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练习题 精选 复习精编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叙事诗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叙事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为八年级学生准备的一系列关于《石壕吏》的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1、杜甫,字_____,自号_____,是我国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

2、《石壕吏》是“_____”(诗歌体裁)之一,“三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1、暮投石壕村投:_____2、吏呼一何怒一何:_____3、听妇前致词前:_____ 致词:_____4、三男邺城戍戍:_____5、一男附书至书:_____6、二男新战死新:_____7、存者且偷生且:_____8、死者长已矣已:_____9、室中更无人更:_____10、惟有乳下孙惟:_____11、有孙母未去去:_____12、老妪力虽衰妪:_____13、请从吏夜归请:_____14、急应河阳役应:_____15、犹得备晨炊犹得:_____三、句子翻译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四、理解性默写1、表现官吏凶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_____,_____。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

(3分)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石壕吏》

日常练习卷(二)
姓名班级 .
一、预习《石壕吏》
1、《石壕吏》作者是朝的,字,又称、
、等,是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他的诗集名字叫。

2、《石壕吏》一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和“三吏”《石壕吏》、、。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 2)说明战争之惨烈: .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 6)《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 . . 7)《石壕吏》以作者的“目见”和“耳闻”为线索进行叙事,其中属于“目见”的诗句是 .
8)从“,”两句,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妪还是被差吏捉走了。

二、课外阅读
耳闻不如目见【汉】刘向
夫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①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注释】①晦:昏暗
译文: .
.
.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夫:文言发语词)
B.人始入官(入:进入)
C.如入晦室(入:进入)
D.久而愈明(愈:更加)
2、翻译:
1)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
2)明乃治,治乃行。

.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三、抄写课后注释两遍。

.
.
.
.
.。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

八下《石壕吏》选择题专练——2024中考冲刺古诗专项复习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人。

(这家的)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察看。

内容:写差役乘夜捉人——故事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有吏夜捉人”暗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环境。

“捉人”是全篇的提纲,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逾墙走”写出了百姓恐慌逃走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

炼字:①“夜”字烘托了一种阴暗、凄惨的悲剧气氛,表明差役“捉人”的手段狠毒,在夜间突然袭击。

②“捉”表现差役的霸道、凶残,于如实描绘中寄寓揭露、批判之意。

“捉”字既隐含了百姓的抵触,又隐含了差役的凶暴。

③“走”和“看”,表现人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难安的生活现状。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写法:①对比。

“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百姓的痛苦不㙋,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苦”是全诗的诗眼。

②反复。

两个“一何”,运用反复手法,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役的凶狠蛮横和老妇的哀苦可怜,并为下面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就永远结束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内容: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一、选择题1.(2022春·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诗歌鉴赏2.(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近体诗。

B.《式微》通过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抒情。

(完整版)《石壕吏》练习题

(完整版)《石壕吏》练习题

(完满版)《石壕吏》练习题阅读《石壕吏》姓名 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须.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注音逾()戍()妪()衰()咽()炊()二、形声字分类①壕②啼③致④逾⑤裙⑥暮⑦晨⑧邺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声外形()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三、解词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四、翻译句子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回答以下问题1、本诗的前四句所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有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诗中描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述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侧面反响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深了 ,作者听到的哭声是 ________发出的 .7、反响战争令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现差役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9、这是一首 _________诗,作者是 ____朝诗人 _______,字_______,本诗选自 ____10、本诗表达了的表达了诗人。

《石壕吏》练习题

《石壕吏》练习题

《石壕吏》检测案1.《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_,以_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__________历史事件中。

作者______,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2)新.战死()(3)未去.()(4)犹得..备晨炊()(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7)泣幽咽..()(8)听妇前致.词()(9)天明登前途..()4.用原文回答问题(1)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兵役苛酷,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6.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3分)①②③8.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石壕吏》课后练习

《石壕吏》课后练习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

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

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

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

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

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诗歌复习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字词解释
1、投.()
2、逾.()
3、走.()
4、一何
..()
5、一何
..()..() 6、前致词
...() 7、戍.()8、附书
9、长已矣
...()11、请.()12、应.()...()10、乳下孙
13、犹得
..()14、绝.()15、泣幽咽
...()
二、常识与赏析
1、杜甫,字,又称、,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他的作品被誉为。

本诗选自。

2、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指、、;、、。

3、近体诗从形式上分为、、。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二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
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
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卖炭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