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特色训练(1)】积极应付古诗鉴赏中的新活题(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高考古诗鉴赏【特色训练(1)】积极应付古诗鉴赏中的新活题(含答案)

特色训练一积极应付古诗鉴赏中的新活题[目标解说]诗歌鉴赏命题类型化,大都围绕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四类进行,考生答题也容易模式化,对这类题型总会找到答题的角度,总有自己的答题模式。
但是,一、内容主旨方面新活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注]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点拨该题直接考查诗歌的主题,而且要求比较出“新意”,考查角度和要求比较新颖。
答案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赏析。
点拨该题要求赏析诗高远的境界,考查角度新颖。
答题时先要理解什么是“境界”(如思想境界、胸襟抱负等),再体现“高远”。
答案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
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
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点拨该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涵,做了太多的情感内涵题的考生容易顺着思维定势而答成“情感内涵”。
答题必须答出其“理”(思想性)。
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D(2)示例: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考前三个月》2014高考语文二轮(浙江专用)【配套课件】题点训练第一部分 第六章 特色训练一

特色训练一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 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 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
乡、 反映边塞征战之苦), 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 和平),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特色训练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赏析。 【点拨】 该题要求赏析诗高远的境界,考查角度新颖。答 题时先要理解什么是“境界”(如思想境界、胸襟抱负等), 再体现“高远”。
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也创造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特色训练一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 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 756 年唐军跟安史叛 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唐都城长安。 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 【点拨】 该题设题有强烈的具体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杜 甫及本诗设题,这类题要特别认真审题,明白命题者的意图: 该诗哪些内容体现了 “诗史” , 其实质仍是考查对该诗内容的理 解。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古诗鉴赏原文: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古诗鉴赏题目: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寓情于景,颔联直抒胸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古诗鉴赏原文:琅琊溪①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古诗鉴赏题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
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5分)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3分)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分)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
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
(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 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
【注】① 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 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 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能够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意图是什么?(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② 琴音不合流俗;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
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高卓的人品。
(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梦想。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地,上涨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地。
【分析】【剖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非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绘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及自己的功名志向,表达自己不平庸、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仅,再联合说明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能够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一。
突破高考诗词鉴赏重难点,需要在读懂、审题、答题等方面全面努力,但对于解决“会而不全”“概括分析不准、不全”等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准分析概括的具体路径,并走好它。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训练一积极应付古诗鉴赏中的新活题[目标解说]诗歌鉴赏命题类型化,大都围绕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四类进行,考生答题也容易模式化,对这类题型总会找到答题的角度,总有自己的答题模式。
但是,命题总是在稳定中求创新,古诗鉴赏命题也总有新题、活题出现,考生缺乏经验,无法应付,只要有这类题,总是丢分很多。
其实,所谓新活题,无非是提问角度富有变化,或者考查点有变化,或是考点较冷。
明白了这一点后,就会发现新活题只是“新”“活”一点而已,“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重点仍在常规的四类上;答题也仍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认真揣摩题干信息,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答题原则。
下面的几组训练题可提高你对新活题的应变能力,尤其是解题能力。
一、内容主旨方面新活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注]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点拨该题直接考查诗歌的主题,而且要求比较出“新意”,考查角度和要求比较新颖。
答案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赏析。
点拨该题要求赏析诗高远的境界,考查角度新颖。
答题时先要理解什么是“境界”(如思想境界、胸襟抱负等),再体现“高远”。
答案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
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
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点拨该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涵,做了太多的情感内涵题的考生容易顺着思维定势而答成“情感内涵”。
答题必须答出其“理”(思想性)。
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
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创造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
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
②都市:唐都城长安。
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点拨该题设题有强烈的具体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杜甫及本诗设题,这类题要特别认真审题,明白命题者的意图:该诗哪些内容体现了“诗史”,其实质仍是考查对该诗内容的理解。
答案这首诗叙写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结果,以及阵亡将士的籍贯、身份,描写了得胜者的骄狂,百姓的悲伤和期盼,具体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
二、表达技巧新活题(一)情景关系分析题1.(2012·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4.《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原诗见题点训练三“突破性练习”定向训练二第5题)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
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
点拨情景关系是古典诗歌最主要的内容,自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不过,长期以来一直是把这两者分开考查,如考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方法、景中蕴含的情感,却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查。
上述四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和探索。
(二)其他方面5.(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从表达技巧和意象选择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第二联“翻思”“肯信”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说它念及以前春日的和暖,自知应有秋风的萧瑟,这是充满理性的思考。
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
这样写从不同的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叶落之凄惨和无可奈何。
(2)立松和落叶构成鲜明的对比,一四季常青,一飘零四方。
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
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棙柂转牙樯②。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乐器。
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
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从空间转换的角度,给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周密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案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却婉转悠扬,充满生机;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
点拨表达技巧方面的新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查手法非常见常考,如“无理而怨”;二是鉴赏的角度新活,如写作角度的变化等。
应对它们,一方面要靠积累、扩大、提升自己的审美眼界,另一方面还要细读原诗。
毕竟,把原诗读透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三、语言赏析新活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
答案本词的关联词有“但”“又”“况”。
“但”表转折语气,以“莺燕”的无声反衬鹃啼的分外清晰、刺耳,以“月夜”反衬自己的独自飘零,表达内心的凄苦。
“又”有递进的感觉,杜鹃已经催人泪下却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写出了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
“况”为递进,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杜鹃啼声本就悲戚,再加上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点拨语言赏析多放在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上,对虚词考查很少,这也是考生的弱项,需要平时认真训练,答题思路与答实词差不多。
四、诗话词话分析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注]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认同。
诗人在长期为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诗中的“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非真如隐士那般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诗人生活的孤独。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村①梅尧臣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②。
注①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
②王民:臣民。
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
末句婉而多风。
”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该诗看似无只言片语表示指责之意,实则婉转地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对小村贫苦百姓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