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总结

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本章介绍了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与特征,阐述了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并按矿种分类,例举了矽卡岩型Fe、Cu、W、Mo、Pb、Zn等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典型矿例。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等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由含矿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热液矿床称为接触交代矿床。
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一般都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而且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都与矽卡岩存在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类矿床又称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是一套蚀变岩组合、具有粗粒结构、主要由多种硅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矿物组成的岩石,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主要形成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
钙矽卡岩是最常见的一类矽卡岩。
镁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由于白云质岩石中不仅含CaO,而且还富含MgO,因此常形成镁橄榄石、透辉石、尖晶石、硅镁石以及金云母、蛇纹石等矿物。
镁矽卡岩在自然界分布不如钙矽卡岩广泛。
由于白云质灰岩中同时富含钙和镁,所以镁矽卡岩往往和钙矽卡岩伴生产出,实际上单纯的镁矽卡岩是很少见的。
无论是钙矽卡岩还是镁矽卡岩,按其矿物组合,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矽卡岩和复杂矽卡岩两种类型。
简单矽卡岩是指只有石榴子石、辉石等无水硅酸盐矿物组成的矽卡岩,它是矽卡岩化早期高温气水阶段的产物。
复杂矽卡岩是在简单矽卡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等矿物,经晚期热液交代形成了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含水的硅酸盐矿物。
这种有晚期矿物叠加的矽卡岩,称为复杂矽卡岩。
镁矽卡岩也可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简单的镁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透辉石、硅镁石和尖晶石组成,为早期的产物。
复杂的镁矽卡岩是在上述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叠加有晚期产生的蛇纹石、金云母等矿物而成的。
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类型及成矿条件分析

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类型及成矿条件分析矽卡岩型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矿床类型,众多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均与矽卡岩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对矽卡岩的专题研究颇多,研究方向多以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条件分析两个方面为主。
笔者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深一步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认识,并对矽卡岩矿床成矿类型进行了重新梳理。
标签:矽卡岩型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矽卡岩是指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发生一定的反应后产生的一套蚀变岩组合,主要由石榴石、辉石及其他的钙、镁、铁、铝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组成,矽卡岩大多生成于中、浅成条件下。
矽卡岩型矿床(体)常出现在中酸性侵入体接触带内、外,形成方式以交代作用为主。
1矽卡岩成矿类型矽卡岩型矿床是在气水-热液交代作用下产生的。
主要类型有:接触交代型、岩浆型以及交代层控型。
1.1接触交代型传统观点认为矽卡岩属于一套蚀变硅酸盐矿物的组合,该组合是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的。
一些早期的研究专家,如:林格伦便认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是矽卡岩矿床形成的主要作用,此外还包括岩浆结晶作用以及热液演化产生的交代成矿作用。
1.2岩浆型岩浆型矽卡岩是一种新的矽卡岩成矿类型,最近几年作为一种成矿理论被提出来。
岩浆型矽卡岩成因上与钙矽卡岩或矽卡岩质熔流体的贯入结晶和隐爆固结作用有关。
按其成岩方式不同,分为贯入式矽卡岩和隐爆矽卡岩-角砾岩。
岩浆型矽卡岩矿床中贯入式矽卡岩矿体形状主要呈脉状或呈小岩床、不规则岩枝产出;隐爆矽卡岩-角砾岩型矿体呈角砾岩筒产出。
岩浆型矽卡岩一般受构造裂隙控制,因此其和富钠闪长岩或碱性辉长(闪长)岩常紧密共生在一起。
岩浆型矽卡岩的规模变化幅度较大,与围岩多呈突变或者是不整合接触。
1.3交代层控型交代层控型作为一种新类型矽卡岩,其与传统接触交代型是不一样的,和中酸性岩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
同时又可将交代层控型分为两个类型,即:地下热卤水交代层控矽卡岩型、喷流成因层控矽卡岩型。
喷流成因层控矽卡岩的形成和喷流交代以其独特的喷流沉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矿体一般呈层状或者是似层状,赋存于碳酸盐岩以及细碎屑岩接触带。
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与特征,阐述了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并按矿种分类,例举了矽卡岩型Fe、Cu、W、等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典型矿例。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体和碳酸盐类等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由含矿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热液矿床称为接触交代矿床。
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一般都具有,而且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都与矽卡岩存在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类矿床又称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是一套蚀变岩组合、具有粗粒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矿物组成的岩石,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的一类矽卡岩。
镁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由于白云质岩石中不仅含CaO,而且还富含MgO,因此常形晶石、硅镁石以及金云母、蛇纹石等矿物。
镁矽卡岩在自然界分布不如钙矽卡岩广泛。
由于白云质灰岩中同时富含钙和镁,所以镁和钙矽卡岩伴生产出,实际上单纯的镁矽卡岩是很少见的。
卡岩还是镁矽卡岩,按其矿物组合,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矽卡岩和复杂矽卡岩两种类型。
简单矽卡岩是指只有石榴子石、辉石等无卡岩,它是矽卡岩化早期高温气水阶段的产物。
复杂矽卡岩是在简单矽卡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等形成了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含水的硅酸盐矿物。
这种有晚期矿物叠加的矽卡岩,称为复杂矽卡岩。
镁矽卡岩也可有的镁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透辉石、硅镁石和尖晶石组成,为早期的产物。
复杂的镁矽卡岩是在上述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叠加有蛇纹石、金云母等矿物而成的。
矽卡岩矿物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有十余种(表5-1)。
表5-1 矽卡岩矿物分类表类型及形成阶段矿物名称有关矿产早期主要石榴子石(钙铝石榴子石-钙铁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铁钨铍(钼) 锡次要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晚期主要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铜铅锌(钼) 次要绿泥石早期主要镁橄榄石透辉石铁次要尖晶石硅镁石硼镁铁矿硼晚期主要蛇蚊石、金云母铜床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
矽卡岩简介

2、矽卡岩型铜矿床
其主要与大陆边缘造山带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到石英二长岩 、石英闪长岩等岩株有关,环太平洋成矿带是世界上矽卡岩 型铜矿床分布的主要成矿带。中、新生代是世界上矽卡岩型 铜矿形成的主要成矿期。 矿体一般呈不规则状、脉状、透镜状等。矿体形态复杂,常 见脉状、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部分矿体产于离接触带 一定距离的围岩中。 矿体多数产于接触带。绝大多数的矽卡岩型铜矿是铜、铁共 生的,且铁矿物含量往往大于铜矿物。 铜矿化的形成方式有二;一是交代早期矽卡岩中的透辉石形 成,二是沿着矽卡岩或磁铁矿体中的某些构造裂隙充填交代 而成,所以铜矿化往往和矽卡岩或磁铁矿密切伴生。
5、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该类矿床产主要与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 、石英二长 岩有关。矿体常呈不规则的囊状 、柱状 、脉状、 透 镜状等, 矿体叠加于矽卡岩之上,常超出矽卡岩的范围,而 产于围岩之中,热液多次活动的现象明显。 矽卡岩矿物十分复杂,除辉石 、石榴子石和角闪石 族矿物外,也常有绿帘石族矿物、 绿泥石、 绢云母 、石英以及碳酸盐类矿物。 金属矿物除方铅矿、 闪锌矿外,还有黄铁矿 、黄铜 矿 、磁黄铁矿等,有时还有锡石 、白钨矿 、辉钼矿 、辉铋矿及磁铁矿、 赤铁矿及罕见的含铍矿物。
3、矽卡岩型钨矿床
主要产于花岗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及花岗 岩附近的钙质岩层和砂岩层之间。 矿体常呈层状 、扁豆状。矽卡岩矿物以钙铝 榴石 、钙铁辉石为主,常伴有大量萤石(荧 光性)。 矿体以似层状为主,有时呈较复杂的透镜状或 脉状。 该类矿床规模一般为中到大型,我国湘、 赣 、 闽等省都有重要矽卡岩型钨矿床。
4、矽卡岩型钼矿床
矽卡岩矿床

铜矿床
矿床主要与大陆边缘造山带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到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等有关。少数矽卡岩铜矿与大洋 岛弧环境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有关。当围岩为石灰岩时形成钙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白云岩时则形成镁矽卡 岩型铜矿床。主要的矿石矿物是黄铜矿,有时有少量斑铜矿。矿石中含铜量可达2%~8%。
钨矿床
矽卡岩钨矿床以产在大陆边缘造山带为特征。主要产在石灰岩和花岗岩以及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基和 岩株的接触带上。侵入岩的矿物颗粒较粗,且伴有伟晶岩、细晶岩等,是在较高的温度和较深的环境中形成的。 当不纯石灰岩与页岩等呈互层时,对成矿最为有利。矿体常呈层状、扁豆状,规模以大型居多。组成矽卡岩的矿 物以含铁少为特点。
钼矿床
与矽卡岩铁矿、铜矿、钨矿比较,与矽卡岩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分异演化得更为充分。矿床常产于花岗岩、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岩体与石灰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的围岩中。矽卡岩矿物以钙铝榴石、透辉 石为主,金属矿物以辉钼矿为主,有时可和黄铜矿、白钨矿伴生形成铜钼或钨钼矿床。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 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等。
金矿床
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侵入体主要为中新生代的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流纹斑岩 岩株或岩墙。围岩时代从前寒武纪、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围岩岩性有白云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火山岩。 因此,含矿矽卡岩既可以是镁矽卡岩,也可以是钙矽卡岩,但以钙矽卡岩居多。矿体多呈透镜状、似层状、囊状、 筒状或其他不规则状,产于接触带矽卡岩或其邻近的大理岩及其他交代岩中。矿石的金属硫化物矿化和金矿化主 要为细脉状、脉状和浸染状,局部为块状。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存在,部分矿床还见有金(银)的碲 化物,包括针碲金矿、针碲金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等。金矿化一般与晚期的热液交代作用有关,即在矽卡岩 之上常叠加较强烈的热液蚀变矿化作用,如绿帘石化、阳起(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 化或蛇纹石化等。
矽卡岩矿床的类型和特征

矽卡岩矿床的类型和特征矽卡岩矿床的类型和特征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前尚⽆统⼀分类标准。
有按矿化与矽卡岩的关系进⾏分类,分为同时矿化型、伴随矿化型、叠加矿化型;有按形成矽卡岩的原岩成分进⾏分类,分为钙矽卡岩型和镁矽卡岩型;有按矿床的多成因及矿化叠加情况进⾏分类,分为层控-矽卡岩型、云英岩-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
为了应⽤⽅便,也有按矿种进⾏分类,分为矽卡岩型铁、铜、钨、锡、钼、铅、锌、铍、硼矿床等,本书采⽤此分类,并选取⼏种主要的类型加以分析。
(⼀)矽卡岩型铁矿床矽卡岩型铁矿床就世界范围来说⼤多产于⼤洋岛弧地带,多与中-浅成的闪长岩-辉长岩类有关,有少量与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有关,常有同源的安⼭岩-⽞武岩层。
侵⼊岩普遍具钠化现象(钠长⽯化、⽅柱⽯化)。
矿⽯成分简单,以铁的氧化物为主,硫化物较少,常伴有铜、钴、锌和⾦。
其次为产在⼤陆边缘造⼭带中的镁矽卡岩型铁矿,与中到浅成的长英质侵⼊岩(⽯英⼆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有关,围岩主要为⽩云岩,这类矿床经常是与矽卡岩型铜矿的过渡产物,成分复杂,常伴有锌、锡等。
此外在⼤陆边缘裂⾕带中的辉长岩体接触带上,也常伴有矽卡岩型铁矿。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铁矿床中的⼀个重要类型,在我国铁矿⽣产中占有特殊地位。
这类铁矿的规模⼤⼩不等,以中型规模居多,部分储量可达1亿吨以上。
由于多数为富矿,所以储量⼩于百万吨的⼩型矿床常常也有⼯业价值。
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囊状以及⾖荚状、楔状和其他不规则状。
矽卡岩成分⽐较简单,以⽯榴⼦⽯、透辉⽯矽卡岩为主;矿⽯矿物为磁铁矿、⾚铁矿、假象⾚铁矿,有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属矿物主要为透辉⽯、钙铁辉⽯、钙铁榴⽯,其次有⽅柱⽯、阳起⽯、绿帘⽯等。
矿⽯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也有浸染状、条带状等。
矿⽯品位较富,含铁⼀般为40%~50%,常可综合利⽤Co、Cu等元素。
河北邯邢矽卡岩型铁矿床河北邯邢地区⼴泛分布矽卡岩型铁矿床,共有⼤⼩矿床数⼗个,构成⼀个规模巨⼤的成矿区。
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txt1、与中性侵入岩有关的铁(铜)矿床受北北东向构造一岩浆带、东西向构造一岩浆带控制,淮北地区铁(铜)矿矿床,主要分布在中朝准地台鲁西隆起区边缘相对坳陷褶皱带的萧一宿褶皱束内,少部分分布在鲁西隆起南缘蚌埠台穹。
①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早期含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闪长岩。
岩性特征:浅灰绿色,斑状结构,与铁矿关系密切的含石英闪长玢岩斑晶为普通角闪石15%,中性斜长石10%。
基质为中性斜长石等;与铁(铜)关系密切含石英闪长玢岩斑晶为中性斜长石30%,普通角闪石18%,石英5%及少量黑云母。
基质为中性斜长35%,普通角闪石4%。
化学成分特征:与代里及中国闪长岩对比,S1O2偏高,S、Q值偏大,b值偏小。
侵入时代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146百万年。
②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主要呈似层状,沿碳酸盐岩层间破碎(剥离)带或层间断裂破碎带侵入,往往呈多层次出现,从而造成矿体亦呈多层次出现。
③成矿围岩主要为中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膏溶角砾状灰岩(或白云质灰岩)和含膏白云质灰岩等。
④矿化类型比较简单。
根据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又可分为:单一的铁矿床(王场、徐楼、邹楼、殷庄、吴窑、双顶山铁矿)和铁(铜)矿床(前常、陈庄、刘楼、秦楼)。
铁矿石以高硫低磷的自熔性一半自熔性富矿石为主,TFe≥45%,矿石中含钴普遍较高(0.01%以上),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可综合利用。
在铁(铜)矿床中,除主要为铁矿体外,尚有铁铜矿体和单独的铜矿体出现。
铁铜矿石和铜矿石中的铜的平均品位为0.91%,伴生的金、银、钴可以综合利用。
⑤围岩蚀变:近矿闪长岩、闪长玢岩碱质交代作用强烈,褪色退磁现象明显,为无磁—微磁性岩石。
在以磁铁矿化为主的铁矿床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钠长石化;与岩体接触的碳酸盐岩具矽卡岩化及热液蚀变蛇纹石化、绿泥石化等。
以钙镁质矽卡岩为主,其矿物组合主要为透辉石、蛇纹石、阳起石、透闪石等。
在铁(铜)矿床中,除强烈的钠长石化,钾长石化亦较强烈。
第 05章 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矽卡岩矿床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是我国富铁、富铜矿和钨锡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矽卡岩型Cu矿:16.4 % (总开采量的第一位,41.2%) 矽卡岩型Fe矿:11.2%(富矿总储量占第一位) 矽卡岩型W矿:60.6% 矽卡岩型Sn矿:69.6% 矽卡岩型Bi矿:87.6% 矽卡岩型Mo矿:22.7% 矽卡岩型Pb−Zn矿:18.3% 矽卡岩型Au矿(包括伴生金):20%
硼镁铁矿、硼镁石
氧化物
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石英
磁铁矿、赤铁矿、尖晶石、 水镁石、锡石、石英
硫化物
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 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
矿、方铅矿、辉钼矿、毒砂
闪锌矿、方铅矿
其他
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白钨矿 方解石、菱镁矿、菱镁铁矿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床学
Ore Geology
第七章 矽卡岩型矿床
授课内容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形成条件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主要类型及实例
矽卡岩型矿床
1. 概念、特点及工业意义
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
—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 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 气水溶液交代作用形成,并与矽卡岩(钙铝− 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成 因上和空间上存在联系的一类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3.成矿作用与矿床分类
晚期矽卡岩化阶段
—交代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矿物,以形成复杂链状的含 水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透闪石、角闪石、绿帘 石-黝帘石、硅镁石等)为特征,也称湿矽卡岩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矽卡岩型矿床本章介绍了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与特征,阐述了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并按矿种分类,例举了矽卡岩型Fe、Cu、W、Mo、Pb、Zn等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典型矿例。
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等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由含矿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热液矿床称为接触交代矿床。
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一般都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而且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都与矽卡岩存在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类矿床又称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是一套蚀变岩组合、具有粗粒结构、主要由多种硅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矿物组成的岩石,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主要形成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
钙矽卡岩是最常见的一类矽卡岩。
镁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由于白云质岩石中不仅含CaO,而且还富含MgO,因此常形成镁橄榄石、透辉石、尖晶石、硅镁石以及金云母、蛇纹石等矿物。
镁矽卡岩在自然界分布不如钙矽卡岩广泛。
由于白云质灰岩中同时富含钙和镁,所以镁矽卡岩往往和钙矽卡岩伴生产出,实际上单纯的镁矽卡岩是很少见的。
无论是钙矽卡岩还是镁矽卡岩,按其矿物组合,又可进一步分为简单矽卡岩和复杂矽卡岩两种类型。
简单矽卡岩是指只有石榴子石、辉石等无水硅酸盐矿物组成的矽卡岩,它是矽卡岩化早期高温气水阶段的产物。
复杂矽卡岩是在简单矽卡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等矿物,经晚期热液交代形成了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含水的硅酸盐矿物。
这种有晚期矿物叠加的矽卡岩,称为复杂矽卡岩。
镁矽卡岩也可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简单的镁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透辉石、硅镁石和尖晶石组成,为早期的产物。
复杂的镁矽卡岩是在上述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叠加有晚期产生的蛇纹石、金云母等矿物而成的。
矽卡岩矿物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有十余种(表5-1)。
表5-1 矽卡岩矿物分类表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
从世界范围看,这类矿床是世界钨的最主要来源,是铜、铁、钼、锌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钴、金、银、铅、铋、锡、铍、稀土、硼等相对次要的来源。
这类矿床在中国也占有特殊地位,如矽卡岩型铜矿占中国铜矿储量的第三位(16.4%),占富铜矿储量的第二位;铁矿占富矿储量的第一位(38.0%)。
矽卡岩型矿床中经常伴生镍、铋、硒、碲、金、银等稀有、分散和贵金属元素,有的含量较高,可综合回收利用。
二、矽卡岩矿床的特征(一)矿体的产状、形态与规模矿体多分布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一般不超出热变质晕的范围,并多产于外接触带上,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范围内(图5-1),少数产于内接触带。
图5-1矽卡岩型矿床的产出位置示意图(转引自袁见齐等,1985)由于矿床的形成明显地受岩浆分异冷凝、围岩性质、接触带构造以及交代作用强度的影响,故矿体的产状、形态均比较复杂,矿体连续性也差。
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状、复杂树枝状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
规模大小不一,有直径数米的小矿体,也有长数千米、延深达千米以上的巨大矿体。
一般为中等规模,厚10~30m ,沿走向长200~500m。
除有的钨、钼、锡、铁、铜等类矿床可达大型外,多数矿床为中小型。
(二)矿石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如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毒砂等;硼及铍矿物次之,如硼镁铁矿、硼镁石、硅钙硼石、日光榴石、香花石、硅铍石等。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矽卡岩矿物,如钙铝-钙铁石榴石系列、钙铁辉石及透辉石系列以及其他Ca、Mg、Fe、Al的硅酸盐矿物,如镁橄榄石、硅镁石、符山石,方柱石、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金云母等。
此外还有石英、黄玉、萤石、绢云母、白云母和含铁、镁的碳酸盐矿物。
由于矿物成分复杂,形成的温度范围也广,所以矿石的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又由于成矿温度较高,有挥发性组分的参与,因而矿石一般多为粗粒结构和各种交代结构等。
(三)矿床的分带性矽卡岩型矿床常具分带性,尤其是矽卡岩的矿物种类繁多,往往呈不同的矿物组合产出,在空间上常具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侵入接触带附近,这种分带现象尤为明显。
按出露位置,矿床可分内带和外带两个带:内带为交代岩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外带是指交代碳酸盐岩等围岩形成的矽卡岩带。
内带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等,次要矿物有符山石、方柱石等,外带主要由高温-中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次要矿物有硅钙硼石等。
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降低,广泛发育有石英、方解石,有时有萤石、重晶石。
与矽卡岩分带特点对应,金属矿化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金属氧化物(磁铁矿、赤铁矿等)主要分布在靠近岩体一侧的接触带上,和内矽卡岩带共生,很少产于远离接触带处。
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主要分布在靠近围岩一侧的外接触带上,和外矽卡岩带共生,少数可直接产于碳酸盐类围岩中。
此外,金属矿化往往还和某些特定的矽卡岩带密切共生,如铁矿化常富集于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内,铜矿化经常和绿帘石、透闪石等矽卡岩伴生,铅锌矿化则在矽卡岩体之外,靠近灰岩的地段沉淀。
按形成时间,由早期矽卡岩形成的带称为原生矽卡岩带,由晚期矽卡岩叠加在早期矽卡岩上形成的带称为叠加矽卡岩带。
各矽卡岩带中,由侵入体至围岩,SiO2和Al2O3含量由高逐渐降低,CaO含量则由低逐渐升高,侵入体中的Fe2O3向围岩方向迁移。
第二节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一、物理化学条件1.形成温度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温度范围在900~200℃,为气化至热液阶段的产物,是一类特殊的热液矿床。
据实验所知: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形成温度在900~500℃,金属氧化物的形成温度一般在600~350℃,而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温度在450~200℃。
2.形成压力与深度接触交代过程中,CaCO3分解生成CaO+ CO2,这对形成矽卡岩具有重要意义,如:CaCO3+ MgCO3+2SiO2→CaMgSi2O6(透辉石)+2CO2如果接触交代作用的形成部位过深,所处的压力过大,上式中的CO2就难以从CaCO3中分出,从而不利于矽卡岩的形成。
据Einaudi等(1981)对130个研究较好的矽卡岩型矿床的统计,其形成压力为3×107~3×108Pa。
因此,矽卡岩型矿床可形成于从浅成到中深成的环境。
除用化学反应的条件来判断成矿深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地质标志来判断成矿深度。
中等深度的标志为:岩浆岩具细粒及斑状结构,斜长石常具环带状构造,反环带构造常见,角闪石中有辉石残余物构成反应边结构;很少或不与伟晶岩共存;矿体延深较大,垂直分带明显,矿化均匀,矿石中固熔体分离结构发育。
深度较浅的标志为:矿化与小侵入体、次火山岩及喷出岩有关;矿体延深小,垂直分带不很清楚,各带间常有重叠现象;成分复杂,有大量的各种硫盐,分布不均匀;有大量晶洞、晶簇及胶状构造。
二、岩浆岩条件由于矽卡岩型矿床是岩浆气水热液交代围岩的结果,所以岩浆岩的成分、形成深度、形态、规模等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按岩性又可分为两个系列:(1)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2)碱性系列:碱性正长岩-花岗正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钙碱性系列。
在矽卡岩矿区中,常出现多阶段的、由不同岩相组成的岩浆岩杂岩体。
总的来看,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体化学成分,K、Na含量明显较同类岩石高,Mg、Fe、Ca含量偏低,且表现出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如铁矿床往往和石英闪长岩、闪长岩有关;铜矿床、铅锌矿床大多和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有关,钨、锡、钼、铍矿床主要和花岗岩类有关。
就岩体的产状与规模而言,一般侵位于中深到中浅成条件下的中小型侵入体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岩体出露面积一般小于50km2,大多数在2~10km2左右,常呈岩株、岩瘤、岩钟、岩脉状产出,岩石具有明显的中深到浅成的岩相特征。
规模巨大的岩基状侵入体,除了由它分出的小型岩枝外,一般不形成矽卡岩型矿床。
侵入体的产状对矽卡岩和矿体的分布有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矽卡岩和矿体大多分布在侵入体的上盘接触带,层状侵入体或多层侵入体可形成多层矿化,但以上盘接触带为主。
侵入体的形态对矽卡岩和矿体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凹凸不平的接触面比平整的接触面更有利于形成矽卡岩和矿体。
据已有资料统计,岩体的凹入部位要较凸出部位更有利于成矿(图5-2)。
侵入体表面的这些奇特形态多数是由于围岩中存在裂隙以及岩浆的多期活动造成的。
由于这些裂隙为后期含矿溶液的运移和交代作用创造了条件,所以常常影响和控制着矽卡岩和矿体的分布。
图5-2辽南铜矿地质剖面示意图(转引自姚凤良等,1983)1-铜矿体;2-花岗岩类;3-大理岩据统计,中国的矽卡岩型矿床大多和较年轻的岩浆岩有关,时代较老的岩浆岩很少形成接触交代矿床。
三、围岩条件围岩岩性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最有利的围岩是碳酸盐类岩石。
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以其化学性质活泼、脆性较大、特别是硅化后易破碎,渗透性强和富含CaO或MgO而易被交代,形成各种类型的矽卡岩。
疑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如中国长江中下游一些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围岩即为火山岩。
就围岩本身的特点而言,厚层的、成分单一的灰岩往往不利于成矿,而薄层碳酸盐岩石或成分不纯的碳酸盐岩,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燧石条带灰岩、含有机质灰岩等对成矿较为有利。
特别是薄层灰岩与火山岩、粉砂岩、页岩互层时,由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层面间的结合比较虚弱而有利于热液的流通,所以热水溶液更易于交代薄层灰岩而形成矽卡岩和矿体。
围岩的节理、裂隙及孔隙度等对矿化富集及矿体的形态、产状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四、构造条件构造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对矿体形态、分布和规模有影响的地质构造主要有下列几类。
1.接触带构造根据侵入岩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把接触带构造分成两种类型:①“整合”接触型,接触面与围岩层面平行一致,这类构造所形成的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比较规则,以似层状或透镜状为主,产状和围岩层理基本一致(图5-3);②“不整合”接触型,接触面产状和围岩产状斜交,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复杂多变,除沿接触带分布外,还可沿围岩层理分布,围岩中的矽卡岩或矿体常呈分枝状与接触带相连,形成一个形态复杂多变却又统一的矽卡岩体或矿体(图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