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判断题

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敬天祀祖、皇权至上j以中为尊和阴阳五行等几个方面。
( )2.北京明清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 )3.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
( )4.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中常采用穿斗式结构方式。
( )5.天为阳,地为阴,北为阳,南为阴,故天坛必在北方,地坛必在南方。
( ) 6.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井干式结构方式。
( )7.“井干式”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 ) 8.“大屋顶”和飞腾的挑檐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外观特征。
( )9.歇山顶的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 )10.官式建筑中重檐歇山顶规格最高,如故宫太和殿。
( )11.庑殿顶又称九脊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
( )12.悬山顶和硬山顶都有五脊二坡。
( )13.卷棚顶整体外貌与歇山、悬山、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颇具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 )14. 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
在间数中,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
( )15.柱色是红色的级别最高,其次为金色,再其次是黑色。
( )16.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金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 )17.和玺彩画等级次于旋子彩画,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 )18.最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 )19.宫殿的布局讲究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寝。
( )20.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宫殿大门前的一对石狮中爪下所踩之物为球的必定是雄狮。
( )2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2.坛庙建筑
1.概况
2.中国现存著名坛庙
FILL IN THE TITLE HERE
填 写
太庙
文
社稷坛
字 天坛
皇穹宇
地坛
郊祭
左祖 右社
圜丘坛、祈年殿、斋宫、
岱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孤例”“世界文化遗产”
陵墓、古城、古长城 与古镇古村建筑
了解古陵墓、城、镇村的基本特点 与代表 掌握古长城结构特点
台基 Tai Ji
定义: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 主要作用: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的 高大雄伟。 分类: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开间 Kai Jian
“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 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 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 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大梁 Da liang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 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 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斗拱 Dou Gong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 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3 的地方,称社稷坛。
布局 特点
前朝后寝:“前朝” 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 建筑群的前部。“后寝”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
4 居的地方,建筑群的后部。
三朝五门:“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奉天殿(太和殿)、
5 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沿中轴线以五
道门。内向外以此为奉天门或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 清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如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
这些城市规划上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环境和气候的考虑。
城市建立在适宜生活、防御和交通的位置,如靠近水源或山脉。
城市的布局通常是依山而建,设置有防汛设施、护城河和城墙等防御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城市的通风和采光,使城市更适宜居住。
其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规划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主要是皇宫和官员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市区和商业区等。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通常还会有一条宽阔的街道,连接内外两个城区。
这种分区的设计使得城市更加有条理,方便管理和生活。
再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道路和街巷的规划。
城市的道路通常是直角或者环形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交通和管理。
大街和大巷经常是纵横交错的,形成了城市的网格布局。
同时,古代中国还建造了许多桥梁和水闸,以便于交通和灌溉,提高城市的功能。
最后,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
城市内的建筑通常是以宫殿、庙宇、园林和居民住宅为主,注重建筑的美学和功能。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还会保留一些自然景
观,如湖泊、山脉和花园等,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宜人性。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了环境、功能、道路和建筑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这些规划原则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人注重城市的布局与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需求。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和演变。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都城建设。
在古代,大城市往往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都城市的规划从奠基之初就被重视,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早期的都城规划通常按照传统的方位和形状,例如方形或圆形,以象征秩序和和谐。
二、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1.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以中轴线为基础进行布局。
这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划分为两侧对称的区域。
在中轴线上,常常有主街道和重要建筑物,如宫殿、庙宇等。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2. 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也常见于古代城市规划中。
四合院通常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心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和通风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
3. 城垣和护城河: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有城垣和护城河。
城垣是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设施,而护城河则能有效阻碍敌人的进攻。
这种设施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首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三、城市规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先秦时期,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宗教和祭祀功能的体现,例如陵墓和宫殿的建设。
而到了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行政和居住功能的平衡。
在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养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在明清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的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推广标准的城市布局,以提高统治效率。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了对细节的精细把控,包括街道的宽度和排水系统等。
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建设,更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交通等方面,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等为主要内容,城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此后商、周等朝代也继续在城市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方面逐渐得到完善。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朝将城市规划划分为“皇城”、“内郭城”和“外郭城”三个级别,这一划分的精细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唐朝时期,城市的内部道路非常宽敞,分为“大街”和“小街”两种。
大街是宽度有四十米以上的“干道”,在大街的两侧一般会设置商铺、官署、宫殿等建筑;小街则宽度少于等于十米,街道两侧则是居民区。
同时,唐朝还发明了砖瓦、木炭等现代建筑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得到完善。
宋朝时期,城市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峰。
宋代城市多建寺观等公共设施,城中设厕所,构建下水系统。
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引进了许多珍贵的树木。
唐代的“旧街大肆拓宽,新街不断开辟”转移到宋代的“保护旧街,开辟新街”,使得街道系统和城市结构更加完善。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官营、赋税的性质带来了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瓷砖、琉璃等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更加完善了城市市容和市貌。
同时,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强烈的等级制度,在城市规划中往往有明确的等级分化,中轴线等等也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标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
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
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千米。
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
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
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股。
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
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1l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
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

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传统,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还融入了文化、哲学和审美的理念。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通常遵循“九宫格”和“四合院”的原则。
九宫格布局是指将城市划分为九个相等的方格,中间一块为宫殿、城市中心,周围八块为市区、街道和住宅区。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宇宙的观念,认为宇宙是由九个宫殿组成的。
四合院则是指四边有院墙围合而成,中心是一个庭院,四合院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和社会关系。
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一般选择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建城。
如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等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结合的典范。
二、城市建筑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宫殿、庙宇、城墙和街道为主要特点。
宫殿和庙宇作为城市的核心建筑物,具有高大宏伟、气势恢弘的特点。
城墙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构筑物,一般采用四角、四面八个角楼的设计,以增加城市的防御能力。
街道则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主要通道,古代中国的城市街道通常宽阔笔直,如今天的长安大街就是受到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还注重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传达宗教、哲学和审美的理念。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常可以看到雕龙画凤、琉璃瓦、彩绘壁画等华丽的装饰,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神圣的崇拜的体现。
三、景观规划古代中国城市的景观规划是整体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文景观的营造。
中国古代的园林是景观规划的典范,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都是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追求。
古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注重自然山水的运用,常常选择山水优美的地方建城。
同时,景观规划也注重营造人文景观,如通过建筑物、雕塑、园林等手段来装点城市,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环境。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设计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注重实用性、和谐性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防建筑与古镇古村一、城市规划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已经出现规模较小的城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需要,在商代早期这种城堡发展成为有防御设施的都城。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
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
商周时期的都城规模不大,城内有富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建筑基址。
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千米。
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
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
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
秦汉都城,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
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
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股。
长乐官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富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
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1l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
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天安门。
皇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苑、庙社、寺观、衙署、宅第等。
皇城中的宫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
城的四角建有角楼。
宫城内是明清两朝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
内城呈长方形,南面三门,东、北、西各两座门。
这些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和箭楼。
内城的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上建有角楼。
内城主要有亲王府、佛寺、道观等建筑。
内城的街巷,大体沿用元大都的规划,分布在皇宫衙署的两侧。
有两条南北大干道,胡同则分布在干道两旁。
在胡同与胡同之间再配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次要干道,从平面上看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形。
大、小干道旁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和作坊。
胡同小巷则是市民居住区。
明代由于经费紧张,只在南边修了外城。
外城区主要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及天坛和先农坛。
二、现存古代城市建筑介绍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
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
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
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中国有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等古都,还有山西平遥及云南丽江等地方名城。
(一)明南京城墙明南京(原称应天府)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
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已毁,仅剩都城城垣。
城垣内侧周长33千米,为世界第一。
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成,以糯米拌石灰灌浆作黏合剂,十分坚固。
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
聚宝门规模,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西安城墙我国现存型的、保存完整的是明代的西安城墙,建于1370-1378年。
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城墙周长合119千米,高12米,厚16.5米,城内面积近12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辟门,每座门外设箭楼,以利射击,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
城墙里面建有马道六处,外面建有敌台,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
(三)平遥城墙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
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周长6.4千米,墙高12米,平均宽35米。
城外表全部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
周辟六门。
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角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今大多已残坏。
城外有护城河。
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
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
丽江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
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是其重要的内涵。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古长城建筑(一)古长城修筑历史长城是一处特殊的防御工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齐国和楚国,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
战国时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
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蒲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l万千米,是汉武帝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规模,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而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6350千米以上。
在长城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口。
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明长城结构明长城的主体是城墙。
城墙多建在蜿蜒曲折的山脉的分水线上。
其构造按地区特点有条石墙、夯土墙和砖墙等。
墙高3~8米,顶宽在4~6米。
城墙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敌台。
敌台有实心、空心两种,平面有方有圆。
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瞭望射击,而空心敌台则下层能住人,顶上可嘹望射击。
烽堠是报警的墩台建筑,都建在山岭处或地势开阔处,相距约1.5千米。
一般烽堠用夯土筑成,重要的在外包砖,上建雉堞和望室。
雉堞是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做掩护用。
台上贮薪,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依规定路线,很快传至营堡。
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带都设有关隘。
关隘是军事孔道,所以防御设置极为严密。
一般是在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加建一道城墙以加探纵深防卫。
重要关口则纵深配置营堡,多建城墙数重。
(三)城段长城的城段包括八达岭长城和金山岭长城。
八达岭是我国明长城保存最完整、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
因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
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用料考究。
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
金山岭长城被誉为“第二八达岭”,盘桓在河北滦平县的大小金山岭上。
1980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调查长城保护情况时发现了这段长城。
它由明代初年徐达督修,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四)关隘长城上有三个的关隘,即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
l.山海关山海关为万里长城第一关。
其北踞燕山,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自占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筑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关城平面呈方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高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
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罗城等军事设施,形成关城外围的屏障。
2.居庸关居庸关位于北京的昌平区。
“居庸关”一名始自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
三国时名西关,北齐时称纳款关,后改今名。
现存关城建于明初。
关城位于长达20千米的深谷之中,是北京西北的门户。
明代在关城设卫所,驻重兵把守并统辖附近长城沿线的守军。
关城中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
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正中开一石券门,门道可通车马。
券门和券洞刻有浮雕图案,艺术价值很高。
3.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有“河西第一隘口”的称誉。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关城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南北城墙外侧有低矮土墙与其平行。
关城有东、西二门,上面均有城楼。
东西二门外建有瓮城。
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
相传,当年建关时,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
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
四、古镇古村占镇古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截至年12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共有528个,包括太湖流域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等。
这些名镇名村中,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截至年12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古镇共有252个。
首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共有10个: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截至年12月,列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共有276个。
首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12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