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练习

第18讲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9·宜宾模拟)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答案 A解析从示意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1921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A项。
2.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的推动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8·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三模,29)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
该广告表明()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D.民族资本家对时事的策略性利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国兴业烟草公司“泰山牌与青岛之关系”的广告可知,民族资本家在宣传产品时利用了反对日本占领青岛的时事,故D项正确。
4.(2018·重庆三模,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高中历史模块学习)(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详细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15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草案》就《孀妇改嫁主婚问题》规定:“孀妇改嫁,由夫家父母主婚。
无父母者祖父母,无祖父母者母家父母或祖父母。
如母家并此而亦无之者,则应由夫家其余亲属主之。
此现行律所规定也。
”这表明当时() A.封建礼俗遗存影响立法B.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C.国家立法推动男女平等D.传统观念阻碍妇女改嫁解析:选A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知孀妇改嫁自己不能作主,须夫家父母或祖父母等长辈或其他亲属主婚,反映出民国有关婚姻改嫁的法律条文仍存在封建婚姻礼制的残余,故选A 项。
2.1906年,《大公报》刊载广告:“本号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用外国糖浆推凸,食之爽心,观之悦目。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开始成为通商口岸B.崇洋媚外成为主流C.饮食风尚发生变化D.社会习俗完全西化解析:选C根据“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用外国糖浆推凸”等信息可知当时上海的月饼制造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饮食风尚发生变化,故选C项;上海1842年成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聘请外国饼师制造月饼并非崇洋媚外,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当时上海的饮食风尚受到了西方影响,不能说明完全西化,排除D项。
3.(2020·漳州期中)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剪发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A.时局变动影响社会习俗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变迁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解析:选A题干提及了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三个时期对“断发”的不同态度,这反映出“断发”习俗受到时局变动的影响,故选A项;“断发”行为仅是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会触动清朝的国体,排除B项;“断发”行为的主导者是维新派、清末新政时期的“五大臣”、清政府,不全是政府所主导,排除C项;维新派、清末新政时期的“五大臣”所主张的“断发”并不具有革命的色彩,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1912 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 多个,遍及全国22 个省区。
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
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
材料主要反映了()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B.实业救国潮流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D.辛亥革命影响B [各种实业团体崛起说的是当时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潮流,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各种实业团体崛起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错误。
]2。
(2018·昆明一中月考)下表是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的情况(单位:海关两):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阻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政策有效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D.印度纱相比日本纱价格有优势C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进入中国上海”表格中只是选取了“1918年5月到1919年4月”和1919年5月到1920年4月“这两个单位时间,不能体现进口工业品对全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增减“栏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合计+63031”进口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法体现北洋政府的有效政策,故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在上述时间段里,“日本纱"大幅减少,“印度纱”印度纱大幅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与国内流行的反日运动相关联,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关于“日本纱”和“印度纱"价格对比,无法判断其是否有价格优势,故D项错误。
]3.(2019·晋中调研)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
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B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得出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不合题意,故C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虽然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4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高三全

课后限时集训(十四)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1912 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 多个,遍及全国22 个省区。
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
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B.实业救国的潮流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D.辛亥革命的影响B[各种实业团体崛起说的是当时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潮流,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各种实业团体崛起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一模)193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
这一政策( )A.重建了金融秩序B.导致了通货膨胀C.打击了民族工业D.加速了某某外流A[题干主要论述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改革,该政策有利于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次改革有利于防止某某外流,稳定了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故选A项;1933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没有导致通货膨胀,故排除B项;1933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C项;1933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某某的外流,并且改革之后,其金融体系逐渐稳定,没有出现某某大量外流现象,故排除D项。
]3.(2019·江门一模)《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
其中,命题以选择题为主,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侧重对民国后期的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的命题仍会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1.(2016·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
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
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2.(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
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材料“更有西装新少年,
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说明②正确;材料“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说明③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上海一处,说明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B。
3.“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
……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
”由此可以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解析】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且乐读《申报》,这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4.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
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
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但不是材
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