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5.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 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关系。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课时)- 分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探讨温度、溶质粒子大小和溶液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课时)-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分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
- 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 浓度的计算方法(2课时)- 讨论浓度的概念。
- 掌握质量百分比、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质的摩尔量和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课时)- 分析溶液的分类。
- 探讨酸碱盐溶液和氧化还原溶液的性质。
- 练习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设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性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溶液这一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溶液的形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编写王永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用品仪器玻璃棒、小烧杯、试管、药匙。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碘、高锰酸钾、汽油、植物油、洗涤剂、水。
其它学案和课件等教学流程设计环节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景导入无土栽培生产图片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能联想到什么?这些植物培养液都是纯净水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出示无土栽培生产图片或播放无土栽培生产视频。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同时再展示几种学生比较熟悉的溶液:食盐水、糖水。
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启发思考: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入课题。
板书本节课题自问题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例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D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问题7: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溶液用途的认识?知识点2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问题1利用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药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也可选择身边的其他用品问题2:如果没有温度计,该怎样改进实验?问题3: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的溶液温度升高?有的降低?例4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固体,完全溶解后,U形管内红墨水液面发生了变化右面液面减低,左边液面升高,加入的物质是( B )A.食盐固体 B硝酸铵C.氢氧化钠 D.生石灰[解题指导]溶解和乳化的原理不同: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则是被分散的物质以分子集合体即小液滴的形式扩散到溶剂中,两种现象中粒子的存在形式不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视频或资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讨论、交流、归纳、评价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依照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交流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酸碱性的定义2. 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3. 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4. 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pH值的计算及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醋酸、硫酸铜等。
3. 课件及教学素材。
一、溶液的酸碱性概念:1. 通过实验引入溶液的酸碱性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酸碱性溶液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
2. 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定义,解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二、pH值的表示方法:1. 讲解pH值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2. 演示如何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酸碱性溶液的pH值。
三、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1. 介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2. 讲解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现象。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1. 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酸碱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五、溶液的酸碱性判断与实验: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新课: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表示方法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熟悉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4. 学会用溶液进行实验,并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3. 溶液的分类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侧重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补充知识,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知识检测:设计一份知识检测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师资:
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 需要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本次教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配制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材料:硫酸、水、容量瓶、磁力搅拌器、热水浴、滴管、试管。
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取一定量的硫酸倒入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磁力搅拌器将其搅匀。
2. 调节浓度:根据所需的浓度,计算出需要加入的水的量,逐渐加入到容量瓶中直至达到目标浓度。
3. 调节温度:将配制好的溶液放入热水浴中加热,待溶液温度稳定后充分搅拌,确保溶质充分溶解。
4. 校正体积:将容量瓶放在水平面上,用滴管从瓶口添加水到刻度线上,轻轻摇晃容量瓶以排除气泡。
5. 实验记录:记录配制过程中所用的材料量及浓度,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洁工作台和实验器材。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安全,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2. 配制溶液时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得随意添加或减少溶质及溶剂的用量。
3. 搅拌时不要过快或过慢,以免造成测量误差。
4. 配制完毕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器材,并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
实验扩展:1. 尝试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并比较其溶解度和颜色的变化。
2. 确定硫酸溶液的pH值,探究不同浓度下pH值的变化规律。
实验评估:1. 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并成功配制出所需的溶液。
2. 根据实验数据正确计算出所配制溶液的浓度。
3. 参与实验过程中配合其他组员,保持实验台整洁。
教师指导: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及其实验操作技巧,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溶液配制的理解。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案一、中考考点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2、正确领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4、会用pH表示溶液酸碱度,牢记酚酞和石蕊在不同pH溶液中显示的颜色。
知道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
二、预习检测1、溶液(1)概念: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被溶解的物质叫。
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不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3)特征:,。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或 或加入S = —————————————×100 g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 ) 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 )(4)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和溶液名称:温度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 下,一定量的 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一般..规律: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有① ② ③ 。
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的关系是 , 在 时是“一定”的关系。
3、溶解性和溶解度(1)溶解性: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性的大小取决于物质本身,还受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性质等)的影响。
(2)溶解度(常用S 表示):在一定 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中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一般以“克”为单位),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固体溶解度的条件是 ,溶剂标准是,状态是 ,单位常常用 。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
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S
100+S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