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下

中国近现代史·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P 91—921.原因(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①国际:法国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2)革命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内容(1)剪辫子(2)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3)改称谓(老爷、大人官职、先生、某君)(4)变礼仪(跪拜脱帽、鞠躬、握手等“文明仪式”)(5)倡女权(禁缠足、男女同校)3.意义:使中国的世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了女权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P92-931.二次革命(1)时间:1913年(2)主要原因:①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企图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出卖国家主权③导火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3)过程:①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②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③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举兵讨袁④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4)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5)失败原因:南北武力悬殊2.护国运动(1)时间:1915—1916年(2)原因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②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③袁世凯的卖国和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④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众叛亲离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原君主立宪派和以蔡锷为首的地方势力一起反对(3)内容: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中华民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死去,护国运动胜利。

(4)胜利原因:袁世凯卖国和称帝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举国反袁,反袁力量十分强大。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 P95—96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民初政局名词解释

民初政局名词解释
1920年7月14日晚,双方正式交火,
一开始皖军在日军支持下曾获小
胜,
17日,战场形势突变,皖军在西线失败,同时奉军在东线助直军
作战,东线皖军全线溃败
19日,段祺瑞辞职,接着直、奉军队开到北京,直皖战争以皖败直胜
而结束,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1920年8月到
1924年10月,中央政权由直系军阀操纵,是为直系军阀专政时期
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专制独裁统治则被用法律的形式肯
定了下来
洪宪帝制
1915年,袁世凯授意他的美国顾问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胡
说中国人知识太低,只适合君主制,紧接着在8月间,在袁世凯的授
意下组织了“筹安会”,口安会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公开倡言复
辟帝制,筹安会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会团体

第一次直奉
直皖战争后,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直、奉两系争先恐后地收编皖系

口军,激烈地争夺内阁席位和各省地盘,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
战争
奉战争正式爆发

6[
18日,口、奉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结束,

京政权完全落入直系军阀的手中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为了欺骗人民和排斥其他派系,直系军阀恢复了
行总统职权,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让步

1916年,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
《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召开国会,历时近一个月的新旧约法之争,最

终以《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
各种政治势力、军阀派系的矛盾和斗争,继而反映在重新召开的国会
中,国会恢复后即着手制定宪法,当时在国会中议员居多的国民党和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初当时当社会发 展的趋势:体现自由平等和追求文明进步
为什么民国初年社会习俗会发生重大变革?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新知识冲击了封建伦 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分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促成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3年,对国会施加压力,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取得正统地位) ②1914年正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排斥民意机构,因为国会已失去 利用价值) ③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以《约法》,其中规定大总统 总揽统治权(排除民主宪政的标志,民国徒有虚名,难以制约袁 世凯独裁) ④1914年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每届十年,连任无限制, 有权推举继承人(袁世凯实际成为终身总统和潜在的世袭总统, 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3)意义: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 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 革命”
“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 仁。 …… 饵以官,不 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 间, …… 一时声望大 哗。”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 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 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 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 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 遇刺後的宋教仁 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宋教仁被刺真相的报道 ——《于右任辛亥文集》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20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20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一、接收清朝与组建民国 • “北方临时政府”:袁世凯修改退位诏书 • 由新旧而南北:南北临时政府统一问题
出台一项不介入战争的二十四点声明: • 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和领海,不准
在中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 • 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地区; • 交战国的军队和武器如经中国领土,将
依法扣留或没收。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最后通牒:要求德国限 期一个月内,“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租借地 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中 国”。(《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1卷)
• 德国无回应;中国初反对,并在山东集结军队, 但最后屈服。
• 日本要求把山东排除在“中立区”之外,9月2 日登陆山东半岛。
• 中日重启谈判,催生1915年5月“二十一条”。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国际形势: • 英国希望中国参战,缓解压力; • 日本担心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反对
参战; • 其他各国重心亦在欧洲,不愿在中国的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二、“议会政治”与二次革命 • 民元的府院关系:内阁总理的更替 • 政党内阁与混合内阁的分歧 • 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政治。 • 1912年底至1913年春间,国民党赢得第一
届国会大选,取得优势地位。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祺瑞(日)的争斗。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

其中,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国进行简要介绍。

一、清朝灭亡与民国的建立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侮,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随后在各地爆发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袁世凯试图将中华民国变成他的个人威权政权,但遭到了各方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侵略,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三、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中国政局混乱的背景下,北洋政府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成了广东的联省政府,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四、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党领导人,并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中国。

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结束,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革命。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五、抗日战争与民国的结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各界和各个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台湾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所在地。

六、民国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但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民国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人物,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
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1912~1914年,爆发了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纵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5个省份,沉重打击了袁世凯政府的统治。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其《党章》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中的温和派组织了“欧事研究会”。

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都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以清末立宪派为主导的进步党人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帝制复辟浮出水面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表达了这种立场。

他们运动进步军人蔡锷起兵反袁。

l915年年底, 蔡锷等人在云南通电反对帝制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师川、黔、两广,各省纷纷独立。

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不久,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了“府院之争”。

封建军阀张勋借“调停”之机,导演了清室复辞的丑剧。

清室复辟遭到全国各界人民的反对,很快失败。

此后,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控制着中央政局。

他坚持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

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于1917年树起了“护法”的旗帜。

他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了抵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政策,也参加了护法。

1917年9月,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成立,出兵北伐,开始了护法战争。

由于唐继尧、陆荣廷篡夺护法军政府的实际权力,排斥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兴衰
民国初年,在“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层的历史动向,这就是清朝遗旧、北洋军阀、南方军阀官僚、国民党、进步党等几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室宣告退位。

然而,君主专制制度曾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 清王朝的统治曾延续260多年,其政治影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清室残余势力在民国初年仍有相当力量。

当时,一些满蒙贵族逃到青岛、大连等地,仍从属复辟活动,被称为“宗社党”。

宗社党在内蒙和西北地区,都有一定势力。

此外,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如康有为、劳乃宣)和封建军阀张勋等,也仍然忠于清室。

1917年7月,这些清朝遗旧势力以张勋为中心,趁“府院之争”所造成的政治动荡之机演出了一场清室复辟的闹剧。

张勋复辟失败后直至1932 年伪满洲国成立期间,清室遗旧势力基本上退出当时的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14个省和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布独立,并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中国在表面上恢复了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分裂。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中央政权,它以清末的北洋六镇为基础,而张作霖、阎锡山、陈树藩等乘辛亥革命和民初政治动荡之机崛起的北方军阀也依附于它。

袁世凯凭借北洋军阀的实力镇压“二次革命”后,于1916年复辟
帝制,其权势达到极盛。

以北洋六镇为基础的北洋军阀内部本来就存在不同派系,它窃取中央政权后,特别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取得南方各省地盘后,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日趋尖锐,终于在袁世凯死后公开分裂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此外张作霖在这一时期也将自己的势力从奉天(辽宁)扩张到吉林和黑龙江,形成了奉系军阀。

直、皖两系军阀在1917年开始的护法战争中就已经开始发生公开冲突,后来奉系军阀也入关逐鹿。

这三个军阀派系先后控制北京政权达12年,并相互进行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1924 年的两次直奉战争。

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覆灭,直系军阀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被消灭,奉系军阀在北伐军压力下退回关外。

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

至此,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十七年北洋军阀势力覆灭。

辛亥革命中,南方一些省份的军政大员和地方势力乘机崛起,形成了一些地方军阀,寄生于南方革命阵营。

在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这些军阀虽然表面上服从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政权,但都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

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除滇、贵等西南省份外的其他各省军阀,均被袁世凯剪除。

1915年,滇、贵等省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发起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因此坐大。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对西南军阀实行“武力统一”政策,后者乃被迫同孙中山合作,发动护法战争。

在护法战争中,西南军阀排斥孙中山,并互相争斗,有的覆灭,有的后来归附于广东国民政府,有的则继续割据混战。

在清末,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成立各种团体的立宪派是中国政坛上的两个主要派别。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种政治力量不断分化和重组,同盟会演化成为国民党。

此时的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还保存有同盟会的底色, 但在很大程度上
已经蜕化成为了~个人员庞杂的官僚政客集团。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政府指为“乱党”,其在国会中的议员也被驱逐。

l914年。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反袁斗争。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旧国会恢复,国民党议员形成了所谓“商榷系”,在“府院之争”中站在总统黎元洪一边,反对总理段祺瑞。

l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部分国民党议员跟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

辛亥革命后,清末的立宪派和拥护共和的清政府旧官僚经不断分化重组,形成了进步党。

进步党最初同袁世凯合作,但在“二次革命”被镇压后也遭到袁世凯的排斥。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旧国会恢复,进步党议员形成了所谓“研究系”,在“府院之争”中倾向于总理段祺瑞。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旧国会, 研究系无处栖身,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

就在上述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时候,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在民国初年勃然兴起。

当时,由于辛亥革命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守旧势力掀起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于是发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高揭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推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后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迅速增强。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转向社会主义,追随他们的是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对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

他们吸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从事工农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