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实验学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1. 背景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物质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诱发染色体损伤的能力。

在临床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污染物评估和职业危害监测等领域。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分析其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和设备•骨髓细胞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细胞培养器•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玻璃干片3.2 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对象的骨髓细胞,并将其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将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器中,同时设置对照组。

3.在一定时间后,将细胞样本离心并进行固定处理。

4.制备玻璃干片,并使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核中微核数量产生了影响。

随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微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核中微核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5. 结果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指示器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整个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染色体损伤与遗传突变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建议:1.避免长时间接触该化学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暴露。

2.在工作场所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

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和致突变潜能,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6. 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我们评估了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得出结论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了解并评估骨髓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微核试验是一种检测染色体畸变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常用于评价各种因素对机体的遗传毒性。

微核是由染色体的片段或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或末期未能进入子代细胞核而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反映细胞染色体受损的程度。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常用于检测体内外接触毒物的程度及检测药物的遗传毒性。

三、实验步骤1.选取健康的成年小鼠,进行试验前处理,包括脱毛、称重等。

2.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或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待测毒物。

3.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三个时间段采集小鼠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细胞涂片。

4.对涂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和计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涂片,记录微核数并计算微核率。

6.统计分析数据,对比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差异。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骨髓细胞的损伤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表明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骨髓细胞的损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微核率差异。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毒物剂量的增加,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进一步证实了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和对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小鼠骨髓细胞的损伤。

2.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3.实验结果提示,待测毒物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4.微核试验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

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Giemsa染色时网织红细胞呈蓝灰色,称为多染红细胞;而成熟红细 胞染色呈橘红色,称为正染红细胞。
三.实验步骤 1.染毒:昆明种小鼠,环磷酰胺100mg/kg腹腔注射。 2.骨髓液制备和涂片:颈椎脱臼处死动物。解剖后取胸骨或股骨, 去除肌肉,剪去骨骺,将骨髓挤出或冲洗出,滴于载玻片推片。 3.固定:晾干后甲醇固定15秒,取出晾干。 4.染色:晾干后以新鲜配制的Giemsa染液染色5-10分钟,自来水冲 洗,晾干。 5.观察计数:低倍镜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区域,油镜下观察 计数。含有微核的PCE/1000个PCE;PCE/NCE。
实验三 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原理 3.掌握镜下辨认微核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胞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断裂剂或纺锤体毒物作用下,细胞染色体 断裂产生不含着丝粒的断片,或者整条染色体遗失在细胞质中,形 成微核。 染色与主核一致,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圆形或椭圆 形,一个或多个。 在多种细胞中出现。 在红细胞成熟前组后一次分裂后数小时主核排除而微核保留。
红细胞发育过程: 骨髓多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 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原红细胞到晚幼红细胞需分裂3-4次。形成晚幼红细胞后即不再 分裂,在发育过程中主核排出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含有少 量RNA,甲酚蓝染色成蓝色丝网状。网织红细胞进一步发育,RNA消 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PCE/NCE比值约为1(0.6-1.2)。比值小于0.1表明PCE生成严重 受抑制,染毒剂量过大。 2.用统计方法分析结果。 五.实验成功的关键 1.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 2.优质的染色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基因毒性的方法。

骨髓细
胞微核是正常细胞中小核细胞数量的标志。

在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后,骨髓细胞可以
形成异常小鼠骨髓微核和形态不规则的细胞,这是指指出该物质可能是致癌物或基因毒物,因此,这种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通常将小鼠的骨髓细胞放置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然后将待
检物质加入培养中。

待检物质可能是化学物质、辐射或生物质等。

随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分离的细胞会被染色并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确定细胞数量和微核的数量。

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得出的结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判断待检物质是否是基因毒
物和可能是致癌物,是否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因此,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已成
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室技术,以评估物质的潜在致癌性和毒性。

总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
辐射等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风险。

虽然该方法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但它已被广泛
使用于实验室中,并成为确定制定公众卫生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实验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院系:理学院专业:农药学学号:0931******* 姓名:王熠实验四: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1、实验目的通过检测哺乳动物骨髓细胞中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出现率,间接反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发生率的高低,从而判断受试动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主要用于测试干扰细胞有丝分裂的物质。

2、实验原理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在有核细胞中较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相区别。

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可将主核排出,但微核仍保留于PCE细胞中,因此可通过计数PCE细胞中的微核来判断受试物的致突变作用。

3、实验材料3.1实验动物7~12周龄健康小鼠,体重20~30g,10只,雌雄各半。

3.2试剂小牛血清(灭活);甲醇;姬姆萨染色液:磷酸盐缓冲液(pH6.8):丝裂霉素C。

3.3器材生物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解剖剪、镊子、止血钳、注射器、灌胃针头、载玻片、玻璃染色缸、塑料吸瓶、吸管、乳钵、干净纱布、滤纸等。

4、操作步骤4.1试剂的配制4.1.1小牛血清(灭活)小牛血清滤菌后置于56℃恒温水浴保温30 min进行灭活。

4.1.2磷酸盐缓冲液(pH 6.8)1/1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磷酸氢二钠(Na2HPO4) 9.47 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1/1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二氢钾(KH2PO4) 9.07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1/1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50ml与1/1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ml混合即可。

4.1.3姬姆萨染色液将Giemsa染料和少量甲醇于乳钵里仔细研磨,再加入甲醇至375 ml,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125ml甘油,混合均匀。

置37℃恒温箱中保温48h。

保温期间振摇数次,促使染料的充分溶解。

取出过滤,即为姬姆萨储备液,两周后可使用。

实验前取姬姆萨储备液与磷酸盐缓冲液(pH 6.8)1 : 9混匀,即可。

4.2实验动物的处理步骤如下:(1)给药根据急性LD50,选用使动物出现中毒,但不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受试小鼠腹腔注射丝裂霉素C1.5~2mg/kg(2)骨髓细胞液的制备在给与受试物6h后,小鼠脱颈椎处死,打开胸腔,沿着胸骨柄与肋骨交界处剪断,剥掉附着其上的肌肉,用滤纸擦干血污(3)PCE及微核的观察涂片在洁净的玻片一端滴小牛血清1滴,横向剪开胸骨,暴露骨髓腔,然后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至血清中,混匀,推片(长度约2~3cm),在空气中晾干(一般以两节胸骨髓液涂一张片子为宜)固定将干燥的涂片置甲醇液中固定5~10min,取出晾干染色固定好的涂片放入姬姆萨应用液中染色15~30min,蒸馏水冲洗,干燥镜检先在低倍镜下观察,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视野,然后换到油镜下观察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Logo
实验原理
微核试验是用于染色体损伤和干扰细胞有丝分裂的化学毒 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微核(Micronucleus,MCN)是指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颗粒,染 色与细胞核一致,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呈圆形或 杏仁状。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影响而在细胞有 丝分裂时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经转化、分解,生成酰 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副作用明显,有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白细胞减少、 中毒性膀胱炎、肝功能损伤等。 具有显著的遗传、生殖毒性:停经或精子缺乏,妊娠初 期时给予可致畸胎。 用药后24-30小时,骨髓中微核形成达峰。
the mechanism of micronucleus formation in the PCEs and NCEs
PCE: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NCE: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s
实验原理
机理:
1 有丝分裂毒物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着丝点的染色体环 和断片在细胞分裂后期被滞留在细胞质中
2 断片或无着丝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从
而遗留在细胞质中
结论:
微核试验能检测化学或其他物质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 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
有核细胞中 微核难与正常核分叶 及核突出物区别
微 核 实 验
无核细胞
红细胞
红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形成
环磷酰胺(CTX)
×1000实验结果组别源自动物数受检PCE总数
含微核PCE数
微核率
阴性对照组
模型组
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试验中只计数PCE中微核,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正常PCE/NCE比值约为l(正常范围为0.6~ 1.2); 如PCE/NCE<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抑 制; 如PCE/NCE<0.05,则表示受试化学毒物的剂 量过大,试验结果不可靠。
9
结果
示小鼠骨髓正常 嗜多染红细胞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 红细胞中一个微核
10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两个微核
11
示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多个微核
12
Giemsa染色
PCE胞质内含 有核糖体,染 色呈灰蓝色; MCN多数为 圆形,嗜色性 与核质一致, 呈紫红色或蓝 紫色
NCE PCE & MCN
实验分组和染毒方法
对照组
等体积溶剂
模型组
环磷酰胺40mg/kg
染毒方法(30h两次给药法):两次给受 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药后6h取材
处死: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取股骨:防止出血; 取骨髓:小牛血清1滴 推片:30度角;
晾干:一定要干;
固定:甲醇固定10min, 需要晾干;
染 毒 后 操 作 步 骤
染色:Gimesa染液染色(10~15min)
冲洗:蒸馏水冲洗,晾干
阅片: 观察微核。
推 片 方 法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观察与计数:低倍镜下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区域 油镜下观察计数 多染红细胞(PCE)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呈 橘黄色。典型的微核多为单个、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数200个细 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微核率(‰)= 含微核PCE细胞数 PCE细胞总数
NCE的核糖体 已消失,被染 成淡桔红色。
实验目的
1. 用化疗药(环磷酰胺)制备突变模型 2. 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 核
实验动物及试剂
【Animal】 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通常用7~12周龄, 体重18~20g的小鼠。 【Reagents 】 小牛血清 Giemsa染液 环磷酰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