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现象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变迁和文化现象两个方面阐述民国时期的特点与意义。
一、社会变迁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文化和习俗上的。
1.政治上的变革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也都发生了变化。
一部宪法的颁布,削弱了各地土豪劣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速了地方自治的进程。
同时,新政权也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行了精神新文化运动。
2.经济上的变革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有了北洋政府的支持,许多先进的商业企业兴盛起来,中国的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城市改建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
3.文化和习俗上的变革北洋政府鼓励各地封建习俗的改革,通过法律的限制和宣传的力量,一些残酷的和反人类的传统习俗得以改变。
同时,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和新闻事业得到了兴旺发展,使人民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启示。
二、文化现象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很多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的特殊性。
1.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精神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反对旧文化,呼吁推行现代化和民主化。
该运动代表人物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发起了许多文化运动和学术论坛,培养了大批的新兴文化人士和思想家。
2.新派京剧的出现新派京剧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戏曲艺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派京剧的音乐、唱腔、舞美和演出形式都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和创新,深受观众的欢迎。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3.绘画艺术的新潮流绘画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新式水墨画和新美术运动成为当时最具创新和先锋性的画风。
多位画家如吴湖帆、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定式。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和意义(1912—1919)

火花2是0火世柴纪的初商标,,中贴国在商火柴店盒贴上出。这的一标组语火。花反 映了早期1民91族9火年柴北业京的爱国大爱火国花学精生神焚。这烧种日精货神也是中
国民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主义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1、背景: 外因: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3.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 原因:袁世凯1915年复辟帝制 结果:蔡锷云南起兵,各省响应,袁世凯撤销帝制。
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闾阎无 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滥用公款, 谋杀人才,而陷国家于危险之地位矣;假民党狱, 而良懦多为无辜矣。有此四者,国无不亡!……万 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 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 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3、缺陷:
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 仍未能摆脱帝国主义资本控制 仍受自然经济严重束缚 时间短暂
4、影响
①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经济基础。 ②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
级基础。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推翻了清王朝, 并于1912年建立民国。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 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 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材料三:1912年全国有商会794所,入会19.66万 人。到1915年商会增至1211所入会已达23.85万 人。1914年,全国商会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 大会,与会者超过180人。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在近代,由于受西式 建筑风格的影响一级 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 人也开始修筑西式或 半西式住宅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钢筋水泥结构、布局合理 的西式建筑成为巨商富贾 和大官僚炫耀财势的资本, 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业增添 了新的内容; • 电灯的使用为广大市民的 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 习惯,人们可以充分利用 夜晚的时间来学习或娱乐。 以上因素均使近代中国居 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 俗发生重大变化
府院之争导致了张勋复辟,复辟 后的张勋解散了议会,段祺瑞镇压了 张勋后却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满段祺瑞的做法, 成立了非常国会和广州军政府,随即 发动了护法战争。 结果,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 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 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 目的,遂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饮食的变化 • 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 尚,洋式风味的饮料先 后进入中国市场,外国 传来的大量排挤着本土 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 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 业发生了变化; • 自来水的使用省却了挑 水的痛苦,更有益于提 高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是近代城市居民饮食卫 生方面的一大进步。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二)民族工业的“黄 金时代”
背景:欧战时西方国家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宽松的政 策(共和制度的建立, 实业家当政,如张謇, 周学熙等)。
图 1 : 1895 年 , 张 謇 开 始 筹 办 大 生 纱 厂 , 1899年春开车生产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1、轻工业 1)棉纺织:在民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的纺织 厂1913年前有231家,资本额为3254.7万元,1920年 已增到475家,资本额达8275万元;全国的纱锭 1913年为65万枚,1919年增加到118万枚,各厂的 织布机同期也由2016台增加到5800多台——厂数, 纱锭和织布机在短短几年内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 累的两倍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2)面粉:全国民族资本开设的面粉厂1896—1912年共 有47家,1913—1921年间有105家;中国的面粉出 口数1915年第一次出超5万担, 1918年增到200万担, 1920年更猛增至400万担。
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7分钟)
有学者认为,1901到1919年的中国既是“沉沦”的谷 底,又是“上升”的起点。是“沉沦”到“上升”的转 折期。 思考:
1901到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 哪些大事?其中哪些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沉沦”?哪些 又体现了由“沉沦”到“上升”?
6.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 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中华 民国,但 未改变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性质
课后巩固训练
学案中的课后巩固训练,我把其分为必 做和选做两部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时间用25分钟完成并 上交学案,教师进行批改,并进行总结反 馈。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领导我们觉醒了 领导我们站起来了 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20 世纪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 变。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 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在马克 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 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网络
生活变迁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 五四运动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应针对“目标”与学案同步编 写,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闭卷 完成,以反馈“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通 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 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 地辅导解难。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ppt课件

基础练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湖北织布局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ppt课件
22
2.(2008上海)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 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趋势的是
ppt课件
2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19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国耻纪念 大会,会后,学生ppt课在件 操场焚烧日货 8
民 时间短暂 国 仍集中在轻工业 初 开始向内地扩展 年 民 族 工 业 分 布 示 意 图
发展概况:
①新建厂矿有 470多家 ②新增资本达1 亿3千多万元, 超过过去的半 个世纪 ③发展最快的 是纺织业和面 粉业,化工、 皮革、卷烟等 行业也有相当 发展
早期民族火柴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支撑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ppt课柱件。
16
13.(8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 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 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 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 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派积极参加
帝制
第一次护 段祺瑞拒绝恢 孙中山于1917年
法运动 复《临时约法》 在广州成立中华
1917
和国会
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 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 为了恢复《临 1920年底,他在广 因军阀陈炯明在
法运动 时约法》和国 州重组军政府, 广州发动叛乱而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 (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 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热考重点深化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 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动的促进。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 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 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
民国初年政治制度

浅析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变化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
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有“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①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民主代议制国家,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完成的。
并且此次转型是在西方列强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毁掉了旧有的国家机器之后强迫进行的,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与阻碍,其过程是相当的痛苦。
唐德刚为了形象的描绘此次转型的痛苦过程,称此为“历史三峡”。
从“帝制”到“民治”,将经历一系列的浅滩暗流,最终将穿越三峡,顺流而东,奔向无边的海洋。
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日,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告别帝制、走向民主代议制度的转型漫长的进程中,虽然民国初年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的政治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民国初年的政治可谓是命运多舛,从仿美的总统制到法国的总统制,再到袁世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复辟帝制。
似乎到这里我们以民主制度为目标的转型是十分失败的,但如果和西方进行比较,西方的民主制度也经历了数百年才产生的,而中国妄想三五年就完成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待民初的政治,我们不能从转型的失败与否的角度去看,而要看其过程和带给我们的经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了,采用美国制度为蓝本,以孙文为首的政府架构。
临时政府的制度也有一些是与美国不同的,美制是以国务卿为中央各部之首,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
在第一任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上,原来打算是以同盟会的高级干部为班底,由于战乱中立宪派的老官僚势力也较大,最后就决定舍名取实,把部长以下的位置由同盟会一举包揽,形成了一个新旧杂陈的“拼盘”。
孙文早在返国途中,观察国事,计较各派势力,便知将来的总统一职,非袁莫属,及抵国门。
听取诸家议论,多说尽同,因此后来虽然当选总统,也是非正式的临时总统,并且立即通知袁世凯,告之备位以待,在数通中文电报之后,还发表了英文投书《字林西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二)概况 (1)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2)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008·广东)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 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 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参考: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 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 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 会变革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 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 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2、内容:
(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核心)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2)后期: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011·天津)《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 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 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 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 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1、“短暂的春天”的含义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 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3、发展概况 4、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基础练习:
3.激进派—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指导思 想,绝对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绝对肯定西方文化 学说。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对于作为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儒 家思想分别持什么态度?(4分)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变革人 心”、弥补此前历史缺陷的?影响如何?(8分)
民 时间短暂 国 仍集中在轻工业 初 开始向内地扩展 年 民 族 工 业 分 布 示 意 图
发展概况:
①新建厂矿有 470多家 ②新增资本达1 亿3千多万元, 超过过去的半 个世纪 ③发展最快的 是纺织业和面 粉业,化工、 皮革、卷烟等 行业也有相当 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特点?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二)概况
名称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次革命 刺杀宋教仁 1913年7月,孙中 因力量对比悬殊
1913
“善后大借款”山组织发动讨袁 和革命力量分散
而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袁世凯被迫取消
1915-1916 制
派积极参加
帝制
第一次护 段祺瑞拒绝恢 孙中山于1917年
法运动 复《临时约法》 在广州成立中华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 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 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 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 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9月)
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2008·海南)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 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 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 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9.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 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 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 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 无异。”这表明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湖北织布局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08上海)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 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趋势的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 都落空,件件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 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 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张謇的大生纱厂
爱国火花
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一组火花反映了 早期民族火柴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支撑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
13.(8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
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 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 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 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
材料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 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孙中山出任全国铁路督办后到张家口等地视察
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
(1913年指数为100)
1913年 100
90
80
70
60
50
40
10.严复认为“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 德、力三者为之根本。 ” 进而提出了鼓 民力、 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结合所学可 判断,这一学说
A.强调国民素质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B.形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开启民智 D.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2009·浙江)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 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 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 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 (1902年)
参考答案:①民间投资增多;②轻工业增多; 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④重新解决民生问题; ⑤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学思之窗】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 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短暂的春天”的含义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 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3、发展概况
四、履行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件。
简言之,就是解决革命中所产生的或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 袁世凯以全国领袖自居,急于以解决这些问题来建立他的新统 治体制和统治秩序。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钱,而北京政府本来就 已濒临财政破产的边缘,一时又无法打开国内财源,所以只好 向外国告贷,而最方便的乞求对象就是四国(美英德法)银行 团。具有深意的是,这时的第一个借款要求,并不是为北京政 府本身,而是为南京政府提出的。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阶段
内容
代表作
作者
提倡民主和科 《敬告青年》 陈独秀
前期
学,反对专制和 愚昧、迷信
《狂人日记》 鲁迅
(1915
—1917) 提倡新道德, 《狂人日记》 反对旧道德 《孔乙己》 鲁迅
《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新文学,
胡适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三、新文化运动 (三)评价
1、性质:
前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运动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2、评价:
A、进步性: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 前的解放;
30
20
10
1918年 0 英国
法国
德国
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 1913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9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国耻纪念 大会,会后,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民 时间短暂 国 仍集中在轻工业 初 开始向内地扩展 年 民 族 工 业 分 布 示 意 图
发展概况:
第15单元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1912-1919)
一、民国初期的反封建斗争
(一)背景 中华民国初建; 北洋政府的专制行径
善后大借款
袁世凯起初要处理的善后事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整顿北京的统治机构,加强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统 治力量;
二、结束南京临时政府,首先是遣散南方的军队;
三、偿还积欠的外债和赔款;
1917
和国会
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 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 为了恢复《临 1920年底,他在广 因军阀陈炯明在
法运动 时约法》和国 州重组军政府, 广州发动叛乱而
1920
会
1922年5月北伐 失败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短暂的春天”的含义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 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2013·江苏)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 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 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 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 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