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第27课 被人“擂肥”巧应对 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哲理意义: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难点:
体会诗歌的哲理意: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过程:。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读写“俯、垮、不朽、情愿”等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音读。
(一)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完成下列要求:1.给每个诗节标上序号。
2.在听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二)自由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重点指导下列字词的书写:俯、垮、不朽、情愿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意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巴金亲自抬棺,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巴金谈了他的感受:“我仍然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鲁迅的朋友斯姆特莱也这样说:“鲁迅之死,不仅给我个人带来悲痛,也是民族的悲剧,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于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一)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两段话的文字:1.“他不会死,他怎么会死呢?他那抽着烟含笑谈话的姿态永远不会在我眼前消去……”2.“他并非无目的而活,也不投身掠取财富、权利和地位……”(二)就上面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 校园交响诗 第二课时-

27校园交响诗本课是一篇描写校园生活的散文。
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自己的母校的深厚感情。
“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是标题音乐的一种,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
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令人回味。
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最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与感悟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一起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感受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期望。
校园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1.帮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产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自己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工表达热爱与感激之情。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产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自己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工表达热爱与感激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指名读生字新词,并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二、探究课文,巩固提升(一)自主阅读,思考感悟。
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你领悟到了什么?(二)自由交流,畅谈体会。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读书感悟,集体读读、议议。
指导用读读、议议等方法,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3.根据学生自主提出的片段,选择两个片段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感受学习方法:读片段——交流感悟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采用多种形式读片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第1篇]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图片)(板书:鲁迅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完善课题)2.明确目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圈画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除了弄懂我们不理解的问题,还要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顾方法。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
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2)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
(3)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温习阅读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教师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吧。
学习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任务二: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1.(1)(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六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六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案第一课我的烦恼教学目标:1、了解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遇到一些缺憾,这是人生的常态。
2、认识自身的缺憾及其背后的不合理观念,学会接纳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缺憾,悦纳自我,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不如实的事情,有些烦恼不要紧,关键是我们一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交流1、小组交流一下,你的烦恼是什么?2、全班有代表性的说一说①每次考试后,爸爸对我的成绩总是不满意②转入新学校已经两个月了,可同学们对我还是很冷淡3、小组交流,这些烦恼对我们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4、师生共同总结:怎样才能正确地消除烦恼呢?阅读教材第三页内容三、实践训练1、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内容,小组交流完成。
2、全班展示,汇报交流。
3、说说怎样应对生活中的烦恼,阅读教材第四页的《烦恼也有有效期》。
4、完成《我的收获》。
四、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面对自己教学目标:1、要想全面了解自己,就必须一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一切。
2、认识自身的缺憾及其背后的不合理观念,在了解自己的长处于优势的同时也要明白自己的缺陷和遗憾。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生活中,我们很少真正地面对自己。
在想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些失望甚至迷茫。
怎样才能做到使我们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身的长处,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交流1、不完美的自己,我们该如何面对?2、全班有代表性的说一说:①我想拥有一张漂亮的面孔,可实际上却相貌平平……②我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班干部,可在同学们面前总感觉没有威信。
3、小组交流:怎样才能正确的面对自己?4、师生共同总结。
肥西县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7 校园交响诗教案2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7

27 校园交响诗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7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职员工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校园交响诗》。
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讨论交流: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
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鸣叫。
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
这里是一派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回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精华版教案

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思维能力: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审美创造:研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鲁迅的伟大品质及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五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关注结构:第1自然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追悼他,向他致敬。
第2、3自然段:鲁迅与“我”谈论了《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4-13自然段:主要讲述了鲁迅妙语讽刺旧社会。
第14-22自然段:鲁迅救助一位黄包车车夫。
第22、23自然段:女佣阿三回忆伯父鲁迅生前的事情。
关注描写:这篇文章的结构明晰,用空行分成了六块,从整体看,第一块是一部分,这部分先写鲁迅逝世后的场面,用倒叙开头,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好得多人的爱戴?设置悬念。
后面五件事就是来解答这个疑问的,所以后面五块内容是一部分。
【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重点)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导入: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写了一篇怀念他的文章,让我们通过她的笔墨近距离地认识鲁迅。
揭示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明确学习任务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课件3)2.学习词语。
3.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课件4)三、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网
六年级《被人“擂肥”巧应对》教案
武汉市武昌区余家头小学 刘薇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在遇到坏人擂肥时,有寻求他人救助和保护的意识。
(二)行为技能训练
了解被擂肥时机智应对的方法。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什么是擂肥。
2、知道怎样预防被擂肥。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擂肥,怎样预防被擂肥。
三、教学难点
了解被擂肥时机智应对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被人“擂肥”的经历吗?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看到过其他同学被“擂肥”吗?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网
学生交流自身经历或所见经历。
小结:一些小青年强行向中小学生索要零花钱的行为,就是“擂
肥”。当遇到坏人擂肥时,我们要有寻求他人救助和保护的意识。
(二)分析案例,思考明理
1、讲读平安故事。学生读后思考:王珂为什么会受伤?
2、学生借助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小结:王珂和同学在放学回家途中,遭遇一群不良少年擂肥 ,
王珂的头被打破,缝了六针,还有多处软组织伤。警察提醒:在被人
擂肥时,不要和擂肥者硬碰硬,伤及自我,要学会机智应对。
(三)平安指南,巩固要点
1、学习平安指南:什么是擂肥?
学生默读平安指南,读后同桌互相提问回答:了解什么是擂肥?
2、学习平安指南:怎样预防被擂肥?机智应对擂肥的方法有哪
些?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易被擂肥的人群、时间、地段及应对擂肥的方
法。
如果遇到擂肥,要智斗,这并不是否定勇敢精神,沉着冷静并保
护自身安全就是勇敢者的行为。
(四)诵读歌谣,加深记忆
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读、自读、拍手读等各种形式,
让学生知晓遇到擂肥要巧妙应对。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编或改编平安歌谣。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网
(五)平安广角,丰富拓展
可将学生分成小成,先自读“平安广角”,再进行讨论交流,使
学生明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擂肥”者是逃不掉法律的制裁的。
七、演练设计
(一)情景体验
演一演:在超市门口,遭遇小青年要钱的情境。让学生模拟遭遇
被擂肥时,怎样向他人求救。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此项模拟活动。
(二)讨论辨析
小组讨论:浩浩、周超及明明在遇到被人擂肥时的做法是否正确?
防擂肥有哪些妙招?
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思考梳理,学会选择
合适的处理方法。小结出防擂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预防擂肥的意识。
总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