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型村庄的乡村振兴发展分析——以马鞍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杨帆

合集下载

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以南京市汤山村为例

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以南京市汤山村为例

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以南京市汤山
村为例
吴海琴;张川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近年来,大都市近郊旅游型美丽村庄的建设使当地村民大幅创收,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形成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这种试点模式进入常态后,大都市近郊乡村应面对自身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经验达到全域乡村美丽的总体目标?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导向,因地制宜,提出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的理念,论述了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全局层面的总体定位;依特归类,串联游线,聚落片区差异化发展;休闲体验导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多元发展;分级分类,定制式靶向的规划策划与研究;完善平台建设,通过项目、工程系统化建设落实区域发展的五大规划思路,并以南京市汤山美丽乡村规划为例阐述了相关实践要点.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吴海琴;张川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规划体系的构建及特色表现--以南京市六合区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J], 杨植元
2.基于政府与村民双向需求的乡村规划探索--以安徽省当涂县龙山村美好乡村规划为例 [J], 李伟;徐建刚;陈浩;王水源
3.南京市高淳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考——探索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J], 李娜
4.基于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大都市近郊城区规划策略探索——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J], 王大为
5.从全域到村庄: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探索 [J], 张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97-06 收稿日期 2023-06-06摘 要 美丽乡村自提出以来于各地展开了广泛实践,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等问题。

该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学领域营销进行逻辑链接,尝试将差异化战略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前期充分调研,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尊重村民意向,切实推动村民主体性;鼓励多方参与,提高规划人员门槛,并以苏州三株浜和歇马桥为例比较分析其乡村资源、村民意向及具体建设途径验证思路,提出后续建设建议,旨在从中获取相关建设经验,为中国式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解决乡村景观同质化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差异化发展 中国式乡村Abstract Beautiful Village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practice in various place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Same Imagines of the Village". We logically link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with the marketing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and try to apply th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fully investigat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dig deep into rural resources; Respect the villagers'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villagers' subjectivity; Encourage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raise the threshold of planners, and take Suzhou Sanzhubang and Xiemaqiao as exampl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ir rural resources, villagers' intentions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to verify ideas.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so as to gain relevan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rom them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scape homogenization.Keywords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Chinese country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Taking Qibang Village and Xiemaqiao Village in Suzhou as Examples刘 晓 | Liu Xiao 徐诗媛 | Xu Shiyuan 刘志宏 | Liu Zhihong美丽乡村始于2008年浙江安吉县的新农村实践,2013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性文件内。

浅谈近郊型乡村空间微更新策略——以盐城市潘黄街道祁家庄村为例

浅谈近郊型乡村空间微更新策略——以盐城市潘黄街道祁家庄村为例

浅谈近郊型乡村空间微更新策略——以盐城市潘黄街道祁家庄村为例摘要: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乡村发展日渐式微,乡村更新迫在眉睫,而处在城市化前沿的城市近郊乡村更新更是刻不容缓。

以盐城市潘黄街道祁家庄村为案例研究,挖掘祁家庄村景观更新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全民营建,共同缔造的更新理念,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人群行为分析的技术手法,从村民诉求、景观空间结构与组织、乡土特色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究的乡村微更新策略并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式,为城市近郊乡村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策略,也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品质,起到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近郊型乡村;乡村空间;微更新1.前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乡发展失衡问题逐渐突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产业、空间、文化、生态、治理体系等方面全方位的指出了我国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明确了在未来要着力提示村容村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对于近郊村的发展,甘正气[1]将其定位为城区的“菜园子”,以湖南联兴村为例指出其在打造“菜园子”上的优势。

徐斌[2]等人从景观、交通、建筑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指出了近郊村发展要保护景观要素、发展公共交通、协调建筑风格和完善配套设施的发展策略。

张如林[3]等人认为城市近郊区应当是“通道共建+服务共享”的模式,即积极与城市对接优质项目库,同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王奕[4]指出近郊村与城市的关系为相辅相成,近郊村应当从产业、用地、生态和风貌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可以看出,当前对近郊村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其发展提出策略,且分析较为全面。

但于微观空间层面上的更新对乡村发展能够产生怎样影响的讨论少之又少。

2.近郊村乡村微更新现状及问题近郊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较为发达的产业。

城郊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马桥镇彭渡村为例

城郊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马桥镇彭渡村为例

852024.06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量时代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存量时代。

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城市的大力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以往的繁华不再,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也正骄阳似火地进行中。

由于文化传承性的乏力和历史保护意识的欠缺,传统村落出现了如土地开发利用过度、产业经济单调、历史文化没落和人居环境不济等现象。

马桥镇彭渡村作为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村落,可见是具有自身别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1 相关研究进展传统村落原被称作为古村落,是指很早之前形成的,拥有十分丰沃的相关资源,有一定人文、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理应加以保护的村落[1]。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记录在案的自然村有363万个,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传统村落在多个方面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与破坏,短短十年间数量快速降到了271万个,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0~100个村落在消失。

为了阻止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的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行为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中。

国家城建相关部门针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并编辑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用以记录那些含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2]。

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宝山区罗店镇东南弄村、浦东新区康桥镇沔青村和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均被纳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

1.1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1.1.1 国外相关研究对于村落问题的研究国外早已发出了重视的信号,摘要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不难发现,那些邻近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正因此而面临着自身保护发展与大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的放射性影响下所产生的对弈。

文章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所在乡镇的区域规划与定位入手,通过对村落内含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提出凸显文化特色、加强积极区域链接、提升人居环境等一系列优化措施,期望可以重新焕发彭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城郊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

1引言为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自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推动“三农”实现“两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自然资源部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的需要,有序推进各类村庄规划的编制[3]。

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具有其自身独特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两新”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此类型村庄发展特征与发展困境,适宜地提出规划规划应对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困境2.1人:人口城乡间流动性大,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一方面本村人口率先受到城市吸引,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常住人口;另一方面该类型村庄凭借其便利的交通及较低的生活成本等优势,成为城市远郊村庄人口进入城市的中转站。

2.2产: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发展联动不足在第一产业相对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第二、三产业呈现被动承接城市外溢产业的现状,产业方向不明确,与城市产业发【作者简介】姚博(1987~),男,山西五台人,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临汾市三合村为例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Integrated Villages in Urban Peripheryand Suburb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The Case of Sanhe Village,Linfen City 姚博,丁婉婧(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030000)YAO Bo,DING Wan-jing(Shanx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Taiyuan 030000,China )【摘要】为切实发挥实用性村庄规划对村庄高质量发展引导与管控作用,研究城市周边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策略分析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策略分析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策略分析2.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发展要求,随后介绍了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策略,包括加强空间管制、分类引导发展、构建乡村生活圈、落地休闲项目、优化郊外田园风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策略引言:大都市周围的乡村拥有更加丰富资源、政策多元化,人群类型多样,为此需优化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不断创新规划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一、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出村庄规划的全新要求,需保证村庄的有效治理,打造文明风尚,实现富裕生活,为此需要进一步摆脱传统建设模式,转变乡村发展模式,帮助乡村居民突破发展困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从最初的轻保护重发展向保护和发展并重转变,在保护基础上围绕农村发展、农村差异和农业发展,合理培养乡村新业态和新功能,支持乡村实现可持续建设发展。

乡村振兴下需要从轻生活重生产向生活和生产并重方向发展,将农村打造成美丽家园,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进一步创新农村传统发展模式,全面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状态,从而打造宜居乡村。

从轻实效重形式向实效和形式并重方向发展,避免抄袭模仿,应该尊重既有发展格局,合理渗透各种历史性元素和自然风光,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居民的乡村归属感[1]。

二、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郊区村庄规划措施(一)加强空间管制第一,依托差异化管控工作的落实促使乡村三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建设。

在落实空间管制的工作中,引入差异化的管控思想,合理划定乡村生态、农业以及建设这“三大空间”,形成乡村空间管制的基本格局。

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参考区域上层规划以及统筹性空间设计内容,落实区域内水源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二类、三类生态空间的统筹管理,实施差异化管控。

073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新趋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

073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新趋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新趋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张川吴海琴【摘要】“美丽乡村”奋斗目标的提出使乡村规划逐步开展起来,特别是近郊乡村规划建设显得尤为活跃。

本文从分析和总结乡村规划历程入手,阐述大都市人群回归乡野的田园情怀、大都市近郊乡村发展的渴望和自身优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总结了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的新趋势,即提出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庄“活力”、强化村庄主题定位,形成项目引爆点、大地景观有机渗透,乡村空间自然大气、微改化整治村庄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品质、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共享共建,引领乡村集约化建设,期待对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规划;大都市近郊;微改化;乡土化1.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明确了“美丽中国”的表述。

在随后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中国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2.乡村规划历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以后,全国各地以规划为龙头,编制了多种类型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在近八年的技术探索和实践中,各地关于乡村规划的类型可分为村庄布点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形式在不断变化,内涵不断丰富,操作性和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2.1村庄布点规划为了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有机衔接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布点规划是以乡镇域为规划范围,从宏观层面按照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各个自然村的布点,镇村之间、村村之间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及需要从镇域范围统筹安排的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布点[1]。

村庄布点规划从宏观上明确了各个村庄空间位置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但不能根本上解决村庄发展和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

上海郊区保留型村庄农宅翻建意愿分析与政策启示——基于嘉定区若干村的实证

上海郊区保留型村庄农宅翻建意愿分析与政策启示——基于嘉定区若干村的实证

拆迁补偿,而且由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土地增值较快,拆迁的补偿标准亦很高,更加受到农民的欢迎。

以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为例,在“宅基地置换”拆迁项目中,各户可获得两到三套商品住房补偿。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进入存量阶段,加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现实问题,这种以大量牺牲农村用地和生态空间为代价的整体拆迁模式难以为继[2],上海、北京等超大型城市更是明确了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目标。

在推进精明收缩的背景下,大都市地区的乡村并不会走向终结[3]。

整体拆迁模式日渐式微,郊区中永久保留村的比例较大,空间方面的系列倾向性政策造就了郊区城镇化的诸多结构性矛盾[4]。

这些保留村中的居民大多“失意”于未被拆迁,但农宅已老旧,人居环境欠佳,而翻建更新成为目前唯一可实施的模式。

根据笔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多个保留村村庄规划的经历,农宅翻建已是客观存在且意愿较强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实际翻建率不高,新增自建房数量增长较缓[5]。

农宅翻建问题既涉及农民家庭自身的福祉,也关系到上海郊区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文章旨在通过上海市嘉定区若干村的实证研究,厘清农民住房翻建意愿的影响因素,这一科学问题可反映农宅翻建过程中的实施困境及内在逻辑,为下一步指导农宅翻建提供技术储备和政策建议。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研究范围为上海市嘉定区的保留村庄,包括嘉定工业区的赵厅村、三里村、陆渡村,徐行镇的小庙村、安新村、大石皮村,华亭镇的毛桥村,安亭镇的向阳村等共10个村庄(见图1),主要研究对象为村民及其住房,重点了解农宅翻建的意愿与影响要素。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以图谱式调研为依摘要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放缓和超大城市郊区乡村地区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保留型村庄的农宅翻建已由原来的政府整体拆迁模式逐步转型为村民自发的农宅翻建与更新模式。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若干个村庄的农宅翻建意愿的实证研究,对翻建意愿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个体性、地方性因素进行探析,总结翻建意愿的综合机制,并探析其相关政策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郊型村庄的乡村振兴发展分析——以马鞍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杨帆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按照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一批近郊型乡村在城市化发展中,如何结合自身发展资源,走一条生态优先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结合村庄发展,本文以恒口示范区马鞍村为例,就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浅析,以期对今后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郊型乡村;美丽乡村规划;振兴发展马鞍村位于恒口示范区北部恒河下游、千工堰库区,距离安康市城区30公里,距离恒口示范区4公里。

东与鱼河村相邻,南与唐湾村相接,西与钱山村毗邻,北与新合村,庙湾村接壤。

全村共340户,总面积4.6平方公里。

一、设计理念1、慢生活—由高强度的都市生活向田园慢生活的回归凸显马鞍村生态优势特色,以特色田园风光保护为基础,依托优良的田园生态环境为其旅游突破重围提供条件,大力保护村内青山绿水构成的良好原生态环境和田园自然风光,造就怡情乡村,形成生态美丽乡村。

2、软改造—新功能的植入给乡村带来繁荣依托马鞍村核桃、茶叶种植现状基础产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农旅结合,将有条件和有资源的区块适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加产业项目,通过产业互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综合收益。

3、美环境—强调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以马鞍村现状背山临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契机,结合马鞍村初具规模的核桃产业园和历史人文景点等景观环境,通过环境改造和美化,彰显马鞍浓郁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

4、显文化—强调地方文化气息通过本土文化特色的渲染,将民俗文化和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建设中去,为马鞍村增添丰富多彩的文化趣味、神秘色彩和乡土风情,增强旅游特色和吸引力,提高旅游的本土感、差异化和趣味性。

发展定位马鞍村是恒口示范区旅游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为核心,生态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区。

二、形象定位通过对规划区地脉和文脉的挖掘、现状核心特质的梳理以及马鞍村产业发展态势的研究,提取马鞍村最具独特性、差异性和吸引力的元素,树立马鞍村四大主题形象为:“九品香水莲花、探风情古村落、游碧水千工堰、购生态农产品”。

三、空间布局根据马鞍村村落本身特色及资源禀赋状况,结合文化内涵梳理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以尊重自然生态、突出主题特色、满足旅游功能空间配置需要为原则,在整体布局上注重各片区的主题特色性、差异性、连续性和互动性,统筹考虑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区域内部协作关系,形成“一轴、一带、两核、四园”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轴:经济发展轴。

以马鞍路为依托,连接南北两极核心组团,形成马鞍村南北纵向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

一带:大棚蔬菜种植带。

规划依托恒河东岸平坦地,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导,形成河岸大棚蔬菜种植带。

两核:南部旅游服务核心区和北部村庄建设核心区。

南部旅游服务核心区:以马鞍村南部旅游接待中心为依托,借助天然的滨水库区环境和地理条件优势,打造集旅游接待、休闲娱乐和民俗文化体验的综合旅游服务区。

北部村庄建设核心区:结合北部河岸特有的稻田,山水景观和地方民俗文化,保留原有的乡村建设机理,梳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景观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统一整体的规划,形成以村庄建设为主体,集食、宿、游、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核心区,凸显山水田园文化和传统的乡土气息。

四园:分别为村域南部三个核桃园和村域北部一个梯田茶园。

四、建筑风貌整治马鞍村由7个村落组成,整体呈现出民居建筑散落分布的特征。

风貌整治针对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两种类型,分别从建筑的风格、色彩、高度、户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修建指导说明。

主要遵循“一户一宅”的原则,并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风貌以及位置等各种相关因素确定整治模式,对破旧的、影响整体空间景观的建筑进行整治,分为以下五大类:1、拆除拆除一户多宅的除主宅以外的宅基地、独立辅房等,以及对村民自行搭建的牲口房、厕所以及影响整体景观的辅房;拆除现有的公共猪圈。

2、拆除重建拆除重建主要针对村民住房。

对严重影响景观的住宅和危旧房予以拆除并就地或异地重建。

主要涉及以下建筑。

北部核心区入口处钢架住房、民居改造区内住房、规划拆除重建建筑均于七组核心区内重建。

3、改变功能建筑规划将村庄内部分住宅建筑改变其使用功能,在保留原来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整治,作为参观博物馆建筑、访问点、农家乐、乡村俱乐部等,主要用于马鞍村旅游产业的开发。

博物馆建筑:主要为原南部核心区滨水区四合院建筑。

乡村俱乐部:原南部滨水区四合院周边两组建筑组团及北部大田三组建筑。

4、重点整治重点整治建筑主要指现状建筑中景观风貌一般的新建建筑。

主要采用平改坡、立面整治两种整治模式。

平改坡:对现状为平屋顶的建筑进行平改坡或者局部平改坡。

坡屋顶统一采用灰瓦屋顶,局部增设栏杆,部分建筑平改坡时留有露台可供晾晒衣物等。

立面整治:立面整治主要包括墙面贴面砖、局部加披檐、封阳台、涂料粉刷栏杆和线脚等方法,同时更换或粉刷窗框、门框。

5、一般整治除重点整治建筑外,其余住宅建筑均为一般整治建筑。

一般整治主要包括屋面整修、现状墙面清洗、墙面涂料粉刷、栏杆和线脚粉刷等。

同时局部更换、粉刷或清洗窗框、门框。

五、旅游发展根据马鞍村自然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马鞍村未来的旅游发展模式为休闲旅游。

面向的游客人群主要以本省及城市近郊游客为主,主打一日游和周末游产品。

旅游产业布局依托山水格局、村庄聚落、路网分布、产业种植分布特征及旅游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

其中:规划区南部滨水区:发展滨水休闲游乐、历史景点观赏和民俗文化体验;南部山地:主要依托核桃种植发展林果园采摘、观光休闲活动。

规划区西侧滨水长廊:主要依托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和河滩地,发展以蔬菜采摘、垂钓等。

北部山地:以大片的梯田茶园及山水为依托进行茶园游览。

同时,策划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一是以马鞍村滨水景观为主题,策划水上码头-滨水栈道-水上娱乐-民俗博物馆-河道长廊-莲花产业园等核心景点。

二是以马鞍村历史景点和产业园区为核心,策划千年古藤-龙王庙-核桃园-北祖师殿-茶园-古民居等形成文化线路。

六、生态环境保护1、生活污水处理按照建设相关环保法规、标准的规定,为科学、客观地对马鞍村污水处理进行技术开发,本次从农村实际的产污角度、排放规律研究确定采用太阳能微动力工艺处理马鞍村生活污水。

规划以粪污分流、雨污分流为原则,综合马鞍村人口分布、污水水量、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地理状况等确定排水体系和排水管网布置。

生活污水收集模式为集中处理与分区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严控污水进入河道水系。

2、生活垃圾处理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应配置垃圾收集点、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

3、清洁能源使用改善原有的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木材和草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率在70%以上。

4、水源地保护规划马鞍村属于恒河水系,位于水库水资源保护区,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恒口镇的供水环境和乡村旅游环境。

因此水源保护在本规划区内被列为主要的保护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水源地保护上游20公里,下游2公里为水源地保护区,上游2公里,下游500米为重点保护区。

七、综合防灾1、抗震规划本着预防为主、防御与救灾相结合的方针,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居民和旅游者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要对当地居民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相关防震救灾的技能培训。

绿地、广场均为地震时避难场所。

消防站、变电所、村委会、卫生室等,对灾害发生时起关键作用的设施和部门应比基本烈度提高1度设防。

规划区道路干线均是震灾期间的疏散通道,平时需注意加强保养。

生命线工程如给排水、供电等重要的建筑都应提高一度防范。

对原有建筑进行抗震评估,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建筑采取加固措施。

2、消防规划在规划区主要居住点周围开辟疏通消防通道,配套消防设施。

在人流集中的通道、设施,必须设置消防安全出口,要保持通道通畅,并设有照明标志和应急出口等。

建筑设计中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减少和防止火灾灾害,村庄组团内设置应急消防站,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度。

3、防洪规划规划区内加强山体两侧绿化,特别是在沟靠崖区设置相应设施减缓水势、降低流速和冲刷能力。

靠山坡的建筑修建泄洪道和防洪设施;对规划区沟内边缘的地质条件脆弱的滑坡地带,不可设置建筑物、设施构筑物,同时应加强对滑坡体的加固处理,防止可能给游客带来的一切安全隐患。

马鞍村千工堰水库水位最高水位为291.00m,规划区建筑均高于最高水位,规划一组至七组核心区沿河岸修建防洪堤。

八、制度保障实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组织体系,由村级班子主要成员、驻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有一定威信的村民代表、外来务工人员代表等组成,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议事、监督;设立“社区工作站”,在村党组织领导和村委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工作。

成立以村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马鞍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镇扶贫办、农业中心、财政所,负责对其发展建设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村委会内,具体负责现场考察和日常工作指导。

九、结语城郊型乡村的发展,必须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进行统筹规划。

要强调乡村环境、乡村文化的原生性,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元素,结合自身特征,构建生态美丽、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1]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6):9-19.[2]玉智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近郊型乡村田园社区化实践——以湖南郴州松西子社区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5):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