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家庭的记忆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2家庭的记忆人教部编版(20200109084514)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是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知识窗”、“阅读角”等版块组成,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内心理解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从小受到热爱家人,尊老孝亲的教育。
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学生们对家庭关系示意图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进行填写,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与家庭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父母和祖辈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增进对长辈和家庭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变化,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渐树立家庭责任感。
3、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庭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学会如何搜集资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庭的关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小受到热爱家人,尊老孝亲的教育。
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教学难点】从内心理解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四、教学准备班班通,PPT、希沃白板等。
五、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请大家猜个谜语——女儿出嫁了,猜一个字”2、对了,这个字就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庭的记忆》。
3、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1、这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2、聆听儿歌,填写表格。
3、请同学上台展示后,教师再出示课件“家庭关系示意图。
4、进行书上79页的“抢答竞赛”,请学生上台完成课件上互动选题。
5、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家庭也在变化,课前布置同学们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大家都完成了吗?6、(投影出示书上80页表格)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再补充说明。
7、四人小组相互交流。
教师行走巡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如父母的生日,长辈去世的日子等,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8、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下传统节日中的“家”,大家自学一下书上81-82页内容,完成书上82页的表格9、不光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有“家”,我们的语言文字中也有“家”,古诗中也有“家”。
12《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爱国敬家”的基本概念。
2.学生应该能够意识到爱国敬家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够积极参与到爱国敬家的实践中。
3.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家庭责任感,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4.通过课堂启示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其爱家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爱国敬家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其爱家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1. 课堂启示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家,而家庭是我们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同时,我们也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祖国之中。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该怎样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和国家建设中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 讲解课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53-54页的课文《家庭的记忆》,然后根据以下问题回答: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孩子为什么想要成为家庭的“英雄”?3.爸爸妈妈的话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4.孩子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讨论1.爱国敬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内容的?2.家庭文化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是什么?你认为对于家庭来说,哪些因素是最为重要的?3.家庭和国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4.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每个小组也应该对家庭文化或爱国敬家这两个方面,进行自己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一个小结,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5. 课堂总结通过课堂启示和讲解,同学们应该对《家庭的记忆》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更好地理解了爱国敬家的含义和实践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家庭文化的重视和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把爱国敬家和爱家之情切实付诸实践,为我们的国家和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家庭的记忆》教案12《家庭的记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2、情感与态度: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3、行为与习惯: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4、过程与方法:通过标出特殊的日子和编写“家庭大事年表”,追溯家庭的历史,勾起对家庭的记忆。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难点: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家人之间的关爱,懂得人的生活离不开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家庭大事记录表、我和父母比童年表格。
学生准备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课件出示现代诗歌《家》)家是依靠的翅膀,借助它的力度,你可以飞翔到蓝天。
家是停泊的港湾,早晨出发即一个弧度,将晚的幕布里回到终点。
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一个同一个点上。
家是一个去处,一个人永远的留恋,一生恋着雪霜暴雨的地方,又是一个人恋着菜蔬来面的地方,靠火蒸煮饭菜靠心与手生活的地方。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在自己家里生活,你们有何感受?生:喜欢。
我感受到幸福快乐,有安全感。
师:是的,家总能让感到我们开心、快乐、温馨和幸福。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我想说的是,幸福家庭的幸福也是各不相同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家”中,了解“家”的历史和文化吧。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诗歌,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家庭。
】二、家庭称呼抢答养(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家庭关系示意图”)师:同学们,这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生1:空白一: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2:空白二:叔叔、婶婶。
生3:空白三:姥姥、姥爷(外婆、外公)。
生4:空白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5:空白五:姨妈、姨夫。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优秀备课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优秀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中期,他们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6.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12、家庭的记忆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了解家庭的开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言语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开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了解家庭的开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言语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开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打算: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教师:你是如何了解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觉察了什么?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说课稿

《家庭的记忆》说课稿第二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的6个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传统节日的家”和“语言文字家”的教学内容。
位于第81—84页。
本课的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学生除了建立与家庭的情感联系之外,还需要对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进行一定的社会性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因此,需要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二、说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本课让学生理解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为传统文化可能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比较脱节,为了让传统文化学习更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材选择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作为切入口,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核心素养点体现:人文情怀、审美情趣)2.能力与方法: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小竞赛,制作简报等形式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家”。
(核心素养点体现:乐学善学、审美情趣、信息意识)。
3.知识:知道“年夜饭”的定义,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核心素养点体现: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即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有关的语言文字。
第12课家庭的记忆 第4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4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重要性;2.了解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角色;3.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教学重点:1.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角色;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具准备:1.学生课本;2.家庭的照片或图画。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5分钟)1.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2.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3.提问:“你们家里有多少人?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逐渐引导他们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
Step2.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课,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的意义。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程度,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讲述的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的意义。
Step3.巩固(20分钟)1.让学生用课本上提供的问题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家庭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你在你的家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你如何帮助你的家庭成员?”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欣赏不同的答案,并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珍视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Step4.拓展(5分钟)1.展示一些家庭的照片或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照片或图画,来认识家庭的多样性,并了解不同的家庭成员和角色。
2.教师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庭中的故事或经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Step5.总结(5分钟)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
2.通过反思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家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12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认识。
但他们对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对家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3.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家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好典型家庭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家庭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庭的定义、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关爱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幸福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学反思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二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
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前了解班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小区的孩子,对亲人的称呼大致相同。
课一开始“链接生活,忆美好”,以谈话的形式链接学生的生活,进入家庭的记忆。
第二板块“创设情境,忆关系”,通过“全家福中的亲人称呼”“现场合作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搭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
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
活动后,马上以“家庭称呼抢答赛”的竞赛游戏的形式,检查并再次熟悉家庭内成员之间的称呼。
最后在“调查家庭大事,忆家史”环节中,有效反馈指导“家史”小调查、“童年不同样”,课堂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过程性的指导。
本节课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情、有感、有行的整体化过程,是对孩子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
但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调查的方法指导不够,学生反馈的方法较单一。
今后教学,要加强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