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1.荷兰的自然农业:荷兰拥有世界上最高效的农业生产,同时也致力于实行自然农业。
自然农业强调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控制害虫的方法来保护作物,使得农作物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2. 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旨在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这些保护区中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为人类和自然提供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场所。
3. 瑞士的可持续旅游:瑞士是一个旅游胜地,但是该国政府非常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鼓励游客采用环保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同时,旅游业也支持当地环保项目,如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农业,以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4. 澳大利亚的珊瑚保护: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珊瑚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如限制渔业和加强污染管控,以确保这些珊瑚可以与人类和谐共生。
5. 古巴的生态旅游:古巴是一个拥有美丽自然风光的国家,政府和当地居民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卖点之一。
他们鼓励游客采用环保的旅游方式,如骑自行车和乘坐马车,同时支持保护自然环境的项目,例如提供生态旅游奖学金和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和谐的例子中国故事当代案例

和谐的例子中国故事当代案例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处融洽、和睦共处的状态。
下面将列举一些中国的故事和当代案例来说明和谐的含义和实践。
一、故事篇1.岳飞与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忠诚于国家,力战敌人,被尊为“民族英雄”。
在《岳飞传》中,岳飞被称为“精忠报国”,这个故事展现了岳飞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彰显了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孔子教育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他的弟子们互相尊重、友爱无间,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术交流和生活共同体。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而不同”,即在保持个人独特性的同时,与他人和谐相处。
3.梁祝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爱情传说,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考验,最终化为蝶子,永远幸福地在一起。
这个故事反映了爱情的坚贞和对彼此的承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当代案例篇1.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通过自愿奉献和乐于助人的行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志愿者们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服务网络。
2.企业员工团结协作很多企业注重员工的团队建设,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员工们相互支持、互相帮助,达到了工作上的和谐相处,也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和效益。
3.群众性文艺活动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群众性文艺活动在当代社会中非常普遍。
例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舞蹈、音乐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观赏,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和谐社会的力量。
以上仅是一些例子,和谐的实践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古代故事还是当代案例,它们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美好价值。
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希望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谐的含义,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和传播。
中国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中国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中国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不胜枚举,以下为您推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首先,我们看到马鞍底乡村民自发成立了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
在这个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地区,村民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自发地饲养蝴蝶。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细的照料,村民们成功地繁殖出大量的蝴蝶,既丰富了当地的生态景观,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个案例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村民刁发兴的任务是监测、追踪和观察象群。
大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当地的重要生态资源。
刁发兴和其他大象监测员的任务是保护这些珍稀动物的安全,确保它们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个案例显示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也反映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这个地区,60多岁的生态护林员余小德每天都会上山巡逻,保护着这片宝贵的自然环境。
他不仅熟悉山中的每一只滇金丝猴,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甚至能根据它们的叫声判断出它们的情绪。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可能的。
这些案例鼓励我们更加重视环
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庄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照顾。
这是一个被山脉环绕的美丽地方,草木葱茏,鸟语花香。
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深深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故事一:慈爱的老奶奶和小鸟在这个村庄里,住着一位慈爱的老奶奶。
她年轻时曾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但现在已经走进了耄耋之年。
每天,她在村庄的广场上弹奏着动听的音乐,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的光顾。
有一天,一只小鸟欣赏着老奶奶的琴声,飞到她的身边。
它似乎很喜欢这美妙的旋律。
老奶奶注意到小鸟左翅膀上有一道伤口,于是她小心翼翼地为小鸟处理了伤口,并将它放在温暖舒适的笼子里。
几天后,小鸟的伤口痊愈了。
老奶奶决定和小鸟共处在这美丽的村庄中。
她每天都打开笼子的门,小鸟飞到村庄周围自由自在地翱翔。
它成了村庄里的守护者,帮助老奶奶保护花园里的蔬菜不受其他动物的侵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仅是满足自身需求,也要保护和照顾其他生物,彼此之间实现真正的平衡。
故事二:小男孩与森林中的动物在村庄的边缘,有一片茂密的森林。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小男孩小明对这个森林充满好奇。
有一天,小明决定进入森林探险。
他小心翼翼地走进森林,眼前的美景让他兴奋不已。
树木高耸入云,花草香气扑鼻,小明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在探险中,小明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狐狸,它被丢弃在草丛中,无法行动。
小明立刻前去帮助,他小心翼翼地为小狐狸包扎伤口,并给它找到一处安全的地方休息。
小狐狸很快康复,成为了小明在森林中的好朋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和小狐狸一起探索森林,他们帮助其他受伤和需要帮助的动物,一起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庇护所。
这个庇护所为那些受伤和迷路的动物提供庇护和食物,让它们可以重新获得力量,回归大自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互相照顾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平和可持续的世界。
故事三:团结合作的农民这个村庄的人们过着务实的生活,他们早起劳作,种植蔬菜和水果,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中国环保人物及故事

中国在环保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孙国友:这位来自四川的治沙英雄,自2000年起在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的沙漠中种树。
他投入了全部积蓄,承包了1.8万亩的荒漠,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孙国友面临的挑战包括沙漠的恶劣气候、水资源的稀缺以及土壤的贫瘠。
尽管如此,他坚持不懈,通过创新方法,如使用玻璃瓶种植树苗,成功地将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然而,2014年,当地新建的煤矿导致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林场的水源。
孙国友不得不面对林场缺水的危机,他甚至下跪求助,希望能够恢复供水,挽救他的绿色梦想。
2. 马银国:马银国在四川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工作了41年,他深知这片土地的脆弱性和地质灾害的威胁。
他不仅负责自然资源的管理,还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马银国的工作包括定期巡查、制定预警方案和转移路线,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他的工作成果显著,成功避免了多起地质灾害,保护了数千人的生命财产。
尽管已经退休,马银国仍然选择继续工作,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3. 姜文凯:在黄海中部的千里岩孤岛上,姜文凯作为海洋监测站站长,坚守了38年。
这座孤岛环境恶劣,无土壤、无淡水、无居民,但姜文凯却在这里默默工作,每天固定发报4次,将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水盐度等数据传回陆地。
他的工作对于海洋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台风和海啸预警方面。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姜文凯始终坚守岗位,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及时传输。
4. 董鸿儒:董鸿儒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工作了42年,他带领林场职工育苗植树,将荒山秃岭变成了18.6万亩的森林。
他的工作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董鸿儒的坚持和努力,使得苏木山成为了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环保人物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保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案例

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案例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下面是一些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1. 农耕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中国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进行科学种植。
他们尊重土地,注重保持土壤的肥沃度,采取轮作制度,以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中国古代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水文循环和防洪。
例如,在黄河流域,古人建造了一系列堤坝和水渠,以保护周边地区不受洪水的侵袭。
这些工程不仅有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让河流保持一定的水位,保持生态平衡。
3. 自然保护区:中国政府重视保护自然环境,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
例如,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区、长江三峡保护区等,都致力于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4. 生态农业:中国近年来开始推行绿色农业,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环境。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中国人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5. 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中医药学注重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五行,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草药治疗等方法来维护健康。
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不胜枚举。
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环保意识相结合,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表示人类和自然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它要求人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应当尊重自然,并以最小的破坏对自然进行利用,让人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保证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三垦”。
“三垦”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进行的一项巨大的国家工程,主要通过农业灌溉和改造,大规模开发沙漠,使沙漠转化为森林、湿地、农田等,改变了原本的沙漠景观,为荒漠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了经济发展。
2、美国的“大森林公园”。
在美国西部,有一个叫做“大森林公园”的地区,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但是由于人们的大量开发,许多森林遭受了破坏,为了保护森林,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人类开发活动,限制木材的采伐,以及改善森林生态,采取植被恢复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森林环境,使森林得以恢复原始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澳大利亚的“蜂王浆养殖”。
蜂王浆是一种抗病毒、抗菌和抗氧化的天然营养素,它可以被用于改善人类皮肤和健康,而澳大利亚采用蜂王浆养殖方式,实现了蜂群和农作物之间的和谐共生,既保护了蜂群,又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的营养成分。
4、俄罗斯的“柔性林管理”。
柔性林管理是一种把人与森林结合在一起,使双方能够和谐共生的方式,俄罗斯采取了这种方式,通过植被恢复、排放控制、森林火灾管理等措施,使森林植被恢复,同时为人类提供了木材和其他物质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墨西哥的“野生动物保护”。
墨西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如禁止野生动物的野外捕猎,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保护区,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碰撞,以及采取植物恢复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上述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也提醒我们不能滥用自然资源,应当以最小的破坏对自然进行利用,让人类和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保证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例子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例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速了对自然界的破坏。
高密度城市,工业排放和大量采矿活动等等已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全球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了风险。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重视已经增加。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一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例子。
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农业方式,也被称为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注重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增加营养物质的生产率,利用天然肥料和控制害虫,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农业可以帮助解决的许多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化学物质污染和气候变化。
2. 自然公园自然公园是一种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特殊区域。
自然公园通常由城市和政府联合建设和维护,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让人们接触和学习自然的空间。
自然公园通常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漫步,登山,采摘,自然探险和骑马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然界的美丽。
3. 模仿自然建筑模仿自然的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可以帮助节省能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建筑的设计是基于对自然的模仿,例如日照强度,自然通风和冬季保暖等。
这种建筑的设计不仅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4. 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和风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好例子。
这些天然的资源可以被用来为家庭和工业提供能源。
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轮可以帮助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对化石燃料和能源的需求。
这种能源利用不会对环境或气候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是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能源形式。
5. 绿化城市绿化城市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保护方式,人类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 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
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
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 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 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
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 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
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 它们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
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
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 什么是耻辱的事, 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
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 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 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 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
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 培养科学素养, 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
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
(304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
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 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 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积极贯彻践行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不说对国家的荣誉有损伤的话。
比如在出国游玩的时候, 不能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不说一定要为国争光, 但是一定要努力不给国家和民族丢脸。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 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加速前进的时期,得以见证祖国一天天的强大。
我们这一代人也要下定决心, 准备着付出比前辈更大的努力, 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去建筑宏伟的新中国。
(524近年来我国保护大自然的举措原标题:我国多举措保护“地球之肾” 湿地保护率提高至 43%新华网哈尔滨 8月 15日电,江风、水鸟、芦苇、涟漪……在被一片绿色染印的哈尔滨白鱼泡湿地,摄影发烧友刘伶绪用手中的单反相机记录着松花江畔如画般的美景。
“由于人为过度干扰,白鱼泡一度只剩下 100多公顷湿地,生态严重退化。
”哈尔滨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处处长白连第介绍说, 2008年白鱼泡成立了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不断收购和退湿,现在面积扩容到 284公顷,萎缩的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2014年 1月 13日,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公布,我国湿地总面积 5360万公顷,受保护湿地达 232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第一次全国普查的 30%提高到 43%。
目前,国内已有 18个省区市出台省一级湿地保护条例,一些地方还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
湿地面积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黑龙江省, 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 停止一切开垦行为,抢救性建立自然保护区。
2003年 8月,黑龙江省人大通过《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 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把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安排专项资金使用。
截至目前, 黑龙江省共有扎龙、兴凯湖、东方红等8处国际重要湿地, 居全国之首; 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 85处、湿地公园 41处,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网络。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仁春说, 《条例》的出台, 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湿地保护和建设明显提速。
一些城市同时进行了湿地保护的探索和尝试。
我国最大的丹顶鹤繁殖栖息地扎龙保护区,在上世纪 90年代末出现严重缺水,植被退化严重,荒火频繁发生。
为解决缺水,黑龙江省从 2002年开始引嫩江水进入扎龙,首开我国生态补水先河,这一长效补水机制随后被固定下来,每年为扎龙平均补水 2.5亿立方米。
此外, 黑龙江省持续开展退耕还湿工作。
据黑龙江省林业厅提供的资料, 饶河县大佳河自然保护区采取严厉打击非法开垦、区内耕地和区外耕地置换等方式,退耕还湿 1600多公顷, 极大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仅 2013年, 全省退耕还湿面积就超过 10000公顷, 基本分布在各级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中。
(718个字西藏多项举措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2013年,西藏林业厅联合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 772所、中央电视台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依核心区境内进行了“ 2013我们与藏羚羊”大型科考直播报道活动。
活动引起了大家对西藏野生动物的高度关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据悉,为维护西藏生物多样性,西藏林业厅实施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期、珠峰二期 2个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桑桑、玛旁、然乌湖、昂拉错 -马尔下错、麦地卡、班公错 6个湿地保护工程; 雅鲁藏布江中游保护区、年楚河、多庆错 3个湿地补助项目, 雅鲁藏布江中游、大峡谷、珠峰保护区敏感区域 3个远程监测监控项目和 4个濒危物种救护繁育项目。
目前,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通过环保部初审。
西藏落实 2013年度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自治区级财政预拨资金 3321.59万元, 完成 2012年度补偿资金的审核工作。
同时, 已经启动 4000万元西藏自治区财政湿地保护补助奖励试点工作。
目前,启动了羌塘高原北部山地、昆仑山脉南翼、察隅贡山山地、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同时还编制上报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西藏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划》,并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
(493海南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红树林湿地保护力度海南省海口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近日全票表决通过《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
这将为红树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从制度保障上加强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维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安全,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修复利用三位一体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
红树林是海南热带绿色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就需要更有力的监督管理、更多的投入去将其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
决定要求,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上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精神, 即“立法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
所谓“立法保护”,就是用人大立法的方式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实施长远根本性制度保护。
决定要求, 着力于通过改善湿地水质、修复湿地功能,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显现。
“科学修复”要求政府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对红树林湿地脆弱、退化及敏感生态区域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恢复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湿地净化功能,优化湿地生态系统。
决定规定, 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开展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 并在对红树林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和更新红树林湿地资源档案。
决定还规定, 外围保护水域、三江湿地公园和红树林湿地景观控制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应当坚持生态效益为主, 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
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不得损害东寨港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质量; 已造成损害的, 应当限期进行治理和恢复。
这突出了利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 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开展旅游休闲等活动的社会功能。
增加湿地面积分区管理决定要求, 依法划定东寨港保护区外围保护水域、三江湿地公园和红树林湿地景观控制区, 其中保护水域面积 1236.52公顷 (18547.80亩 , 三江湿地公园面积634.47公顷 (9517.04亩 ,景观控制区面积 2723.02公顷 (40845.30亩。
与此前国家规定的红树林保护区范围相比,海口市此次对红树林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原来的 5万多亩增至 12万多亩。
决定在原来国家批复的 5万亩红树林保护区范围外, 扩大保护水面 2万亩,新增湿地公园近 1万亩,这将为海口市新增一个“万绿园”,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红树林湿地,被誉为“海南之肾”。
决定规定, 政府应当对红树林湿地实行分区管理。
东寨港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功能区划进行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