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同,这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将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也较高。

城市通常是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而且,城市的经济功能多元化,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

2.人口因素:人口是城市化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需求日益增强,城市的就业机会、教育与医疗资源、生活品质等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及其他人口流入城市。

同时,城市中的人口密度增加,也会带动城市的发展和扩大。

3.社会结构因素: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消费观念也与日俱增。

城市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城市居民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4.政府政策因素:政府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政策法规也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相关政策可以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政府的政策可以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保障城市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科技创新可以改善城市的生产力、管理效率和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6.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也对城市化发展水平有一定影响。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化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人口、社会结构、政府政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维普资讯
优 化 。 这 个 过 程 就 是 城 市 建 成 区 的 空 间 结 构 调 整 。不 仅 如 此 ,现 代 产 业 在 城 市 空 间
产 集 与 市 业 聚 城 化
良 互动发 研究 性 展
● 杨方 东 许 慧 ( 州学 院 广 西梧 州 5 3 ( 梧 4 0) 2) ◆ 中图分类号 :F 9 文献标识码 :A 23
亚 当 ・ 密最 早 从 分 工 的角 度 描 述 了 斯
个城 市会 因为具有较高 的人 ! 文化素 质而 Z l
吸 引 到 大 量 的 资 金 和 产 业 并 形 成 高 度 密 集
集聚 现象的存 在。 韦伯 ( f dWe e ) Ale b r 于 r 10 9 9年在 《 工业 区位论 》中明确提 出了集 聚和 集聚效应 的概 念 ,考察 了厂商 内部 的 成本 节约 以及 工业 区位 选择 的原则。马歇 尔 ( rh l) 1 2 年 《 A Mas a1 在 9 0 经济学原理 》 中提 出产 业集聚 与外部 规模经济问的密切
求。比如住宅区与工业园 区相 分离 ,商业 区与住 宅区的配套 ,城市 内布局合理 的美
的 建 筑 物 、 街 道 、公 园和 城 市 绿 化 等 。 为 适 应 产 业 及 人 口的 大 量 集 聚 ,城 市 交 通 运 输 系统 也 在 不 断 完 善 和 发 展 ,成 为城 市 发 挥 其 功 能 的 大动 脉 。
大 的路 径 误 区 。 本 文 解 读 了产 业 集 聚
的集聚还增强 了城市持续 演进的 自增强动
力 机 制 ,导 致 城 市 地 域 的 外 延 与 扩 展 。 城
市地域外延 的不断扩展最终会 形成 具有 网
络性特征的城市经济区。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加速,城市发展也备受关注。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现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阐述其重要性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增加。

随着人们对于就业机会、社会资源和生活条件的追求,城市化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人口集聚:城市化是人口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双重作用。

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生活水平。

2. 经济中心:城市化使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产业集聚,推动着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3. 城市设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显著改善,如交通、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条件:城市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包括产业发展、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

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政府规划:政府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对城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城市发展。

3. 社会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包括人才储备、教育水平、社会制度等。

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有直接影响。

三、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1. 经济增长:城市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城市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市场机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2. 社会进步:城市化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产业集聚带动广西城市化发展

产业集聚带动广西城市化发展

具有规模 的产业集群 ,如广西只 出现 了钦 州大 型临海工业园 、 靖西锰 工业集群 、 州人造宝石企业群 、 流陶瓷企业群 、 梧 北 浦北 编织企业群等具有规模 的现代产业集聚 区。因此 , 本文试 图运
用数据模 型说 明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水平 的促进 作用 , 从而 反思
本文主要选取 19 - 2 0 9 1 0 8年广西的二三产 业就业人数和 总人 口数计算广西的城 市化水平 ,选用一 二三产业 的 G DP来
现以 XlX2X3分别表示一二三产业区位商 , Y表示城 、 、 以 市化率 ,用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化水平 的影 响模 型 Y= O十 c1 C
X1 C X2 C X3进 行回归分析 , 出广西城市化率与 + 2 + 3 , 得
关于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之间 的关 系研 究 , 国外很 多学 者提
计算一二三产业 的区位商系数 ( 中国统计年鉴》 19- 2 0 ) 《 (9 2 09
和《 广西统计年鉴》 19- 20 ) 。 (92 0 9 )
3 模 型 的 选定 、
广西产业集聚低水平对经济发展 的制约作 用 , 出提高广西城 找
市化水平 的政 策建议 。
二 、 论 背景 理

区 辫 经 Βιβλιοθήκη ●■—广I 【 = =【 摘要 】 目前 , 进城 市化进程 , 高城 市化水 平成 为发 促 提
展 的主 题 。发 达 国 家和 地 区的 城 市化 进 程 说 明 : 业 集聚 是 区 产
三 、 型设 定 与 数 据 说 明 模
1 变量 的 设 定 、
域 经济 发 展 的 主要 源 头 , 城 市化 的推 动 力 。 因此 , 文 以 广 西 是 本 为研 究对 象 。 用模 型 分析 了产 业 集 聚 对 促 进 城 市化 进 程 的 带 运 动 作 用 , 而对提 高广 西城 市化 水 平提 出 了相 关 的政 策 和 建议 。 进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学 家 们 也从 经济 学 的角 度对 城 市进行 了深入探 讨 和系统 研究 , 市经 济学 也 由此 城 产 生 。西 方 的城市 经济 学提 出了城市 内部 结构 、 城市
体 系 、 市规模 等 方 面 的有 关 理 论 , 市 经 济 学理 论 城 城
第 1 O卷 第 9 期
2 1 O 0年
V o.1 1 0。N o .9
Se p., 2 0 01
9月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
— —
以厦 门市 为 例
梁 娟
( 州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建 江 夏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系 ,福 州 3 0 0 ) 福 福 5 0 2 摘 要 : 业 集 聚 与 城 市 化 一 直 是 我 国各 界 关 注 的热 点 。本 文在 对 厦 门 市 2 0 - 2 0 0 0 0 8年 2 4个 工 业 产 业 的 集 聚 程 度 进 行 e 产
测 算 的基 础 上 , 用 S S 运 P S软 件 对 厦 门 市 工 业 产 业 集 聚 程 度 指 数 与 城 市 化 之 间的 关 系进 行 线 性 回 归 。 我 们 的 结 论 是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7 2 1 )9 0 1 — 0 1 7 —1 0 ( 0 0 0 — 0 5 4
程 对 策 的重 要 参 考 。
期 的企 业 区位决 策 有 重 要 影 响 。城 市 化效 应 是 集 聚 区 内企 业应 对风 险 的 良好 措施 , 但是 该理 论认 为城 市 化 效应 能否 实现 及其 实现 程度 , 取决 于 区域经 济 的组 织 形式 , 这意 味着 产业 集 聚区 的 内部 组织 结构将 对城 市 化效应 有 实质性 影 响[ 。 1 ]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作者:郁夏朱华银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4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化兴起,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章从城市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探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关系一、引言过去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产业结构也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动态,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并确保城市化的顺利实现。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保障、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含义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乡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或乡村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創造经济的动力。

城市化的兴起有两大前提条件: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快速汇聚的过程,也将是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

李小东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周冰认为要从产业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选择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

汪冬梅和刘廷伟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推进是城市化的先决条件,经济的聚集则是实现城市化的强有力的实现机制。

王玉华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认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者可以从原来的农业劳动转变到工业劳动的模式。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混合形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社会现实,讨论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三个部门的就业,目的在于找到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方法。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浙江省温岭市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依托产业集聚,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

一、温岭市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对城市化的作用1、温岭市产业集聚现状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发展轴线,是台州市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总面积920.2平方公里,人口116万。

2001年,温岭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09亿元,财政总收入13.9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测评,温岭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54.3,居全国2200多个县市第28位,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56.7,居第21位。

近几年来,温岭市通过“乡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家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形成了摩托车、汽配、机电、鞋服皮塑、水产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温岭市的产业集聚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即特色工业园区、温岭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城。

正在建设的十大特色工业园区,总投资达30亿元,预计可新增产值100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有注塑、水泵、鞋帽、汽配、压缩机、机电、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它们基本集中在市区、中心镇,有良好的产业和城镇依托。

当前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温岭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集中了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温岭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级开发区,目前,在区企业有85家,其中60家已经投入生产,钱江集团、浙江万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州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在开发区内落户,也有美国、奥地利、法国等外商在开发区投资工业和商业项目。

工业城占地13.8平方公里,由鞋业园区、机电园区、生化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多个特色园区组成。

工业城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增长100亿元的工业产值,直接带动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3.8平方公里。

2、产业集聚对温岭城市化的作用自实施城市化战略以来,温岭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市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从1990年的6平方公里、6万人口,扩大到目前的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2%,泽国、大溪、松门被列为省中心镇,其中大溪镇还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一个中心、五大区块”的城市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集聚城市化要素集聚奠定了基础。

产业集聚及空间溢出对城市化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及空间溢出对城市化的实证研究



引 言
产 业 地 区性 集 聚 注 定 城 市 化 是 现 今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J 业革命 , 机械代替手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 导致机器化大生产
时代 的来 临 , 促使 了 资 本 、 劳 动 力 向 以] - 业 为基础 的城市集 中 , 成
为城 市化 的最大动 力。第 次科技革命 , 不仅促 进 了产业 的行业
细化 , 也 促 进 了 以 服务 业 为 主 的第 三 产 业 的发 展 , 成 为 城 市 经 济 的 主要 载体 。城 市 经 济 学 家 B  ̄t o n K . J . 认为 , 城 市化 的产生 与发展 都 离 不 开 上业 化 , 工 业 化 对 城市 化 有 循 环 累 积 因果 效 应 。埃 德 温 .
易为 主没有实体工业的城市 , 其源动力都是第二产业 , 冈为所 有的
商 品来 源 于 实 体 产 业 或 者 服务 于实 体 产 业 。源 于 欧美 等 发 达 国 家
的“ 产业空心化” 现象 , 说明第二产 业仍是经济发 展的基础 。基于
以上 研 究 成 果 , 提 出如 下假 设 :
s . 米尔斯用城市形成模型反映产业 集聚对城市化 的形成和发展 的 推动关 系, 认 为的 主 要 动 力 。 以克 鲁 格 曼 为 代 表 的 空 问 经 济 学 家 , 在 规 模 经
然结果 , 产业 在实现集聚 的进程 中带动了资本 、 技术等生产要 素的
6 5 0 2 1 1 )
依存 , 产 业 集 聚 研 究 文 献 中有 明 确 指 出产 业 具 有 溢 出效 应 。本 史
从区域集聚影响框架 出发 , 纳入产业 的空 间效应 。以我 国 2 ( ) 0 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已进入21世纪富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

产业集聚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产业集聚的过程和城市化是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城市化的“加速器”,产业集聚增强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因此,在我国现今经济社会大发展,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研究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化;影响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new stage of world city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istoric, bu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city, c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one of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a kind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form a stro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phenomenon.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ld econom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city is concomitant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ity development, city is the "accelerator", enhances the economic base of the city agglomeration, helps to improve the power of city and boos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key period of reform of the city,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he city's role is of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ity; influenc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 (4)1、产业集聚的概念 (4)2、城市化的内涵 (4)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 (5)1 产业集聚与国际大都市的形成 (5)2 产业集聚与中心城市的形成 (5)3 产业集聚与城市圈的形成 (5)三、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 (6)1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集聚生产与生活要素 (6)2 产业集聚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7)3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 (7)四、江苏地区产业集聚发展 (8)1、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模型 (8)(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8)(2)样本和数据选取 (9)(3)模型设定 (9)2、江苏产业集聚对城市的影响 (10)五、总结 (11)参考文献 (12)一、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1、产业集聚的概念产业集聚,1909年由经济学家韦伯首先提出。

他在研究工业区位时,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韦伯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成本降低(集聚经济)来研究集聚产生的动因。

马歇尔(1920)从合作的角度对产业集聚作以描述。

他认为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因各自优势与能力从事区内产业合作内容的某一小环节,也就是说,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专业化与分工合作,彼此补充、互为支持以进行区内生产。

这种生产合作具有柔性、灵活与动态特征。

具有专业化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相互传递着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

如此合作生产筑就产业集聚区内生产的外部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了企业个体的生产与经营成本,从而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波特(1998)把产业集聚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其从价值链、组织变革、经济效率和柔性生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作以审视。

波特在“群集与新经济竞争”一文中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含义:“集聚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集聚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

2、城市化的内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二、产业集聚与城市化1 产业集聚与国际大都市的形成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已历经五次显著性周期增长,在这历次周期性增长中,都会有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在迅速成长,而这些产业发展最快、最集中的地方就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地区,就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2 产业集聚与中心城市的形成产业集聚的形态从发展过程看有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五种,而不同的产业集聚形态会对应不同的城市化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社会之前,由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表现突出。

美、日等典型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在工业化的初中期,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中心城市是典型的产业集聚景观陈列地,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派生出从集聚型单一中心规模扩展为区域城市模式,最终导致人口和工业在一定区域的相对集中,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如美国的硅谷集中了规模庞大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半导体制造业及IT 产业群;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底特律;运动跑鞋都集中在俄勒冈。

日本的钢铁业集中在阪神、京滨、濑户内海沿岸。

德国的工具业集中在斯图加特;外科仪器集中在土林根;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尔多夫等地。

瑞士三大药厂都设在巴塞尔市。

意大利的米兰则集聚了众多的时装厂商。

3 产业集聚与城市圈的形成根据戈特曼的划分,目前世界已形成5 个特大城市圈:第一个是美国东北部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 个大小城市的大纽约区,占美国总面积的1.5%,占美国总人口的1/4,是美国最大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第二个是美加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19.28%,制造业的70%,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集聚、城市化连绵区;第三个是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区,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第四个是以欧盟中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鲁、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等40 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区;第五个是以英国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区。

上述五大都市带是世界人口、工业、服务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本国乃至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

日本大东京区的GDP 总量占全国的69%,日本重化工业时期的制造业80%的大型企业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的所谓四大领海工业地带。

虽然后来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别的地方,但实际上今天日本GDP 的近8 成仍然集中在这四大城市圈,构成日本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韩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到1990年,每5 个韩国人中有4 个居住在城市中。

全国流动人口几乎都集中到汉城和汉城—釜山城市走廊,全国人口的61%和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口的48%集中在这里。

目前人口还有不断向这一地区集中的趋势。

产业集聚的发生与发展机理三、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产业集聚的组织特性,产业集聚是一个企业网络系统、柔性生产系统、产业种群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

正是基于产业集聚这样一种组织特性,使其能够通过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而形成城市化引力场,从而使原有地域范围不断扩展,使相关生活与社会要素(包括人口)不断扩充,使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不断升级,以至不断推动城市化发展。

1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集聚生产与生活要素城市本质上是一种集聚经济体。

在城市体系中各种生产与生活要素遍然而存,城市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城市生命支撑因素的集聚与存在。

自农业革命之后,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人们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与交易,于是原始的用于产品交易的集市诞生。

也就是说,集市的功能在于对由生产因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交易。

随着集市功能的不断强大与优化,人们为了方便交易便选择就市安家,与人们就地落户相伴随的是各种生活要素的出现。

随着集市的日渐发展与功能强大,其已远超出自身最初的功能界定,它不但是生产交易的场所,亦成为生活的场所。

在这样一种发展现实下,“集市”二字已不能领起此种空间现象,于是“城市”成为这一空间集聚现象的更准确领起者。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更是被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益加强大与完善。

所以,我们说城市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与生活要素集聚体。

产业集聚正是迎合了城市的这一本质内涵。

产业集聚一方面因企业集聚而为城市提供与创造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伴随着企业集聚而产生的人口集聚为城市诱发集聚生活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