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高一世界外交史知识点总结外交是各个国家之间开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活动的总称,是国家之间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事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外交也在不断演进。

下面是对世界外交史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外交的崛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外交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通过“朝贡”(向中国朝廷进贡)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外交联系。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外交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不平等条约和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国土和主权损失。

然而,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外交逐渐迎来了崛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独立自主、兄弟般的友谊、和平共处、不结盟”,这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美苏对抗与冷战时期的外交在二战之后,世界出现了两极分立的局势,主要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以美苏对抗和冷战为特征。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也在外交舞台上展开。

两个国家争夺世界各地国家的支持,展开了一系列的冷战政治和经济斗争。

同时,两大超级大国也通过对各自势力范围的扩张和维护来巩固其地位。

然而,冷战时期并不仅仅是美苏对抗的时期,也有其他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古巴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和活跃,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力量。

三、欧洲一体化的外交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国家为了推动欧洲团结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合作活动。

这一过程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建为标志,逐步演变为欧洲联盟。

欧盟的成立不仅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更加响亮。

欧洲一体化的外交从一开始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欧盟成员国通过共同开展外交活动,共同制定对外政策,对外界展示了欧洲的团结和实力。

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 ( .&’&) 不得 任意 干涉 外交部 事务 。
袁世 凯全 部接 受 了 他 的 条 件。 从 陆征 祥 始 , 一 大批专 业外 交人 员 进 入 外 交部 , 实现 了 外 交 人 员 的 新旧 更替 。加 上陆征 祥任 部长 后开 始了 一系 列系 统 而全 面的 改革 , 民初 的外 交部 渐蜕 陋习 成规 , 向近 代 化的外 交机 构转 变 , 成 为 当 时 专 业化 程 度 最 高 的 政 府部 门。 此外 , 随 着 西 方的 思 想 文 化传 入 中 国, “西 学 东 渐” 的 兴 起, 产 生 了 一 批 通 西 学 的 知 识 分 子。 自 !(#& 年清 朝 首 批 !&’ 名 幼童 留 美 后, 留 学生 人 数 逐

要: 民国 初年 , 派系 林立 , 纷 争不断 , 政 局极 度动 荡, 而 在这 动荡 之中 , 却有 一群 职业 外交 家始 终为 当
权 者所 器重, 处在 外交 的风 口浪 尖和 政治的 前台 。细 究其 因, 既有 从开 始近代 化以 来的 社会 历史 趋势 的推 动 和 根源 作用, 也源 于民 国初 年纷 繁复 杂之外 交工 作的 迫切 需要 , 更 是当 时政治 格局 和职 业外 交家 群体 特点 的 结 果。 关 键词: 民初 ; 职业 外交 家; 政治 格局; 职业 精神 中 图分类 号: +&,( 文献 标识 码: 称: “ 查该 外国 律例 一 书 , 横 以 中 国 制 度, 原 不 尽合 , 但其 中亦 间有 可采之 处。 ” 并派 了 ) 名 总署 章京 帮 助 丁韪良 修 饰 文 辞, 并 于 !(") 年 奏 准 由 总 署 出 资 刊 印, “ 言明 印成 后, 呈 送三 百部 到臣 衙门 , 将来 通商 口

老一辈外交家的故事简介100字

老一辈外交家的故事简介100字

老一辈外交家的故事简介100字摘要:1.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2.外交家的主要贡献和事迹3.外交家的品质和精神风貌4.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老一辈外交家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凭借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主要贡献和事迹、品质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启示和影响。

一、老一辈外交家的生平背景老一辈外交家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初,成长于我国外交事业起步阶段。

他们亲身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肩负起了为国家谋求利益、为民族争取尊严的重任,成为我国外交舞台上的杰出代表。

二、外交家的主要贡献和事迹1.参与创建新中国的外交体系:老一辈外交家积极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工作,为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推动国际关系发展:老一辈外交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他们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与各国外交家共同努力,为解决国际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3.提升国家形象:老一辈外交家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我国的良好形象。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外交礼仪,言谈举止间展现出东方大国的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4.培养新一代外交人才:老一辈外交家不仅自身成就斐然,还注重培养新一代外交人才。

他们传授丰富的外交经验,传承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外交家的品质和精神风貌1.忠诚使命:老一辈外交家始终坚定信仰,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

他们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努力。

2.敢于担当:外交家们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外交斗争时,敢于担当责任,勇敢地为国家争取利益。

清末民初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进行外交并忠于中国朝廷,到后来的逐渐主动寻求改变国际关系和政治场景的方式。

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国际环境背景、党国关系、经济前景等方面来探讨。

一、国际环境背景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在18世纪时开始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中心。

但是在19世纪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强制中国开放港口、放弃领土、签署不平等条约等,这使得中国国力逐渐下降,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此时,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国家正在崛起,俄罗斯、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则继续扩张领土和经济利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这个变革的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

二、党国关系的转变清朝末期,中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

清政府腐败、经济萎缩、民不聊生,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形式。

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时候,由于历史原因,清朝与外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外交政策也比较保守。

然而,新生的中华民国需要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权力。

因此,像孙中山这样的领袖,开始将外交推向了政治和军事的领域。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建立了中外洋务局,为了重新装备自己的军队,签订了国际合同,与俄国等大国进行了谈判。

这些动作意味着中国外交的变革已经开始。

三、经济前景的转变时代在变,社会大众对经济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中国在积极寻求经济独立之时,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的中心,而是只能依赖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援助。

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贸易,各国都采取自己的保护主义政策,虽然中国有实力也有资源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内部经济结构和国家意志制约了中华民国的贸易政策。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入世槌”收 藏在革命博物 馆。
200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外 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 克尔· 穆尔递交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 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 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
(3)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APEC)
1991年加入,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和 提出: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1953年底) 平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共 内容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处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 项 发扬: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 原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 则 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 参加的会议是 ( ) A.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意义及影响:
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看一看,想一想: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
如果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 战略的成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恢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美苏争霸处于僵持阶段 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地位的提高

B

4.下列对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述,不 正确的是 ( ) A.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B.它只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B

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

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

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序】吕济华宣的背景资料: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吕济华宣,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大动荡和巨变,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挣扎和崛起。

【一】早年经历:兴趣培养与自我成长在吕济华宣的成长过程中,他展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和独特的兴趣培养方式。

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历史、文学和外语的浓厚兴趣。

这种兴趣引导了他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培养了他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表达能力。

吕济华宣的英语水平在当时中国很罕见地达到了高级水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学会了多种外国语言。

这使他在后来的外交谈判中能够直接与外国高层交流,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手腕和沟通能力。

【二】政治生涯的奋斗与辉煌吕济华宣在政治生涯中走过了十分坎坷的道路。

他经历了中国国共内战时期的动荡和战争,曾作为军人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

吕济华宣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可,很快进入了政治局的核心内阁。

在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期间,他成功领导了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实施,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三】外交家的崛起与贡献吕济华宣的外交能力和经验使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官之一。

他在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定的背景下,以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顶尖的谈判技巧,成功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吕济华宣曾出任中国驻外大使,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上代表中国进行谈判。

他的外交贡献帮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为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作用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吕济华宣的意义与影响吕济华宣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背景资料和经历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吕济华宣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了饱经风雨的历程,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从战乱年代中走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的政治生涯和外交事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西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第7单元-考点1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山西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第7单元-考点1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开创外交新局面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采取 抵制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 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 国际地位 不断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 量,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疑点2】新时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的原因。 指点迷津: ①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 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 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中国作 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 的作用。 ②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联合国 维持和平的活动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 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利 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外交成就: (1)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 苏联 等 17 个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目的:积极同 邻近 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 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经过: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印度 代表 团时提出。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 国总理一致同意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 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为竞技比赛最大的魅力是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运动员内在的健将风范。在竞技运动的比赛中,无论是两强相遇或是强弱 相对,其比赛结果都可能出人意料之外而使其充满悬念。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 能及时看到结果的比赛形式,使人们在体育竞技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 弱的羞愧。 ; 猫先生电竞 jyh17kae
2.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1)“另起炉灶”:不承认 国民政府 建立的一 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 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 半殖民地 的 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首先清除 帝国 主义 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的问题;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新中国坚定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 营 一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3-2103(2006)06-0086-04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邓思敏Ξ(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民国初年,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政局极度动荡,而在这动荡之中,却有一群职业外交家始终为当权者所器重,处在外交的风口浪尖和政治的前台。

细究其因,既有从开始近代化以来的社会历史趋势的推动和根源作用,也源于民国初年纷繁复杂之外交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当时政治格局和职业外交家群体特点的结果。

关键词:民初;职业外交家;政治格局;职业精神中图分类号:K 258 文献标识码:A 民初政局风云变幻,政府高层更迭频繁,真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就是在这极度动荡的政治之中,有一些从事外交的工作人员始终屹立不倒,并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职业外交家群体。

他们绝大多数曾留学国外,掌握一门至几门流利的外语,精通国际法和外交专业技能,通晓世界大势,其中不乏如陆征祥、顾维钧这样世界一流的外交家。

他们不仅在民初的外交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在民初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样一个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出现和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外交的近代化和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出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次又一次的屈辱使原本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不得不改变沿袭千年的天朝体制,和洋夷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外交。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从无到有的驻外使领馆,从兼职到专职的外交官员,外交制度逐步从混乱到完善。

近代中国外交拖着艰难而沉重的步伐,和整个社会一起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事外交的官员们逐步意识到了掌握国际法并利用其进行外交的重要性。

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经蒲安臣的介绍,将其翻译自惠顿的《万国公法》送至总理衙门作为参考。

不久适逢普鲁士军舰在天津口外拘捕丹麦商船,总理衙门便用了国际法中的领海权理论与普使交涉,使后者同意释放所捕商船。

经此交涉后,总理衙门很受鼓舞,因而奏称:“查该外国律例一书,横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

”并派了4名总署章京帮助丁韪良修饰文辞,并于1864年奏准由总署出资刊印,“言明印成后,呈送三百部到臣衙门,将来通商口岸,各给一部”。

[1](P26)接受国际法以之为对外交涉的依据,不能不说是近代外交的一个重大进步。

它使得中国得以保住甚至稍稍挽回了一些权益,而外交官员的思想观念也开始更新,得以与世界接轨,近代中国外交有了一些新的气象。

到北京政府时期,外交部位列内阁各部之首,外长由国务总理提名,大总统任命,总理若辞职,由外长兼担阁揆。

唐绍仪组建第一届内阁时,外长为陆征祥,在得知被授予首届内阁外交总长后,身处俄国的他向袁世凯提出任职的三项条件:任命一位擅长英文的人为外交次长(即颜惠庆);不得向外交部保荐人员,以保证外交人员专业化;外交部相对独立,不得任意干涉外交部事务。

[2](P202)袁世凯全部接受了他的条件。

从陆征祥始,一大批专业外交人员进入外交部,实现了外交人员的新旧更替。

加上陆征祥任部长后开始了一系列系统而全面的改革,民初的外交部渐蜕陋习成规,向近代化的外交机构转变,成为当时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政府部门。

此外,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兴起,产生了一批通西学的知识分子。

自1872年清朝首批120名幼童留美后,留学生人数逐68第28卷第6期V ol.28 N o.6 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 2006年12月Dec. 2006Ξ收稿日期:2006-10-26作者简介:邓思敏(1983-),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渐增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蔚为大观。

这些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为职业外交家的出现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而民初职业外交家的绝大部分也确是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走上外交生涯的。

如最早的留美幼童中的唐绍仪,后来留美的王宠惠、颜惠庆、顾维钧……,不可枚举。

二、民初政治形势对专业外交人才的迫切需要武昌起义后,时处海外的孙中山认为:“革命成功与否,就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看起来,一靠武力,二靠外交力。

”他在给黄兴的报告中说:“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

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后而回国。

”[3](P183)因此他并未立即回国,而是暂留国外,游说各国政府,争取它们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由此可见外交工作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民国肇建,关于外交承认、遗留债务、以及商讨借款等重大事宜,无一不与外交紧密联系,由此产生了对优秀外交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专业外交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从南京临时政府直到北京临时政府,各国列强对其最为重视的承认问题一直不予表态。

他们先是以不承认威迫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妥协,后在袁世凯上台后依旧迟迟未给予承认。

究其原因,乃是列强利用承认问题漫天要价,向北京政府开出承认条件,企图从中国获取更多的殖民权益。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国际情势下,外交上的谈判和斡旋显得异常重要,外交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利益的得失。

仅以西藏问题为例。

在中英准备就西藏问题谈判进行磋商时,中方代表顾维钧就对英方的三方“并列论”驳复说:“昨日贵署使以中英藏各代表,应用平等名义同时签字,是不啻承认西藏有主约之权,而等于自主之国。

”[4]可惜因北京政府在借款和承认等事上皆有求于英国,未能坚持己方立场,接受了英方的不合理要求,任命了西藏议约全权专员。

虽然如此,不管是谈判之前、之中、或是之后,中方都未承认西藏的“平等”地位。

针对英国认为中国政府派员商议是“承认三方面平等之宗旨”,中方做出正式答复,再次提出了西藏的地位问题,指出英方“似有误会,或系译文弄错,请查照更正为盼”。

并在照会遭到英方拒绝后,训令中国代表陈贻范“会议签议之际应力争中、英并列,藏员随同签押。

”[5](P149)谈判期间,藏英相互勾结,提出意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六项要求,中方则提出驳议七条,据理力争,强调西藏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

谈判过程中,英方完全无视中方在西藏的主权,提出将西藏分为内外藏,要求外藏“自治”,进而使其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调停约稿”,限中方在一星期内答复,“否则即行决裂”。

后经中方代表陈贻范再三婉商始允逐条开议。

麦克马洪抛出新约稿后,又强迫中方代表签字,不然就“将与西藏单独定约,不再与中国磋商。

”[6](P104)陈贻范在英方勒逼下表示:既然如此,本代表也可草签。

同时又郑重声明:草签与签押应是两回事,“签押一层,必须奉有训令而可后行”[7](P153)。

声明之后陈贻范才在约稿与附图上签字,成为当时和此后历代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的坚实依据。

由此可见,所谓“时势造英雄”,民国初年复杂而微妙的对外关系急需一大批精于此道的专业人员,职业外交家纷纷适时出世,一时间英雄辈出,为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武人掌权文人代政”的政局特点与职业外交家专业素质和群体特征的结合历代北京政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武人掌权文人代政,各派以实力为后盾的军阀都只忙于争权夺利,对于外交既不甚了了,也无暇办理。

加上当时的外交是国人舆论关注之重点,也是评论抨击之重点,因此当权者也极怕受外交事务牵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当权者除袁世凯外,极少直接干涉外交事务,使得外交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职业外交官在外交决策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民国外交的历史证人顾维钧评论说:“民国初年,当政者均为旧派人物,因为在清末的五六十年间,外交事务常常成为绊脚石,甚至成为许多高官显贵倒台的原因,故视办理外交为畏途。

他们害怕牵连,因而宁愿交给‘外交专家’,即对外交及对外关系有专长的人去办理。

”[8](P394)其论可谓切中要害。

职业外交家因自身素质和特点正好为其所用,得到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和舞台。

前文业已提过,职业外交家大都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品质,这是他们得以在外交界和政坛暂露头角的必须条件。

以陆征祥为例,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精通法文。

自1892年起,历任驻俄、奥、荷国公使翻译,驻俄公使参赞,驻荷、俄公使等职,具有丰富的近代外交知识和实践经验,其外交才干在国内外外交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晚清民初外交界“自成一格”的著名人物。

其他如颜惠庆、王宠惠、顾维钧等等皆可称是国际一流的外交家,在此不予赘述。

可是仅此一点还不足以使他们崛起于民初政坛,他们身上还有着其它一782006年 邓思敏: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崛起的原因 第6期些共同的特点。

(一)“清白”的政治背景职业外交家多数是留学归国,以自身之素质、实力投身政府部门,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职业外交家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无权无势,对当权者构不成威胁,比其他手握兵权或依附于某一势力的军阀政客安全地多。

因此在民初军阀混战、派系纷争的政局下,外交官群体成立一个相对中立的派别,成为各实力派都能接受的人物。

所以民初曾出现过几次总理被迫下台或辞职,由外交总长暂代阁揆,总理各部,或由外长亲自出面组阁,成为政府第一人的现象。

但这些个不论是代理的还是正式的总理都不能长久。

因为他们的上台仅是各派相互妥协,寻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过渡时期代理人而已。

一旦国内外局势变化,手中没有丝毫实权的他们就必须让位,回到所专长的外交领域去。

(二)“中立”的政治态度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程度是世所罕见的,而职业外交家却能“稳坐钓鱼台”,与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是分不开的。

北京政府派系林立,朋党纷争,政潮叠起,民初职业外交家们一方面与国内政治派别无特别联系,一方面也自觉远离派系之间的斗争,并以“独立于政治之外”相互标榜。

例如顾维钧在其回忆录中就说到:“简言之,我是不参与政治的,并努力置身于政治和权力之外。

”[9](P64)置身于权力之外,避免了残酷的权力之争祸及于身;置身于政治之外,避免了敏感的派系倾轧牵涉于己。

他为自己树立了这样几个特征:处世随和,没有权力欲,模糊的政治个性,精通外交业务,办事干练公正,并且极善处理棘手事务。

其总体形象是:一个可与任何人共事的、得力的技术工具。

顾氏曾总结道: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直努力保持我们的独立地位,我们自己没有分外之想。

也正因为外界认为我们超然于政争之外,不依附任何政治派系和任何军事集团,所以他们都愿意延纳我们”。

[10](P64)这就是顾维钧的立身之道,也是当时一代职业外交家的切实写照。

(三)“忠诚”的职业精神民初职业外交家群体留学欧美的居多,深受欧美政治文化的熏陶,从而引进了西方事务官的职业精神。

陆征祥总结他的从政原则为:“第一,他长持超然态度,不加入任何党系。

第二,兢兢业业的守公从职,不为一己的利益打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