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初年(一)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
袁世凯颁发了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法令,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的 发展。 但袁世凯对报刊、舆论是要进行控制,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第一, 创办御用报纸。 第二, 收买报纸或报人。 第三, 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第四,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 法律制度。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为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1912年长沙成立了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 1912年11月1日广州再次出现公民通讯社。 上海第一家通讯社于1912年8月31日诞生,李卓民主办。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是新闻编译社,由邵飘萍创办,北洋 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1916年8月 成立;和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创办于上海。胡政之参与 筹办并担任主编。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立法活动
1914年4月2日,袁世凯政府制定与颁布了《报纸条例》。 12月5日,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
1915年7月10日,袁世凯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修 正报纸条例》。
1915年,袁世凯政府还颁布了《新闻电报章程》、《电 信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
当时的新闻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1.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 2.出现了一些“马路小报”和“鬼报”。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这一时期的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
第一,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 第二,副刊有了大的发展。 第三,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
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

第二章《察》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主要内容宗教《万国公报》林乐知,内容为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俗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组成,文学通俗、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担任主笔,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政论为灵魂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办报立业2上传民意下达政令,达内事于外,同外情于内3自由思想4文风直抒胸臆5招人应知识广博6制定报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特点:1创办者自身份比较复杂2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3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表现出的亲率爱国思想5参照外国报刊模式6报刊外境困难(经济读者少)7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维新派的主要报刊:康有为《万国公报》:以论讲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强学报》:政治色彩更浓梁启超《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任主编、维新派最主要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的国人报刊维新派办报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改进编辑工作4重视采访工作5运用图书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3推动维新运动发展,促进变法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着对报刊出版的限制5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内地)3报刊种类多(文娱性,主流宣传维新变法政论)报章文体: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在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又是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
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开创先河。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一)黄远生
(1)生平及新闻活动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3)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
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 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
(1)生平及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
任《时报》、《申报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 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 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 采访报道活动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新闻思想
①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 指斥时弊”
②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③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 写
(二)邵飘萍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2、新闻思想 3、采访艺术 4、新闻业务专长 5、新闻事业成就
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 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 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中华民国史大纲

中华民国史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 54 总学分:3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名称:中华民国史专题英文名称:A special subject on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本课程按照绪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边疆民族关系、社会阶层等专题讲授中华民国的历史,使学生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意在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掌握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也是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程的一个强化和补充。
第一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第一节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第四节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第五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六节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第七节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八节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第九节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第十节保路风潮第十一节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第十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章(1912-1916)第一节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国内政局第二节北洋军阀集团与同盟会矛盾的尖锐化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善后大借款第四节二次革命及其相关的斗争第五节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和财政状况第六节北洋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确立第七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和袁世凯称帝第八节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坚持反袁斗争第九节护国战争的发动与帝制取消第三章(1916-1920)第一节袁世凯死后的国内政局第二节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第三节西南军阀的纷起第四节孙中山南下护法和南北战争第五节段祺瑞的卖国与独裁第六节南北议和第七节五四运动第八节直皖战争第四章(1920-1924)第一节动荡中的南北政局第二节第一次直奉战争及战后政治第三节西南的“联省自治”与军阀混战第四节孙中山的奋斗与转向第五节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第六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第七节1920年代的中国经济第五章(1924-1926)第一节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北京政治第二节善后会议:和平统一的最后尝试第三节初期国共合作第四节五卅事件及其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第五节北伐前中外关系格局的演变第六节南北军阀混战与临时执政府的终结第七节南北军政格局的攻守势易第六章(1926-1928)第一节北伐初期的胜利与东南、西北、西南的形势变化第二节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与北洋军阀以奉系为中心的联合第三节列强分化中国革命与蒋介石发动政变第四节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与汪精卫集团分共第五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北洋军阀政权的覆灭第七章(1928-1931)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第三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战争第四节反蒋派大联合与中原大战第五节发展中的国共矛盾及南京政府的“剿共”战争第六节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和各派联合统治的确立第八章(1932-1937)第一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第二节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第三节国民党统治的加强第四节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第五节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第六节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第七节西安事变第八节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第九节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第十节国民政府的经济第十一节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第九章(1937-1941)第一节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第二节抗战爆发初期的对日作战第三节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和运作第四节正面战场的继续作战第五节日本的以华治华策略与汪精卫集团降日第六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正面战场第七节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敌后战场第八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部危机国统区的民主宪政与民众救亡运动第九节国统区的经济第十节日伪对沦陷区的统治第十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外关系第十章(1941-1945)第一节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节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第三节抗日后期的国统区第四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解放区第五节抗日战争后期的沦陷区第六节中国对同盟国的外交关系第七节豫湘桂战役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第八节战后中国政治的设计和争执第九节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一章(1945-1947)第一节抗战胜利与战后初期的国内政治第三节战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四节国内冲突的焦点——东北第五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与国共关系的破裂第六节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与统治危机第十二章(1947-1949)第一节国民党最后的总动员第二节国民党军战略攻势地位的丧失第三节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和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措施第四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上)第五节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失败(下)第六节国民党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总崩溃第七节蒋介石引退和北平和平谈判第八节中华民国的覆灭第九节国共对外政策第十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第二节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一、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
二、暂行报律风波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
一、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 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一进步党”两大 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 了不少报刊。
在上海,自由党创办了《民权报》,由戴季陶、何海 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 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和“报馆不封门,不是好 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等激进主义的口号。
二、暂行报律风波
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 时政府还合理地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颁布而引 发的一场风波。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 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 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孙中山持明智的态度.虚怀若谷地接受了新闻界的反 对意见。3月6日,即中国报界俱进会及各报馆致电孙中山 并通电全国的当日,孙巾山即复电明确表态:“民国一切 法律,须经参议院议决发布,乃生效力。此次内务部所布 暂行报律三章,未经参议院决议,应作无效。除令该部知 照外,特此复闻。” 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 文》,内云: “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 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制淫威,从无过事摧抑者。该部所 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 使议者疑满清钳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又,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 效。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之 效力.不得以暂行二字,谓可从权办理。寻三章条文,或 为出版法所必载,或为国宪所应稽,无取特立报律,反形 裂缺。民国此后应否设立报律,及如何订立之处,当俟国 民议会决议,勿遽亟亟可也。”
民国初年,“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遍布于上 海、南京、北京、天律、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等大城 市。在上海,除原有的《民立报》、《天铎报》、英文 《大陆报》外,新出版的有《太平洋报》、英文《民国西 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国民》、《民强 报》等。
《民立报》在民国初建的一段时间里被确定为国民党的 总机关报。由于于右任等人出任临时政府要职,报纸的编辑 工作由范鸿仙、徐血儿、邵力子等人主持。“二次革命”失 败后,该报受到袁世凯的迫害,不得不于1913年9月4日停刊。 《天铎报》由李怀霜担任总主笔,陈布雷、柳亚于等担 任编辑工作,在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方面发表了不少言辞激 烈的文章,其中尤以柳亚子的文章最为胺炙人口。 《民国新闻》创刊于1912年7月20日,以“维护共和政体” 为宗旨.宣称“非有精确之新闻,无以造正大之舆论;非有 正大之舆论,无以扶初步之共和”。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7月,创办人是邓家彦,以 “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中反袁 态度最坚决的报纸。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 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 本大法之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第2章 第6条第4款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 结社之自由。”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2章第15条规定:人民享有的包括言论、著作、刊行 等各项自由权利,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 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之”。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 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 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今 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 减轻二分之一”。 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的减报界邮电费办 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 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 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 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阴历四月初一日止,在此限期内, 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 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 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o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 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 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 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 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 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 (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 汉(9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 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 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3月7口,章太炎撰写的《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一文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作为社论发表;同日,上海 各报均破例子以转载。章太炎的文章对“暂行报律”三条 逐一加以批驳,且言辞极为尖刻,攻击南京临时政府“钳 制舆论”、“欲蹈恶政府之覆撤”;还提出“民主国本无 报律”的观点,完全否定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在同一政党报纸之间,也经常出现争论。总之,民国初期 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有起到多少进步作 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此外.民国初年新出版的报刊还有:新政权机构的机 关报,如四川都督府的《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的《云 南政治公报》等; 民国新贵和政客出资创办并为自己鼓吹的报纸,如尹昌 衡在成都办的《西方报》、等; 一些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主张而创办的报纸,如章土钊 在上海办的《独立周报》、黄晦闻在广州办的《天民日报》 等; 还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 一批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术性期刊; 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出诉讼时,得酌量科罚。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 会并令其转饬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 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 《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 《民立报》、《天铎报》、《大共和日报》、《民报》等 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 的颁行。
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 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 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在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民国成 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短时间内全国出现 了大大小小三百多个政党。这些政党有的只是昙花一现, 有的有名无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化组合,到第一届国会选举之前, 基本上形成了“同盟会一国民党”“与“共和党一进步党” 两大系统。它们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竞相创办 机关报以作自己的宣传工具。
在数量上与“同盟会一国民党”报刊相抗衡的,是 “共和党一进步党”系统的报刊,除武昌起义前已出版的 《国民公报》、《时报》和《时事新报》等原立宪派报纸外, 大多数是民国成立以后新创办的。在北京。有《天民报》、 《北京时报》、《新纪元》、《京津时报》和《少年中国》 周刊等。
《少年中国》周刊由黄远生、蓝公武、张君励等人创办, 以“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元气”为宗旨。 该刊的基本态度是拥护袁世凯的.但敢于批评时政、揭露黑 幕,因而也颇受读者的欢迎。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 闻界知照:“查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 府明白室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 相抵触的内容,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 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上述法律、法 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 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
各政党主办的报刊,无不站在自已政党的立场上讲话, 常常引发论争。特别是“同盟会一国民党”与“共和党一 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 无不针锋相对、互相攻击。 两党报刊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 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 “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 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 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个要遣散民军;等等。 两党报刊还互揭老底,我骂你是“贼党”、你骂我是 “贼报”.甚至发展到殴打报入、捣毁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