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散裂中子源
2018全国卷1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完美版)

2018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8年全国卷1(即新课标I卷、乙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山东。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1年10月20日举行奠基仪式;于2018年8月23日源通过验收工作 完成首轮开放运行任务。
;于2019年2月2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中国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 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问题、解 决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4月1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土方平整方案专家评审工作 ;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批复《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复《关于中国散裂 中子源项目用地预审的请示》。
建设台址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距正东方向水流石水库约1千米,距西北方向罗田水库1.8千 米,距西北方向的松木山水库约2.5千米,途经该科技基础设施的线路东莞—佛山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9411) 。 中国散裂中子源图目标原理 Nhomakorabea 建设目标
工作原理
科学目标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主要工作原理通过离子源产生负氢离子,利用一系列直线加速器将负氢离子加速到80兆电 子伏,之后将负氢离子经剥离作用变成质子后注入到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中,将质子束流加速到1.6吉电子伏 的能量,引出后经束流传输线打向钨靶,在靶上发生散裂反应产生中子,通过慢化器、中子导管等引向中子谱仪, 供用户开展实验研究 。
文化特色
2020年5月20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举办了以“微观之眼,助力湾区”为主题的线上公众科学日活动;本次活 动以直播的形式带领公众“云游”中国散裂中子源 。
2021年5月22日至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举办了以主题为“百年复兴路科学正当时,小粒子到大宇宙,探索 无止境”的第四次公众科学日活动,面向公众开放科研设施,组织多名专家举办科普讲座,引导公众走进科学、 体验科学 。
中国散裂中子源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成果中国散裂中子源(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CSNS)是中国的一项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它是基于散裂中子技术原理建造的大科学装置。
CSNS于2018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散裂中子源。
CSNS的建设和运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以展示CSNS的成果。
1. 材料科学与工程,CSNS能够提供高强度、高通量的中子束,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动力学和性能。
通过CSNS,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磁性行为、电子结构等重要特性,从而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
例如,CSNS在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新型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材料的应力分析和变形行为研究等。
2. 生命科学,中子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重要信息。
CSNS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高通量、高分辨率的中子束,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蛋白质、核酸、细胞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SNS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成果包括蛋白质结构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研究、药物设计等。
3. 能源与环境,CSNS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过CSNS,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新能源材料、储氢材料、催化剂等,以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此外,CSNS还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行为与转化机制,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地球科学,中子散射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CSNS,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结构、地下水的运动行为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对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作为一项重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能源与环境、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散裂源中子源

散裂源中子源是一种科学装置,通过散裂中子源可以产生高能中子,从而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在中国,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一个重要的散裂源中子源。
CSNS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规划、选址、预研等阶段,最终在东莞市大朗镇建成。
CSNS是中科院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
CSNS的建设和运行对于我国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
例如,在新能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乃至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都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获取更精准的科研数据。
在CSNS的调试阶段,就已催生出5篇PNAS论文。
这足以证明,散裂中子源对于科研的巨大贡献。
而随着其调试和运行经验的积累,相信其未来的贡献会更加显著。
总体来说,散裂源中子源对于我国的科研事业意义重大,期待其未来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此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忆、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看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别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将微观世界看通透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将微观世界看通透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日前,建在广东东莞的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鉴定和验收。
这是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它的建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工期6.5年,总投资约23亿元。
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中子散射实验用的中子谱仪,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人们开始认识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中子的发现及应用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
由于中子不带电,具有磁矩,且穿透性强,能分辨轻元素、同位素和近邻元素,具有非破坏性,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理想探针之一,和X射线一样,是多学科研究中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原子运动的强有力手段。
那么,什么是中子散射?它又是怎么探测到物质微观结构和原子运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工程经理、中科院院士陈和生介绍:“当一束中子入射到研究样品上时,与它的原子核或磁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散射。
通过测量散射的中子能量和动量的变化,就可以研究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告诉人们原子和分子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
”陈和生进一步解释说:“打个比方,假设面前有一张看不见的网,我们不断地扔出很多玻璃弹珠,弹珠有的穿网而过,有的则打在网上,弹向不同的角度。
如果把这些弹珠的运动轨迹记录下来,就能大致推测出网的形状;如果弹珠发得够多、够密、够强,就能把这张网精确地描绘出来,甚至推断其材质。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龙源期刊网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年第09期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8月23日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并将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
这一设施将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验收委員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
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全球建成的散裂中子源装置共有4个,其他3个分别位于英国、美国和日本。
自2018年3月试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稳定可靠,首期3台谱仪已完成10个用户单位16个研究组的21个用户样品实验,并取得了首批重要科学成果。
【高考专题分类】高考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3 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3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
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
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
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
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
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
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
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
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
“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
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
”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
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
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6分)
阅读答案:
4. B(3分)(偷换概念,“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错,原文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C(3分)(原文为“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
6. (6分)(1)(3分)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
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每点1分,意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