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打印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李启胜学习要点:掌握“而”“何”“乎”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复习“而”典型例题(一)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法: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用法: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用法: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用法: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解析1.1 实词的定义与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1.2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实词与虚词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实词的活用现象2.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2.2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子哂之。

”(夫子哂之。

)2.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美哉,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少年中国!)”2.4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良由也。

”(良由也。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解析3.1 介词的用法: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2 连词的用法: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3.3 助词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3.4 叹词的用法:如“噫!吾谁与归?(噫!吾谁与归?)”第四章:实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4.1 实词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

4.2 实词虚词对于准确翻译文言文的重要性。

4.3 实词虚词对于鉴赏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五章:实词虚词的复习策略5.1 分类整理,归纳记忆。

5.2 结合语境,理解运用。

5.3 多做练习,巩固提高。

第六章: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举例分析6.1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之”、“也”、“乎”、“焉”等。

6.2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如“夫”、“乎”、“乃”、“也”等。

6.3 分析实词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第七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应用7.1 辨析实词虚词的用法:如“之”与“乎”、“也”与“焉”等。

7.2 应用实词虚词进行文言文造句练习。

7.3 分析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错误使用及其修改方法。

第八章: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翻译技巧8.1 实词虚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8.2 实词虚词的翻译技巧: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虚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言虚词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2. 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文言文课文和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包括“乃、其、者、焉、所、之”等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步: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古文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讨论其运用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
在阅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习文言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
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虚词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常见虚词。

1.2 教学内容1. 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等;3. 常见虚词举例。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虚词知识;2. 讲解虚词的分类及作用;3. 通过举例,让学生辨别并运用常见虚词。

1.4 课后作业1.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虚词分类及常见虚词;2. 举例说明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第二章:介词的用法2.1 教学目标1. 掌握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2 教学内容1. 介词的定义与分类: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向介词、原因介词等;2. 介词的用法与例句。

2.3 教学过程1. 讲解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介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介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介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连词的用法3.1 教学目标1. 了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2 教学内容1. 连词的定义与分类:并列连词、从属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等;2. 连词的用法与例句。

3.3 教学过程1. 讲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连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连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连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助词的用法4.1 教学目标1. 掌握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4.2 教学内容1. 助词的定义与分类: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疑问助词等;2. 助词的用法与例句。

4.3 教学过程1. 讲解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助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2.区分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用法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文言虚词?请举例说明。

Step 2:概念解释1.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上下文中有一定作用的词语。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并总结其特点。

Step 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教师通过对《文言文阅读》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筛选和整理,讲解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Step 4:多义性和灵活运用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多义词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词义变化规律。

Step 5:实例演练1.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原文或句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句子,并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练习,总结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Step 7: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特点、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Step 8: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作业。

Step 9: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卸甲初中徐善巧
【教学目标】
1.掌握“之、其、而、然、则、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推出文言虚词的用法解释规律。

【教学重点】
复习教材中接触的虚词“之、其、而、然、则、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规律,解决课内外文言文虚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亮标
1.试题回放
2011年、2012年、2013年中考第11题回放,明确考试题型、内容、考试重点。

2.链接《中指》P91,梳理考点。

突出“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复习虚词“之、其、而、然、则、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之”的用法和意义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之”意义或用法
2.小结
B.“其”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其”意义或用法
2.小结
C.“而”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而”意义或用法
2.小结
D.“然”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然”意义或用法
2.小结
E.“则”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则”意义或用法
2.小结
F.“以”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以”意义或用法
2.小结
G.“于”的用法归类
1.结合例句,指出句子中“于”意义或用法
2.小结
三.当堂反馈
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