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公开课
王冕《墨梅》优质教案公开课通用

王冕《墨梅》优质教案公开课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七章“元明清文学”第二节“元代诗歌”,详细内容为解析王冕的《墨梅》。
通过对此诗的深入探讨,使学生了解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王冕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墨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赏析王冕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王冕的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墨梅》中意境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墨梅》的背景、意象、意境,体会王冕的品格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墨梅》朗读录音、诗歌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墨梅》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解析:(1)介绍王冕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等。
(3)讲解王冕的艺术手法,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等。
3. 例题讲解:以“洗砚池头树”和“淡墨痕”为例,分析王冕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进行类似的赏析。
六、板书设计1. 《墨梅》2. 内容:作者:王冕背景:元代诗歌意象:洗砚池、树、花、墨痕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墨梅》中的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
诗人以洗砚池为背景,将梅花与墨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在这里,洗砚池象征着诗人的文化底蕴,梅花则代表着诗人的高洁品质。
而“淡墨痕”三字,更是巧妙地点出了王冕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墨梅》,使学生了解了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了诗歌鉴赏能力。
七律·到韶山公开课优质课件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讲述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艰苦 奋斗,鼓励当代青年勇于担当、甘 于奉献。
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就, 激发当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信心和自豪感。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启示
弘扬革命传统
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促进革命历史题材作
不同之处在于,《七律·到韶山》更侧重于对韶山这一革命圣地的情感表达,通过 描绘韶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而其他 诗歌则可能更加注重对革命事业的总体情感表达。
06
七律·到韶山在当代的价 值与意义
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与教育意义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和革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热爱
《七律·到韶山》与其他革命诗歌在 风格上具有相似性,都采用了古典诗 歌的形式和韵律。
不同之处在于,《七律·到韶山》在语 言运用上更加简练、质朴,更具有革 命激情,而其他诗歌则可能更加注重 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与其他革命诗歌情感表达比较
《七律·到韶山》与其他革命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相似性,都表达了对革命事业 的坚定信仰和追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讲述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团结合作和互相支持,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07
总结与展望:传承红色基 因,弘扬革命精神
总结本次公开课内容与收获
内容回顾
本次公开课通过讲述韶山的历史背景、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内容,使学员们对韶山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韶山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 化的厚重。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2015年全国卷)
•
发临洮①将赴北庭留别
• 岑参
•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姆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 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 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在庭州送别其同 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 实写;而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 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虚写。 从标题“将赴”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 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 (2) 《白雪歌送武判官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 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 表现手法。
•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 容及其作用。
•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 成完整答案。
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写和实写: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 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时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杜甫《登高》公开课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杜甫简介 • 《登高》的创作背景 • 《登高》的诗歌赏析 • 《登高》的影响与评价 • 杜甫其他著名诗歌作品 • 总结与思考
01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能 作诗。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02
03
重要地位
《登高》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
评价极高
文学史家们对《登高》的 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响深远
这首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 示和借鉴。
《登高》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兵车行》
总结词
揭示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详细描述
《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著名诗作,通过描绘战争中士兵和百姓的苦难,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 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06
总结与思考
杜甫诗歌的特色与价值
杜甫诗歌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真挚、雄浑、多姿多彩的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人民大众 的苦难和心声。
杜甫诗歌在当代的价值
尽管杜甫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诗歌在当代仍 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 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而且能够激发我 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欣赏杜 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人文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登高》的创作契机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多次登上高 山,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诗经二首(公开课)

思考题与讨论
思考题
《诗经》中的诗篇反映了 哪些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 化有何启示?
讨论
《诗经》中的艺术手法有 哪些特点?如何运用这些 手法来创作现代诗歌?
拓展研究
选取《诗经》中的另一首 诗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探讨其主题、艺术手法和 文化价值。
诗经二首公开课
目录
• 诗经简介与背景 • 诗经二首赏析 • 诗经的艺术手法 • 诗经的文化内涵 • 诗经二首的当代价值 • 诗经二首公开课总结与拓展
01
诗经简介与背景
诗经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起源于西周时期,收 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发展
诗经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人采集、整理、编纂而成,经 历了从口头传唱到文字记载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所 见的305篇诗歌。
的审美观念。
意境
两首诗都营造了一种优美而感人的意境。《关雎》中的意境温馨而浪漫,通过对关雎鸟和鸣的描绘,让人感 受到爱情的甜蜜和美好。《蒹葭》中的意境则凄美而动人,通过对秋景和女子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思念
的苦涩和深情。两首诗的意境相互映衬,共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03
诗经的艺术手法
诗经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01 仁爱之心
诗经中强调仁爱之心,如《凯风》中的“凯风自 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体现了 对母亲的感恩和仁爱之心。
02 礼制之规
诗经中体现了周代礼制对社会各阶层的规范,如 《小雅·鹿鸣》中的“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强 调了礼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g公开课:诗歌的比较鉴赏

比较语言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抓关键词,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 一是抓关键字词,品字析句。
• 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 副词和其他虚词。( ①解说字词的字面义 ②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 二是抓语言风格,分门别类。
• 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 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比较 情感 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
答案: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谁知、心未死;空、衰、斑 2、辨“异”关键词:
答案: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
设题角度- - - 命题考点
• 1、比较内容情感 • 2、比较意象意境 • 3、比较表达技巧 • 4、比较语言风格
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
• 读诗题。(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和感 情基调) • 注意注解。(了解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 • 抓关键词语。(直接或间接表达出喜怒哀 乐) •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常常卒章显志,点 明主旨) • 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 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高考常见题型答题指导
诗歌的比较鉴赏
考纲回顾: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 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
选材类型- - - 命题特点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