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肿瘤MRI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病因与症状
总结词
垂体瘤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 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与肿瘤的大小和类型有关。
详细描述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 种因素有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外,不同类型的垂 体瘤还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
。
确诊检查
进行MRI检查,详细了解肿瘤 的形态、信号强度、侵犯范围
等信息。
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
病。
随诊复查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 瘤的生长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
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诊断的联系
影像学特征
联系
垂体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鞍内或鞍 上占位性病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信号强度不均。
MRI检查
常规MRI
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 肿瘤影像,是诊断垂体瘤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增强扫描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 边界和强化特征。
功能MRI
如MRS、DWI等,可提供 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特性 的信息。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PET-CT
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转移情 况。
超声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垂体瘤,如侵袭 性垂体瘤,可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辅助 诊断。
04
挑战2
小肿瘤的检测:小垂体瘤在影像学上 可能难以发现,易漏诊。
06
解决方案2
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 。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1
发展趋势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利用AI辅助医生进行垂体瘤的诊断 将成为趋势。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方法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结果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检出率为65.8%,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检出率为94.7%,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
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
延时扫描,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
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可靠性,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垂体微腺瘤是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特异性较差,导致漏诊发生,报道显示其发生率在尸检病例中占6.1%~27.0%[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查已经成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诊断方法,而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扫描具有更佳的临床检出率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2]。
现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5±10.4)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泌乳、闭经、月经不调、不孕以及Cushing 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泌乳素均>40 ng/ml。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知识要点1、无功能大腺瘤是指没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促性腺素瘤(gonadotropic adenoma)和零细胞腺瘤(null-cell adenomas)。
它们导致的症状主要为视力、视野障碍和头痛,或者压迫垂体前叶导致激素水平低下。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体检发现。
2、70%的垂体大腺瘤会向鞍上突,鞍上部分的肿瘤会出现分叶;鞍隔会像皮带一样束缚中肿瘤,使其成为沙漏状。
约有8%的大腺瘤会向下突入蝶窦腔;还有30%的大腺瘤会像侧方扩张,往往是单侧图像侧方海绵窦。
3、增强扫描会使大腺瘤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强化的程度不能代表大腺瘤的血供程度;相反,在T1w和T2w上,肿瘤内部线样流空低密度影能提示肿瘤内部的供血动脉存在。
病例影像1、鞍隔与视交叉垂体大腺瘤突破鞍隔像鞍上发展,鞍隔像一个腰带勒住大腺瘤使其向一个沙漏样;腺瘤顶部挤压视交叉,在T2W上可以看到被压薄的视交叉。
2、新鲜出血与混杂信号大腺瘤上部后方在T1增强上有高信号,在T2W上表现为低信号版混杂影,提示腺瘤内部有新鲜出血3、陈旧出血与液平陈旧性出血液化后形成囊腔,当患者躺卧扫描时,出现囊内气-液平面,在T2W上十分明显。
4、正常垂体腺在T2W上大腺瘤内部信号混杂,正常垂体被肿瘤推挤到右侧;在T1W增强图像上,正常垂体被增强显影。
5、硬膜尾征在T1W上,大腺瘤后方的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在T1增强扫描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前方前颅底硬膜强化显影(脑膜尾征)6、肿瘤血供在T1W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线样'低信号,这是肿瘤内部的供血小动脉;T1强化上这些小血管因流控效应,也呈现出低信号;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不均匀强化,但这不能提示肿瘤的内部血供;DSA造影可以看到肿瘤内的小动脉(running artery),以及肿瘤形态弱染色。
垂体瘤的分级Wilson-Hardy分级(根据腺瘤的扩张和侵袭进行分级)腺瘤的扩张(Extension):0级:微腺瘤,在鞍内,鞍底形态完整1级:腺瘤直径<10mm,位于鞍内,肿瘤仅使鞍底扩大2级:腺瘤直径>10mm,使得整个或局部蝶鞍扩大,鞍底完整未破坏3级:腺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并有局灶性破坏,部分肿瘤突出鞍区4级:腺瘤弥漫性扩散,蝶鞍结构难以识别,腺瘤侵入周围海绵窦、视神经、颞叶等结构(ps:0级和1级腺瘤属于非侵袭腺瘤;2-4级腺瘤属于侵袭性腺瘤。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附29例分析)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附29例分析)垂体腺瘤小于10mm时为微腺瘤,大于10mm时则为垂体大腺瘤,大于4cm时则为垂体巨大腺瘤[1]。
由于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MRI检查技术的普及,垂体腺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仅就基层医院经常遇到的垂体大腺瘤做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29例中男性11例,女性18例,年龄23-60岁。
经手术证实者20例,余均经临床及内分泌化验证实。
其中3例经溴隐停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改善。
临床表现:(1)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
(2)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闭经,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等。
所用装置为GE0.35TMRI扫描机。
选用头颅正交线圈,检查脉冲序列:(1)平扫:SETIWI矢状位,SETWI冠状位,SETIWI轴位,FRFSET2WI冠状位。
(2)增强:SETI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
2 结果及检查所见T1WI和T2WI显示肿瘤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垂体多被完全破坏,不能显示。
肿瘤出现囊变,T1WI信号显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肿瘤出血时T1WI可为高信号。
肿瘤向鞍上生长,可见“束腰征”[2],鞍上池可受压变性。
增强后垂体腺瘤的实质部分呈不均匀中等强度增强23例,均匀增强4例,均匀明显增强2例。
3 讨论垂体大腺瘤较小的与垂体微腺瘤表现类似,显示为垂体高度增加5例,垂体柄的移位6例,鞍底骨质局部变薄、侵蚀或倾斜4例,垂体上缘隆凸,特别是局部或偏侧突出较有意义。
较大的垂体大腺瘤一般都长向鞍上或鞍旁,甚至长向鞍后和侵入蝶窦。
[图1-4]最常见的征象就是蝶鞍扩大,见于94-100的垂体大腺瘤[3]。
MRI能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强,故垂体瘤向各个方向膨胀性生长和侵润性生长的情况MRI显示较好。
动态增强垂体大腺瘤大多数有早期增强,即在注射造影剂 1.25-3.25s颅内动脉增强的同时,肿瘤就开始增强,最早增强的部位常在肿瘤周边和下部。
垂体肿瘤MRI诊断_(NXPowerLite)

常规增强
增 强 早 期
动态增强是诊断微腺瘤的重要技术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最常见部位为鞍内和鞍上(75%),完 全位于鞍上(20%),完全位于鞍内(5%), 极少数生长在第三脑内。
颅咽管瘤
囊性成份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或中等信号, 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
肿瘤实质部分以等T1和长T2信号为主。 增强扫描后无钙化的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
囊 性 颅 咽 管 瘤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生殖细胞瘤
肿瘤侵袭与其大小有关
微腺瘤无周围结构的侵袭。 肿瘤10~20mm,可出现微侵袭,即镜下局限性
硬脑膜浸润。 肉眼侵袭多发生在20~40mm大的肿瘤。 弥漫性或破坏性侵袭,肿瘤多在30~40mm以上。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瘤43例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有无功能 、 肿瘤大小、 部位 、 方式 及有无并 发症 , 生长 主要表 现 为内分泌 异常 和颅压增高所致的一系列症状 。 32 垂体微腺 瘤的 MP . d表现 垂体形态 学改 变主要 是不对 称膨隆 、 垂体柄偏 移 , 本组以不对称膨 隆多见 , l 占 84 3例 6 .%。
广 曲医学 2 0 0 8年 1 1月第 3 O卷第 1 期 1
1 51 7
垂体腺瘤4 3例 的 M I 现 及 诊 断 价 值 R表
罄 勇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南溪 山医院影 像科 , 桂林市 5 10 ) 4 0 2
【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54 8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5- 0 (08 1- 5 . 23 34 20 )1 71 2 4 1 - 0
以往认为垂体的不对称膨隆、 垂体柄偏移是诊断垂体微腺瘤
的主要指标 , 由于垂体柄偏移 也可 以见 于部分正 常人群 中 , 但 而有 的垂体微腺瘤特别 是小于 5m 的微腺瘤 平扫 影像形 态 m
学改 变可 以不 明显 , J故不能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纯 以垂 体形态 学改变作 为主
2 结
果
垂 体微 腺瘤 1 , 9例 肿瘤 最 大径 为 35— .
于 1 t 者为垂体微腺 瘤 , 0i n o 直径大于 1 0mm者为垂体大腺瘤 。 垂体腺 瘤是一种 良性肿 瘤 , 生长 缓慢 , 多数呈膨胀 性生长 , 可
例, 2 女 8例 ; 年龄 l 6 7~ 2岁 , 平均 4 . 。临床 表现 : 1 内 2 6岁 () 分泌异常症状 , 括月经 失 调、 包 闭经 、 泌乳 等 1 ; 9例 肢端 肥大 症 7例 ; uhn C si g氏综合征 5例 。( ) 2 颅压增 高 症状 , 头痛 、 如 头晕 9例 , 视力下降 3例 , 面麻 2例 。 12 检查方 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 0 2 T常导型磁共 振机 , . .3 头 部正交线圈 , 阵 18× 5 , 矩 6 2 6 层厚 3ml 层距 04ml i, l . i。常规行 l 鞍区局 部矢 状 位 、 位 和冠 状 位 扫 描 , 用 自旋 回 波 ( E) 轴 采 s TWIT 5 。 ( R 30~50 ms T 0 Is 0 , E 1 l )和快 速 自旋 回 波 ( S l F E) TWIT 0 l,E9 s 。所 有患者均 行平扫 和增 强扫 2 ( R 45 0I T 0m ) l s 描; 增强扫描使用冠状位 和矢状位 T , 中 1 。 其 9例垂 体微腺 瘤先行冠状位 T WI 动态增强 扫描 , i 行 常规延迟 增强 3mn后
垂体腺瘤的CT及MRI诊断

M 诊断垂体 腺瘤 3 R1 5例 , 其 检 查 技 术 与诊 断 作 就
初 步探 讨 。
1 资 料 与方 法 本组 3 5例 中 , 9例 , 2 男 女 6例 , 龄 1 年 8—6 5 岁, 均 3 平 2岁 , 均有 典 型 的临 床 与 内分 泌 检 查 资 料
或手术 证 实 。使 用 Pc e i r Q型 C kI T机 , 状 位 , 厚 冠 层
态扫 描 , 组扫 描 时 间 3 每 O秒 , 续 进 行 5组 动 态 扫 连
对微 腺瘤 的意 义较 大 , J卢光 明等 _研 究认 为 : 用 3 采 G d—D P T A增 强 动 态 扫 描 , 腺 瘤 的最 大 信 号 强 度 微 的峰 值 时 间多在 10~20秒 , 4 1 而邻 近 垂体 最 大 信 号 强度 的峰值 时 间多 在 15~15 , 腺瘤 与 正 常 垂 0 7秒 微 体 的最 高对 比度多 出现 在 动态 扫 描 序 列 15秒 时 , 0 最高 对 比度无 1 出 现 在 随后 的常 规 序 列 扫 描 中 , 例 测得正 常 垂 体 的强 化 高 峰 早 于 微 腺 瘤 , 相 差 3 多 5 秒 。增 强后 正 常垂 体 组 织 及 海 绵 窦 强 化 明 显 , 利 有 于 区分鞍 内 、 上 及 鞍 旁 病 变 。有 些 微 腺 瘤 由于 瘤 鞍 体太 小 又不 造 成 垂 体 柄 偏 移 或 鞍 隔 膨 隆 就 很 容 易 漏诊 , 漏诊 原 因 除 病 变 本 身 有 关 外 , 与 使 用 的 成 还 像方 法 、 造影 剂 、 设备 性 能 及 窗技 术 调节 有 关 。 肿瘤 直径 大 于 10r 的垂 体 腺瘤 ,T表 现 为等 .e a C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

垂体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
除此之外,垂体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表现:垂体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慢性头痛或视力/视野异常头痛、海绵窦综合征、脑神经损伤、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2. 内分泌学检查:垂体瘤可以导致各种垂体激素的分泌异常,通过检查这些激素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
3. 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的MRI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CT扫描也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信息。
当个体出现以上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患有垂体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垂体内病变轮廓和确定肿瘤 与鞍旁软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优 于CT。
正常脑垂体
正常成人垂体宽度约12mm, 前后径 为8mm,高度在3~9mm之间。腺体 的上缘呈凹陷、平坦和隆突;腺体 两侧对称。
•垂体腺前叶信号相当均 匀,在T1和T2加权像上, 与脑白质信号相等。 •垂体后叶在MRI T1加权 像上呈高信号.
脑垂体动态增强
脑垂体组织结构较为特殊,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明显强 化,作动态扫描可呈现典 型的强化时间曲线。 首先垂体柄和其附着处腺 体强化(垂体簇),然后 强化向周围扩散,大约一 分钟后达到腺体的侧缘, 约1-2分钟到达强化峰值。
儿童垂体
青春期 垂体
女性垂体高度可达 10mm
空蝶鞍
蝶鞍增大,垂体变扁平 紧贴鞍底,垂体柄位置 正常
侵袭性垂体腺瘤
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方法不同,侵 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率亦不同: 影象学研究为10%; 外科手术肉眼观察为35%; 病理学镜下观察高达85%,其中大部分为微侵袭, 即肉眼无异常,镜下观察到轻微侵袭,多为肿瘤 侵袭邻近的硬脑膜。
肿瘤侵袭与其大小有关
微腺瘤无周围结构的侵袭。 肿瘤10~20mm,可出现微侵袭,即镜下局限性 硬脑膜浸润。 肉眼侵袭多发生在20~40mm大的肿瘤。 弥漫性或破坏性侵袭,肿瘤多在30~40mm以上。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颅咽管瘤
蝶骨结节脑膜瘤
脑膜尾征
•脑膜瘤在MRIT1加权或T2加权像上均呈 等信号,肿瘤信号君匀,增强扫描肿瘤 均匀显著强化,坏死少见; •脑膜瘤在矢状位上常可见肿瘤以宽基底 与前颅相贴; •很少见到包绕周围结构。
视交叉和下丘脑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下丘脑或视交叉。大的肿瘤完全填塞 鞍上池。视交叉和下丘脑胶质瘤常见于青少年,占 颅内肿瘤的0.2%;占颅内胶质瘤的0.4%;约占儿 童天幕上肿瘤的10~15%。病理上以毛细胞型星形 细胞瘤为主,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卒中为急性出血和垂体腺瘤梗塞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伴有严重的头痛、高血压和视觉突然丧失。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最常见部位为鞍内和鞍上(75%),完 全位于鞍上(20%),完全位于鞍内(5%), 极少数生长在第三脑内。
颅咽管瘤
囊性成份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或中等信号, 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 肿瘤实质部分以等T1和长T2信号为主。 增强扫描后无钙化的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
囊 性 颅 咽 管 瘤
一、垂体肿瘤影像学 检查
脑垂体位于中颅凹、蝶鞍的垂体窝内,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影象学检查是评价垂体腺和周围结构的重要手段。 普通平片 CT MRI
普通平片
间接显示 垂体病变
与垂体 腺的 病变相 关性差
CT检查
提供骨结构和 钙化的详细征象
射线硬化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 影响微腺瘤的诊断
MRI检查
空蝶鞍形成机制
鞍隔孔膜薄、孔较大(大于 5mm )或鞍膈缺损, 蛛网膜下陷鞍内,脑脊液进入蝶鞍,使蝶鞍上部 扩大。 少数空蝶鞍与脑脊液漏、脑积水有关; 颅内高压可致蛛网膜腔隙疝入鞍内形成。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垂体前叶明显缩小、 扁平紧贴鞍底,鞍内 空虚,充满脑脊液, 形成类似部分空蝶鞍 改变; 垂体柄明显缩短或消 失,后叶高信号区消 失; 在鞍上池中垂体柄的 顶端有高信号的小结 节,为异位的神经垂 体即垂体后叶
பைடு நூலகம்
垂体肿瘤 (大于10mm)
多数为亚急性期 出血改变,在T1 和T2加权像上信 号强度发生变化, 成为相当亮的信 号
垂体卒中
侵袭性垂体腺瘤概念
关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问题尚未完全解 决。尽管少数垂体腺瘤可以出现侵及海绵窦、浸 润硬脑膜和局部骨质的破坏,但关于垂体腺癌的 诊断一直有着争论。 侵袭性腺瘤是Jefferson首先使用,指垂体腺瘤 侵及包膜和局部呈广泛浸润性生长者,一直沿用 至今。
肿瘤侵袭方式
肿瘤可向鞍旁侵袭,常通过三种方式: 直接侵袭海绵窦; 以硬膜内生长方式,在海绵窦上包绕海绵窦入鞍 旁; 以硬膜外生长方式,通过海绵窦下向鞍旁发展
三、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与鞍上肿瘤的鉴别 与垂体其他病变的鉴别
(一)与鞍上肿瘤的鉴别要点
确定正常垂体是否存在。 肿瘤存在囊变和钙化提示颅咽管瘤。 肿瘤有脑膜尾征提示脑膜瘤。 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常为生殖细胞瘤。
二、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垂体微腺瘤 垂体腺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直径小于10mm者称微腺瘤。 信号改变不大,在T1WI和T2WI上多数为等信号。 形态可有改变,垂体上缘隆起。 增强扫描病变为低信号(增强早期)
常规增强
增 强 早 期
动态增强是诊断微腺瘤的重要技术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视交叉胶质瘤(毛细胞型)
MRI的T1加权像上,肿瘤呈等信号, 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Gd-DTPA增 强后肿瘤有显著强化。视交叉和下丘 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囊变明显。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在T1加权像上信号与灰质相等。 •在T2加权像上信号通常增强。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极少数或有钙化、脂肪或囊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