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北洋军阀的性质是代表()阶级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A.地主买办 B.地主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2.北洋军阀的主要靠山是()。
A.地主阶级 B.买办阶级C.资产阶级 D.外国帝国主义3. 宋教仁被刺案成为( )的导火线。
A.护法运动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云南独立4.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强加给中国的( )。
A.二十一条B.西原借款C.善后大借款D.中日友好盟约5.1917年6月,带领“辫子军”北上,拥护溥仪复辟的人是( )。
A.袁世凯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勋6.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A.国民党 B.中国国民党C.中华革命党D.三民主义青年团7. 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为恢复《临时约法》,团结西南军阀掀起了( )。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 D.肇和军舰起义8.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A.中华革命党B.国民党C.统一共和党D.国民共进会9.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0.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1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1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1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军阀拥有武装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4.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 )。
中国近现代史·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P 91—921.原因(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①国际:法国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②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对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2)革命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内容(1)剪辫子(2)易服饰(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3)改称谓(老爷、大人官职、先生、某君)(4)变礼仪(跪拜脱帽、鞠躬、握手等“文明仪式”)(5)倡女权(禁缠足、男女同校)3.意义:使中国的世俗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促进了女权的进步。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P92-931.二次革命(1)时间:1913年(2)主要原因:①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企图建立独裁统治②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出卖国家主权③导火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3)过程:①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②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③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举兵讨袁④随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4)结果: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5)失败原因:南北武力悬殊2.护国运动(1)时间:1915—1916年(2)原因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②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③袁世凯的卖国和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④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内部众叛亲离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原君主立宪派和以蔡锷为首的地方势力一起反对(3)内容: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中华民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死去,护国运动胜利。
(4)胜利原因:袁世凯卖国和称帝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举国反袁,反袁力量十分强大。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 P95—96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初当时当社会发 展的趋势:体现自由平等和追求文明进步
为什么民国初年社会习俗会发生重大变革?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传入中国的新知识冲击了封建伦 理道德和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分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 的政令,促成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3年,对国会施加压力,攫取正式大总统职位(取得正统地位) ②1914年正式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排斥民意机构,因为国会已失去 利用价值) ③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以《约法》,其中规定大总统 总揽统治权(排除民主宪政的标志,民国徒有虚名,难以制约袁 世凯独裁) ④1914年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每届十年,连任无限制, 有权推举继承人(袁世凯实际成为终身总统和潜在的世袭总统, 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3)意义: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 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 革命”
“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 仁。 …… 饵以官,不 受;啖以金,不受。 日奔走于各政党 间, …… 一时声望大 哗。”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身,三寸金莲,山东实行 放足运动后,将泥塑娘娘小脚也 换成大脚,普告被钳制的妇女。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 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 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 遇刺後的宋教仁 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宋教仁被刺真相的报道 ——《于右任辛亥文集》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20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第七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一、接收清朝与组建民国 • “北方临时政府”:袁世凯修改退位诏书 • 由新旧而南北:南北临时政府统一问题
出台一项不介入战争的二十四点声明: • 交战国不能占据中国领土和领海,不准
在中国领土或领海上交战; • 不能利用中国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地区; • 交战国的军队和武器如经中国领土,将
依法扣留或没收。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最后通牒:要求德国限 期一个月内,“无条件并无偿地将胶州租借地 全部交给日本帝国政府,以便最后将其归还中 国”。(《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1卷)
• 德国无回应;中国初反对,并在山东集结军队, 但最后屈服。
• 日本要求把山东排除在“中立区”之外,9月2 日登陆山东半岛。
• 中日重启谈判,催生1915年5月“二十一条”。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 国际形势: • 英国希望中国参战,缓解压力; • 日本担心中国在国际地位的变化,反对
参战; • 其他各国重心亦在欧洲,不愿在中国的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 二、“议会政治”与二次革命 • 民元的府院关系:内阁总理的更替 • 政党内阁与混合内阁的分歧 • 1912年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政治。 • 1912年底至1913年春间,国民党赢得第一
届国会大选,取得优势地位。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局与外交
祺瑞(日)的争斗。
第二节 军阀纷争与护法运动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民国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

民国政府的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少人觉得清朝的统治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建设的起点。
一、思想启蒙与政治改革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众对于政治权力的思考并不深刻。
然而,在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了政治权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探索新的政治体制,以期实现国家繁荣与民主。
民国政府成立后,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逐渐被取代。
政治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继推行。
例如,宪法的制定以及选举制度的建立,这些都为政治权力实现合法化与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建设与现代化道路选择除了政治改革,新的政府还面临着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不得不迅速适应全球化潮流,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国家建设方面,民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团结与国民富强。
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例如,设立了教育部,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银行,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行了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等等。
然而,由于历史的限制,民国政府在国家建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因素,都影响了国家建设的进程。
三、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国家建设并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
民国政府努力推动社会变革,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与社会公平。
在这个时期,工商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其中,中国工业银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财政支持。
同时,民国政府还致力于农业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加强农业教育,推广农业科技,改善农田水利等等。
这些努力帮助农业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文化复兴与精神建设民国政府认识到国家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还需要注重文化的复兴和精神的建设。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民国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与演变。
其中,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民国进行简要介绍。
一、清朝灭亡与民国的建立19世纪末,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外侮,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道德沦丧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随后在各地爆发了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二、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民国成立后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袁世凯试图将中华民国变成他的个人威权政权,但遭到了各方的抵制。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的局面,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侵略,给中国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三、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中国政局混乱的背景下,北洋政府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各种冲突和斗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形成了广东的联省政府,孙中山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四、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接任国民党领导人,并发起了北伐战争,旨在统一中国。
1927年,北伐战争成功结束,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国民革命。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
五、抗日战争与民国的结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各界和各个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两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台湾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所在地。
六、民国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政治和军事的动荡,但对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民国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人物,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礼制》(1912年8月17日)
“男子寻常相见行脱帽礼,女子寻常相见 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丧礼、 聘问,男子脱帽三鞠躬,女子不脱帽; 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 男子用脱帽一鞠躬,女子不脱帽。”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宋教仁案与二月革命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有关宋教仁案的最新研究成果(1)
剪去发辫后中国人的发式
剪掉发辫并不是恢复重新束发于头顶的 旧制,而是留短发:年岁大的人头发前 半部仍剃光,后半部留至耳门;青壮年 则多剃平头。后以西洋发式时髦,许多 人每逢立夏,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 依例留分头。
《今昔女子观》(1912年2月1日,《申报》)
昔日女子缠足多,今日女子多天足。 昔日女子能文者少,今日女子入学堂者多。 昔日女子多柔顺之所,今日女子多英爽之气。 昔日女子谨守闺中羞不见客,今日女子靴声橐
(1)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 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袁也有心附义,但却做了个继 任总统,已稍嫌美中不足,再因国民党又对他不信任 而防范兹严,约法改制,强迫他做了个虚君,其手下 愤愤不平,必欲革“革命”之命。
(2)袁与宋案并无直接关系,恰恰相反,他很赏识宋 教仁的才干,是手下人“为君分忧”,自作主张操办 了这一蠢事。就如同七十年代美国的“水门案”与尼 克松本无直接关系,以及“江南命案”与蒋经国本无 直接关系,都是手下忠诚者“为君分忧”弄出的乱子 一样。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改革
断发、放足、易服 改称谓、废跪拜礼、以人力车代轿、保
护并解放贱民 禁止吸食鸦片
改正朔,易服色
“留头不留发”,“一人 不剃全家斩,全家不剃 全村斩”
1912年3月,临时总统 府出了大总统令,“凡 未去发辫者,于令到之 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 净尽”
一根辫子代表的是 “封建余孽”,剪除 辫子就是一种和专制 王朝决裂的象征,新 的社会风尚的推广也 起到了不彻底的改变 人的思想的作用。
橐。 昔日女子主中馈惟酒食是议,今日女子结队成
军,颇有铁血主义。
革命的象征——中山装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1912年3月2日)
“官厅为治事之名称,职员乃人民之公仆, 本非特殊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 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 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礼。嗣 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 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 官厅恶称。”
有关宋教仁案的最新研究成果(2)
(3)在行刺者武士英房间发现应桂馨名片,从 应处抄出其与北京的国务院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来往密电,由密电内容得知内阁总理赵秉钧有 主使之嫌。不过这些抄获文件,多系密电隐语, 并且几乎是洪、应两人之间的片面之词,确实 内容如何,亦可作不同解读。且有证据显示袁 事后曾问及洪祖述杀宋之事,洪说出实情,袁 当即变脸,洪因此急忙躲去天津。
二次革命
民国的乱象和帝制的复辟
1915年袁世凯登基 蔡锷首举义旗
(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 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 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 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 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 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
1915年,袁世凯感到自己登基 称帝的时机已经到来,因为最 近的《顺天时报》篇篇都是劝 他尽早举行朝贺仪式,然后再 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召宴外 国使臣。这正好与与袁氏祖茔 守坟人韩诚带来的消息相应验。 原来前不久,韩诚匆匆忙忙赶 来京城向袁世凯报告:袁家祖 坟夜忽冒红光,形同火炬;祖 茔附近还生长出一株状似盘龙 的紫藤树。韩诚还将一块刻着 “天命攸归”字样的泥土斑驳 的石块送上,说是最近在袁氏 祖茔中发现的。
2、军阀统治和混乱的中国
A、直系军阀:(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冯国璋、
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
美国、
英国
B、皖系军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 西)段祺瑞、卢永祥 日本
C、奉系军阀:(奉天、黑龙江、吉林)张作霖、 张学良、张宗昌 日本
D、冯系军阀:(西北地区)冯玉祥 苏联
E、晋系军阀:(山西)阎锡山 日本
“众望所归”的闹 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云南护国军将领合影。左起:李日垓、罗佩金、蔡锷、殷 承环、李烈钧
三、军阀割据
什么是军阀 军阀的势力范围
1、什么是军阀
较多人的看法,大体有三点:1、它是以军阀 首领个人为中心,以家族、亲族、同乡、同学、 师生等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私人掌握的军队;2、 他们控制着一定的地盘,借以取得相对固定的 财源、兵源和政治资本;3、在他们控制的地 盘内, 军事权力高于一切,文官听命于军人, 行政权受军事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