今义:并且。

5、死者长已矣: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室中更无人:更,古义:再;今义:更加。

7、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前行的路;今义:前进的道路。

8、老妪力虽衰:力,古义:体力;今义:力量。

9、急应河阳役:急,古义:赶快;今义:急躁。

10、幽咽似鸣蝉:幽咽,古义:形容声音细微;今义:形容声音低沉、沙哑。

11、听妇前致词:致词,古义:道歉;今义: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达的意思。

12、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路途;今义:未来的光景。

13、夜久语声绝:绝,古义:消失;今义:断绝。

14、其余唯破琴书云尔:云尔,古义:“云”通“而”,连词;今义:“云”是天空中的云朵。

五、重点句子翻译1、有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即“有吏在夜晚捉人”,译为“有个官吏在夜晚抓人”。

2、老翁逾墙走:“逾墙走”即“越过墙逃走”,“走”是“跑”的意思。

译为“老翁翻墙逃跑了”。

3、老妪力虽衰:“老妪力虽衰”即“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译为“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

《石壕吏》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石壕吏》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石壕吏》练习题集锦(含答案)《石壕吏》练题集锦(含答案)一、1.XXX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XXX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

在内的“三吏”。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XXX。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XXX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XXX压“安史之乱”是公理的,老翁逃脱是不爱国的施展阐发。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来由。

7.《石壕吏》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1三、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加粗体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戎()________(2)衰()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杜甫《石壕吏》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杜甫《石壕吏》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导语:下面是杜甫《石壕吏》同步练习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以下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1.按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看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看》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1)造化钟神秀,。

(2),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浑欲不胜善。

(5)夜久语声尽,。

(6),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荡胸生/层云,决此进/叫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文学常识判定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进“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固然押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势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C.《春看》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D.《看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7.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石壕吏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考试题一: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请简要描述其背景。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宋朝时期,具体地说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了石壕吏。

考试题二:石壕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获取知识的?答案:石壕吏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农民,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感。

尽管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来获取知识。

他利用碰巧得到的书籍和周围人的帮助,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考试题三:石壕吏通过学习和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石壕吏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成为当地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社会晋升。

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考试题四: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答案:从石壕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首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知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机会和资源,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试题五:请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答案:石壕吏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能力和品质。

石壕吏在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借鉴他人之长,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这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考试题六:结合石壕吏的故事,谈谈你对努力和坚持的理解。

答案:石壕吏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利用自己的碌碡时间,善于自学,勤奋不辍,最终实现了从石壕吏到知识分子的巨大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诗歌复习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字词解释
1、投.()
2、逾.()
3、走.()
4、一何
..()
5、一何
..() 6、前致词
..()
...() 7、戍.()8、附书
9、长已矣
...()11、请.()12、应.()...()10、乳下孙
13、犹得
...()..()14、绝.()15、泣幽咽
二、常识与赏析
1、杜甫,字,又称、,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他的作品被誉为。

本诗选自。

2、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3、近体诗从形式上分为、、。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
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卖炭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