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2019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doc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系(公章):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自主设置)社会工作考试科目名称: 社会工作原理
说明:1、考试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实际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难易程度: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和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一般应使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秀学生在规定的三个小时内答完全部考题,略有一些时间进行检查和思考。
3、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论述题
硕士点负责人签名:分管系领导审核签名:
2018年6月10日。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交通院字〔2018〕4号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办法各系(部、室),各科室:根据《山东理工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鲁理工大政发【2017】139号),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相关工作、完善研究生招生录取机制,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鼓励本科生勤奋学习,积极创新和全面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学院学科特点,确保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学院推免工作小组第一条学院推免工作小组名单:组长:高松副组长:郭宗和、王建兴、刚宪约成员:张学义、谭德荣、曲金玉、刘永启联系人:刘秀清第二章 推荐原则第二条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查的原则,严格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和学院推免实施办法进行。
第三条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学院推免生推荐程序进行。
第三章 名额分配学院根据各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上一届本科毕业生一次考研录取率,将学校分配给学院的推免生名额分配到各专业,各专业按学生综合评价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推荐。
各专业推免名额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所涉及数据均指本科生):第四条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专业本年度名义分配名额:专业名义分配名额=学校分配学院总名额×()∑⨯⨯率专业上届一次考研录取专业应届生数率专业上届一次考研录取专业应届生数+上年名额尾数 其中:上年名额尾数=上年名义分配名额-上年实际分配名额。
对于首届推免名额的分配,各专业上年名额尾数取为零。
对于名义分配名额少于1的专业,则直接将该专业的名义分配名额定为1;第五条 如果学校分配给学院的名额数不多于本学院专业数,则按照专业名义分配名额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分配1个名额到相关专业。
第六条 如果学校分配给学院的名额数多于本学院专业数,则按照以下办法进行分配:1.各专业分配1个名额;2.将各专业名义分配名额减1得到更新后的名义分配名额,对于更新后的各专业名义分配名额大于0的,将其整数部分直接分配到相关专业,然后再按照小数部分由大到小的排序,将学院剩余推免名额依次追加1个名额到相关专业。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9科目名称:运筹学适用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工程管理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 150分考试范围:一、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线性规划问题和数学模型、线性规划图解法、线性规划解的性质、单纯形法及人工变量单纯形法。
二、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及其变换、线性规划的对偶定理、对偶单纯形法、线性规划的灵敏度分析、参数规划。
三、运输问题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的特点及其求解、不平衡的运输问题的求解、运输问题的应用。
四、整数规划整数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特点及其求解思路、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指派问题及其求解方法五、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模型的最优性原理及其算法基本思路、离散型动态规划模型特点及其求解、连续型动态规划模型特点及其求解。
六、图与网络分析图和网络的基本概念、树和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网络最大流及最小截集的求解、最小费用最大流的求解。
七、随机服务理论概述随机服务系统的基本组成、生灭过程的概念及其稳态解、泊松输入--指数服务排队系统特点及其计算、排队系统的优化设计。
样 题:一、(32分)已知线性规划问题:⎪⎩⎪⎨⎧=≥≤+-≤++=2,1,03341852.3max 212121j x x x x x t s x x z j利用单纯形法求解,最优单纯形表如下:试分别进行下面的计算:1、第一约束资源系数在什么范围内变化上述最优基不变?(8分)2、x 2的价值系数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最优基变量变为x 1和x 4?(10分)3、若x 1取大于1的整数,最优解如何?(14分)二、(18分)已知最大化具有“≤”约束的线性规划问题,利用单纯形法求解,其中一个单纯形表如下:1、求出其对偶问题的资源系数。
(8分)2、利用对偶理论给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10分)三、(28分)根据下面的运输供应量与需求量及运价表,试进行下列分析 1、建立表式运输平衡模型。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普通物理(力学、电磁学各占50%)考试科目代码:[613]力学部分一、考试要求1.基本概念质点,位矢,运动学方程,轨道方程,速度,加速度,位移,伽利略时空观;惯性质量,动量,主动力,被动力,非惯性系和惯性力,冲量,质点系,质心系;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功和功率,保守力,非保守力;质点和质点系对参考点或轴的角动量,力矩,守恒量和对称性,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万有引力,引力质量,引力常数;刚体,平动和转动,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质心和重心,转动惯量,刚体的动量,转动动能,平面运动,刚体的平衡;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简谐振动的合成,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位移共振;波的基本概念,平面简谐波方程,波动方程和波速,平均能流密度,半波损失,波的叠加和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2.基本定理、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质心运动定理,功能原理,克尼希定理,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刚体的质心运动定理,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3.基本方法利用加速度(或速度)和初始条件求解的质点的运动规律,利用运动学方程求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自然坐标及极坐标系中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基本的动力学问题,利用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动力学基本问题;利用元功求解变力做功问题,利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求解碰撞的问题;利用角动量和力矩的定义计算质点对轴和参考点的角动量和力矩,利用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解决基本的动力学问题;利用转动惯量定义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利用刚体的运动学方程求解刚体的运动学问题,利用转动定理和角量与线量的关系求解刚体的动力学问题,利用刚体的动能定理求解刚体的动力学问题;根据简谐振动知识求解简谐振动方程、振动速度和振动加速度,利用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判断一个振动是否是简谐振动,会求解振动的合成问题;由振动方程求解平面简谐波波方程。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18科目名称:企业管理学适用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 分考试范围:一、管理的职能二、管理的基本原理三、计划及其流程四、组织结构与设计五、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六、控制过程及类型七、管理理论新进展题型1.单项选择题2.简述题3.案例分析题样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者均需履行的五种职能不包括下列的()。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2.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出强大的动力。
从管理的角度可以把动力分成如下三种:()。
A. 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B. 物化动力、精神动力、知识动力C. 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知识动力D. 物化动力、知识动力、信息动力3. “企业必须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以及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体现的是管理的()。
A. 规律性原理B. 系统性原理C. 激励原理D. 效益原理4. 有关“计划的作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计划能够完全避免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B. 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指挥的依据。
C. 计划可以从人员安排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益。
D. 计划的时间安排具有激励人员士气的作用。
5. SWOT分析指的是()。
A.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自身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B.企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C.企业对自身的优势和机会、外部环境的劣势和威胁进行分析D.企业对自身的劣势和威胁、外部环境的优势和机会进行分析6. 任何组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都必须遵循以下共同的原则,除了()。
A. 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B.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C. 责、权、利对等原则D. 效益优先原则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凌文辁等人提出了领导行为的三因素,是指()。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物理化学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一、考试要求:《物理化学》是大学本科化学及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气体PVT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中,要求掌握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包括物理量的测量(包括原理、计算式、测定步骤、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和常用物理化学仪器的使用(原理及装置、测量精度、使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二、考试内容:1.气体的PVT关系(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微观模型(2)理想气体混合物,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2.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基本概念及热力学第一定律(2)可逆过程及可逆体积功的计算(3)恒容热、恒压热及焓(4)热容及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热的计算(5)焦耳实验,节流膨胀过程、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6)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理想气体绝热过程及绝热可逆过程方程(7)相变过程热的计算(8)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9)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标准摩尔生成焓及标准摩尔燃烧焓(10)化学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11)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3.热力学第二定律(1)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2)自发过程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本质(3)熵定义及熵的统计意义、克劳修斯不等式及熵增原理、熵判据(4)环境熵变的计算(5)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6)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7)热力学第三定律、标准熵及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8)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定义、物理意义及变化值的计算、判据(9)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10)克拉佩龙方程及外压对液体饱和蒸汽压的影响4.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 偏摩尔量的定义、物理意义、集合公式以及偏摩尔量间的关系(2) 化学势定义、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化学势判据及应用(3)气体组分的化学势(4)稀溶液的两个经验定律—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其应用(5) 理想液态混合物(6)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表示式及分配定律(7)稀溶液的依数性(8)逸度及逸度因子(9) 活度及活度因子-真实液态混合物及真实溶液5. 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平衡条件(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等温方程式(3)平衡常数表示式(4)复相反应化学平衡(5)平衡组成的计算(6)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7)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化学反应等压方程(8)其他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9)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10)常压下液态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6.相平衡(1)多组分系统平衡的一般条件(2)相律及其应用(3)杠杆规则(4)单组分系统相图分析(5)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及分析(6)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及分析(7)精馏原理(8)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9)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10)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11)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12)三组分系统的图解表示方法及有一对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7.电化学(1)电化学基本概念、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2)离子的电迁移、离子迁移数的定义及计算(3)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计算及电导测定的应用(4)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及离子的摩尔电导率(5)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离子强度(6)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7)可逆电池条件、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8)原电池热力学计算和能斯特方程的应用(9)电动势产生机理(10)电极电势、液体接界电势和电池电动势(11)可逆电极的种类(12)电动势测定的应用(含原电池设计方法)(13)分解电压、极化作用(14)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8. 统计热力学初步(1)粒子各种运动形式的能级、能级简并度(2)能级分布的微观状态数及总微观状态数(3)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4)波耳兹曼分布公式、各项含义及简单计算(5)粒子配分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分子的全配分函数--析因子性质(6)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9. 界面现象(1)表面吉布斯函数及界面张力(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和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毛细现象(3)亚稳状态及新相生成(4)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温吸附、Langmuir 吸附理论及吸附公式的简单应用、BET吸附理论及吸附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5)固-液界面:接触角、杨氏方程及润湿现象(6)溶-液界面:溶液的表面吸附、表面过剩及吉布斯吸附等温式(7)表面活性剂定义、种类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存在方式10. 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及反应级数、速率常数(3)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4)速率方程的确定(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活化能及其与反应热的关系(6)典型复合反应(7)链反应(8)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9)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10)过渡状态理论(11)光化反应—光化学反应特点、初级反应和次级反应、光化学定律、光化学反应机理及速率方程、温度对光化学速率的影响、光化平衡反应(12)催化作用的通性及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11. 胶体化学(1)胶体的定义和胶体的基本特性(2)溶胶的制备及净化(3)胶体分散系统的基本性质—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及瑞利公式)、电学性质、动力性质(4)双电层理论和 电位(5)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6)憎液溶胶的稳定与聚沉(7)乳状液(8)Donnan平衡和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12.物理化学实验(不超过试题总分数的10%)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基础

5.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6.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7. 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8.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心血管反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
(2)免疫球蛋白的型及亚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体的应用
(1)抗血清(多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2)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1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2. 皮层诱发电位、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13.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十一、内分泌系统
1. 激素的概念和递送信息的途径,激素的化学分类
2.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调控
7.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突触的易化
8. 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区别
9. 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0.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5.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氧和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宝鸡文理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科目代码:818一、考试要求1.基本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相关的概念,如课程、教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2.基本理论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如课程的历史发展、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等。
3.基本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考试内容1.绪论(1)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2.课程概论(1)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课程定义。
与课程定义相近的概念辨析。
课程的意义与地位。
(2)课程的历史发展学校课程的诞生。
古代学校的课程。
现代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3)课程的影响因素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
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
3.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的层次。
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概念、特点和教育意义。
课程标准的构成。
课程标准在学校中的落实。
研读课程标准的基本策略。
(3)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关系。
课程资源的核心——教科书。
教科书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
4.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的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我国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
5.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建设(1)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
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2)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
学校课程建设的一般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学校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科目代码:911科目名称:理论力学考试范围一、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公理,工程中几种常见的约束与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
二、力学简化和力系平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物体系统的平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坐标轴的矩;摩擦角和自锁,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三、点的运动学和点的合成运动质点的运动及其数学描述;点的三种速度和加速度,点的科氏加速度;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定理。
四、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刚体的平行移动和转动;刚体的平面运动。
五、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方程牛顿三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和质点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质心和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
六、动量定理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
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七、动量矩定理动量矩和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八、动能定理力的功,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率和功率方程,势力场,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达朗贝尔原理惯性力的概念和计算,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科目代码:912科目名称:材料力学考核范围一、材料力学概述:(熟练掌握)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应力、应变等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二、轴向拉伸与压缩:(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图,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压的应力、变形,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轴向拉压的超静定问题,装配应力和热应力问题;轴向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质;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三、圆轴扭转:(熟练掌握)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任意截面的扭矩,扭转切应力,圆轴扭转时任意两截面的相对扭转角;圆及圆环形截面的极惯性矩及抗扭截面模量的计算。
圆杆扭转(包括薄壁圆筒的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四、梁的平面弯曲问题:(灵活运用)剪力图和弯矩图,剪力和弯矩与分布载荷集度之间关系的应用;梁纯弯曲时的基本假设,弯曲时正应力的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工字形截面梁的切应力计算,强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梁的挠度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求解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简单超静定梁的分析。
五、截面几何性质(灵活运用)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惯性积,简单截面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平行移轴公式;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
六、应力和应变分析与强度理论:(熟练掌握)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二向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和图解法;计算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方位;三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画法;掌握单元体最大剪应力计算方法;各向同性材料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广义胡克定律,各向同性材料各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体积改变能密度与畸变能密度;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
七、组合变形:(灵活运用)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圆轴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
八、压杆稳定:(灵活运用)压杆稳定的概念;常见约束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欧拉公式;压杆临界应力以及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稳定计算;中柔度杆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九、能量方法(灵活运用)掌握变形能(外力功)的普遍表达式,杆件变形能的计算;虚功原理、卡氏定理、莫尔定理(单位载荷法)及其应用;用能量方法解简单超静定问题。
科目代码:914 科目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考试范围:一、考核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原则。
平面机构的机构分析。
机构运动方案的选择。
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的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
机械零价工艺性和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
传动系统方案分析和设计。
二、考核重点:机械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和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震、减振的途径;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考核的难点:螺纹连接:力分析、强度计算;带传动:力分析、传动设计;齿轮传动: 力分析、传动设计;蜗杆传动: 力分析、传动设计;链传动: 力分析、传动设计;轴: 轴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
科目代码:928 科目名称:汽车理论考试范围:一、汽车的动力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汽车的功率平衡。
重点掌握:动力性的含义,汽车行驶方程式及其影响因素,汽车行驶方程式的应用(结合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能),汽车行驶附着条件以及附着率的分析、功率平衡的含义及其功率平衡图。
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重点掌握:燃油经济性的含义,循环行驶工况的含义以及常见的循环工况,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根据燃料消耗量方程式,分析使用因素和结构因素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三、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重点掌握:影响汽车发动机功率选择的因素以及计算,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挡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各挡传动比分配。
四、汽车的制动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的受力、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重点掌握:汽车制动性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地面附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硬路面上汽车的制动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理论依据,制动距离的含义以及充分发出的制动减速度(MFDD)的含义,制动过程四个阶段分析,制动距离的表达公式以及分析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制动性能的恒定性,制动效能因数、以及盘式制动器优点,制动时失去稳定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制动跑偏因素分析,制动时失去转向能力以及侧滑发生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制动时前后轮法向反作用力,I曲线、b线、f线、r线的含义,以及分析制动过程(制动时前后轮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车轮运动状态),能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效能分析汽车的制动性能,对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原则以及目的。
五、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操纵稳定性概述、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汽车的侧翻。
六、汽车的平顺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和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重点掌握:人体对振动反应的影响因素,轴加权系数和频率加权函数的概念,评价平顺性的基本评价法和辅助评价法的含义以及应用场合,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条件,汽车单质量线性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概念,以及频率响应特性,悬架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选择的定性分析。
七、汽车的通过性掌握如下内容及其名词解释: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重点掌握:通过性的基本含义,影响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科目代码:960科目名称:交通工程学考试范围:一、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交通工程学的概念;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外延、性质和特点;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交通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交通运输系统概述系统的概念;交通运输系统概念;交通运输系统构成;交通运输系统社会及经济特性。
三、交通特性分析人、车、路的交通特性;交通量特性;行车速度特性;交通密度特性;交通流特性。
四、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量调查;车速调查;密度调查;延误调查;通行能力调查;基于互联网、移动数据、智能设备的交通调查新方法。
五、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与作用;排队论及其应用;跟驰理论;流体模拟理论;交通流仿真基本概念及常用软件。
六、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双车道公路路段通行能力;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
七、道路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工作的总体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调查;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规划。
八、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目的和分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平面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
九、停车场规划与设计车辆停放设施分类;车辆停放特征与停车调查;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的规划;停车场的设计。
十、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基本概念、构成;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特性;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十一、道路交通环境与保护交通大气污染;交通噪声的污染与控制;交通振动污染及防治。
十二、智能交通系统ITS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关基本知识;ITS技术及工作原理;ITS的效益评价;ITS发展趋势。
科目代码:954 科目名称:汽车运用工程考试范围:1.汽车使用条件及性能指标汽车使用条件、汽车运行工况、汽车使用性能量标。
2.汽车动力性汽车行驶阻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汽车动力性分析、汽车行驶附着条件。
3.汽车使用经济性汽车燃料经济性、提高汽车使用燃料经济性的途径和技术、润滑材料合理使用、轮胎合理使用。
4.汽车行驶安全性汽车制动性能、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被动安全性。
5.汽车公害及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汽车噪声、汽车噪声检测、电磁波干扰。
6.汽车通过性和汽车平顺性汽车通过性、汽车行驶平顺性。
7.汽车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汽车的走合期及合理使用、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汽车在坏路和无路条件下的使用。
8.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汽车技术状况与汽车运用性能的变化、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规律、汽车技术状况的分级。
9.汽车使用寿命评价方法汽车使用寿命评价、更新理论、更新时刻的确定、总成互换修理的汽车寿命。
科目代码:826科目名称:工程热力学A考试范围:一、基本概念可逆过程;孤立系统;开口系;闭口系;绝热系,正向循环;逆向循环;准平衡过程;平衡状态;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表压、绝对压力的计算;可逆过程在热力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