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课程介绍 v5.0c1
【学习】第一课课程简介及学习方法

以向右拖动剪辑进行调整直到删除过渡。
整理课件
8.4 音频编辑
▪ 1、导入音频文件和录制音频旁白获得音频素 材
▪ 2、音频可以重叠,也可以通过调整音频级别 来决定哪一段音频的播放声音较大,以实现 不同的效果。
▪ 3、在录制音频旁白时可以通过降低环境噪音 和正确使用麦克风来提高录音质量。
第一课 课程简介及学习方法
整理课件
第1篇 拥抱数码影音时代
▪ 第1章 电脑影音娱乐综述 1.1 多媒体电脑的组成 1.2 影音资源哪里找 1.3 影音播放ABC 1.3.1 媒体文件格式 1.3.2 媒体播放器 1.3.3 修复无法播放的影片 1.4 影音制作DIY 1.4.1 影音制作的必要设备 1.4.2 个人影音制作实例 1.5 网络影音交流
整理课件
▪ 第2章 设备连接 2.1 连接ADSL调制解调器 2.1.1 安装网卡 2.1.2 连接ADSL 2.1.3 设置Internet网络连接 2.2 连接音频设备 2.3 连接视频采集卡 2.4 连接视频输入设备 2.5 安装刻录机
整理课件
第2篇 影音资源搜索与下载
▪ 第3章 网络资源搜索与下载 3.1 影音资源搜索 3.1.1 应用关键字搜索影音文件 3.1.2 从门户网站中搜索影音资源 3.2 影音资源下载 3.2.1 影音资源下载的基本方法 3.2.2 使用影音传送带下载文件 3.3 实例示范——《锵锵三人行》的下载播放过程 3.3.1 下载影音文件 3.3.2 下载后播放验证过程图解
▪ 特点:具有流程简洁、容易上手等优点
▪
windows自带软件,使用方便
▪ 功能: 1、分割视频
▪
第一单元 Visual Basic 初步 第1课

第一单元 Visual Basic 初步
第1课 VB开发环境简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程序设计中的一些术语
2、熟悉VB开发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程序设计中的术语,VB开发环境。
三、教学过程
1、启动VB
启动Visual Basic 6.0中文版:
步骤1、开始——程序——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版——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版
步骤2、打开VB窗口如下图所示
步骤3、单击“确定”按钮,进入下图所示的VB集成开发环境。
2、认识VB工作环境
从图中可以看到,VB集成工作环境中有工具箱,以及“工程”窗口、“窗体设计”窗口、“属性”窗口和“窗体布局”窗口等许多小窗口。
3、学生练习:
(1)、打开VB开发环境(2)、认识VB的窗口布局及工具。
(3)在窗体设计窗口中改变窗体大小观察在窗体布局窗口中窗体的变化。
三、设置VB工作环境
四、运行示例程序观察VB程序的运行情况。
小结:初步认识VB开发环境和其窗口布局。
chap_1

第一章概论§1 C语言简介1.C语言的发展历史及分类①发展历史:形成阶段:C语言的是在1967年形成的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基础上发展出来的.1970年,美国Ken Thompson为了开发UNIX操作系统基础部分(约1500句语句)需要,对BCPL作了重大改进,发展成俗称B语言的一种语言,他混合了B语言和汇编语言,写成了UNIX操作系统的基础部分.1972年,Bell研究所的Dennis Ritchie和Brian Kernighan对B语言又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推出一种新型的程序设计语言,这就是C语言的最初版本.发展阶段:由于C语言具有的很多优点,自1972年以来,在Dennis Ritchie和Brian Kernighan 基础上,在语言结构、编译方法、数据类型种类、编译环境、与硬件和机种适配、与不同操作系统适配及与其它语言接口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发展出几十种不同版本的C 语言.定型阶段:198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A merican N ational S tandard I nstitute)对不同版本的C 语言作了适当的补充和修订,推出一个标准的C语言草案,称为ANSI_83标准C;1987年正式定型,这就是ANSI_87标准C.②分类:尽管有了ANSI_87标准C,但目前仍有若干中不同版本的C语言流行于世,最主要有两种:Turbo_C:1980年由美国Borland公司推出,以后又发展出V1.0,V1.5,V2.0等不同的升级版本,其编译环境又有集成环境(The I ntegrated D evelopment E nvironment) 和命令行方式之分.它把源程序编译成非Windows可执行文件.MS_C:是MicroSoft_C的简称.1980年由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之后又有V3.0 V6.0 等升级版本.编译环境以命令行方式为主,虽有集成环境但功能不全,较少被人使用,只有在推出V5.0版的同时,提供出一套完善的快速集成环境,它常被独立地称为Quick_C.它也把源程序编译成非Windows可执行文件.比较:Turbo_C和MS_C的源程序几乎可以互相通用,即它们的关键字和语法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外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编译模式,但仍各有所长:Turbo_C的编译速度快,具有很好的编译环境和工作环境,调试手段较优越;MS_C的编译速度较慢,编译环境和工作环境略逊,但代码优化很好,编成的可执行文件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些计算机编程人员,常喜欢先用Turbo_C编译调试,到全部调试完成后,最后再在MS_C 中编译一遍,得到最终的应用软件.③当前情况:在PC机以Windows视窗技术为主流的90年代,只能编译成非Windows文件的C语言,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在九十年代初和中期,先后推出了更为先进的Borland_C++和Visual_C++.它们编译成的应用文件都是Windows文件;在C语言所具有的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又一改数据、程序分流的传统软件观念,以“任务”作为处理对象,引进了集数据、程序于一身的数据类型“类”,这样使程序更为简洁高效;引进了类似于伪语言的表示语句识别系统,使编程更接近口语化;且与Windows之间具有良好的接口,能充分利用Windows资源,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一般应用软件编程的主流语言.据统计,目前应用软件有%60是用C++编制的.但C++的基础仍然是C语言,没有坚实的C语言基础,要想顺利掌握C++难度很大,因此目前高校计算机语言教育中,仍然以C语言为主.可以说,有了较好的C语言功底,稍加努力,掌握C++已不是难事.本课程主要学习Turbo_C V2.0,且以集成环境为主要编程、调试手段.④课程目的:C和C++是熟练的“编程人员使用的语言”,它主要用于开发编制软件系统而非一般应用程序,例如曾经风行一时的Dbase、Foxbase等都是用C语言编制的.但就目前同学的水平而言,我们的目标还是希望通过C语言的学习,能建立并掌握程序概念,学会编制应用程序,能为同学们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贡献一点力量。
压力传感器单片机课程设计

压力传感器单片机课程设计第1 章前言电力压力器中主要使用的压电材料包括有石英、酒石酸钾钠和磷酸二氢胺。
其中石英(二氧化硅)是一种天然晶体,压电效应就是在这种晶体中发现的,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压电性质一直存在,但温度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压电性质完全消失(这个高温就是所谓的“居里点”)。
由于随着应力的变化电场变化微小(也就说压电系数比较低),所以石英逐渐被其他的压电晶体所替代。
而酒石酸钾钠具有很大的压电灵敏度和压电系数,但是它只能在室温和湿度比较低的环境下才能够应用。
磷酸二氢胺属于人造晶体,能够承受高温和相当高的湿度,所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在1954年美国C.S.Smith首先确认了半导体压电效应,1955年C.Herring 指出:这种压电电阻效应是由于应力的作用,引起导体与价电子带能量状态的变化,以及载流子数量与迁移率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日本从1970年开始研究开发,首先应用在血压计上,之后在过程控制领域及轿车发动机控制部分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最近几年在家用电器、装配机器人等应用领域普遍采用电子压力传感器作为压力控制、压力监控和判断真空吸附的效果。
图1 电子压力器模型1第2章电子压力器的工作原理 2.1 电子压力器的工作原理电子压力器由压力传感器,A/D转换器,数码显示等组成。
当用手按压传感器,腔体内外就会产生压差,这些压差就会转化成电压,电压转化成数字量后,根据压力变化1Kpa,输出电压变化为120mV的关系,依照采样的输出电压,采用线性插值法可计算出实际压力值。
然后将实际压力值送数码管显示。
图2.1.1为PS压力传感器的截面结构图,图2.1.2为其传感器部分的结构。
如图所示,在压力传感器半导体硅片上有一层扩散电阻体,如果对这一电阻体施加压力,由于压电电阻效应,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
受到应变的部分,即膜片由于容易感压而变薄,为了减缓来自传感器底座应力的影响,将压力传感器片安装在玻璃基座上。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介绍课程管理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或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课程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3. 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管理;
4. 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5. 课程改进的策略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与考核
本课程将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1章无线通信中射频收发机结构及应用1

无线局域网(WLAN)是利用全球通用且无须申请许可的ISM频段 (2.4GHz频段、5.0GHz频段),在无线的环境中实现便携式移动通 信。
2020/5/12
25
1.5 典型应用的集成收发信机
1.5.2 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收发机
无线局域网(WLAN)是利用全球通用且无须申请许可的ISM频段 (2.4GHz频段、5.0GHz频段),在无线的环境中实现便携式移动通 信。
2020/5/12
18
1.3 射频电路与微波电路和低频电路的关系
IEEE和工业用微波波段的定义
频带名称 L带 C带 Ku带
Ka带(毫米波) U带(毫米波) E带(毫米波) F带(毫米波)
频率范围(GHz) 1.0~2.0 4.0~8.0
12.0~18.0 26.5~40.0 40.0~60.0 60.0~90.0 90.0~140.0
2020/5/12
7
1.1 无线收发信机射频前端功能和特性
对于发送系统硬件电路系统而言,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中放变
频和功放。中放变频的难点主要在于变频系统方案的设计,好
的系统方案设计可能产生的相关干扰较少,甚至还可能降低对
参与变频的本地振荡信号的要求。
基带信号 解调
中频变 频
低噪声放 大器
接收天线
图1-2接收机结构图
2020/5/12
20
2.高射频和微波电路
对于高射频和微波电路,其中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集总元件,但至 少要有一个分布式元件。
对于分布电路,具有下述三个特点:
1.必须采用麦克斯韦方程提出的波传播概念;
2.电路要有大的电长度,物理长度与电路中信号传播的波长可比拟;
亿赛通电子文档安全管理系统V5.0--客户端使用手册

文档类型:文档编号:亿赛通电子文档安全管理系统客户端使用手册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1月目录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术语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版权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终用户许可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授权许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知识产权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限保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您应保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程说明书

上机考试
第18周
停课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浏览教学网站、去实验中心上机操作。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实验名称及时间:
实验:实验教材相关实验
每周一(5、6节)、周二(1、2节),东校区实验中心机房
第13周
第3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
3.1Excel2003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3.2格式化工作表
周一3.4节4A201室
周四3.4节4A201室
每周一(5、6节)、周二(1、2节),东校区实验中心机房
第14周
第3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
3.3公式和函数
3.4数据管理与操作
作业:P69数据的计算
第15周
第3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
3.5应用图表
3.6打印
3.7交互操作
作业:P82实验教程3.6.2
每周一(5、6节)、周二(1、2节),东校区实验中心机房
第16周
复习
复习word 2003和excel 2003操作
每周一(5、6节)、周二(1、2节),东校区实验中心机房
170
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的入门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和专业课紧密衔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SA
HCSP
HCSE
Hillstone Certified Security Associate
• 笔试 • 考试题型,选择题 • 选择题(单选、多选) 70题 • 考试时间,90分钟 • 考试通过分数 ,70% • 认证前提条件,无 • 证书有效期,2年 • 通过此认证验证考生的基础路由交换知识、基础网络安 全知识、基础VPN及QoS等知识
第一章 课程介绍 training@
章节目标
• 通过完成此章节课程,您将可以:
– 了解Hillstone网络安全认证面向的人群,需要具 备的前提条件,认证的目标 – 了解Hillstone认证的课程内容 – 了解Hillstone认证体系
课程内容
•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课程介绍 安全架构 搭建实验环境 系统管理 工作模式 安全策略基础 网络地址转换(NAT) 安全策略高级特性 日志报表 流量管理 VPN
课程的预备知识
• 学习此课程需要了解以下基本网络知识和经验:
• Internet • 网络基本概念 – TCP/IP – Bridging, Switching, and Routing
课程资源
•
•
在线资源 在线文档 手册文档 安装手册 使用手册 命令手册
认证体系
认证课程
培训课程
培训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 时间
HCSA - Hillstone 认证安全工 HS-101 程师 HCSP - Hillstone 认证资深安 HS-201 全工程师 HS-202 HS-203 HCSE - Hillstone 认证安全专 HS-301 家 HCSS - Hillstone 认证安全销 HS-601 售
课程服务信息
• 课程目标 • 签到表 • 时间表
• 休息室
• 上课时间 • 午餐
Q/A
| Hillstone Confidential
Hillstone Certified Security Expert
• • • • • • •
考试方式:实验 考试时间:七小时 考试地点:苏州 考试通过分数 :70% 认证前提条件:HCSP 证书有效期:2年 通过此认证验证考生的综合网络安全知识及实际动手能 力,对Hillstone安全网关的高级功能掌握情况以及在复 杂网络环境下的排错能力
Hillstone Certified Security Professional
• 笔试 • 考试题型,选择题 • 选择题(单选、多选) 70题 • 考试时间,120分钟 • 考试通过分数 ,70% • 认证前提条件,HCSA • 证书有效期,2年 • 通过此认证验证考生的综合网络安全知识,对Hillstone 安全网关的高级功能掌握情况
部 署 Hillstone 安 全 设 3天 备 安全网络综合部署 2天 构建安全VPN网络 带宽管理与应用安全 安全网络高级部署 2天 1天 5天
规 划 Hillstone 整 体 解 1天 决方案
认证流程
•
• •
HCSA: Hillstone认证安全工程师,取得此认证需通过HS-101课程考 试。 HCSP: Hillstone认证资深安全工程师,取得此认证需预先取得HCSA 证书,并通过HS-201、HS-202、HS-203课程考试。 HCSE:Hillstone认证安全专家,取得此认证需预先取得HCSP证书, 并通过HS-301课程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