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禁缠足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一体劝禁, 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
——《临时大总统关于劝禁缠足致内务部令》(1912年3月)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 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年以后生下的女 儿,一概不裹脚。
应当对这个国家的 未来充满信心,观察家 应当意识到,认为中国 行将出现内争和分裂是 多么可笑。
——《泰晤士报》(1912年8月23日)
莫理循任袁世凯政治顾问时, 与其他外国顾问合影
1912.3 1913.3
袁 任 临
暗 杀
时 大 总
宋 教
统仁
1913.10 国 会 “ 选 举 ” 袁 为 大 总 统
1914.5 公( 布大 《总 中统 华总 民揽 国统 约治 法权 》)
1914.12 颁( 布连 《任 修无 正限 大制 总) 统 选 举 法 》
1915.5 签 订 二 十 一 条
1915.12
洪 宪 帝 制
皇
新
帝
华
宫
邀请莫理循出席1916年元旦的“朝贺典礼”礼节单
二次 革命
护国 运动
1912.3 1913.3
一
千
八
百
九
十
莫
四
理
年
循
莫理循
1897—1912年 《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1912—1920年 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 一个澳大利亚人眼里的中国
莫理循在游历途中拍摄的照片
裹小脚,嫁秀才; 裹大脚,嫁瞎子。
我遇到的妇女,无论老幼,都是缠足 的……脚被裹成难看的锥子形状,是一种 丑陋的畸形。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师夷长技
坚船利炮
洋务运动 戊戌辛亥
新文化运动
工商科技 西方制度
西方文化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 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 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 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 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
万万不成。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年
民主思想 + 民主制度 = 民主社会 专制思想 + 民主制度 = 专制社会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
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
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
只有中国人自己兴办实业,
才能解决民生食用所需。
——荣德生
荣德生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
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
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謇
张謇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 背景
2. 特点
发展特点
1.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薄弱。 沿江大中城市。 3. 发展的速度快, 时间短。
经济
外国侵略; 列强;洋 自然经济开 务企业; 始解体 民族工业
列强资本 输出;民 族工业初 步发展
思想
新思想
中体西 用;君 主立宪
维新思潮 革命思想
民主共 和实业 救国
政治
戊戌变法 新文化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

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从1912年到1949年,历经了国共合作、内战、日本侵略、民主改革等多个阶段,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从国势和政治两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的变化。
一、国势的变化1、政治局势的动荡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次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政治局势仍然很不稳定。
当时的政治实力非常分散,各省督军和地方势力林立,国家权力难以集中。
同时,民国政府还面临着由于外资控制和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满。
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
1916年袁世凯自称皇帝,但很快就被推翻。
此后的民国政府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下,时易时变,为了掌握权力而互相争斗。
1927年,国共合作瓦解,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
1945年,抗日胜利后,中国政局再次发生变化。
2、经济发展的加速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1928年至1937年间,农村经济和手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经济总产值的90%以上。
此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并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不断持续,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经济几乎彻底瘫痪,但是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1945年抗日胜利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多种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掌控。
3、文化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核心。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思潮的兴起,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教育等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潮。
现代派、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也逐步流行开来。
此外,在女性权益、民主自由、科学先进等方面,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有了显著进步。
二、政治的变化1、政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制度并没有能够顺利运行,最终被北洋军阀所取代。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时报》是辛亥革命 前后,尤其是民国初 年上海的三大报刊之 一,它较为翔实地记 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 化的曲折历程,保存 了大量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以及社会 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 史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初年的 社会与政局
102年前,一个农民在 大街上被革命党人揪 住并剪掉辫子,从农 民那迷茫的眼神和茫 然的表情中,我们似 乎感受到了从这一刻 起,中国社会的变与 不变。那么,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约 十年左右的时间,中 国与中国人的变与不 变到底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文献选读”内容及其出处。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 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官制兴,旧 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 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 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律 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禁缠足
缠足是性别歧视,是男 权奴役的象征。辛亥革 命后提倡妇女天足,各 地实行放足运动。禁缠 足从生理到心理对妇女 实行了一次大解放。
材料一: 当时的跪拜礼分为一跪一叩、一跪三叩、二跪二叩、 二跪六叩、三跪三叩、三跪九叩。清朝礼制明文规定,官 场交往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身份,时间、场合,采用不同 礼节。 民国政府明文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庆典、 婚礼、丧礼用脱帽三鞠躬;寻常宴会、交际用脱帽一鞠躬 礼。 ——《中国民俗学概论》
材料一中反映出民国初年礼节上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 是什么?
从跪拜礼到脱帽鞠躬礼。礼节由繁到简。
材料二: 清制规定: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官则知府 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 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各政党社团 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华民国时期,它从1912年到1949年共计存在了38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中华民国时期,特别是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1.建立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开始积极实施改革方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未能完成自己的改革计划,中华民国政局也在不断的变幻中。
2.多次政治更迭在中华民国时期的38年里,政局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国家政权经历了多次更迭。
孙中山时期,虽然他的推翻封建制度的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其在实践中却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也未能促成民主制度和宪政体制的确立。
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和国民党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外来侵略和殖民势力,推动了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但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随着国内问题的不断出现而渐行渐远。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部的矛盾也渐渐地显现出来,中国内战愈演愈烈,最后国共两党在1949年经过数次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中华民国政府被迫撤离台湾,开启了两岸分治的历史时期。
二、社会变革1.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是孙中山在推行新三民主义思想下展开的政治运动,其核心要素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这一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致力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军事改革、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措施从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大规模内战和抗战胜利中国社会在中华民国时期经历了大规模内战和暴力冲突,在这期间,许多无辜的生命受到了伤害和牺牲,这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永远不可磨灭的痛。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战争带来的生产力和公共设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公共厕所、交通枢纽、市政用地等方面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技能:阅读理解——从课文94页的形势图,分析北洋军阀的割据态势及其背景。
2、过程与方法(1)调查采编:搜寻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锻炼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联系比较:革命党人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斗争策略和成败得失。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化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3)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先后反袁,为何一败一成。
三、教学过程导入: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两种斗争模式?举例说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走的是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即用武力维护国家独立,通过改革振兴民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的是一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路,试图通过和平抗议的方式取得民族自治权。
然而,一战前后,中国发生了什么?辛亥革命后,成立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进行社会改革,随后袁世凯取得革命成果,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句话,在这期间,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转折,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1、什么叫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1)民主革命——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识记知识点:
1.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
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2)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