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引言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老子教育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2. 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3.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老子认为,教育应避免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1. 顺应自然的教育实践(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道法自然的教育实践(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无为而治的教育实践(1)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

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

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

“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

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

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

“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

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

简析老子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简析老子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简析老子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老子,又称老冉,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有《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一书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各个方面。

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也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消极影响,而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并对我过今天教育给以深刻启发。

下面我要从道德经的经典句子中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影响。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德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运行。

这说明认识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道”,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这里的“道”应该是被大多数人认为的,各种事、物的自然规律和法则。

所以“道”要自己体会,别人只能和点拨不能传道。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这就告诉老师们在教育中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去做不能凭主观感受而破坏教学规律。

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而老师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回归教育本质,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一言堂,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

比如中小学老师最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就是给同学们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意义内涵等,学生下课后去背一些所谓的答题套路。

这样,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消化所学知识。

这种把知识直接喂给学生的做法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吃现成饭只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会自己开动头脑获取知识,而是一味等著老师的理解分析而死记硬背,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自己无法独立思考于分析。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老子的自然观:“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 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 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规,道则以自然为归。

对道的理解人们各有其观点, 通常认为老子的道既有作为宇宙论, 本体论、发展论意义上的天道,也有作为为人处世,人之为人的人道。

老子的自然观的现代教育内涵:教育教学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自然)的发展规律,作为形而上的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即为人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道”一即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教育既有传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功能,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

因此,教育只能赋子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压抑,不能增加额外压抑,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应尽可能保存人的自由素朴的本性, 可以说一种好的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又具有某种去社会化的功能(个体保持本性,追求精神完善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

学校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进行, 拒绝和排除外在的、人为的、不合理的压制,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自然和诺的环境,这样看似无为的教育培养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教育中人的被压抑和异化的状况仍然以某种看似合理的和隐葡的形式出现,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人的特点和因素, 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有为”所造成的,学校教育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在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顺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祛除人为的额外压抑,使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和谦虚老子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同时,老子也强调谦虚谨慎,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争不抢,不自大不自卑,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道德的高度。

这种倡导质朴和谦虚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和虚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只有通过倡导质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

二、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启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

而老子的思想,对于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德观要求人们要尊重道德,注重德行。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倡导质朴和谦虚,教师也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自大不自卑,不争不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老子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老子的道德观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只有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倡导质朴和谦虚,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子所倡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思想,强调真话不需要装饰,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

同样的,生活也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

这对于当今社会上的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老子的“知足常乐”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保持长久。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这些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1. 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这对于现代社会提倡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修身养性:- 《道德经》强调内心的修养与自我完善,提出“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观念,教导人们保持谦逊、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对于个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处理以及领导力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3. 社会治理:- 老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强调减少过度干预、让百姓自然生长,这种观点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治理方式,提醒领导者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府权力与民众自治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构建。

4. 教育实践:- 《道德经》的许多教诲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例如提倡非强制性的引导式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创新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知识积累。

5. 文化传承与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对整个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念被广泛吸收并融入到多种文化体系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6.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道德经》所传达的“知足常乐”、“宠辱不惊”等思想有助于人们调整心态,面对压力时保持平静和从容,提升生活质量。

7. 商业伦理与战略决策:- 《道德经》中的诸多哲理,如“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等,也启发了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策略思维和伦理选择,使其认识到企业成长应遵循内在逻辑和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

总之,《道德经》作为一部跨越千年的哲学经典,其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弹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从中汲取到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人生困境的智慧源泉。

老 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 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意义》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道德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深邃而智慧的光芒。

其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更是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法自然”,简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老子对于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它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是,道遵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

这里的“道”,并非是具体的道路或者方法,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自然”也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身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不假外力,自然而然。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目标和欲望所驱使,忙忙碌碌,身心疲惫。

“道法自然”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内在的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强求。

比如,在教育领域,如今的家长们常常陷入过度焦虑,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试图把他们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模样”。

然而,这种违背孩子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往往事与愿违,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如果能够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或许能够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也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

老子的这一思想告诫我们,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肆意地征服和破坏。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道法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很多人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或暴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圣人”—— —理想的执政者。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就要通过“身教重于言教”、“ 因材施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形而上”的 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社会历史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慧,即使千年后的今日视 之,仍可发现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22,然而仔细 研究其思想,不难发现在短短五千言中包涵着十分 丰富的教育思想。老子以“道”为核心,在其著作中 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独到的 阐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6 Jun. 2012
论《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杨广林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教育目标 老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 就是理想的执政者。为什么要把教育目标放在培养 “圣人”上呢?老子认为,“圣人”能够悟道、体道、弘 道、惟道是从;“圣人”能够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 助人们回复到淳朴的自然原始状态;“圣人”能够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复归于朴”,成就大功; “圣人”能够通察道体的柔弱,善于居下而不争。所 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圣人”。“圣人”一 词在《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三十一次,除有 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能够按照自 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圣人”,成为理想的执 政者呢?老子认为,做为“圣人”— ——理想的执政者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 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 认为“,慈”、 “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 宝。第一个条件是“慈”。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 义是“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也就是 说无为而治,才是真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 戴。第二个条件就是“俭”。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 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 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
- 225 -
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要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 为,极端必然会走向反面,只有动态平衡的状况才 是宇宙的正常处境。
(二)道德修养教育 老子认为认识“道”,掌握“道”的规律性,其目 的是为“立德”。要求人们要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 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修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 括:返朴归真、谦逊礼让、报怨以德、少私寡欲、诚实 守信等。 “返朴归真”。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是 高尚的品德。怎样做到质朴呢?老子说必须能讲真 话。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81 章)真 实的话用不着文饰,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 “谦逊礼让”。“谦逊礼让”是人们应该所具有的 高尚品德。他用水来比喻这种高尚的品德。他说“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8 章)就是 说最高的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 不和万物争名夺利。上善之人总把个人处于众人之 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 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 握时机。因为有不争谦下之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报怨以德”(《老子》第 63 章)用恩德报答怨 恨。老子主张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无意伤 害了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善待他,用恩德报答怨恨, 化干戈为玉帛。以“报怨以德”的人格素质教育世 人,待人守柔处下,完全合乎天道;这样的人格素 质,必有后福。 “少私寡欲”(《老子》19 章)。老子认为要重视 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 高尚道德品质。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 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44 章)虚名与生命 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样更重要?得到名 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过分追求虚名,必定 会浪费许多精力。贪图收藏货利,必然遭到严重损 失。所以老子规劝人们不要舍生命而追求虚名财 利,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诚实守信。老子主张诚信为本。他说“: 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49 章)意思 是说值得信任的人我信他;不值得信任的人,我也 信他。老子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宽容别人,以诚信博 得别人的信任。他要求人人都讲信用,只有这样,整 个社会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也就达到了理想的社
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 备的条件而提出,反映了执政者对劳动人民利益的 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因素,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和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批判的继承。
二、教育内容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在其书中包涵着丰富的 教育思想内容,本人通过研读特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形而上的教育 “形而上”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形而上教育 的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符合“道”的世界观和辩证思 维的方法论。老子首先要求人们要树立“道”的世界 观。因为“道”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只有理解了 “道”的真谛,人才有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人才能获 得绝对的自由。这也是老子的教育理想。 其次老子要求人们要认识和掌握“道”的规律, 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提高人们解决问题 的能力。告诫人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更
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所以老子认为,理想的 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第三个条件是“不 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 长”。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 的意思。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 为它自己,所以天地才能长久。所以圣人把自己放 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 得到自身的生存,这岂不是由于他能无私吗?这种 具有大公无私精神人的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 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