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局与魏延之死

合集下载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魏延,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的勇猛和忠诚深受刘备的信任和赏识。

他在历史上被人们所熟知的不仅仅是他的勇猛和忠诚,更是他的死因。

那么,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呢?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在刘备称帝后,因为与诸葛亮产生了矛盾,被贬为广汉太守。

后来,刘备病逝,诸葛亮继位为丞相,魏延被任命为前锋都督,率领军队出征。

在攻打南中的过程中,魏延却背叛了蜀汉,企图投降曹魏。

最终,他被蜀汉将领姜维所杀。

这个版本的死因,虽然简单明了,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魏延会背叛蜀汉,更没有解释为什么他会被姜维所杀。

历史学家们对于魏延的死因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延之所以背叛蜀汉,是因为他对于蜀汉的统治不满,认为蜀汉腐败无能,无法为民众谋福利。

他还认为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感到不满和失望。

他投降曹魏,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和机会。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魏延之所以背叛蜀汉,是因为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

据说,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建议攻打曹魏,但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后来,诸葛亮派魏延出征南中,但魏延却认为这是一种贬斥和惩罚,于是产生了反叛的念头。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魏延会被姜维所杀。

有一种说法认为,姜维杀死魏延是为了维护蜀汉的利益和尊严,因为魏延的叛变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蜀汉的安全和稳定。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姜维杀死魏延是为了自保,因为魏延在南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和支持者,如果让他回到蜀汉,可能会对姜维的地位和权力造成威胁。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法完全解释魏延的死因。

魏延的死亡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让人们对于他的形象和贡献产生了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魏延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的死亡是因为被误解和不公正对待;而有人则认为,魏延是一个背叛的叛徒,他的死亡是应该的。

无论如何,魏延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所关注和传颂,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魏延之死其实并不冤枉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终没有死在敌人手上,却是被同僚杨仪所斩,实在是有点憋屈。

这场内讧表明上是因为性格不合上演的火拼,但更多的是背后争权夺利的延伸,以及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所致。

由于两人先后死去,令本已缺乏人才的蜀汉,更显凋零。

魏延被杀还连累家族被诛,固然与他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关,但作为他上级的诸葛亮,并没有针对他的性格特点量才而用,这在用人管理上也是值得商榷的,上司与下属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最终才酿成惨剧。

盲目冲动惹的祸魏延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并不十分好。

这源自于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对投奔刘备而来的魏延的评价:“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这是魏延刚出场就差点要见阎王爷的节奏,当时刘备被曹军追赶,走投无路之下携百姓奔到襄阳城,刘琮束手无策准备投降,蔡瑁、张允则命令军士乱箭射向城外的百姓。

这是魏延挥刀砍死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蔡瑁、张允这等卖国之贼。

”刘备因怕双方动武伤害百姓而没有入城,尽管他的动机是好的,然而他却忽视了刘备和荆州群臣两方面的因素,刘备为了保全仁义之名,是不会乘人之危并接纳魏延。

而且蔡瑁、张允手握重兵,兵微将寡的魏延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更何况蔡瑁还是刘琮的母舅,如果杀了又让刘备如何面对?魏延的盲目冲动,在于没有理清当时复杂的形势,只知匡扶正义,妄图凭一己之力扭转大局,结果没有得到刘备的响应,还差点送掉性命,最终只能落荒而逃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这番行为导致诸葛亮对其的第一印象非常糟糕,因此后来魏延在长沙之战中,即使他救了黄忠、杀了韩玄并献城,可谓是劳苦功高,却依旧差点被诸葛亮所杀,并得到了以上一番恶劣评价。

修养不足的缺陷自从加入蜀汉集团后,魏延变得善于运用谋略并能出奇制胜,但自身修养没没有跟上他的能力,这让他的情商有所欠缺,在与同僚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在他最后众叛亲离时就有所体现。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

小说魏延之死邓朝阳 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作者简介:邓朝阳(1999.12-),男,汉族,辽宁省辽阳市人,主要研究方向:国学。

魏延者,字文长,蜀之大将也。

先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累迁至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建兴十二年,武候伐魏,以延为前部,屯兵渭水。

秋,亮病困,知命不久矣,乃令延摄行己事,欲日后兴北伐之事。

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密语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丞相病日笃,恐不久西归,魏延桀慢,难以驾驭,他日不臣,诸君皆为殂上鱼肉,不若借此时机,假丞相之名除之。

以绝后患。

”众人许之。

亮适卒,仪秘不发丧,窃符,欲引大军归汉中,魏延闻之大骇,谓左右曰:“丞相新亡,魏军必懈怠,吾方欲遣行者护丞相丧归,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怎料遭此变故。

”乃发兵据南谷口,烧绝栈道,以兵守御。

未几,仪引大军至出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对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而废天下事耶!”仪哂之曰:“将军之言差矣,丞相临终,乃将大事委于某,照依旧制,不敢变更。

既使公断后,今如何变节,不遵丞相遗命,自提人马,先入汉中,烧栈道,却灵车,谋为不轨,岂欲背汉而降魏乎!”蜀军闻言自乱,仓率之际,莫不惊慑,延恐兵马自残,乃提亲兵而走。

入汉中,遇马岱拦阻,魏延大呼“伯瞻亦以吾为叛将乎?”岱曰;”非公不忠,非吾不明,然公岂不闻淮阴立十大奇功.终于未央断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此三者皆王佐之才,志虑忠纯。

然恃才放旷,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干略过人而不知藏器于身,须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丞相在时,惜公之才,委以重任,诸将皆忌公傲物,旦碍于丞相情面,今丞相既殁,公已为人众矢之的,待何人保公?”延闻罢,长叹曰:“吾以为大丈夫生于世,当携三尺之剑,以立不世之功。

不想今竟葬于匹夫之手,悲哉!竖子既欲取吾性命,吾为若德。

历史趣谈:蜀汉后期的四大“门神”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历史趣谈:蜀汉后期的四大“门神”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汉后期的四大“门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导语:楚汉之际,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经萧何规劝,通过“抚其民,招贤人,收用巴蜀”,终于实现了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

这也就是说,汉中是汉家四楚汉之际,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经萧何规劝,通过“抚其民,招贤人,收用巴蜀”,终于实现了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

这也就是说,汉中是汉家四百年基业的龙兴之地,是“风水宝地”,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汉中无疑具有政治上的遐想意义。

蜀汉共设过四位汉中都督,分别是魏延、吴懿、王平、胡济。

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

作为首任的汉中都督,他做了大量的事情,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确立镇戍思想。

刘备当着群臣的面问魏延汉中如何守御,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虽然未说明确措施,但已勾画出总体思想,即汉中要能拒能吞。

二是构建牢固的防御工事。

杨戏(蜀臣)给予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评价。

至此,魏延在蜀军中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但他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他居功自傲,不把任何人放眼里,包括丞相诸葛亮,引起了同僚们的不满。

诸葛亮临终前将军队交给了杨仪。

魏延得知失去军队的指挥权,起兵夺权,未遂被杀。

吴懿(又作吴壹),字子远,河南开封人。

刘备定蜀,纳吴懿妹为夫人(穆皇后)。

这使得吴懿与刘备有姻亲关系,后因军功劳,吴懿成为蜀军中仅次于魏延的宿将。

当时国柱诸葛亮陨没,最杰出的军事将领魏延死于内讧,蜀汉上下可谓主少国疑。

在这种情况下,汉中都督的压力和责任是巨大的。

史载:吴懿“以弱制强,不陷危坠”,可看出,他不仅消弥了曹军的威胁,而且稳定了蜀汉的政局。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的知名人物之死

《三国演义》的知名人物之死

《三国演义》的人物之死关羽被孙权所擒而处死马超病死黄忠东征孙权时被乱箭射中肩窝(马忠部),当晚陨于军中孙策被许贡家客用毒箭射到, 毒发身亡孙权老死袁术兵败後, 无奢侈品(蜜水)可享而呕血气死曹操中了头风而死曹丕病死曹植被曹丕曹睿父子猜忌,忧愤而死周瑜被诸葛亮气了叁次而气死司马懿病死吕布被曹操所擒而处死魏延背叛蜀国被马岱斩於马下姜维计败,自杀诸葛亮北伐疲劳过度病死庞统入西川时於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董卓中了王允连环计, 被义子吕布所杀刘表病死刘禅蠢死(呵呵)刘谌自杀其三子,并割妻头,自刎而死孙夫人问刘备死讯(假),跳江死甘夫人病死糜夫人长坂坡投井死法正老/病死李严闻诸葛逝,大哭而死马岱夏侯霸投降之前已老或病死关平与关羽一起被孙权所擒而处死关兴病死张苞跌入涧里摔破头,后病死周仓得知关羽之死,自刎而死裴元绍被赵云刺死马良病死马谡失守街亭而被诸葛亮处死赵累麦城逃出,死于乱军中王甫得知关羽之死,坠城而死杨仪恃功高,口出怨言,被后主赐死刘封不救关羽,被刘备处死夏侯霸误中空城计,被乱箭射死傅佥钟会取阳安关,被蒋舒出卖,自刎张嶷保护姜维,中箭而死张松计谋被揭发, 被刘璋处死诸葛瞻邓艾攻破绵竹,自刎而死诸葛尚绵竹战死沙摩柯刘备征吴时,被周泰杀死张任被诸葛用计擒住,不屈赐死全名冷苞被刘备擒,处死王累谏刘璋拒刘备,割绳堕城死糜芳、傅士仁被关兴用刀剐死,以祭关公范疆、张达被张苞用刀剐死,以祭张飞袁绍被曹操打败, 及因继位问题而气死颜良死于青龙刀下文丑死于青龙刀下高览被赵云突出刺死田丰逢纪挑拨,被袁绍赐死审配不降操,被赐死全名许攸嚣张过份,被许褚杀死纪灵死于丈八矛下鲁肃病死华雄死于青龙刀下李儒被家奴绑,王允处死王允被李傕、郭汜杀蔡邕哭董卓,被王允杀公孙瓒被袁绍击败, 自焚而死马腾被曹操骗入洛阳杀死陈宫为操获,不降而死孔融被曹操处死管亥死于青龙刀下弥衡被曹操借刘表手,刘表借黄祖手杀死杨修被操处死王朗被诸葛亮骂死军中兀突骨中诸葛亮计,炸到脆卜卜...华佗替曹操医病,被曹操监禁屈死刘琦虚耗过度而死刘琮降操,后发配中被曹派于禁杀死曹髦被司马昭使贾充使成济杀死徐庶老/病死荀彧反对曹操做魏王/公, 曹操寄了空盒给他, 荀彧会意, 服毒自杀荀攸荀彧死後, 荀攸也反对曹操进位而自尽崔琰基本同上两人郭嘉病死贾诩老/病死程昱老/病死张颌中诸葛亮之计, 死於乱箭下张辽伐吴时被箭(丁奉)射中腰部而死臧霸老/病死徐晃抓造反孟达,被达射中头颅而死典韦护曹操时被张绣军用箭射死许褚老/病死曹真被诸葛亮气死夏侯敦受曹操所杀人之冤魂惊吓,惊吓病死夏侯渊於定军山被黄忠斩於马下夏侯杰当阳桥被张飞吓的胆裂而死曹仁病死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

蜀汉三大疑案——魏延谋反

蜀汉三大疑案——魏延谋反

蜀汉三大疑案——魏延谋反诸葛亮壮志未酬却驾鹤西归,李严万念俱灰而含恨九泉,刘备永安托孤的两位蜀汉重臣竞相离世,蜀汉政权的命运走到了十字路口,另一场权利之争的大戏即将如火如荼的上演,毫无疑问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魏延。

古往今来“魏延谋反”事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的认为魏延是罪有应得,有的认为魏延是含冤而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

我们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时,不能只对其结果争论不休,而是要对其过程刨根问底。

只有弄清楚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了解历史的走向,更好的为当代人汲取宝贵经验。

魏延“魏延谋反”之始末公元234年秋八月,诸葛亮突然病重,秘密与杨仪、姜维和费祎等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安排死后退军的调度,任命杨仪为三军临时统帅,姜维为副将,令魏延殿后阻击敌军。

诸葛亮还特意嘱咐:“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出发。

”同月,诸葛亮去世,杨仪密而不发丧,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意向。

果然魏延不服从杨仪调度,还想联合费祎共同谋划夺取杨仪兵权。

费祎假装同意魏延的计划,却借机逃之夭夭。

魏延发现费祎欺骗了他,而全军都在按照杨仪的部署依次撤退,便勃然大怒,统领本部人马抢在杨仪撤军之前,延着褒斜谷率先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

魏延和杨仪在回军的途中,又各自上表说对方谋反。

刘禅以此事询问董允和蒋琬,他们两个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蜀汉四相由于归途栈道被魏延烧毁,杨仪命人开山通道,日夜兼行,紧随魏延其后。

魏延先到,占据南谷口,并派兵迎击杨仪大军。

杨仪派出王平抵御魏延,王平斥责先魏延和他的部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便不愿为他卖命,四处逃散。

魏延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向汉中方向逃亡,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并夷灭三族。

蒋琬奉后主刘禅之命,率领卫军北赴汉中调查此事,刚走出几十里,魏延被杀的音讯传来,蒋琬终止调查,又率军返回了成都。

以上便是“魏延谋反”的大致过程,仔细品读后就会发现其中有诸多令人不解之处,比如: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为什么没让魏延参加呢?魏延在撤军的途中把所有的栈道都烧毁了,杨仪是如何紧随魏延其后的?魏延与杨仪在回军途中各自上表说对方谋反,为什么董允和蒋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呢?就是由于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才导致很多人都怀疑这是杨仪自导自演的一场阴谋。

历史趣谈: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历史趣谈: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杀魏延真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导语:相信在看三国演义的人中,很多人都记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面,即使是在死后也得安排好一些让蜀军全身而退。

又料定魏延有谋反之心,安排马岱
相信在看三国演义的人中,很多人都记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一面,即使是在死后也得安排好一些让蜀军全身而退。

又料定魏延有谋反之心,安排马岱杀魏延。

但是历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和小编我的分析。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在刘备奠定蜀国的基础之时,魏延被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在汉中一呆就是十年,在诸葛亮北伐途中,多次请求诸葛亮让自己分兵两路北伐曹魏,但是诸葛亮一直不同意,于是心怀不满,并且与长史杨仪不和。

在诸葛亮死后俩人矛盾激化,在俩人相互争斗中魏延被杀。

正统史书中就是这样的,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相信我说的,别急,下面听我来慢慢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召开军事会议,说明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但是在当时蜀汉老一辈的大将死伤殆尽,作为蜀军中资历最老的将军魏延却没有被邀请参加这个军事会议,这肯定是诸葛亮特意安排的,诸葛亮料定死后魏延和杨仪会起冲突。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俩人冲突加剧,进入诸葛亮生前设下的圈套,结果让马岱将其杀死。

姑且不说,当时的魏延有没有造反一事。

魏延在当时的蜀汉是一个名将,但却没有谋略,和诸葛亮斗根本不是对手,这样不可多得一个将领,试想一下惜才如命的诸葛亮怎么可能舍得杀呢。

在刘备死前是镇远将军,但唉刘备死后被封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

后又因战功卓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

三国中死得最冤的猛将简介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汉政局与魏延之死作者:王靖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提及魏延之死,多数学者认为系杨仪奉诸葛亮之命,使马岱斩魏延。

诚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杨仪以及马岱不无关系,然而杀魏延者,尚有费祎。

虑及蜀汉国运的费祎,为确保自己能与蒋琬秉承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顺利掌权蜀汉以求平稳发展,分别翦除对其乃至对蜀汉政局稳定构成威胁的魏延与杨仪。

对手既已消亡,费祎终得与蒋琬先后奉行诸葛遗志,萧规曹随经营国家,使弱蜀仍得于三国乱世发展与自保达数十载。

关键词:蜀汉政局;魏延;费祎;诸葛亮;杨仪中图分类号: K236.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07205人们对魏延之死的了解,想必多来自《三国演义》: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预留杨仪锦囊妙计,内书“若魏延造反,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杨仪依计密使马岱阵之(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1]561。

但以上内容系小说演义,《三国志》虽记载了马岱参与杀死魏延,但以小说作史料则未免失真,故不可尽作史实。

学界对于魏延之死的研究颇多,其中朱子彦《为蜀汉名将魏延正名》一文认为,“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虽是杨仪”,但与诸葛亮的临终遗命又不无关系,“为了排斥异己”的诸葛亮“欲将魏延置于死地”[1]16-18。

杨俊才《魏延被杀的性格因素探析》一文认为,魏延之死乃“其…矜高‟的性格,与杨仪…狷狭‟的性格、诸葛亮…谨慎‟的性格相互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2]75。

祝秀侠《三国人物新论》亦认为魏延、杨仪“这一对久已…摩擦‟的对头,早已潜伏着不可消除的积怨”,“结果是杨仪胜利了,他杀了魏延”,因此魏延乃死于杨仪之手(《论魏延》)[3]96-98。

以上关于魏延死因的论证颇为有力,笔者亦倾向于“杨仪杀魏延”说,魏延的性格及其与杨仪的矛盾固然都是导致魏延被杀的原因,魏延被杀杨仪难逃干系,但此结论尚不足令人完全信服。

细读《三国志》有关魏延之死章节,可发现多处对于费祎的记载,此人在诸葛亮死后及魏、杨相争时反复出现。

作为“当事人”之一,费祎在魏延、杨仪先后被杀之事上具有极大嫌疑。

虑及蜀汉国运,为确保能与蒋琬秉承诸葛亮生前的规划,以谋求蜀汉平稳发展的费祎,先后翦除对其主政乃至对蜀汉政局稳定构成威胁的魏延与杨仪,对手相继消亡后,蒋琬、费祎次第奉行诸葛遗志经营国家,使弱蜀仍得于三国乱世延存数十载。

就此,笔者将围绕魏延之死展开分析,以期证实费祎乃是杀死魏延的另一“真凶”。

一兴师北伐的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遗命蜀军密不发丧,次第班师。

但先锋魏延并不服从诸葛亮命其断后的安排,而是“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卷四十《魏延传》)[4]1004。

继而与杨仪所率大军对峙,魏延所部“知曲在延,莫为用命”,仅率数骑驰往汉中的魏延在途中被马岱斩杀。

以上虽见于正史记载,却令人疑窦丛生。

时任蜀军前锋的魏延,“若果拔营南归,杨仪等那有不知道,不加阻止,而致烧绝阁道之理”(《论魏延》)?[4]98《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善养士卒”,那为何“一下子能有烧绝阁道的…士气‟,一下子又哪能如何简单的…莫为用命‟”?魏延、杨仪素有嫌隙。

魏延智勇过人,战功卓著,但其人“性矜高”,颇为自傲(卷四十《魏延传》)[5]1003。

杨仪聪颖练达,精熟政务,诸葛亮使军务节度皆“取办于仪”,而当蜀汉众人对自命不凡的魏延“皆避下之”时,只有杨仪“不假借延”,揣其性格未尝也不是骄矜傲人(卷四十《杨仪传》)[5]1004-1005。

魏延由此极恨杨仪,二人关系“有如水火”。

每当发生争执时,魏延甚至会“举刃拟仪”,使得杨仪“泣涕横集”,其不能相容若此(卷四十四《费祎传》)![5]1061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二人不和之事连孙吴亦有所耳闻。

孙权即曾与时任蜀使的费祎谈及此事,他认为既然魏延、杨仪不和,却又都被委以重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卷七十二)[5]846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因“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所以常感苦恼,“不忍有所偏废也”,终其一生亦未解决此事(卷四十《杨仪传》)[5]1005。

而二人未在矛盾伊始便爆发大的冲突,固因诸葛亮在世对二人有所压制,实有赖于费祎屡屡左右调和的“匡救之力也”:每逢魏、杨二人争至不可开交,费祎便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化解争执。

那么,既然费祎总以“好好先生”的形象出现,调和魏延、杨仪的冲突,又如何会成为杀死魏延的“真凶”呢?笔者带此疑问重读文献记载,几经推敲而得疑点三处:其一,魏延所部竟可绕开驻军褒斜谷北口的杨仪,毫不受阻而直达褒斜谷南口,并从容烧毁谷中栈道。

其二,“善养士卒”、颇有军威的魏延在与杨仪对峙时,其所部竟因王平“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一语,自知“理屈”而溃散,不受魏延控制。

其三,魏、杨二人在归途中互表叛逆,成都方面“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而当魏延抵达褒斜谷南口时,杨仪尚在褒斜谷北口,此时栈道已毁,兼之蜀道难行,但双方的奏报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时竟可同日抵达成都。

就此种种矛盾分析,杨仪在魏延之死一事上制造有若干伪报,以此更为合理地给魏延扣上“欲举众北附”的帽子,并洗脱其不遵诸葛遗命反在第一时间杀死魏延的罪责(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5]1004。

而《三国志》有关记载当受杨仪伪报影响,将此事归为魏延“作乱”(卷四十三《王平传》)[5]1050。

但陈寿对杨仪表奏魏延为叛贼一事仍持怀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成王败寇,话语权常归胜利一方,上层政治斗争便是如此。

“所谓的…曲在延‟也是表象,当兵的怎会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2]18除掉对手后的杨仪,为使自己杀死魏延一事名正言顺,于是运用了一些政治手段来掩护自己。

就此而论,魏延应为杨仪所杀,这也是学界以往研究的主流看法之一,而在整件事情始末未见费祎有何杀死魏延的嫌疑。

但魏延之死一案的真相远非如此简单,据整理史料所见疑点,并结合三国纷争背景下一系列波谲云诡之历史语境,笔者认为,事实上是费祎利用杨仪对魏延积蓄已久的愤恨,通过其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趁杨仪握有军权时,巧妙地制造了魏、杨二人的火并,同时使杨仪也自以为计划得手。

那么费祎为何要除掉魏延,又是如何制造这场火并的?二魏延杨仪火并,实际上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私怨,而是因“争权”而导致“不和”,最终率军相攻(卷三十三《后主传》)[5]897。

魏延率军南返,烧栈道阻断杨仪归路,杨仪为不落伍而命军队“槎山通道,昼夜兼行”,继而二军相持,魏延被杀。

赞同“诸葛杀魏延”说的学者认为这一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受诸葛亮临终会议的影响。

诸葛亮在会上与杨仪、费祎及姜维等人“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规定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同时强调,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以魏延的身份却未能出席此次会议乃诸葛亮有意为之,“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而且命魏延断后的军令“似乎已经内定魏延日后将抗命为…叛逆‟”[2]17。

以上分析不无道理,但若先锋魏延突然返回大本营,前线势必群龙无首,“诸葛一生唯谨慎”,岂能冒为敌军所乘之险?“…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从命‟的意义,是指延对于退军一事的态度而言。

并非说魏延有反叛存心不服从命令的意思。

”毕竟诸葛亮深知魏延秉性,料定其在自己死后必不会受杨仪控制,于是做好两手准备:假如魏延奉命退军自然无事;即使魏延不奉命退军,留驻前线作为前锋当敌,仍可收断后之效,何况更有姜维作第二殿后。

《三国志》并未明载诸葛亮临终时将军权交付与谁,但据其部署可推知诸葛亮将军权一分为二,本营杨仪(姜维)一部、前线魏延一部,毕竟只有将军权分开,方可使魏、杨不至于因受制于对方而在军前爆发冲突。

若诸葛亮当真能“料定”魏延“必反”,何不立即亲手解决?况且以诸葛亮之权势手腕,除掉魏延焉需借杨仪之手?《三国志》载诸葛亮始终无法处理魏、杨二人之事,然而此事确是难题,诸葛亮虽可压制二人冲突并使其各尽其能,但又怎能偏袒任何一方?笔者认为诸葛亮为二人之事苦恼的真正原因,乃是其料定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会在自己死后因争权一事而立即放大,甚至不免升级为军事冲突。

由此,可知诸葛亮的退军部署非为除掉魏延。

但在诸葛亮死后,杨仪却立即部署夺权计划,通过派费祎“揣延意指”、表奏对方叛变等一系列手段激怒并“逼反”魏延,使自己“师出有名”以便顺利班师接权。

费祎被杨仪派往魏延军营道出会议决定,魏延果然提出反对,并表示当下自己应率军留驻前线,不可“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同时又表达出不甘受制于杨仪的不满,一切正如诸葛所料。

魏延打算与费祎重拟军令,以决定蜀军的“行留部分”,并令费祎“手书与己连名”且通告全军。

作为出席诸葛亮临终会议的重要人物之一,费祎本应对魏延好生安抚,讲明实情并晓以大义,但事实发展并非如此(作为诸葛亮指定接班人之一,曾先后任参军、司马等军中参谋,且深悉魏、杨不和的费祎应当揣透诸葛亮退军安排的深意,并将此良苦用心告知魏延使其与全军保持行动一致)。

刘禅曾派人询问诸葛亮其百年之后“谁可任大事者”,诸葛亮先后答以蒋琬、费祎。

之所以能成为诸葛亮的指定继承人,在于二人皆能秉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5]1069。

诸葛亮亦曾以“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评价费祎(卷三十五《诸葛亮传》)[5]919-923。

然而,二人的军功、威望与实力皆无法与在北伐伊始即被委以“督前部”重任、地位仅在诸葛之下的魏延相抗,魏延无疑将是蒋琬、费祎顺利接替诸葛亮主政的最大威胁。

一旦魏延返回成都,二人自然无法掌权以延续诸葛亮的规划,于是费祎选择在杨仪掌握军权时借刀杀人,除掉魏延这一政治威胁。

因此费祎未对魏延晓以利害,而是麻痹魏延以求脱身:“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以此促成杨仪激怒魏延的第一步。

此时,魏、杨二人互指叛逆的上表业已抵达成都,刘禅问计于蒋琬、董允,而蒋、董二人皆“保仪疑延”。

为何远在成都的蒋琬,作出的判断能如此“符合”事实,能“明智”地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叛逆”?魏、杨不和在蜀汉必早已为人共知,而蒋琬、董允之所以明确袒护杨仪,乃因蒋琬、费祎在除掉魏延一事上早已达成默契。

作为诸葛亮第一继承人,蒋琬感受来自魏延的威胁较其身后的费祎应更为直接,若魏延返回成都,必将撼动其继承人的地位,蜀汉政局亦将由此而动乱。

相对于魏延,杨仪的影响自然远不及之,将来对政局虽无太大威胁,但又难保眼下不败,于是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得知魏延死讯方才班师。

对此,朱子彦先生认为,蒋琬率军北上乃是奉刘禅命“准备讨伐魏延”。

蒋琬北上的真实目的确为对抗魏延,但所奉之命似乎应是探明魏延与杨仪究竟孰忠孰奸。

远在成都的刘禅断不知军中真相,遂有问计于蒋琬、董允之事,又岂会冒折损良将的风险轻易作出“讨伐”魏延的决断?诸葛亮因“谨慎”而不用魏延奇谋,但刘备就因信任而敢重用魏延,命其独当汉中前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