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高二政治教材易混易错点补充(哲学)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哲学易错点整理1. 政治哲学的定义和含义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混淆,或者将其简单理解为讨论政治问题的思想体系。

解析:政治哲学是指研究政治本质、政治意义、政治价值以及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问题的哲学分支。

它旨在探讨政治现象的根源、本质和规律,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关注政治和权力的哲学领域。

2. 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易错点:很多人把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仅限于西方思想传统,忽略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

解析:政治哲学的历史渊源涵盖了中西方思想传统,中西方哲学在政治思想方面存在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历史。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政”等概念,儒家关注的国家道德和政治伦理等,都是有着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的。

3.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易错点:很多人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归结于选举和民主,或者认为政治权力的来源是社会契约。

解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衡量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是否合理和公正的标准,来源可以是选举、民主,也可以是传统,它的根源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政治权力的来源可以是社会契约,但社会契约的存在也需要基于人民共同意志。

因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首要的是建立在人民共同意志的基础上。

4. 政治体制和制度易错点:很多人会把政治体制和制度混淆,或者对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定义模糊。

解析:政治体制是指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包括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组织构架、人员设置、职权分配和协作机制等。

政治制度则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约定的各种规范化的制度。

如选举制度、国家元首制度、议会制度等。

政治体制和制度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

5. 政治意识形态易错点:很多人会将政治意识形态等同于某一特定的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或者将其简单定义为政治信仰。

解析:政治意识形态是包括各类思想、教旨、信仰在内的对国家、政府、政治制度等政治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形态的总称。

政治意识形态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并不限于某一特定政治理论或教条思想。

高中政治高考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共104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高考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共104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改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二单元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

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一、唯物论部分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如物质就是有形的实体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3、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社会现象就是精神现象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5、正确的意识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6、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部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凡是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3、任何整体功能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二)发展部分1、变化与发展只是提法不同2、静止就是绝对不动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4、外因的作用有时非常大,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5、矛盾越多,事物发展起快6、质变比量变更重要7、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结束(三)矛盾观点部分1、矛盾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矛盾2、任何每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3、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5、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6、重点论就是一点论,就是抓重点一疑难点1、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难点第一、原因:其一,从能力上看,学生还缺少辩证的思维能力,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的思维习惯一时难以扭转。

其二,从具体把握观点来看,学生会认为: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发行自然物的形态,属性,那么改造了的、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物是在意识之后出现的,因此就不就不应说这一部分自然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划清“人的意识的对自然物的改造”,同“自然物的改变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之间的界限。

抓住改造自然物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和使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规定,从而说明人们只有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为基础,才能产生某种愿望,也只有符合自然物客观性的意愿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即能不能改造哪个自然物怎样改造那个自然物,还要以社会本身的实践条件为转移,人的意愿起不了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哲学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论1.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提示:具体科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辩证的回答。

)6.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不能改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8.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推荐】【精编版】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100个.pdf

【推荐】【精编版】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100个.pdf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100个高考政治哲学知识易错点100个第一单元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高中哲学教材易错易混知识

高中哲学教材易错易混知识

高中哲学教材易错易混知识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一般哲学导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3.哲学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方法论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6.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中既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特定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特定科学的简单补充)8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哲学不是一门特定的科学)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知论完全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定了完全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围绕着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的哪个部分是世界的起源)1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错)14.哲学的基本流派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流派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吸收上述两种,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7.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建设经验的成果)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该是客观现实。

)2.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28个政治哲学易错点

128个政治哲学易错点

政治哲学易错点哲学易错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物质就是桌子、椅子、黑板……5、物质和意识互相决定。

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运动的、有形的、有规律的,后者是不变的、无形的、无规律的。

6、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梦。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来自于是乎外部的客观世界。

8、意识能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9、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0、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电脑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2、物质决定意识,神是不存在的,因而关于神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

13、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14、自然界可以正确认识,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15、任何时候都会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6、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意味着意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

17、人类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客观事物。

18、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20、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21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23、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意识同客观存在原型是应当一致的。

2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指“精神”和“物质”的直接转化或二者地位的变化。

25、生活中老师与同学具有联系就是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概念。

26、联系的普遍性,就是指事物与周围四面八方事物的联系普遍的。

27、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29、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甚至取消客观联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总结一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相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全部正确意识都是一样的。

(相识角度、学问构成等差异确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一样。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许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8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详细地把握规律。

)9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必须能够胜利。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相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胜利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开展)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相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相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4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变更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变更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详细的联系。

)15缘由和结果可以随意转化。

(转化是有条件的,缘由与结果在必须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6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必须是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教材易混易错点补充(哲学)
陈志强编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关于这三个概念有些人在使用时很随意,有时甚至混淆,所以有必要区分这三个概念的异同,恰当使用才能体现出哲学中语言要规范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的精神状态。

概括的说,它包括“想”“做”和“精神状态”。

“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能动性”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而“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明确了三个概念的异同,才能正确使用这三个概念。

2、关于“意识”的几个认识误区
(1)“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们意识中的那些错误的思想、片面的认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是歪曲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

(2)“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人们的意识具有一致性,然而,我们不能因人们意识的共性去否认人们意识的差别性。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1)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提示】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它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促使事物的变化。

意识的指导作用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提示】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同于物质的决定作用【提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地位不能等同,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

【特别提醒】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既不能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从而贬低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也不能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这会导致唯心主义。

4、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这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其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特别提醒】不能认为正确的意识是工作的出发点。

5、对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
(1)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都要发生作用,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认为二者相互制约。

(2)认识和利用规律仅仅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之一,此外还必须尊重客观条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3)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为认识和利用规律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还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

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遭到失败。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联系: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