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巨变与家族变迁

合集下载

《平凡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家族与社会变迁

《平凡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家族与社会变迁

平凡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家族与社会变迁概述《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备受赞誉的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由路遥创作。

小说以一个普通家族的故事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挫折和变迁。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所反映的家族和社会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家族变迁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李达康一家人的命运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最初,李达康一家过着贫困而平凡的生活,面对土地问题、赋闲等困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他们逐渐有了机会发展自己,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李达康一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砺。

他们面对挫折时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并最终实现了家庭的发展和繁荣。

小说通过李达康及其家人的故事,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普通家族的努力和奋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于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

社会变迁除了家族的变迁之外,小说还详细描绘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角色来展示社会各阶层人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农民工、知识分子、企业家等不同社会群体所经历的生活困境。

从传统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到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为个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又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安全感。

深刻寓意《平凡的世界》给予读者很多思考空间,其中蕴含着一些深刻寓意:1.奋斗与机遇:小说中的角色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奋斗,实现了自身价值和家族的繁荣。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才能把握住机遇并取得成功。

2.社会变迁的双刃剑: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发展,但也会给个体和家庭带来很多压力和困难。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社会变迁中要寻找平衡,同时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3.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小说中描绘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代思潮的接纳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走向和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走向和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走向和主要原因作者:唐忠新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4期农村家庭功能的强弱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若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现阶段家庭的某些职能会向其他群体和组织转移,它作为社会细胞的地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家庭发生了多方面变化,其基本走向呈现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关系平等化和家庭功能多元化趋势。

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及其原因所谓家庭规模,一般是指家庭成员数量的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我国农村的家庭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旧中国农村户均5口多人。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村户均人口,1953年为4.26人,1974年为4.73人,1982年为4.57人, 2000年为4.20人,2006年为4.05人。

②如果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国户均3.10人的数据判断,目前我国农村户均人口应该为3口多人。

与这种趋势相一致,由多代人组成的大家庭越来越少,两代户大量增加并已占据主体地位。

上述情况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户均人口逐渐减少,总体走向为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户均人口规模下降幅度很大,其主要原因不是农村人口总量的减少,而是土地改革所导致的家庭户数的激增。

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有了借以谋生的土地,于是,不少原先几代同堂的户、兄弟婚后仍未分家的户,以及其他人口较多的户都分解成了许多小家庭,从而导致了户均人口骤降。

但是,此后40余年,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却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从1953年的4.26人上升到了1974年的4.73人,然后又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4人。

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人口增长较快,而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行,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致使农村户均人口规模不断下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乡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乡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乡的变化我问爷爷中国成立70年家乡的变化。

爷爷说自从共产党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家乡,我们家乡便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就先说马路吧。

以前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转眼间变成了那宽阔的大马路。

爷爷说家乡的桔树每年都有一些圆圆的像千万盏小红灯笼,灿灿红彤彤,可是今年铺马路的时候被移走了,唉!真可惜。

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土砖屋。

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

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热闹了起来。

那时我爷爷的学校只是一点茅草和木棍搭起来的。

买的青草味,我有点喜欢爷爷的是学校一到下雨天就不用上学了,要是我们的学校该多好。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是真不小。

只要一家有黑白电视,全村人大晚上的时候全在一起看。

现在家家都有电视。

不像以前的黑白电视。

有那个屏幕像前鼓起的电视,忘记叫什么名字了?那也不怪爷爷,爷爷记性不好,有一些忘记了也正常。

爷爷说六七十年代人们没有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步行。

到了80年代,自行车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出行就会骑上自行车,轻松又方便。

后来90年代就有了摩托车。

赶到自行车还是费力费时就开始购买摩托车。

人们戏称骑摩托车是屁股后面冒烟儿。

爷爷说以前的农村是处于封闭状态的。

爷爷的家乡到北京要拉着牛车和马车,背着行李走了十几天才能到。

信息交通等非常不便利,寄一封家书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被对方收到。

爷爷说小时候跟家里人进城的事。

开两三个小时的拖拉机到另一个乡镇再转乘别的车才能到达城里。

那时候马路也没有现在修的那么宽阔。

农村很多路都是泥土路。

一下雨泥土都飞溅,雨靴踩着泥泞,跌跌撞撞度过了整个雨季。

如今互联网发达信息便利。

人手一部手机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用手机。

发个语音打个视频。

就能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

空气也越来越多,马路也好了。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连农村也有不少人买了卡车轿车等。

性过不了几年农村家家都会开上小汽车,爷爷告诉我,以前人们都是靠天吃饭,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还有没有着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经济收入越来越高。

建国六十年我家的变化

建国六十年我家的变化

建国六十年我家的变化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60年前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奋勇拼搏……60年,可谓是弹指一挥间!60年的人生经历,让中国人触摸到了祖国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脉搏;60年的经济发展,惠及了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国情、国力、民生、民情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国力强盛的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能记事的时候,我常常跟在爷爷身边,听他讲述他的经历人生。

从他那近乎一成不变的声调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成立前的新中国,在我们那个地方的大部分人们都还没有土地,村里的地主把持着几乎所有的土地,而大部分的人们只有给地主帮工才赚的生活,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爷爷就是在这个时代长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打倒了地主,人们分得了土地,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积贫积弱的那个时代,纵是人们都有高昂的激情,面对一穷二白的境地,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很惨淡。

爷爷说他们吃的东西经常是菜汤,地瓜,高粱面……而这些已经是当时的好东西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上的,而且经常是吃不饱。

肉就更不用想了,一年吃一次就相当不错了。

穿的就是粗布麻衣,最最便宜的布料,小孩子只能穿大人衣服改造的,经常是一件衣服爸爸穿了改改儿子穿。

出门就是泥巴路,夏天还好,孩子们可以光着脚,到了冬天,就编草鞋,一块木板,几把麦秸,一块蛇皮袋,在人们的手中神奇的就成了一双越冬的草鞋,人们的创造力总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整个中国都处于极端艰苦的境地。

爷爷说那时候村里人很多都失去了生命,经常是很多树皮都被剥下煮煮吃掉了。

夏季和秋季是比较好过的,因为地里有东西可以吃,还可以去河里捉鱼,…..这里所谓的好过也仅仅是勉强吃饱罢了。

家庭变迁

家庭变迁

1242019 / 05 / VOL.255家庭变迁文 / 刘紫涵风雨兼程70年,中华民族栉风沐雨,勤勤恳恳。

从建立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追逐中国梦……这一路,有希望与喜悦,有痛苦与曲折,但总的却是高歌猛进,一路向前。

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国的进步影响着家的发展;家的发展体现着国的进步。

接下来,仅以我家庭的变化回忆那沧桑巨变的70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在这风云变幻的70年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到讲究饮食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从家庭来说,我大爷爷和二爷爷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到如今的70年,他们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讲述者。

听他们说,他们小时候连吃饱都是一个问题,甚至一度在饥荒严重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就只能看见光秃秃的树,因为树皮与树叶早已被人吃光。

那个时候,他们经常吃的是树皮与野草,后来,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他们吃上了红薯干,再后来,他们吃上了玉米面,窝窝头,逐渐能填饱肚子,到如今,温饱已不成问题,饮食也更加注重健康与多元。

而且,我奶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爱吃鱼,而这个习惯的养成与她的童年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奶奶小时候生活在河边,因为食物不足,奶奶的父亲经常去河里捉鱼,也许有人认为在那个年代吃上鱼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但是,那个时候,在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是没有现在我们喜欢的麻辣鱼等各种美味的,当时鱼的吃法就是弄熟即吃,最多加一些盐。

所以说,有了长期吃“原味鱼”的经历,奶奶至今都不爱吃鱼,也经常开玩笑似的说自己小时候吃够了鱼。

另外,生产队作为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种组织,对当时人们的饮食影20世纪80年代市民排队在早点摊买早餐见证·奋进70年WEST CHINA DEVELOPMENT125响巨大。

尽管当时的人们用大量的时间下地做工,甚至一些刚生过孩子的女人为了挣工分直接就去下地做工,但是由于一些思想、制度、管理方式上的错误,当时人们往往食不果腹。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家庭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家庭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家庭变迁尤海丽12650220 城规122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每每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总会回想起小学时代跳集体舞的我。

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

如今到了弱冠之年,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出生在运河岸边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经常会听大人们讲起红军的故事和毛主席是怎么建立新中国的,特别是我爷爷,一提到他那个时代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爷爷可谓是经历了全过程,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整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消息,我倍感兴奋。

这是因为,在过去35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家深受其惠,变化巨大。

爷爷跟我将改革开放的历史总是津津乐道,据爷爷描述:1978年,爷爷有一位堂哥,在一家工厂做采购员,经常往来于上海,爷爷特地托他从上海为我家买回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花去了30多元,相当于爷爷一个月的工资,奶奶十分心疼。

为此,全家吃了一个多月的青菜、萝卜饭。

在那时,“红灯”收音机既是我家“贵重”的物品之一,又是我家唯一的文化娱乐工具。

只要一有空,爷爷就会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听说书,听唱歌。

爷爷奶奶喜欢听京剧、越剧,连当时99岁的老祖母没事也喜欢坐下来听上几分钟。

她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会说话唱歌,在她看起来,这个收音机太神奇了。

1988年,爷爷说父亲将自己积攒几年凑成的300元稿费,从商场买回了一台日本产“三洋”牌收录机,有了这个“宝贝”,收音机就“退休”给了老祖父。

1989年,我的老祖母过101岁生日。

祝完了寿,家里还有几百元闲钱,爷爷在父亲一再要求下,又托堂哥从上海买回了一台十四吋“金星”黑白电视机。

电视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让我们全家惊奇不已。

我家四代人的共和国历程.

我家四代人的共和国历程.

我家四代人的共和国历程中国医科大学档案馆贾宝萍今年我们迎来伟大祖国的60华诞,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步伐,涉过岁月的洪流,感受60年的时代变迁、沧桑巨变。

我的家在建国60周年的征程中历经了四代人。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的奶奶是32岁。

解放前,我们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爷爷是佃农,租了几亩薄田,整天起早贪黑的劳作,可一年到头下来却只够田租,遇上灾荒年则是连田租都交不出。

奶奶是当时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和爷爷一样大字不识。

那时的爷爷奶奶带着年幼的爸爸住在茅草和土坯建成的房子里,经常上演“茅屋为大风所破歌”,一家人根本没有温饱可言。

当1949年10月1日,满大街的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爷爷一家人才知道他们翻身做了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饿肚子,穷人的孩子也可以上学堂读书识字了。

奶奶还记得那时的爸爸背着奶奶用补丁拼成的书包兴奋的睡不着觉!这就是我家历经新旧两重天的第一代。

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第二代。

我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末,虽历经了建国时的全民欢腾,但毕竟年幼记忆不深,对他们这一代来说感受最深的是红红火火的“全民革命运动”。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生活仍十分艰苦,父母们口攒肚挪地也只能供家中一个孩子读书。

我的父母在当时贫苦的条件下勉强坚持读到了初中,这时国家开始了全民革命运动。

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已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相继缀学务农务工。

知识的断层成为我的父母这一代人一生的痛楚。

六七十年代的物资极度匮乏,当时的特有社会现象就是凭证供应,每家都会有数量有限的粮票、肉票、菜票、布票等,凭票购物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

共和国巨变与家族变迁——中国近现代史家史调查

共和国巨变与家族变迁——中国近现代史家史调查

共和国巨变与家族变迁张锐广告11011119200110一)家族人口演变1、祖辈我爷爷名张##,是张氏公字辈老人,现在是村里的长老。

爷爷于1933年农历12月28生在我的家乡珦琭张村,这里原来住着珦氏和琭氏族人,后来我们张氏祖宗从江西迁居于此,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遂改名为珦琭张村。

村子的布局按风水而建,依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方位建祠堂。

以宗族祠堂为中心,左边是一条清水港,右边是一条六尺青石板路,前面是一口大池塘,后面是一座双峰青山。

张氏祖先祈佑后代子孙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村庄周围有山有水,但交通不便。

五里开外的网湖是我们阳新县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渔业资源很丰富,但一直饱受血吸虫灾害的困扰。

自从毛主席发出消灭血吸虫和钉螺的号召后,我们祖辈的灭螺和灭虫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

爷爷为此做出了不少贡献!曾祖父和家里长辈叫爷爷柄楠,并送爷爷念过四年小学,后又送爷爷学医。

奶奶名从##,是陶港镇从新府人氏,只念过两年小学,后任陶港幼儿园幼师。

1963年冬月,经村里人说媒,爷爷与奶奶喜结连理,一共育有两儿两女。

爷爷奶奶至今健在。

爷爷只有一妹妹,即我的姑婆,至今亦健在,定居武汉。

姑婆叫张月莲,1935农历11月生于老家,上过小学,成年后任武汉一冶第二幼儿园老师,并与当时的在役军人即我姑公喜结连理;姑公叫王定福,1950年入伍,退伍后转为武钢职工,至今健在。

2、父辈和我的同辈爷爷奶奶育有我爸爸、大姑、叔叔和小姑共四人,均在老家出生。

爸爸是长兄,取名张##,房内排召字辈,族名是张##。

生于1965年农历6月15。

母亲名汪##,房内辈分为孝字辈。

1970年农历5月初十生于富池镇沙村,于1991年冬月与父亲结婚。

爸妈抚育了我和妹妹张##。

我生于1992年农历11月初四,妹妹生于1995年农历7月19 。

我们都在老家出生。

大姑名张##,生于1967年农历5月。

大姑爷名李##,大王镇下垄村人氏,1966年生。

1991年春与大姑结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史
若是要追溯到从我现在开始算起的六十年前,大约是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结婚的年岁,略相差了十来年,但也大约是属于那个时期。

爷爷奶奶结婚是在六零年的前后,那时新中国成立也就十来年的时间,爷爷奶奶都是教师,爷爷名叫沈永保,奶奶名为王菊颖,结婚后先后有了三个孩子,六一年出生的沈华,我的父亲;六三年的沈亮,我的叔叔;六四年的沈鸿,我的姑姑。

我父亲九二年结婚,我出生在九三年。

我叔叔是九零年结婚的,当年就有了我姐姐,沈琪。

姑姑结婚还要早一年,之后有了比我更大一些的姐姐,林烨。

也就是说在我爷爷奶奶这边,到我这一代都是女孩子,而且都是独生子女。

好在我们这个家族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爷爷奶奶也就没有因为这件事伤过神。

爷爷这边的家族除了我父亲,其他家族成员都生长、生活在浙江余杭塘栖,我父亲小时候长在塘栖,工作时就去了外地。

再看外公外婆一方。

外婆名叫王梅玉,外公名叫刘明桥,都在当地邮电局有固定的工作。

外婆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在六五年还六七年。

我母亲是六七年出生的小女儿,取名为刘丽,而我母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妈,名为刘玲,在八八年结的婚,隔年生了我哥哥。

外公这一家子生活在浙江龙泉——一个因为青瓷宝剑闻名的小城。

而我母亲也是由于工作,来到了后来遇见我父亲,同时也是我成长的小城市——浙江兰溪。

在外公外婆那一辈,受教育情况当然不如现在。

爷爷奶奶是教师,
大约都是高中生,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高的学历。

外公是小学文化,外婆读完了初中,但外婆好奇心很强又很爱看书,所以文化修养还是比较高的,小时候就能不照着书给我讲水浒、封神演义和红楼这些故事。

再下一代来看,我父亲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运动,高中读完便下了乡,后来一恢复高考便参加了高考,但当时复习条件很有限,读书无用的观念还是比较强,所以并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读了技校。

母亲则是读完初中便去读了同一所技校。

叔叔的教育经历与父亲差不多,姑姑则是高中毕业便没有再读书。

姨妈与母亲也是类似的教育经历,不再复述。

到了我这一代,哥哥高中读完并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开始帮忙打理家业。

两个姐姐,大一些的姐姐现在在读大学,小的已经参加工作。

要说三代人读书的经济来源,并没有半工半读的现象,都是家里支付学费生活费。

因为49年后家族人一直生活在市区,职业也都是固定的工人,所以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等在我们家族并没有多大影响和体现。

有影响的大约只是集体化时期票证管制,爷爷奶奶家一度出现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孩子多粮食少,有钱没票照样吃不到饭,况且文化大革命对老师的打击,自然让当时爷爷奶奶的日子很不好过。

经商的有我的姑姑一家和姨妈一家,但那都是九几年开始的事。

再看穿衣方面的变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正处于物资贫乏,人民穷困的时期,所以并不讲求打扮,穿衣的风格以清爽整齐为目标,缝缝补补穿了又穿自然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一直到现在,老人们还经常是穿着补过的破衣服舍不得换成新的。

而在父母那一辈,就
有了‘潮’的说法和目标,翻看父母年轻时的照片,衣服款式有了诸多的变化,男装有西装,夹克,裤子也有牛仔裤,料子裤等等许多选择,鞋子皮鞋的款式有些现在看来有种复古的潮流感。

女装的款式更是变化多端,牛仔衣,大衣,风衣,西装套裙,连衣裙,各种款式已经不少于当代,只是色彩较为单一,装饰不如现在的丰富。

犹记得一张母亲的一张照片,站在秋天的一幢洋房前,穿着西装套裙,印象最深的是脚踩的那双白色高跟鞋,款式很美很精致,即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一双很优雅的高跟鞋。

当然,在父母那一辈小的时候,是经历过集体化时期票证管制的,衣料也要凭票领取,票据又很难搞到,可以说是有钱买不着东西的困难时期,记得父亲说过一件事,就是冬天他们的毛衣是用手套纱织成的,就是将很多双手套拆开,将那线再用来织成毛衣,那样的毛衣,据说陪伴了我父亲、叔叔很多个冬天。

母亲比父亲晚出生八年,那时候大约已经过了那个物质管制的时期,家里条件相对较好,并没有此类的经历。

到了我这一辈,服装的变化已经很难总结,不知道随着我的成长,服装又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饮食方面看,在那个物资凭票供应的时期,糖的供应是凭票的,而且又不便宜,因此在爷爷奶奶家,糖就成了营养品,有时候只有病人才有资格吃。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糖的珍惜程度:爷爷每次去买糖用的是个小碗,每次也就买那么一小碗,回到家用个大一些的碗装满了水,再将那装着糖的小碗摆在大碗的水中央,说这样做是防止蚂蚁放进去偷糖吃。

那时候的饮食与现在相比,最为显而易见的是大鱼大肉
要比现在少的多。

并且不得不说的是那时油也凭票供应,所以烧菜并不怎么舍得放油。

菜的味道应该是远远不如现在的。

从父亲他们的零食来看,有些与我小时候的很像,比如我现在能想起来的是一种叫绕绕糖的零嘴。

还听说过一种叫鸡毛换糖的糖板,这种我是没有足够的幸运没见识了。

母亲小时候的零食属于地区特产,是杨梅干、梅干一类的农家自制蜜饯,现在去龙泉还能在街边买到。

母亲说当时是几分钱几颗的买,当然现在价格上升到了几块钱一小杯,味道却还是与从前一样。

鸡毛换糖似乎也有,但不如这种蜜饯惹人馋。

雪糕等也都能买到,种类非常少,没什么选择,但据说味道反而比现在的雪糕好的多。

当然父母这么说也许是因为那时吃的比较少。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零食,着实不太清楚,不过大体看来与父母辈的没太大区别。

而就我小时候来看,物资已经极度丰富,各种花花绿绿的零食,健康不健康的,已经不知道该对哪一种下嘴。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时住的房子都是单位安排的,不大但是住着也还舒适。

后来住的则是儿女买的房子。

父母辈结婚时大多也是住在单位安排的房子里,后来宽裕了便又买了房。

而我这一辈,工作的姐姐哥哥因为还没有结婚都是跟家里人住,我和读书的姐姐自然是住在大学寝室……
交通工具,爷爷奶奶那辈有火车汽车,但由于很少,便是很少会出远门,平时出行大多是走路。

而到我父亲这一辈长大一些的时候,有了自行车,逐渐从上而下的风靡起来,最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自行车,自行车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时候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
具。

到我这一辈,各种车,一天许多的班次,若不是节假日,坐车几乎不用提前买车票。

汽车也与当时停停开开的慢车有了天壤之别,公路则是开通了许多高速公路,快客在高速上畅通无阻,没几个小时便能到达目的地。

火车还有了地铁、高铁、动车等等,造型现代,速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与外公外婆那时候的出行,自然是不能同日而语。

现在我们想去哪里旅游,可以立刻就出发,行李甚至都不是那么的重要,车站各种生活用品十分的齐全,只要带上钱,甚至只是信用卡,便可以云游四海。

我想这是爷爷奶奶那辈人在那时所无法想象的。

家族中添置大件物品的时间也很跟得上潮流,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都是一负担的起就买上。

而购置物品的钱都是来自工资的积蓄。

从社会活动的方面来看,家中应该是没有捐出财产来支持社会地方公益事业。

并且也没有天主、基督教徒,佛教信仰最为普遍,外公外婆平时爬山,若是见到有庙宇,必定要买香烧了拜佛求平安。

在除夕夜十二点时也要去寺庙烧香求佛,求保佑来年家人平安健康。

现在同样也没有家族成员参加此类的宗教活动。

这六十年要是总结起来,我们这个家族并没有经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大病大灾没有,大富大贵的也没有,差不多是稳稳当当的,这也是顺了老人们求佛时的心愿。

几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自然是很大,现在的我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很难想象没有电脑电话的生活是有多么不方便。

随着我的成长,家族的成长也在继续,这一切早晚也会成为过去,成为我乃至家族的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