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一剪梅》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一剪梅》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板书课题)。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轻:轻手轻脚。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1单元《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最新K12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 题 一剪梅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设 计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

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一剪梅》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一剪梅》Word版含答案

《一剪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宋词在发展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词人,其中就有这么一位:她曾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曾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曾讲“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的词给浩渺的宋词中带来了几多水韵,带来了几多温馨。

当然她的愁也总是那么值得人去回味,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她的《一剪梅》,一起来看一看她的愁到底深几许。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父亲李格非为苏轼学生,是当时著名学者,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婚。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课文解析既识其人,则需品其味。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首先请大家齐声朗诵《一剪梅》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味。

大家读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试着找出它的诗眼(词眼)明确: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教案
教学内容:
一剪梅
教学目的:
1、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的写法。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的写法。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融情入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
教学时数:1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花自飘零水自流离别的无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设计说明:
归纳了的知识容易记忆
让学生体会李清照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总结规律,教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审美意识。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形成能力。
备课过程中阅读《什么是“隔”与“不隔”》《谈谈情景交融》两文结合本首词表达自己的粗浅小识。
(以上两段属教师个人理解不必讲给学生)
七、本节课小结:
同学们喜欢这几首词吗?我国的古典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课外多阅读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对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好处,愿同学们都能有这样的雅兴。
八、作业:背诵《一剪梅》《生查子》和《卜算子》。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眼前之景:红藕香残玉簟秋心中之情:独处的冷
《卜算子》表达一位痴情女子的相思之情。
写法:
《生查子》通过触景生情,今昔对比来抒情。
《卜算子》用了“比”的手法,借景(长江水)抒情。
与《一剪梅》比较起来,这两首词,意象集中,感情表达大胆直率,《卜算子》感情也很浓烈。语言更加质朴自然有民歌风味。《一剪梅》语言就典雅多了。
从抒发真情和情景关系的“隔”与“不隔”上看,《生查子》所抒情真,情在景中自然流露。属“不隔”而《卜算子》所抒情亦真,但用比,在情景关系上,有“隔”之感。故《生查子》诗味更浓。

《一剪梅》说课稿

《一剪梅》说课稿

《一剪梅》说课稿【教材依据】《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

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一剪梅》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解读意象,体会情感。

(重点)2.比较阅读,感受词风。

(难点)作者名片: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作的成就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李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后人感叹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婉。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文本分析: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2. 文本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运用哪些典型意象,以突出作者情感?3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表达的情感与学过的”闺怨诗”有何不同之处?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较阅读: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拓展阅读:沉默世界的代言人——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后人记住了西施,作为一张王牌,一张孤注一掷的王牌,西施助越王在与吴王夫差的殊死较量中笑到了最后。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一剪梅》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把握易安词婉约的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时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李清照的诗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三、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2.难点: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词人深婉细腻的相思之情五、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设计意图:引发学生陆游爱国情怀的共鸣,回忆陆游亮的相关事件。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一剪梅》

《一剪梅》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本单元教材设计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是要让学生在鉴赏诗词名篇中,逐渐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诗歌,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

通过教学导入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稿》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对比阅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把握李清照作品艺术风格,。

2.利用开放性原则使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仅仅通过鉴赏《一剪梅》一首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利用教师设计的《导学稿》,课堂上引入其他诗词篇目来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作品风格,同时更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1.解读诗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2.以《一剪梅》为例,使学生理解如何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由歌曲《月满西楼》导入。

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叫《月满西楼》,作者是谁?此词原来的题目是什么?二、研读诗歌《一剪梅》:1.师生一起回忆、复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提问:本单元《赏析指导》中教给大家把握古典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明确:“以意逆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通过对字义、词义、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K12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一剪梅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

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作品首句就显示了
最新K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