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

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

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

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

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

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

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是新兴产业,近十几年来,人们慢慢对食用菌有了认识,了解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

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在许多国家人们开始打来那个的工厂化的栽培菌类。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几年来,还发展了观赏

菌类、可食用菌类,还有利用菌类生产食品添加剂等等。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

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食用菌行业

中国国大地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我国食用菌有900多个品种。当今世界上畅销的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研究其基础应用技术某些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的产业,较看重于社会效益,为其他国家的食用菌产业做

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企业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我国

得以迅猛发展,几十年来产量一直稳步上升,我国食用菌产量1979年产量40万吨,1986年58.5万吨,1990年100万吨,1995年300万吨,1998年435万吨。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农业所产生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食品、药品资源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由于具有发

展食用菌产业的独天得厚的条件,我国现已成

为世界上第一是一家生产大国。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量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食用菌产业又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

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现已成为我国旷达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

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三、我国食用菌发展很不平衡

20世纪40~60年代世界食用菌主产区在欧洲和北美洲,其它地区很少栽培。70年代亚

洲的日本和韩国的食用菌产业得以迅猛发展,80年人以来,食用菌的栽培区域迅速扩大,亚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食用菌的栽培。我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

和四川等省。全国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

食用菌发展前景

从整个市场处于需求旺盛、价位不断攀升的态势来看,食用菌市场处于上升境况。2017年,大部分品种的鲜货价格较2017年上升80%以上,有的品种甚至超过100%,如双孢

菇产地价格较2017年上涨200%。预计2017年的食用菌市场行情仍然看好。

《食用菌发展现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原因在于:

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食品的要求

提高。对绿色食品需求旺盛。食用菌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强身健体的理想食品,生产过程还可变废为宝,对于资源充分利用起重大作用,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食用菌发展态势良好

三、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来看,食用菌发展已到了黄金时期。由于食用菌产业在解决劳动力问题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国家的政策方向。

四、食用菌生产中,技术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菇农对于生产食用菌方面的技术还需不断提高,技术、品种和品质是制约食用菌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食用菌发展劣势

当前食用菌生产多是分散家庭作坊式生产,不能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因此必须进

一步加快食用菌生产产业化进程。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国内部分)

2017-05-16 14:26 | #2楼

食用菌,俗称蘑菇,人类对它的认识和利用历史可谓悠久,人类食用蘑菇的历史追溯到了4000年前古希腊的迈锡尼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也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

早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 000 年到公元前3 000 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天下谁人不识“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下:国内部分)

文丨启扉

中国产业的生力“菌”:国内食用菌发展现状

中国是食用菌大国,也是世界上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在,全世界已被发现的

可食用菌大约2000多种,中国就有900余种,能够人工栽培的菌种有近100种,形成商品的约有 50 多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 20 种以上。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迅速,可说是一个奇迹:70 年代末才开始快速发展, 1987 年香菇产量已超过日本;产量由1978 年的不足10 万吨,增长到2017 年的3170 万吨,复合增

速18%;1978 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5.7%,1990年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

的28.8%,2002 年更是占到了70.6%。

上世纪80年代,我大陆地区开始引进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线,种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收获。90年代后,台商进入大陆,在其引领下,一些企业在投资兴建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随后,规模大小不等的金针菇生产线不断涌现,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由此起步并逐渐兴起。

综合来看,中国食用菌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传统农户生产仍是主要生产模式

在传统生产模式、“企业+农户”、工厂化三大生产模式结构中,农户生产模式仍是主要生

产模式,行业集中度较低。中国食用菌主产县有500 多个,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企业有2000 多家,日成产能力达1 吨以上规模企业不到250 家。2017 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

为3170 万吨,其中工厂化生产的产品仅为205 万吨,占比不到7%,而日本、韩国、台

湾的工厂化食用菌占比超过90%。

2、工厂化生产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巨大

2017年之前,我国食用菌栽培工厂化程度还较低,2017 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食用菌消费

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工厂化也蓬勃发展,生产比重不断上升。截止到2017 年9 月,中

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729 家,是2017 年47 家的16 倍。从2017 年到2017 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从8 万吨上升至195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9%。

2017 年-2017 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产量

2017 年-2017 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产量

3、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地区来看,目前全国食用菌产量结构中,东部地区占85%,西部地区仅占15%,需要

向中西部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近年我国西部食用菌产业崛起,四川、江西、广西都已进入百万吨省行列。甘肃、宁夏、内蒙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

开展与内地季节相反的“反季节”栽培,生产出品质优于南方高温下生产的产品,以高售价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品种结构需更加完善

20世纪70 年代,我国商业规模栽培的食用菌只有黑木耳、香菇、双孢蘑菇3 种,80╟90 年代增加了糙皮侧耳、金针菇、滑菇、草菇、银耳、竹荪、灰树花、猴头、元蘑等10 种,2000 年以后又增加了茶树菇、羊肚菌、鸡腿菇、杏鲍菇、斑玉蕈、白灵菇、大杯蕈、长

根菇等10 种。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新增种类市场空间将更大。

中国食用菌工厂主要产品

向健康进“菌”:国内食用菌发展前景

食用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和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家高

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食用菌产业发展更是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现代

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市场,就目前各方面因素来考量,其市场前景还是看

好的:

一、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饮食”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绿色食品如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此类食品的营业额一直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

二、食用菌市场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利好行业发展。2000 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280 和2253 元,到2017 年已增至31195和10772 元,分别增加4 倍好和3.8 倍,食品消费支出分别增加2.2 倍和2.7 倍,有利于食用菌行业发展。2017 年,中国人均每日食用菌消费量约为63.82 克,与营养专家建议的250 克有较大差距。

2000-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三、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利好: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等门槛低,在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大政策环境下,国家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倾斜,食用菌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四、中国食用菌行业市场发展已经逐渐成熟,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出现了一批注重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的现代食品企业,逐步替代了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生产型的传统食用菌业,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

五、工厂化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趋势:

该生产模式可以极大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节约土地与劳动力,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实现食用菌周年化生产。可复制性强,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人才壁垒,有利于实现迅速稳定扩张,还可以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

食用菌发展现状和前景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刘力瑄 指导老师:方白玉 (韶关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本文阐述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还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发展历史 前言: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但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仍停留在依靠自然条件,手工作 坊式生产的水平,虽然具有成本低廉,可因地制宜生产,但存在着产品只能季 节性生产,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缺乏保鲜加工,产品货架期短,同时低产、低 效、资源浪费,与当今市场的要求及经济发展不相符。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综述 摘要:食用菌产业是省政府确定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从山西省广灵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入手,全面分析了广灵县食用菌产业在生产现状,、提升该区域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及保证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山西广灵食用菌产业状况问题分析 1引言 食用菌的定义: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广义是指一切可以食用的真菌。狭义即食用菌是指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给人类食用的那些真菌。食用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所含蛋白质约占干重的30~45%,且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几乎所有食用菌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据测算,1kg干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kg瘦肉,相当于3kg鸡蛋,相当于12kg牛奶。食用菌脂肪含量低,仅占干重的2~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糖等具有一定药效的生理活性物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因此,被人们誉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为“一荤一素一菇”。有些菌类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如,灵芝,子实体是很好的药材,能治神经衰弱,其孢子粉对癌症晚期病人延长生命具有很好的作用。又如,猴头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用猴头菌制成的“猴菇片”“胃乐欣”等药品,对慢性胃炎、胃溃疡具有很好疗效。还有猪苓,冬虫夏草等。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多糖,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预防心肌梗塞,高血压具有很好作用,除此,还含有抗癌物质。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食用菌产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3],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4],是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附3: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食用菌的液体发酵在抗生素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美国的汉姆菲特首次提出了液体菌种法生产蘑菇菌丝体。1958年,美国液体深层发酵专家J.Szuecs利用发酵罐成功培养出多种食用菌菌丝体。1960年在日本,固体食用菌菌种称之为“第一时代菌种”一直被广泛使用。直至1999年,日本一家大型菇厂首次采用了在可动发酵罐里培养食用菌菌种的韩国模式液体菌种系统,并称之为“第二时代菌种”。在中国第四届蘑菇节,日本起源生物技术株式会社的小林恭久先生着重介绍了还原型液体食用菌菌种,称之为“第三时代菌种”,它是把人工生产的还原型固体食用菌菌种块粉碎后用无菌水稀释而成的液体食用菌菌种,还原型固体菌种具有活力强,接种量大的特点,每1200mL菌种可扩接10000瓶。目前,日本一些大型杏鲍菇食用菌菌种中心开始大规模地引进这一技术,并已经实用在杏鲍菇的生产上。在国内,1962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陈聿美等对香菇、杏鲍菇、平菇、草菇等15种食用菌的深层培养进行研究。直至1987年,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庆尧等首次报道以液体食用菌菌种作为原种,合成颗粒或谷粒菌种作栽培种的蘑菇制种新工艺,整个制种工序历时仅23d~27d,比旧工艺快3倍~4倍。目前能用液体培养制种的食用菌有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猴头菇、黑木耳、平菇等。但由于液体食用菌菌种对生产工艺及技术条件要求高,多数试验停留在摇瓶培养阶段,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我国仍有相当多食用菌生产企业和个人采用传统固体菌种栽培模式。2009年,黄爱荣等利用全自动发酵罐对双孢蘑菇As2796液体食用菌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扩增倍数的液体食用菌菌种的活力进行了比较。2010年,沈敏等对杏鲍菇液体食用菌菌种进行研发工作,并将液体食用菌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栽培中,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随着工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组织食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着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 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1983年占12%,1990年展%,1994年占%,1997年占%,2002年占%,以后则更高。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万吨,泰国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万吨,1960年达到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

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共建协议

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共建协议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始建于1995年,位于哈尔滨市机场路23千米。由黑龙江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建的省级食用菌研究、试验、推广、示范基地,至今已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选育二十余株优质黑木耳、香菇等品种,接待数千人参观学习,推广相关技术数十家。 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全面对外开放,努力打造省级食用菌产业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至今已成为全省食用菌领域技术攻关、成果中试转化与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食用菌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地处哈尔滨市郊,环境、气候和原料特性与各黑木耳主产区差异明显,容易造成示范效果和推广效果的偏差。同时,食用菌中试基地远离黑木耳主产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效果不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位置和规模上的不足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效率,亟待改进。 为更好地发挥食用菌中试基地的科学试验、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功能,更好地促进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广泛调研和协商,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称甲方)与XXX市XX县(以下称乙方)达成协议,共同建设黑龙江省食用菌中试基地XX示范基地。甲乙双方就共建事宜约定如下: 第一条甲乙双方立足XX县食用菌产业基础,坚持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强化市场牵动,在已有产业基础上,通过食用菌栽培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熟化和示范展示,带动提高农民的黑木耳种植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推进XX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条甲方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促进自有和引进食用菌新品种

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 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 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 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 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 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 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是新兴产业,近十几年来,人们慢慢对食用菌有了认识,了解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 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在许多国家人们开始打来那个的工厂化的栽培菌类。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几年来,还发展了观赏 菌类、可食用菌类,还有利用菌类生产食品添加剂等等。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 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食用菌行业 中国国大地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我国食用菌有900多个品种。当今世界上畅销的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研究其基础应用技术某些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的产业,较看重于社会效益,为其他国家的食用菌产业做 出了有益贡献。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 生产规模大而不强 我国食用菌产业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我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的5.8万吨增长到2017 年的3712万吨,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600多倍增长,食用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食用菌野生品种的驯化开发与加工产业规模大而不强,食用菌产业发展仍然有提升空间。 栽培品种持续增加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因此食用菌栽培品种亦丰富多样。目前已商业化规模栽培的品种有30多种,但是栽培规模达20万吨以上的仅有13 种。从生产规模来看,香菇、黑木耳、平菇、双孢蘑菇是产量最大的几个食用菌品种,其产量约占全国食用菌产量的70%。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规模化栽培品种仍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珍稀食用菌的青睐,以及一些名贵品种(如羊肚菌)的成功栽培,我国食用菌栽培品种持续增加,同时,一些珍稀食用菌品种栽培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产业区域向西部扩展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但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经济扶持力度加大,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之一。由此,全国食用菌相关行业资源均向西部地区集中,食用菌产业区域也逐渐向西部地区扩展,推动西部地区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 产业链逐步完善

食用菌的产业链涵盖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个环节。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平衡,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我国食用菌产业链发展衔接不紧、分配不均,信息链不畅,物流不顺,产业整体效率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系统、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得到不断提升,使得我国食用菌产业链逐步完善。

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现状

关于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3年10月17日14:31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一、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林地面积245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080.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7%。全省湿地面积884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进而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森林生态旅游、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集中呈现为:林产工业产品初加工向深精加工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向寒带生物产业提档、矿产开发向绿色矿业转型、森林旅游向低碳旅游升级转变,产业基础日益坚实,经济结构良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20%,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38.2:46.8:15;森林培育年净增林木蓄积5000万立方米以上,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生产木材31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业年创产值560.5亿元;森林绿色食品产值188.1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森林生态旅游业产值178亿元。依托林业产业的就业人员200余万人。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黑龙江省林业产业主要包括: (一)森林的培育与采伐产业。虽然黑龙江省林业木材采伐量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每年递 减,但林木采伐依然是很多地方产业经营的主要手段。鹤岗市,有3家木材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依然以采伐木材为主,近年来木材价格整体下滑,其产业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林木种苗方面,传统的由国家投资各林场组织生产的经营方式依然主导,种苗产业没有形成大的项目和产业规模,从调研走访的地市看,除黑河建有一个中俄科技产业园之外,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真正的种苗产业基地,发展空间亟需拓展。 (二)林木加工产业。目前,黑龙江省林木造纸行业以齐齐哈尔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牡丹 江恒丰纸业(600356,股吧)、佳木斯佳纸股份三大核心,形成了三大林浆纸产业群,其中包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2017年2月24日)我国食药用菌物种资源丰富,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工生产的食用菌已经实现传统生产和现代化种植方式 并存。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食用菌总产量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果品、油料。除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我国食用菌和药用菌的栽培种类已达70多种,大宗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菇、金针菇、草菇等,一系列的珍稀品种如白灵菇、茶树菇、真姬菇、灰树花和羊肚菌等也受到市场青睐。近年来,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和双孢蘑菇等工厂化生产品种日渐丰富,灵芝、虫草、茯苓和天麻等药用菌市发展较快。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调味品、保健品和药品等种类近500种。三产融合能力增强,产业特色鲜明,行来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台湾省区)的统计调查,2015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476.27万吨,产值为2516.38亿元,比2014年的产量3270万吨增长了6.3%,比2014年的产值2258.1亿元增长了11.44%。按分品种产量统计,前7位的品种分别是:香菇(766.66万吨)、黑木耳(633.69万吨)、平菇(590.18万吨)、金针菇(261.35万吨)、双孢蘑菇(337.96

万吨)、毛木耳(182.58万吨)和杏鲍菇(136.49万吨), 产量都超过100万吨。排在前7位的品种的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4%。据中国海关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共出口食(药)用菌类产品50.7万吨(干、鲜混合计算)。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品种有干香菇、干 木耳和小白蘑菇罐头。我国的香菇、木耳、银耳等已出口到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也逐步成熟,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发展。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带动食用菌消费量的增长,专业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食用菌流通方式丰富,国内国际贸易量逐年提升。产业化基地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全国食用菌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100多个,从业人口逾2000万,形成了黑龙江省东宁县、辽宁省岫岩县、河北省平泉县、河南省西峡县、浙江省庆元县、湖北随州、福建古田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主产基地。有的县食用菌产值近百亿元,这些主产基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食用菌种植村和特色小镇,成为“三农”发展的新亮点。龙头企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 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及时实现了转型升级,一部分传统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2007.11.28)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包括香菇、黑木耳、草菇、银耳、金针菇、茯苓、竹荪等,它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元素、核苷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等特点。食用菌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含17?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10.71%?24.81%, 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食用菌中的维生素类有V BI、V B2、烟酸、V V d、V E等。此外,食用菌还含有少量麦角甾醇等,而麦角甾醇对儿童生长及增强机体抵抗力很重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食用菌中糖类、脂类的含量较低,100g 食用菌中仅含碳水化合物 3.8g ,脂肪少于2.0g ,且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脂,多食也不会引起发胖或诱发心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我国是食用菌良好的繁衍和滋生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因此对食用菌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综合利用及开发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概述了食用菌中蛋白及多肽、多糖、三萜类等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食用菌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展望。 1 蛋白及肽类 食用菌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子实体湿重的 1.75%?3.63%,最高为 5.9%,按干重计算,食用菌通常含有19%?35%的蛋白质。食用菌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8 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达菌体氨基酸总量的25%?45%。研究者们还在一些食用菌中发现了活性蛋白和活性肽,前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后者则有抗氧化功能。 Kino 等和Lin 等采用了相似的提取方法从灵芝菌丝体和金针菇、草菇子实体中提取粗蛋白,进一步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方法分离纯化出有生理活性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氨基酸测序表明这4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由 1 10~1 14 个氨基酸组成。叶波平等同利用凝胶层析法对灵芝子实体和破壁孢子粉的蛋白初提液进行了分离,通过体外免疫反应初步检测了各蛋白质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7000,43000和45700的3 种灵芝蛋白具有较强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 何慧等比较了发酵灵芝粉水提物中几种组分的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实验证明采用酶解水浸提法可提高水提物的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和得率,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l 万的化合物活性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 万的化合物,即小肽的活性更好。 2 多糖 食用菌多糖是由10 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聚物,存在于食用菌的菌丝、子实体和发酵液中。目前由于食用菌多糖作为辅助药物毒性极小,且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疾病上显示出特殊的疗效,因此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一般采用热水和稀碱进行浸提,将浸提液浓缩后用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脱色和脱蛋白处理后,经离子交换柱和凝胶柱纯化即可得到纯多糖。对于食用菌多糖结构的研究一般采用酸水解、甲基化、高碘酸氧化、Smith 降解并结合GC、HPLC、GC-MS 、NMR 等现代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调节免疫机能、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2.1 抗肿瘤 1969年,Chihara等同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 B 一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位于吉林省东部风景如画的长白山东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县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国营森工企业。全县总人口26万,居住着汉、朝、满、回等10多个民族,属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境内大多是山区林地,森林资原极其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气候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 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 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20XX 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XX年和20XX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

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XX 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64%,从业户数5,198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文秘杂烩网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二、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

食用菌行业状况分析

食用菌行业状况分析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6-10-28 10:00:00 食用菌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副食品之一,早在800多年前宋代浙江一代就有栽培香菇的记载。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属异养型生物,以腐生或寄生存活,靠分解外界的有机物获得营养而生长。食用菌的种类主要分为“菇”、“菌”、“蕈”、“蘑”、“耳”等,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可以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胆固醇和血糖、清热解毒、保肝润肺。因此,专家认为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达到了“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并预言它将成为21世纪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 全世界食用菌共约有500多种,中国见于报道的近350种,迄今人工栽培的仅20多种。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5%左右。如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地都是我国食用菌种植和加工的大省。目前国内外食用菌产品常规的生产工艺是: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无菌接种——(育菌、出菇、采摘)——加工——销售,但是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多,从生产到生产管理都比较复杂和不易掌控,反映到产品上是质量、数量的不稳定,部分产品卫生指标超标。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对食用菌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6%。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食用菌(黑木耳、香菇、滑子菇)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4%。其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有水分、重金属、二氧化硫残留量、标签。 质量病灶 目前在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使用的菌种质量不过关,导致菌类整体的质量不高。 2.食用菌在培养时所用的培养基本身的重金属含量过高,由于菌类自身具有较强的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导致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过高。 3.长时间连续在同一棚内种植同一品种,带来食用菌病虫害滋生严重,产量直线下降,有些企业为了保证产量,利用杀虫喷雾及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从而导致了食用菌中农药残留较高。 4.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食用菌生产企业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只是对食用菌进行干燥保鲜处理,加工方法落后,很多环节得不到有效控制,致使干食用菌的水分超标。 5.近年来食用菌种植和加工的企业增多,食用菌的市场价格走下坡路,在市场竞争和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为改善其色泽和外形使用二氧化硫熏制成品菌类,从而达到美观的要求,取得高额利益。 6.多数生产企业集中在边远地区,生产工艺不够,保鲜条件也不是很好,只能出售干制品,但其贮存条件简陋,导致成品菌类有霉变、虫蛀的情况出现。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3769107.html,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作者:杨顺强桑正林武婷吴银梅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该文介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总结了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现状;优势 中图分类号 S646;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3-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edible mushroom had mad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teady increasing of prod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dible mushroom,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of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in order to adjust the industry structure,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crease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 edible mushroom;factory production;current situation;advantage 食用菌又称食用真菌。广义的食用菌是指一切可食用的真菌,包括大型真菌和小型食用菌(酵母菌、脉胞酶、曲霉等)。狭义的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形体较大,多为肉质、胶质、膜质,常被人成为“菇”“菌”“蕈”“蘑”“耳”[1]。我国幅员地理面积大、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多变,非常适宜菌类生长,食用菌的种类非常多。当前市场上商业化栽培的10 余种菌类,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作为栽培食用菌的传统大国,我国在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3]。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是其他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 1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我国食用菌传统生产和现代化种植方式并存,年产食用菌的数量超过3 000万t,占世界 总产量的3/4,产值2 000多亿元。我国食用菌产值居第5位,仅次于粮、油、菜、果[4]。我国食用菌除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外,栽培种类也较多,为70~80种,其中形成商品的约为50种,年产20万t以上的有14种,产量位居前6位的分别为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这6种菌类的总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5。目前,一系列的珍稀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灰树花、姬松茸等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5]。 1.1 我国食用菌产量现状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现状(2007.11.28)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包括香菇、黑木耳、草菇、银耳、金针菇、茯苓、竹荪等,它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元素、核苷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等特点。食用菌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含17~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10.71%~24.8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食用菌中的维生素类有V Bl、V B2、烟酸、V c、V d、V E等。此外,食用菌还含有少量麦角甾醇等,而麦角甾醇对儿童生长及增强机体抵抗力很重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食用菌中糖类、脂类的含量较低,100g食用菌中仅含碳水化合物3.8g,脂肪少于2.0g,且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脂,多食也不会引起发胖或诱发心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我国是食用菌良好的繁衍和滋生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因此对食用菌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综合利用及开发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概述了食用菌中蛋白及多肽、多糖、三萜类等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食用菌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展望。 1蛋白及肽类 食用菌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子实体湿重的1.75%~3.63%,最高为5.9%,按干重计算,食用菌通常含有19%~35%的蛋白质。食用菌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达菌体氨基酸总量的25%~45%。研究者们还在一些食用菌中发现了活性蛋白和活性肽,前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后者则有抗氧化功能。 Kino等和Lin等采用了相似的提取方法从灵芝菌丝体和金针菇、草菇子实体中提取粗蛋白,进一步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等方法分离纯化出有生理活性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氨基酸测序表明这4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由1 10~1 14个氨基酸组成。叶波平等同利用凝胶层析法对灵芝子实体和破壁孢子粉的蛋白初提液进行了分离,通过体外免疫反应初步检测了各蛋白质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7000,43000和45700的3种灵芝蛋白具有较强的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 何慧等比较了发酵灵芝粉水提物中几种组分的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实验证明采用酶解水浸提法可提高水提物的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和得率,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l万的化合物活性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化合物,即小肽的活性更好。 2多糖 食用菌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聚物,存在于食用菌的菌丝、子实体和发酵液中。目前由于食用菌多糖作为辅助药物毒性极小,且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疾病上显示出特殊的疗效,因此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一般采用热水和稀碱进行浸提,将浸提液浓缩后用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脱色和脱蛋白处理后,经离子交换柱和凝胶柱纯化即可得到纯多糖。对于食用菌多糖结构的研究一般采用酸水解、甲基化、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并结合GC、HPLC、GC-MS、NMR等现代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调节免疫机能、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2.1抗肿瘤

我国食用菌行业概况研究

我国食用菌行业概况研究 (一)行业基本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与调整,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指引,我国食用菌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巨大发展,并已成为惠及“三农”的优势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落实,未来几年年仍将是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食用菌概述 (1)食用菌定义及分类 食用菌是指高等真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蕈菌。蕈菌,是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种类繁多,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例如: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 食用菌可分为草腐菌与木腐菌,其分类及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2)食用菌特点 食用菌以其白色或浅色的菌丝体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场所生长,是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绿色健康食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食用菌中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 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食用菌脂肪含量较低,且其中74%-83%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维生素B1、B12 都高于肉类;同时,食用菌还富含磷、钾、钠、钙等多种矿物质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另外,食用菌中含有高分子多糖、β-葡萄糖和RNA 复合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护人体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食用菌中,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尤为突出;其富含蛋白质、灰分、粗纤维、铁、钙、磷、钠、镁、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氨基酸,另外精氨酸、赖氨酸含量都高于其它食用菌,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所以又被称为“增智菇”。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县位于吉林省东部风景如画的长白山东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县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 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三 个国营森工企业。全县总人口26万,居住着汉、朝、满、 回等10多个民族,属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境内大多是山区林地,森林资原极其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气候 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C,年平均10 C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 C,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XX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1979年曾 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 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XX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 ;20XX 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XX年和20XX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

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XX 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 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嚇口64%从业户数5,198 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文秘杂烩网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二、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 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