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一)

合集下载

论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

论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

论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
形象思维是一类创造性思维,它使创造性思考行为成为可能,激发我们的灵感,激发出新的创新的想法。

此外,形象思维也有其特定的基本规律。

形象思维具有“看与猜想”的特征。

当我们遇到新情况时,会先展开主动探索,用眼睛看清楚问题,再运用自身丰富情景,去想象和分析当中的逻辑,从而形成理性推理。

形象思维支持将新的现实想象与旧的认识相结合。

新的想象必须依据旧的认识灵活运用,新的认识既可扩大认识范围,又可加深旧的认识;形象思维的特征也在于将新的思维事件放入旧的情景中,使新的想象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掘出来。

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法编辑本段形象思维法(一)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

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

它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当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决问题时,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通过抽象概括构成一幅新形象时,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

所以,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

例如,一个人要外出,他要考虑环境、气候、交通工具等情况,分析比较走什么路线最佳,带什么衣物合适,这种利用表象进行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

在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创造,画家绘画,建筑师设计规划建筑蓝图等也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在学习中,不管哪一学科,不管是多么抽象的内容,如果得不到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都很难顺利进行。

所以我们学习各门课程时,既要运用抽象思维法,也要运用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不仅以具体表象为材料,而且也离不开鲜明生动语言的参与。

形象思维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

初级形式称为具体形象思维,就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

高级形式的形象思维就是言语形象思维,它是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表征,以形成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其主要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但它具有思维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言语形象思维的典型表现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形象思维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高级复杂的形象思维是对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并不总是与语词紧密联系,未必进行充分的语言描述。

但是,它比概念概括有着较大的稳定性、整体陛,而且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因为概念概括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而形象概括则常包容着丰富的细节。

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技术专家常常将形象概括与概念概括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或新的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有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

用实例分析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在幼儿早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直觉行为思维为主,在幼儿中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幼儿末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是属于抽象思维发育的前端形式。

通过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其特点的概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譬如信息加工理论,先天模块论,理论论等。

当然这些探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抽象概念在少年期的迅速形成,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解剖生理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而使脑的思维能力得以增强)。

如果不借助抽象概念的形成来发展少年的头脑,他就会好像在智力发展上停滞了:他不能理解理论概括的现实依据,他的语言表达不清,想像贫乏,他的双手不会做出复杂的、精细的劳动动作。

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还能够胜任脑力劳动并且从中感到乐趣,而到了少年时期,学习对他来说却变成了痛苦的负担,那么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

儿童的智力才能到了少年期好像在慢慢地黯淡下来和趋向迟钝,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 美国著名教育家贝斯特指出:“经过训练的智慧是力量的源泉。

”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它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而形成的(小学三四年级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

1.注重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抽象化由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形象思维基本特征

形象思维基本特征

形象思维基本特征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形象思维作为文艺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已被肯定下来了。

但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就这个向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形象思维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当别林斯基说“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时候,“形象的思维”是当作一个静态的概念来使用的。

当毛主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时候,“形象思维”是当作一个动态的概念来使用的。

前一种用法,着重在说明文艺本身的特征;后一种用法着重在说明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思维过程的特征。

毛主席的说法科学地揭示了文艺创作过程的特殊规律,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种种生活材料之后,要经过一个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这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作家、艺术家进行艰苦的形象思维的过程。

所以,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

形象思维既是一种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运动的角度去把握它的基本特征,了解构成这种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运动的推动力量,运动的发展路线等。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第一,形象思维运动以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

逻辑思维一般是舍去事物的具体感性的特点,以一个一个的抽象概念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

人们借助概念形成各种判断和推理,做出理论的总结,以反映客观的规律,这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

形象思维的目的则是要塑造出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这就决定了形象思维始终不舍弃生活本身的具体感性的特点,而以一幅一幅的生活图画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虽然身居斗室,可他们的头脑却象电影银幕一样,一幅又一幅的具体生活图画在这里相继浮现出来,忽而是古代荒村,忽而是现代城镇,忽而是江南春色,忽而是北国雪景,忽而是清风朗月,忽而是暴风骤雨,忽而是情人相会,忽而是英雄献身……,万千图景,接踵而至,构成了文艺创作的思维运动。

形象思维、联想思维与直觉思维(ppt 53页)

形象思维、联想思维与直觉思维(ppt 53页)

第二节 想象思维
2. 想象试验
早在中世纪,人们发现有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每当想到耶稣被 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时,他们自的刑罚一样。当时的人把这种症状叫圣斑。 这一令人吃惊的事实的出现是病人的想象所致。
在后来的研究试验中发现,让一个人想象他正举起一个物体,那么他 的肌肉会略显紧张,并记录到他的生物电流,如果把物体想象得越重 ,那么肌肉紧张和电激活的程度就越明显。
促进想像模型的建立
建立模型是科学甚至工程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模型有多 种类型:物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想像模型等。
促进理想实验的进行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因现实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根本不 可能进行。
爱因斯坦说,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的想像力去想像一个理想实验”。 据说,他创立相对论时就曾做过理想实验。
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贫乏,那么这么多美好的作品放在他的面前,他 也不会有太多的感觉,更别提享受了。所以,想象对人的精神生活来 说很重要。
4.想像思维的作用
(3)是发明创造的火车头 促进假说的产生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公 认的科学知识一般形成法则可以表达为一个公式:问题——假说—— 规律(或理论)。 “想像”当然也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完成。 联想思维一般是由某事或某物引起的其他思考,即从某一个事物的表
象、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表象、动作或特征。
第三节 联想思维
2. 联想思维的分类 可分为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类比联想、对称联想和因果联想。
还可以在哪里戳孔呢?日本盛行一时的“香扣子”出口贸易,就是因 为有人发现,在衣扣上戳个小洞注入香水,香水不但不易消失,而且 “永远”香味扑鼻。
此案例中,随美国制糖公司戳小孔获专利之后。日本人从另外的角 度戳小孔搞发明就是运用的联想思维。

形象思维特征PPT课件

形象思维特征PPT课件

.
8
• 音乐教育与发展思维有什么联系呢?这是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 课题。虽然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们的音乐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 展,拓宽了音乐的教学内容,改进了音乐教学方法,认识到了音乐教 育的审美作用,但对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缺乏认 识和研究。过去我们提出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手段, 审美是目的;今天我们还要加上一句话:思维是桥梁,即以“双基” 为手段,通过思维训练达到审美的目的。
• 美国的 《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 提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 在养。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而且要求思 维的训练有素。这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其实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思维活动,只是我们缺少 发现。因为无论是欣赏、唱歌、器乐还是创作,学会思维是一个关键 的问题。
有人称之为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有以下三个特征:
• 1、以具体形象为基础: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 2、运用想象:形象思维必须从客观世界获取材料并且运用想象。
• 3、相似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中的归纳和演绎那样直接,它的 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
5
•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迅速发生的特殊思维形式,亦
面对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作家艺术家在不脱离具体感性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要有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研究的理性思维的过程然后才能进入具体的创作过程而且在创作中也不能离开理性的思维这样才能创造出具体的而又有概括性的形象
形象思维特征 形象思维逻辑 形象思维逻辑意义
.
1
• 形象思维 又称艺术思维。它是文艺创作活动从观察 生活、选取题材
.
6
• 音乐教育的改革改进了传统的音乐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拓宽 了音乐教学内容,增加了声乐、器乐、欣赏、律动和表演,突出了学 生对音乐的体验,确定了以音乐审美为最终目的,更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

关于形象思维的几点认识

关于形象思维的几点认识

关于形象思维的几点认识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它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主张运用一定的形象去感知、把握与认识事物,因此也可以说它就是一种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去达到对于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去了解并认识形象思维,笔者将作出以下详细阐述。

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即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需要与具体的形象紧紧相连。

艺术家在着手创作艺术形象之前会先经过一个体验或构思的过程,他们将所需要创作的形象已经通过表象的形式在艺术家头脑中自发或自觉地灵动起来。

表象一词通常被意指为人们记忆中所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而在艺术创作的整体系统里,无论是体验或者构思,创达或者表现,都需要借助想象、情感等多种感性的情感功能去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去生成新的表象,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人物形象才会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更栩栩如生。

第二形象思维被视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都需要依赖想象与情感等心理功能,而想象与联想又作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有着特殊的作用。

形象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离不开个体生动的想象与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家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发掘出蕴藏在客体事物中的艺术美,因此可以得出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如果创作的过程中缺失了想象与情感,就无法进行艺术的特殊思维方式,那么艺术也将不复存在。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相对应地艺术创作全过程也始终具备整体性特点。

抽象思维擅长分析,而形象思维则侧重于综合,它更加强调地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去把握内在的本质与规律。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生活视为完整的画面,将人物当成完整的形象去进行思维,这种整体性观念对于艺术创作极为重要,有时为了保持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创作者会在已成形的作品中进行适当删减,删去一些仅看段落已非常精彩的细节但在整个作品的整体视角看来显得略微格格不入的部分。

形象思维的一般过程与特点

形象思维的一般过程与特点

形象思维的⼀般过程与特点形象思维的⼀般过程与特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的,只是以不同的途径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了对事物本质属性及联系规律的认识。

⼀、形象思维的⼀般过程形象思维是思维主体为实现⼀定的认知⽬的,对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表象信息进⾏想象、联想等思维加⼯操作的⼀种思维形式。

作为形象思维的成果,或是对思维客体的某些本质特征形成再认识,或是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形象。

形象思维的⼀般过程如下图所⽰,其中包含形象知觉、形象记忆、问题输⼊、表象加⼯、结果检验和意向输出等⼏个环节。

思维主体记忆中的印象是在学习或⽣活中经过知觉,即通过对感官感觉(主要是形象视觉)信息的解释和组织,存储在⼤脑长时记忆中的形象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相应的形象编码,有秩序⽽不是凌乱地被存放。

当求解问题输⼊⼤脑,思维主体会根据对问题求解要求和已知条件的分析,在记忆中提取出与解题需求相匹配的有⽤信息,这些提取出的印象记忆被表征为表象,表象可能对印象进⾏概括和重新组织,以适应解题需求,所以表象可以不仅是记忆的简单再现。

然后,求解问题和相应表象(材料)进⼊到加⼯环节,这是形象思维的核⼼环节。

加⼯的过程实质上是表象形象的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问题越复杂,加⼯的步骤(⼯序)就越多,思维的时间就越长。

表象的主要加⼯⽅法是想象和联想。

加⼯后的思维结果是问题最终的解答表象(产品),它可能是已有形象的再现,如看零件图或装配图时零件或部件的⽴体形象、画法⼏何综合性问题的三维场景等都属于再造形象;也可能是新创造的形象,⽐如新产品构型的概念设计。

对加⼯后得到的表象要经过形象检验,看是否符合求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不符合要求(失败),则需重新进⾏思维加⼯;如果符合要求(成功),⼀⽅⾯可以把思维成果经过整理和概括,在更⾼层次上进⼊印象记忆,以备后来应⽤,另⼀⽅⾯可把结果表象(意象)输出,以完成问题的解答,从⽽也完成了整个形象思维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一)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形象思维作为文艺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已被肯定下来了。

但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就这个向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形象思维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当别林斯基说“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时候,“形象的思维”是当作一个静态的概念(即思维结果)来使用的。

当毛主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时候,“形象思维”是当作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思维过程)来使用的。

前一种用法,着重在说明文艺本身的特征;后一种用法着重在说明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思维过程的特征。

毛主席的说法科学地揭示了文艺创作过程的特殊规律,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种种生活材料之后,要经过一个从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过程,才能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这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就是作家、艺术家进行艰苦的形象思维的过程。

所以,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

形象思维既是一种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运动的角度去把握它的基本特征,了解构成这种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运动的推动力量,运动的发展路线等。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第一,形象思维运动以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

逻辑思维一般是舍去事物的具体感性的特点,以一个一个的抽象概念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

人们借助概念形成各种判断和推理,做出理论的总结,以反映客观的规律,这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

形象思维的目的则是要塑造出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这就决定了形象思维始终不舍弃生活本身的具体感性的特点,而以一幅一幅的生活图画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虽然身居斗室,可他们的头脑却象电影银幕一样,一幅又一幅的具体生活图画在这里相继浮现出来,忽而是古代荒村,忽而是现代城镇,忽而是江南春色,忽而是北国雪景,忽而是清风朗月,忽而是暴风骤雨,忽而是情人相会,忽而是英雄献身……,万千图景,接踵而至,构成了文艺创作的思维运动。

此种情形就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所写的那样:“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把不可能提出“形象思维”这个概念,但他用“神与物游”一语实际上指出了作家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图象为基本单位的思维运动,这就相当精确地接触到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形象思维的全过程,都是以生活图画为运动的基本单位的。

在酝酿构思阶段,作家凝神默想,可他的头脑就象一匹奔马,在一幅幅生活图画之间驰骋,一会儿涌现出从生活中捕捉到的形象,一会儿浮现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虚构的画面。

毛主席在酝酿构思《七律二首·送瘟神》的时候,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这难道是一些概念在毛主席的头脑中转动吗?不,是昔日千村薛荔、万户萧疏的惨象,和今朝银锄起落、铁臂摇动的美景,象展翅的鸟儿一样,在毛主席的头脑中飞翔。

鲁迅的《阿Q正传》,在《晨报》编辑约稿的当天晚上,就提笔写了一段,鲁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快捷顺当,不是没有原因的。

鲁迅说:“阿Q的影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

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

”1]原来阿Q这个形象,已在鲁迅的头脑中生活了好多年,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所以一提笔就能“写他出来”。

苏轼善画竹子,他的经验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

2]画中之竹从胸中之竹而来,胸有成竹,才会有画中之竹。

这确是经验之谈。

清代画家傅山有一次为友人作画,作画时谢绝别人参观,可他那位朋友有些好奇,打算看看他是怎样画的,就躲在远处偷看。

但见傅山动笔之前,手舞足蹈,或跳或跃,和疯子一样。

友人大惊,就急忙跑过去,从背后伸手抱住了他的腰。

傅山感叹地大叫道:“你这简直是败了我的画兴,这怎么办?”于是掷笔不画了。

3]傅山作画前的情形有些怪诞,可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一个画家在构思时,头脑中呈现出一幅一幅的生动画面,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仿佛身临画境,连自己也似乎变成了画中的蝴蝶或飞鸟,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郭沫若构思《地球,我的母亲》的情形和傅山作画的情形十分相似,他说:“《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好放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发狂,然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着迫切。

”4]郭沫若为什么在写诗之前会如此“发狂”呢?可以肯定,当他受到诗兴的袭击之时,地球的形象已在他的头脑里跳动着,但还不够鲜明生动;于是他迫切需要亲自和他描写的对象——地球——亲昵拥抱,以使地球的形象在头脑里更鲜明、生动地活动起来,完成诗的构思过程。

毛主席、鲁迅、苏轼、傅山和郭沫若的创作经验或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说明了作家、艺术家在创作的酝酿构思阶段,的确是以一幅幅具体的生活图画为基本单位来思考的。

随著作家对这些生活图画的选择、比较、加工、虚构,逐渐形成了一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图画,完成构思的深化过程,从而开始进人了艺术表现的阶段。

在艺术表现阶段,那些清晰、鲜明、生动的生话图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更加活跃地在作家头脑中跳动着,仿佛不是作家本人而是活跃在他头脑中的那些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在催逼著作家拿起笔来,将他(它)们描绘出来。

据说,德国诗人歌德自己说过:每逢诗兴来时,便跑到书桌旁边,将就斜横着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至尾矗立着便写下去。

5]歌德写诗时之所以会有这种急迫感,乃是因为此时头脑中的形象猛烈地敲击着他的心扉,催着他写,不许他再有片刻的延缓。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的体会也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当写到高峰的地方,就搁不下笔,时常是为了第二天工作才强制着放下笔,我每天晚上写书的时候,不感觉是坐在温暖的宿舍里,而是在林海雪原里,和小分队的战友们在一起。

”6]曲波所说的这种情形,正是形象思维深化的一种表现,是不难理解的:当一个作家全神贯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正是他头脑中种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最为活跃的时候,因此作家完全被自己构思的形象吸引住,以至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而与自己笔下人物融为一体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人物形象就要按照他自身的逻辑去行动。

法捷耶夫曾说过:“在作者用最初几笔勾画出主人公们的行为、他们的心理、外表、态度等等之后,随着小说的发展,这个或那个主人公就仿佛开始自己来修正原来的构思,—在形象的发展中仿佛出现了自身的逻辑。

”又说:“如果作品的主人公是为艺术家所正确地了解,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他自己就会带领着艺术家向前进。

”7]《风雪之夜》的作者王汶石也有相似的体会,他说:“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跃起来,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个人气质来思考,说话,作事,行动,抒发内心情绪,这时候,他常常却要跟他的作者发生争执,和作者的主观随意性对抗,作者描写他,就不得不揣摸他们的性子,顺着他的脾气,引导着他沿著作品的合乎逻辑的主题思想的虚线向结局前进。

”8]作家自己虚构的人物,竟会站起来跟作家发生争执,提醒他的作者应该怎样描写他,这岂不太奇妙了吗?其实,此种情形在创作中是不少见的。

如鲁迅开始写《阿Q正传》时,并没有料到阿Q的“大团圆”结局,但阿Q自己却一步一步向这个结局走去。

又如法捷耶夫写《毁灭》时,最初的构思,美谛克应该自杀。

但后来似乎是美谛克自己出来说服作者,他不应该自杀。

文学创作中的这种奇妙的境界正是形象思维运动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的标志。

因为经过艰苦的形象思维之后,人物形象在作家头脑里定型了,于是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性格去行动、说话,所以这时候仿佛不是作家在指挥人物,倒是人物在支配作家。

上述几个例子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的思维状态,但都说明了:当作家进入艺术表现阶段之后,生活的图画不但没有从作家头脑中消失,相反它更清晰、更鲜明、更生动,同时也更活跃。

我们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用的是形象思维,是指作家思维的主导倾向来说的,这里并不排斥逻辑思维。

事实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当作家一旦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就以生活图画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单位。

有人可能质向:不论那种思维运动,都必须以语言为工具,而“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9]这岂不是说任何思维都要依赖抽象的概念,怎么能说形象思维以生活图画为运动的基本单位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诚然,无论何种思维的确都以语言为工具,而任何一个词语都已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因此语言具有一般性的品格。

科李家正是利用语言这一般性的品格,进行抽象的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

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语言的一般性又可转化为个别性。

当作家把普通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化为具体的文学语言(具有形象化、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特点的语言)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描绘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等。

例如,“闹”这个单词,当它不和别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的确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因为它是对各式各样的“闹”的现象的抽象。

但是,当“闹”这个单词被诗人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当作文学语汇放进“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的时候,它就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了。

不是吗?我们读着“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仿佛就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看见那一群美丽蝴蝶和蜜蜂,围着那朵朵鲜艳的杏花,跳舞唱歌,闹个不停。

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作家处于形象思维状态时,生活图画和描绘这种图画的语言(默念的)必定是同时出现在脑海中的;在这里,生活图画是内容,语言则是外壳。

囚此,我们说形象思维以语言为工具,又以生活图画为运动的基本单位,是并不矛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