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介绍及绪论

合集下载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节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本节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本节介绍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章:道德与道德建设3.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本节主要讲解道德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本节阐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

3.3 道德修养与自我提升本节介绍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章:公民素质与公民道德4.1 公民素质的内涵与要求本节主要讲解公民素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道德素质、法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4.2 公民道德的建设与培养4.3 公民道德的实践与示范本节介绍公民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公民如何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

第五章:道德教育与道德评价5.1 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本节主要讲解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了解道德教育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2 道德评价的内涵与方法本节阐述道德评价的内涵、意义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道德评价。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明确学习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和目标。

1.2 人体解剖学的历史发展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

理解人体解剖学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1.3 人体解剖学的分支和分类介绍人体解剖学的不同分支,如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等。

解释各个分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人体的结构层次2.1 细胞和组织的概念解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不同类型。

介绍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2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明确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功能。

解释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整体,协同工作以完成生理功能。

2.3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

概述各个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第三章:人体的轴向和方位术语3.1 人体轴的概念介绍人体轴的概念,包括垂直轴、水平轴和倾斜轴。

解释轴与人体器官和结构的关系。

3.2 人体方位术语学习常用的前、后、上、下、内、外等方位术语。

掌握方位术语在描述人体结构和器官位置时的应用。

3.3 立体方位的表示了解三维空间中人体结构和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会使用图形和模型来表示立体方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解剖4.1 骨骼系统介绍人体的骨骼系统,包括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学习主要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4.2 关节和肌肉系统解释关节是连接骨骼的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关节。

学习肌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4.3 人体的主要肌肉群介绍人体的主要肌肉群,如背部、腹部、四肢等。

掌握肌肉群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第五章:内脏系统的解剖5.1 消化系统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

学习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2 呼吸系统解释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

学习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3 泌尿系统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等。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本章学习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1.1 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在工程技术中,准确地表达工程对象的形状、尺寸及其技术要求的图形称为工程图样。

工程图样记录和传递着设计者的智慧和设计意图,在制造加工、施工、装配、检验等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起到了文字和声音语言无法比拟的更直观、更形象的作用,而且是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工程图样有“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之称(图1-1车床零件图)。

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工程图样可以用手工绘制,也可由计算机绘制。

本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研究用正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根据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工程图样国家标准规定、图样的基本表示方法、机械零部件图样的绘制与阅读以及零件的装配与拆装画法等。

二、课程的任务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文化素质、较强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构型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为后续课程和未来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学习运用正投影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体的能力;2.学习《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养成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自觉性,培养查阅国家标准的能力;3.培养对三维形体及相关位置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4.培养贯彻、执行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工程意识;5.培养徒手绘画、仪器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6.培养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的基本能力;7.培养创造性构型设计的能力。

人机交互:第1章 课程介绍与绪论

人机交互:第1章 课程介绍与绪论

1.3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
多通道智能用户界面阶段(第三阶段)
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计算机系统的拟人化和以掌上电脑为代表的计算 机的微型化和随身化,是当前计算机的两个重要的应用趋势。目前以 鼠标和键盘为代表的人机界面技术是影响它们发展的瓶颈。
利用人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表情、姿势、视 线等输入),以并行、非精确方式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可以提高 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 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 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 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 维和语言等。
• 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应用人工智能对用户的原始输入 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解释、分析和综合,提取语义 内容,达到对用户的某种理解。然后,从较高的表 现层次上传达给用户最恰当的反馈,它侧重于信息 的理解和解释。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及硬件设备,建立高度真实感的虚拟环境,使人们通 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在其中看、 听、触、闻起来像真实的,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 一种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真实感、沉浸感和交互性。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虚拟现实技术
自然和谐的交互方式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 容,其目的是使人能以声音、动作、表情等自然方式与 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
人机交互并不是虚拟现实的全部,复杂场景的建模、绘 制等技术,也是虚拟现实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人们怎样才能从这信息的海洋中去浏览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新的网络用户界面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及超文本传输协 议HTTP为主要基础的网络浏览器是新的网络用户界面的代 表,

文学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

文学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 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 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 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 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 醇美者有所乏耳。”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 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 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 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 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 兴其实是暗喻。
参考书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文艺学论纲》(修订本),胡有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4、《谈美》,朱光潜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2年版。
5、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 照进,童庆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诗学· 诗艺》,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罗念生,杨翰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7、《美学》,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 书馆1979年版。 8、《拉奥孔》,莱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构成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目的、课程、方法、途径等内容。

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教育是什么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第七章教育目的第八章课程第九章教育方法第十章教育途径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考试介绍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一)教育学的定义1.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换言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存在于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概括了人类—
—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生
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 存的绿色植物的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有日光 (光能)、热量(热能)、空气(主要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
o土壤通报
oPedosphere
(SCI) o土壤肥料 o水土保持学报 o水土保持通报 o生态环境
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preface
•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 “土壤”的基本概念
• 土壤科学发展史简介
•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任务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 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者更长的时间;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
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的基础营养库,还是绿 色植物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 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 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 在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 群,地下微生物在这里生活和繁育。
4m
10 米 以 下
5.稳定与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 固定和解毒作用; 4.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 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 自然资源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2 运动与身体功能的关系分析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神经系统的概述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机制。

2.2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探讨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分析运动学习中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3.2 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心脏功能、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血压、心率和血流量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概述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4.2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调节机制。

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概述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

5.2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

分析运动训练对肌肉适应性的机制。

第六章:运动与能量代谢6.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代谢的定义、测量和意义。

掌握能量代谢的三个阶段:基础代谢率、运动代谢率和恢复代谢率。

6.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和类型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第七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7.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掌握运动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包括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7.2 运动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探讨运动对激素分泌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分析运动对代谢、生长和生殖功能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概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van der Waals 力
偶极和偶极,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的吸引力。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对于大多数有机物而言,以色散力为主,只有 极性很大的分子,才以取向力为主。
2) 氢键(hydrogen bonds)
H Y (Y: N,O,F等原子)
Y: 电负性很强,原子半径较小
两个甲醇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
Lewis 碱:具有未共用电子对原子的分子 或离子
H2O NH3 CH3NH2 CH3OH CH3OCH3 X OH CN NH2 RO R
3) 硬软酸碱原理(HSAB)
影响酸碱反应难易程度的因素:
Pearson 将 Lewis 酸碱分为: 硬: 接受体的原子小,带正电荷多,电负性较高
价电子层没有未共用电子对
有机化合物
最早的有机化合物来自 于动植物体(有机体)
生命论(Vitalism)认为: 有机化合物只能由有机体产生。无机化合物则存 在于无生命的矿藏中,同时也可由有机体产生。

1806-1848 由提取进入到提取合成并举的时代

Friedrich Wö hler (German)的实验(1828 )
杂化轨道理论:成键之前原子轨道进行了重组

碳原子的几种轨道杂化
1. sp3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C: 1s22s22p2
原子轨道重组
109.5o
4个sp3轨道
四面体型

甲烷(CH4)的 成键示意
H H C H H H H H C H
键 轴对称方式交叠
碳负离子
异裂 R:L 异裂
R:
-
L
+
亲核试剂
R
+
L:
-
碳正离子(亲电试剂)
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
1.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一个极性分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的一端 与另一个分子带有部分负电荷的一端之间 的吸引作用。
H-Cl

H-Cl



H-Cl Cl-H
-
-
-
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第一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合物 1)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基本元素:C 其它元素: H, N, O, X, S, P, Si 等 有机化学 ——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
2)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 ① 1773-1805 从有机体内提取有机物 例:酒石酸(1769),草酸(1776),乳酸(1780)等
教材:有机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配套辅导教材: 基础有机化学
刑其毅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第一章 ~ 第八章 11月初期中考试
第二部分:第九章 ~ 第十二章和第十六章
注:1. 第十三章 ~ 第十五章内容不讲
考试和成绩
期中和期末考试各一次
3)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
组成 结构 性质
性质的变化规律
有机反应
结构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构 机理 合成
4)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①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异构现象普遍 ②结构复杂 ③易燃烧,对热不稳定 ④熔点较低,一般在250oC以下 ⑤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⑥反应速率一般较小,副反应多
1.2 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
347 414 305 360 485
C Cl C Br C I C C C C
339 285 218 611 837
1.3.8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型
1. 协同反应
2.均裂 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 子或基团
自由基
均裂 R:L
R
L
3.异裂 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分给一个原子或基团,生成 正离子和负离子
Cl
F

+
O H H
H O H H
F F B F
+ Cl
F B + O CH2CH3 F CH2CH3
O CH2CH3 CH2CH3
电子给予体
酸碱络合物
Lewis 酸:具有空轨道原子的分子或离子
CH3CH2OH HCl CH3COOH OH Li+ Mg2+ R+ Ag+ AlCl3 BF3 TiCl4 SnCl2 FeCl3 ZnCl2
H C H 键(sp3-sp3) H H H C H 键(sp3-p) Cl
H H C H 键(sp3-s) H H
H C H 键(sp3-s)
2. sp2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原子轨道重组
120o
3个sp2轨道
2pz
平面型

乙烯(CH2=CH2)的成键示意
104° O
甲烷
乙醚
H 118° C H
121° O
甲醛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③键能:
形成共价键时体系释放的能量, 或断裂共价键时体系吸收的能量。 键能反映了共价键的强度,键能越大 则键越牢固。
表1.2 一些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 键能/kJ· mol-1 共价键 键能/kJ· mol-1
C C C C C C H N O F
H p轨道 C
+
H H C H H
sp2轨道 H
CC
H H
p轨道
键 侧面交叠 (电子云结合较松散)
键(sp2-s) H C H C H 键(sp2-sp2) 键 (p-p) H H H C C CH3 H O C CH3 键(sp2-sp2) 键 (p-p) H
键(sp2-sp3)
H+ Li+ Na+ K+ Mg2+ Ca2+ Al3+ BF3 AlCl3 SO3 CO2 HX
离子的大小 电荷的多少
电负性
H2O
HO
F
Cl
AcO
SO42- NO3 ROH ROR RO NH3 RNH2
软:
接受体的原子大,带正电荷少,电负性较低 价电子层里有未共用电子对
RX ROTS Cu+ Ag+ Hg2+ RS+ Br+ I+ Br2 I2
H3C O H O CH3 H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顺序为: 氢键 >> van der Waals力
1.5 酸碱的概念
1) Brø nsted 酸碱理论 Brø nsted 定义: 酸: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碱: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H2O + NH3 OH + HNH3




共轭碱 共轭酸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
课堂练习多次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约 3:7 )
平时成绩:习题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和
出勤率等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有机化学是一门学科基础课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应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3. sp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原子轨道重组
180o
sp 直线型
2py
2pz
乙炔(CHCH)的成键示意:
py H pz
py
C
+ sp轨道 pz
C
H
H
C
C
H
H
C
C
H
H3C
C
C
CH
CH2
键(sp-sp) 2 键 (p-p)
键(sp-s)
键 (sp-sp2)
•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鉴别与用途
•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主要内容
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碳原子的杂
化状态、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同分异构现象、主体异构, 主要官能团的特性 ③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典型的变化规律 ④有机化合物重要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规律,如取代、加成、 消除、氧化、还原、聚合、重排、重氮化等反应 ⑤有机反应机理,自由基取代及加成,亲电取代及加成,亲核 取代及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应机理等。
RSH I R 3P C2 H 4
RSR SCN C6H6
RS CN R
HS
H
“硬”、“软” 是用来描述酸碱抓电子 松紧程度。 硬酸 外层电子抓得紧 硬碱 软酸 外层电子抓得松 软碱
硬酸优先和硬碱结合,软酸优先和软碱结合
酸碱的硬软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1.6 分类和官能团


按碳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
直链 饱和
1.3.6 共价键的极性
电负性:原子核对成键价电子吸引能力的大小,吸 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 成键两原子电负性不同,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不 同,导致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共价键的极性:看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非极性共价键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的极性大小是用偶极矩(μ)来度量的。
表1.1 一些共价键的键长 共价键 共价键 键长/nm
C C C H C N C O
0.154 0.109 0.147 0.143
键长/nm
0.177 0.191 0.134 0.120
C C C C
Cl Br C CFra bibliotek② 键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