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复习参考

合集下载

马列文论权威期末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权威期末复习资料

论述1.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答案见课本普鲁士政府为了加强对出版的限制,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表面上似乎不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干涉,实际上强化了对民主和自由的防范。

马克思撰写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普鲁士政府的虚伪的自由主义、真正的专制主义的面孔。

(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而言,该篇写于1842年初。

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反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和代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思想统治的政论性文章。

(2)从写作风格的主体特征而言,马克思引用布封的话“风格就是人”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3)从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而言,p5橙色笔“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做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4)从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而言。

P62.“艺术生产论”的意义和危机问法一: 如何理解“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做一个感性生活来考察。

”这句话?问法二: 与艺术反映论和艺术创造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意义何在?意义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绝大多数文艺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就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面向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流通与交换,从而显示它的价值。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生产的特性,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让文艺产品始终保持自己鲜活的艺术个性,所以不应把文艺完全交付给市场,靠市场引导调节艺术生产,由市场主导文艺的命运。

“艺术生产论”的危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包括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品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无价。

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的宝贵财富,真正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把艺术品和艺术生产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拜金主义也会腐蚀文化队伍中的堕落者,不仅使他们摒弃崇高的文化责任和艺术追求,不惜粗制滥造,唯利是图,还会影响到整个文艺创造的结构布局和生态环境。

自考-马列文论自考复习要点

自考-马列文论自考复习要点

马列文论自考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表达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消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局部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局部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那么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展考察,进展与作品的历史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马列文论复习资料马列文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总结,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学习和掌握马列文论时,我们需要有一些复习资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体系。

一、马列文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马列文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核心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的掌握。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文献和学术论文来加深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二、马列文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马列文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是了解其思想体系和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列宁的著作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马列文论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创新。

三、马列文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马列文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章和党的重要文献,了解马列文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情况。

此外,还可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四、马列文论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作用马列文论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作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对当代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来探讨和分析马列文论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此外,还可以关注马列文论在解决当代世界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五、马列文论的批判与反思马列文论的批判与反思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列文论的批判和反思,来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关注马列文论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误用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体系。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引言概述:马列文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论理论。

马列文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社会科学、文化产业以及文学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马列文论的要点,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正文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学的基本观点a.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b.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文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2.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影响a.阶级斗争是文学发展的基本动力b.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3.文化产业的角色和地位a.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b.文化产业对于文学创作和创新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形式和样式的观点a.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b.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样式的观点和影响5.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a.文学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b.文学艺术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第二部分: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1.列宁主义对文艺的观点和要求a.列宁主义对文艺的继承和发展b.列宁主义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2.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矛盾a.文化产业在列宁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b.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3.文化产业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作用a.文化产业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b.文化产业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4.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管理a.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原则b.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5.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a.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b.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第三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1.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a.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b.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a.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b.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关系3.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策略a.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b.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策略和举措4.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创业环境a.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需求b.文化产业创业环境的建设和支持政策5.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a.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b.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第四部分: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1.马列文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作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理论指导作用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应用案例2.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中的理论基础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马列文论在文化产品创新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对文化产品创新的理论支持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品创新实践中的运用和经验4.马列文论在文化管理与营销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价值b.马列文论在文化营销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案例5.马列文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支持b.马列文论在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总结:马列文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于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列文论资料

马列文论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复习资料名词解释:l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义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涉及美学思想的主要论著,他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以及审美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等,在美学史上是划时代的贡献。

wgrMn。

2、两种尺度: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的“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就是所谓两种“尺度”,种的尺度是指事物以其不同的物种特征而具有体现了其物种性质的尺度。

mVqZ6。

内在尺度指是的作为生产者的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尺度,既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的愿望和要求。

3、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说,首先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指的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在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使人的本质在自然界客观地展开,造成“人化的自然界"的成果。

这一观点揭示了美和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qu3Mu。

4、文艺的社会性质(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由经济基础决定,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展,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它还同政治等上层建筑因素相互作用,并以这些因素为中间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71TWe。

5、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肯定了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

这是因为它真实在再现了人类的童年时代,而且希腊人作为“正常的儿童”正是人类童年的天性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这就使希腊艺术由于表现了人类章年的永不复返的天性而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这一事实说明文艺应当真实地反映自己时代的特征,深入揭示人的精神面貌。

0RSiX。

6、“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手稿》中提出的,概括地表达了人类的感觉包括审美感觉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

AHUQL。

7、“妇女的皮肤的是历史的发展,因为它必定是白色或黑色、黄色、棕色或红色—因此,她不会有人类的皮肤:意思是恩格斯以妇女的皮肤为例,指出它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颜色,具有历史发展的特点。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版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版
马恩合著的书:《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第一部政论性文章。
“只有叫花子才是谦虚的”引子歌德的《总结》一诗。“天才的谦逊”摘自席勒的《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
‘劳动创造美’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观点出自《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该书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到8月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
莎士比亚化:马、恩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科学概括,对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形象概括。他要求作家从现实出发,用生动丰富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反应时代的风貌。
席勒式:指的是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理想代替现实的抽象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创作方法。
神话: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大众化:这是20世纪30年代做一文艺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的讲话中给出了科学解释。即就是文艺工作者得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三,解答和论述
1.如何理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A.“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
B《手稿》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基本内涵。
C.所谓“种的尺度”是指种的本能和肉体需要。“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超越动物本能后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尺度,表现为某种自觉地目的、计划、意识。
D人是不仅可以像按照种的尺度生产,同时也可按内在的尺度生产。通过此,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致斐迪南.拉萨尔》这封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59年5月18 日致拉萨尔的。

马克思文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文论复习资料

现实主义(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充分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典型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第一次被赋予引申的哲学含义;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

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创作方式:典型化方式(“福斯泰夫式背景”)重要特征情节生动丰富。

现实主义化。

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描绘出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刻画出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深度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出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

“席勒式”所谓“席勒式”,指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原则出发点从观念出发;创作方式:单纯的观念传达重要特征以“论证性的辩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

主观化、观念化。

从观念出发,在作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作家的主观倾向,人物、环境因观念而生。

“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内涵抽象化、概念化描写;以主观代替客观。

托尔斯泰主义在《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中提出。

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是它的核心;基础是农村的社会现实;表现特征是矛盾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是“悲观主义”、“不以暴力抗恶”、“向精神呼吁”。

“镜子说”提出者:达芬奇、绘画理论、艺术理论;列宁;能动反映说(能动反映社会现实)。

①时代的镜子。

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势力;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的抨击。

②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

农民问题。

③宗法制农民的镜子。

农民的苦难;缺陷:农民对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

马列文论复习题库

马列文论复习题库

填空题1、马克思写作了《()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格律恩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创造美的观点。

4、()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

5、()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以真实性为尺度赞扬了作家巴尔扎克。

6、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观点和()观点相统一的艺术批评。

7、典型的核心问题是()的创造。

8、正如老()所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

9、西方文艺史上,先后出现古希腊的()、中世纪的灾难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格悲剧和19世纪的社会悲剧。

答案:1、(1844)2、(歌德)3、(劳动)4、(巴尔扎克)5、(恩格斯)6、(美学)(历史)7、(典型形象)8、(黑格尔)9、(命运悲剧)1、()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提出的观点。

4、()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任何神话都是用()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5、悲剧之父()和喜剧之父()都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6、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答案:1、(马克思)2、(格律恩)3、(《导言》)4、(希腊神话)(想象)。

5、(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席勒)6、(细节)(典型人物)1、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德国的思辩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

2、白尔尼、门采尔、(格律恩)从政治的、党派的、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3、歌德与(席勒)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老师没有说考什么]
资料分析题 [老师没有说考试形式和内容]
论述题[一题,就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那题,共50分,把老师串讲的内容列下来,具体回答时自己选取材料。

老师说可以有三种答题形式:专门讲倾
向性,或专门讲典型性,或者两个方面串起来讲。

]
[汉一班老师没来得及复习,在西娇老师的指导下,汉一汉二一起整理的]
[老师讲得快,有些内容比较零散,脉络不是很清晰,请理解哈~]
现实主义理论包括:典型理论、世界观与作家创作、文学的倾向性与真实性
1、真实性问题: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2、典型性问题: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比如《人间喜剧》:典型人物——反映不同阶级关系——反映作品对社会的关照]
3、倾向性问题: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
倾向性问题
(1)什么叫文艺作品的倾向性
渗透包含在艺术形象整体中总的思想倾向。

[结合《致敏娜·考茨基》P231末尾的“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
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硬塞给读者”来谈]
[《致玛·哈克奈斯》P252第二段“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来谈]
(2)倾向性和真实性、艺术性的关系
倾向性在文艺作品中并不是一个可以离开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要在文艺作品中分离出一个单独的倾向性是不可能的,作家、艺术家如果不
是在真实地、形象地、独创地反映生活,艺术的处理、艺术物材料在塑造人物构思
情节、描写对话等艺术创作上下功夫,企图对作品硬加上某种倾向性,这是完全行
不通的。

真实性是倾向的基础也是艺术性的生命,离开真实就谈不上倾向和艺术,而这样的真实性绝不是仅仅描写一部分的真实可以获得的,而是从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关
系的描写中,从人物的实践怎样做的表现中以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潮流中的得来的思
想的揭示中才能产生。

(3)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相统一,主要人物既是一定阶级和倾向代表,又是有独特的性格。

典型性问题 [这点老师没有没有串讲,我把课件里有关的内容列出来]
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一个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反映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中的社会历史本质的环境。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背景,它或者为人物的行为、
思想、性格提供前提,或者是对典型人物体现的生活本质的补充。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高层次的要求。

[以前学姐材料中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答题要点]
1、什么是典型环境
2、什么是典型人物
3、如何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联系黑格尔的典型理论
5、结合实际作品进行分析,说明该作者如何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例
如:张爱玲《电车》、《金锁记》;鲁迅《阿Q》等来谈谈)
真实性问题: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老师没有很详细地解释,有部分内容穿插在“倾向性和真实性、艺术性的关系”中] 课件中有: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正确认识和反映。

它有着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衡量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真实性的标准,只能有一个,而且是客观的。

[同学们自己再结合书本内容谈谈吧~]
作家世界观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
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是马恩根据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经验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他们从考察作品的实际思想内容与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入手,深刻分析了作家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恩承认作家的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在马恩看来,文艺创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提炼和概括,都是与他的思想立场相联系,都受他的世界观的制约,而他们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总是或隐或现地打上作家思想的印记。

[结合《敏考茨基》中关于倾向性的论述]作家的审美意识、审美创造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他的根本立场、观点及世界观所影响或制约,那种把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否定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显然是痛骂恩的思想相违背的。

但是在承认世界观对创作指导作用的同时,他们又指出作家的世界观与作家创作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完全一致的,毫无作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作家的创作有可能突破固有的世界观的局限,特别是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作家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价,甚至可以违背作家一贯的思想立场和既定见解,那么这也就是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间的矛盾。

[结合《致玛·哈克奈斯》“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P2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